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古代人类文明的发展总是和农业发达程度密切相关,而发达农业的标志又总是离不开先进的水利灌溉工程。古代尼罗河流域、西亚的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以及中美洲的秘鲁,无一不是随着文明的发生、阶级社会和国家的发展、产生了人工灌溉工程。中国既是古代人类文明的发源地之一,也是率先迈入人工水利灌溉农业的地区,水利在中国几千年历史进程中曾起过重要的作用。我国因地形、河流、气候条件的差异,古代水利灌溉工程一般可以分为“渠系引灌”和“陂塘蓄灌”两类。关于我国陂塘水利工程的发展成就和历史作用,国内外  相似文献   

2.
郭祥文 《中国农史》2001,20(4):75-80
本文主要以流域为单位,结合历史政区,探讨宋代沅澧流域鼎州(常德府)、澧州及辰、沅、靖州的水利情况。认为宋代各地区的水利均有不同程度的发展,其中以鼎州、澧州的进步最大。宋代常德地区的水利成就主要表现为两点:其一,维护、利用前代水利工程,保持并扩大其灌溉机能;其二,更主要的是,兴修了大量新的堤防陂塘水利,有力地促进了农业生产和社会经济的进步。  相似文献   

3.
张芳 《中国农史》2000,19(1):22-27
我国陂渠串联水利工程技术约起源于春秋中期,战国至汉代已在淮河、汉水上中游的丘陵盆地和高平原有相当的发展。本文阐述了陂渠串联工程的优点,举例分析了古代单首制引渠与陂塘串联、一河取水多首制引渠与陂塘串联、多河取水多首制引渠与陂塘串联水利系统的规则、布置和作用。最后简述陂塘串联工程技术向国外传播和当今的应用,说明我国人民创造的这项出色水利工程技术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4.
明清长江中游山区的灌溉水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建民 《中国农史》1993,12(2):35-47
明清时期,随着农业垦殖的扩张,长江中游丘陵山区的陂塘类小型灌溉水利得到了长足发展(当时科枝条件限内)。各地灌溉设施因地制宜,各有特色,但发展不平衡。又表现出规模小、存废交替无常等共同特点。这个时期所创建的灌溉设施中,有些至今仍在发挥作用。由于垦殖盲目扩张,垦殖与水利建设的关系也变得复杂起来。垦殖过度给水利带来了一系列消极影响,水利难以保证农业垦殖的维持与发展。山区农民“以水为命”,“惜水如血”,在灌溉水利的经营管理方面积累了不少经验。如何妥善处理小农经济条件下农业灌溉与多种经营、水资源综合利用的关系,至今仍是不容忽视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江苏西南的宁、镇、扬地区广泛分布着低山丘陵和岗地。历代为开发这一地区,在山丘高亢地区兴建陂塘堰坝,以防洪灌溉。其发展大体分为三个阶段:东汉至南朝是塘坝水利的开发时期;唐代至宋元进一步发展;明清时古老的陂塘淤堙严重,主要发展小型塘坝水利。本文阐述了历史上宁、镇、扬丘陵地区塘坝水利发展的概况,论述了各时期的塘坝水利技术、塘坝水利与地区经济发展的关系,山区开垦与水土保持等问题。  相似文献   

6.
中国的灌溉发展及其作用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高占义 《水利经济》2006,24(1):36-39
分析中国发展灌溉的必要性,回顾农业灌溉的发展状况,从提高作物产量、保障供水安全、粮食安全、增加农民收入、创造就业机会和改善生态环境等6个方面论述了中国灌溉及农村水利事业的巨大成就,并提出提高灌溉用水利用率和效益、改善农业生产条件、解放农村劳动力、促进农业结构调整以及增加生态系统用水、改善农村地区生态环境等建议。  相似文献   

