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采访中,杨主任说: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膜材料生产国,虽然一些高端性能的膜材料,如高脱盐用海水膜、应用于污水回用的高抗污膜、特种分离纳滤膜等,与国外一线产品的差距仍然较大,然而我们应该看到中国膜产业已经形成了完整且合理的产业构架,这些由中小企业为主组成的企业集群,具有紧跟世界最新技术发展方向的创新能力,因此随着中国制造业经济转型和发展理念转换,中国膜市场将成为全球最大应用市场,也使膜产业具备了全球领先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2.
日前,科技部联合国家发改委推出《海水淡化科技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规划》提出,"十二五"期间,初步形成我国海水淡化技术创新体系,并提出了突破6项以上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共性技术、研制6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设备、建设2~3座大型示范工程、降低海水淡化成本20%、形成80个专利、组建12~3个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目标. 在水资源严重告急的当下,渐露峥嵘的海水淡化产业被誉为朝阳产业.有专家称,未来20年,国际市场在海水淡化领域有近700亿美元的商机.目前,世界上已有120多个国家在运用海水淡化技术获取淡水,全球有海水淡化厂1.3万多座,海水淡化日产量约5560万立方米,相当于0.5%的全球用水量,可以解决1亿人的用水问题.  相似文献   

3.
中国膜工业协会秘书长尤金德却给出了一个乐观而令人信服的答案.尤秘书长说,要求国产化率75%以上,强调的是国家示范基地和示范工程,而不是海水淡化所有工程,75%是一个硬性指标必须达到.同时,我们鼓励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工程投资等,促进国内技术创新和发展.另外尤秘书长还对"每年75~100亿元的产值"进行解析,他提到,所谓的产值是产业链综合效应,不能单纯理解为海水淡化出来的水的产值,产业链上的所有产值加一起,还怕达不到指标吗?  相似文献   

4.
为了贯彻落实《海水淡化科技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发展要求,由中国膜工业协会主办,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中国科学院、科技部、水利部等政府相关部门支持的"北京国际海水淡化高层论坛"于2012年10月底在北京举行.国家发改委资源环境司副司长李静、水利部国科司司长李赞堂,以及科技部、工信部、北京市科委等,来自国内外的专家学者、海水淡化领域企业代表共两百多人参加了论坛. 此次论坛旨在交流各种不同工艺条件下的海水淡化技术,加强国际技术交流与合作;提高海水淡化从业人员的技术水平和业务素质;使公众进一步了解"十二五"期间国家在海水淡化方面的相关政策,促进海水淡化产业的健康和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5.
20世纪50年代,美国意识到水资源的重要战略意义,专设盐水局,30年内拨专款14亿美元研发新的脱盐技术,世界海水淡化技术的研究从那时候正式开始,逐渐被全世界重视.经过60年的发展,2011年全世界淡化水日产量约7190万立方米,解决了2亿多人口的供水和区域发展问题.近30年内,海水淡化成本降低了约三分之二,淡化水能耗降到3kWh/m3,淡化水成本在0.5美元/m3左右,世界海水淡化工程额约50—100亿美元/年左右.  相似文献   

6.
日前下发的《海水淡化科技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以下简称《规划》)中提到,膜法与热法(蒸馏法)在未来较长时间内仍将是海水淡化的两个主流工艺,也是我国"十二五"时期的重要发展方向.本刊记者采访了我国海水淡化领域的资深工作者之一——天津大学海水淡化与膜技术研究中心的教授、博士生导师王世昌.王教授向记者介绍了我国膜法与热法的技术发展现状、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国际发展形势以及我国的技术发展难题等内容,通过王教授深入浅出的讲解,使记者受益匪浅.王教授谈到我国的海水淡化急需尽快走向创新,走向市场,所谓的市场就是我们常说的订单.就是说,不但要有先进的技术,更关键是还要有订单,我国在国际市场上还没有接到过象样的订单,没有订单就不能形成产业化,就不能产生国际影响.订单与技术创新,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希望国家创造条件,使我国海水淡化产业逐步进入国际市场.  相似文献   

7.
宏观政策     
《中国科技投资》2012,(25):11-12
科技部发展改革委关于印发海水淡化科技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的通知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指导和推进全国海水淡化科技发展与创新,支撑海水淡化产业发展,科技部、发展改革委组织编制了《海水淡化科技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规划指出,预计到2015年,全球海水淡化市场规模将会达到700-950亿美元。从区域来看,未来20年国际海水淡化市场增长最快的仍然是中东地区,其次是美国、澳大利亚、阿尔及利亚、西班牙、印度和中国。规划指出,"十二五"期间,海水淡化科技发展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