7.
水是生产之要、生态之基。水利强则农业强,水利兴则农村兴。要充分认识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的水利因素和水利作用,以水利建设为抓手推进农业农村经济高质量发展。提升抗旱防汛能力,构建乡村节水体系,促进水利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综合整治乡村水环境,系统修复乡村水生态,形成乡村绿色生活方式。加强乡村水利精神文明建设,发展乡村水利特色文化,保护和利用乡村水利文化遗产。创新乡村水环境保护和水利现代化机制,激励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参与水利建设,优化乡村水利管理和水利服务。推进乡村供水工程提档升级,全面改善乡村饮水条件,助力农民走向生活富裕。  相似文献   

8.
侯依群 《水利经济》2000,18(5):56-59
1997年初安徽省开始从世界银行引进贷款 ,对农业开发条件较好、农业增产潜力大的六安地区、安庆市、合肥市及巢湖地区部分市、县用于灌溉农业 (二期 )项目 ,贷款的目的是通过水利、农业、林业工程和农技、农机等农业生产服务体系的建设 ,改善和扩大灌溉、排水系统 ,使项目区农业生产条件从根本上得到改善。在引进世行贷款期间 ,世界银行对其投资政策进行了改革 ,即要求其投资不仅应在硬件上达到世行的规定 ,而且在项目区继续发展上也要有所突破 ,具体为在水利项目贷款区要建立“经济自立的灌排区 (以下简称SIDD)”,为此安徽省在利用世行贷…  相似文献   

9.
水利灌溉工程是关乎国计民生的重要工程,对其进行管理研究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介绍了水利灌溉工程运行管理的作用,讨论了当前水利灌溉工程管理的必要问题,分析了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系列改善对策,以期充分利用水资源,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古代淮北地区的农田水利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海涛 《中国农史》2002,21(4):26-32
本文大体勾勒了古代淮北地区农田水利兴衰史。西汉、曹魏时期利用当地河湖众多的优势 ,兴修了大批陂塘 ,为该区经济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唐朝、北宋时期 ,该区农田水利建设再兴高潮。明清时期该区农田水利建设以排涝为主。有关或蓄或排等水利政策的未定和大型永久性工程的缺少 ,是该区农田水利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河西走廊凉州绿色农业示范区环境质量评价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该研究以绿色农业理念为基础,参照国家绿色食品和无公害食品产地环境质量标准,通过大范围调查取样、测试分析,对河西走廊凉州绿色农业示范区环境质量状况进行了评价,示范区土壤、灌溉水及大气环境质量总体状况良好,处于"清洁"水平,达到"安全"等级,符合目前国家所规定的绿色食品及无公害产品环境质量的要求。  相似文献   

12.
[目的]农业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是长三角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通过系统分析和评价,以期全面把握长三角农业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现状及短板,有针对性地提出对策建议。[方法]文章基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及乡村振兴等国家战略要求,创立一个由9个一级指标31个二级指标构成的农业高质量一体化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指数加权汇总和产业变异系数测度方法,对长三角农业高质量及一体化发展状况进行定量分析。[结果]通过对长三角与京津冀等相关区域定量评价与对比分析发现,长三角农业具备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良好基础,但在经营者素质、生产效率等方面质量不高,在市场开放、产业融合等方面一体化程度较低。[结论] 3省1市应按照问题导向,着力在农业科技创新、市场开放等方面加强协作,补齐短板,协同推进农业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打造全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引领区。  相似文献   

13.
景电灌区位于甘肃省北部景泰和古浪境内,该文在研究灌区农业资源现状的基础上,分析了灌区绿洲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提出了以节水灌溉为重点,优化灌区作物种植结构,大力发展优势主导产业,加强生态环境的综合治理等绿洲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应当采取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14.
吉林省西部半干旱区玉米节水高产高效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吉林省西部半干旱区在乾安和前郭县选用15hm2耕地采用滴灌灌溉、地膜覆盖、大垄双行、高产品种、合理施肥等一系列综合配套技术,变雨养农业为雨养农业和设施农业相结合的现代农业,达到了节水、高产、高效的目的。  相似文献   

15.
冯玉祥将军对中国的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一向十分关注。促使他重视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出于对广大劳动人民的同情,也有受中国传统重农以及孙中山重农思想的影响,更直接的还在于其所处的经济环境的限制以及军事生存的需要。他的重农思想比较系统,主要包括重视农业基础地位、减轻农民负担、重视农民生活、防治自然灾害、改变农业生产技术和农业经营方式、解决农民土地问题等等。冯玉祥的重农实践内容丰富,包括兴修水利、植树造林、科学种田、屯田垦荒、保护牲畜、军队支农等。  相似文献   

16.
塔里木灌区农业可持续发展对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塔里木灌区地处暖温带,光热资源丰富,具有发展农业的良好条件。近年来,灌区大规模农业综合开发,农业经济得到了较快的发展,但也面临着许多资源和环境问题。针对塔里木灌区的农业环境现状,提出了强化农业综合开发力度,加速优势资源转化,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合理作物布局,充分高效利用水资源,建立发展生态农业,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加强农业生态环境保护,防止环境污染,维持灌区生态平衡,树立广大群众的资源价值观,提高全民环保意识等促进灌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17.
重庆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区特色农业发展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区是重庆市确立的三大经济区之一。该文从区域经济学角度出发,深入剖析了重庆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区特色农业发展的优势和主要制约因素;并从优化空间布局,培植龙头企业,完善农产品市场体系,科技兴农和加强农业资源环境保护等方面提出了重庆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区特色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18.
从云南省沙江流域的热区土地资源现状出发,揭示了土地可持续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即生态环境继续恶化、水土流失严重;不合理的土地开发利用及耕作,加剧水土流失和土地退化;劳动者素质低下,环境及土地保护意识薄弱,提出了区域热区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建议,即加强生态建设及环境治理工作;兼顾生态、经济效益、走生态农业的道路;加强科技推广力度、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建设基本农田、搞好水利设施建设;用地养地、培肥地力  相似文献   

19.
杜建录 《中国农史》2003,22(1):38-44
本文从西夏农业区域、农业水利、农业生产技术以及单位面积产量四个方面,详细论述了西夏农业生产发展状况。认为西夏立国后农业生产取得了突出的成就:农田水利事业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建立起一整套完整的水利开发与管理制度;农业生产工具与耕作技术有较大的进步,普遍使用铁犁与牛耕;人均占有粮食130斤左右。这对一个半农半牧的民族政权来说,已经相当可观了。但这些粮食主要集中在国家的贵族地主手中,一般农牧民则挣扎在饥饿线上,经常以野菜、草籽充饥。  相似文献   

20.
[目的]农牧交错带的农业生态经济发展长期处于"旱、薄、粗、单、低、穷"状态。灌溉农业因其高产特征为解决低盖度草场及禁牧造成的饲草料短缺问题提供途径。探究水源开发条件下作物产量的影响因素以及确定有效用水量以最大限度利用水资源是协调农牧交错带生产稳定发展与生态矛盾的关键途径之一。[方法]利用参与式农村评估对盐池县皖记沟村下辖5个自然村进行灌溉农业相关调查,结合LSD、T检验以及回归分析等方法分析数据。[结果]现有滴灌条件下,研究村域内作物产量由气候条件主导,各自然村玉米单位面积产量在1 200~12 750(kg/hm~2)之间大幅波动;不同土质及农艺差异会导致各自然村之间产量的差异;当节水灌溉的灌溉定额在2 245.5~6 888m~3/hm~2时,节水灌溉既有效也具有很好的产出效益;从地下水年补给量供给平衡而言,研究区内不适宜大范围发展灌溉农业。[结论]气候及土质等因素共同影响农牧交错带灌溉作物产量,同时灌溉农业应合理布局以实现作物最大产出以及水资源高效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