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
基于GIS的济南市城市土地利用空间结构分析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利用1996年和2000年两个时相的航空影像进行城市土地利用解译,通过MapInfo、ArcView等GIS软件对矢量化的解译成果进行空间分析与查询统计。研究表明:济南市城市土地利用结构具有明显的圈层和扇形结构特征。自内而外可分为三个圈层,但与西方圈层模式相比,又具有鲜明的特点。内圈层功能以居住和商业金融服务为主,且居住用地比重偏大;中间圈层土地利用的空间结构比较均衡,随时间变化较平稳;外层土地利用的时空变化明显,工业用地比重较大。各圈层又可划分为多个具有不同城市功能的扇形地域。 相似文献
3.
土地利用规划管理信息系统是GIS在政府部门的主要应用之一,是为了解决土地管理部门的业务处理效率不高、基础数据管理复杂、信息查询检索困难等问题的,是GIS在政府部门的主要应用之一。本文通过对土地利用规划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来说明GIS设计的具体过程。 相似文献
4.
张雪源 《经济技术协作信息》2010,(27):121-121
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露天煤矿开采技术得到了发展,同时也出现了若干的问题,如何解决露天煤矿开采技术的问题,避免出现环境污染、资源破坏等负面影响,已经成为了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5.
大型露天煤矿废弃地生态环境重建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安大堡露天煤矿为例,分析了我国大型露天煤矿开采引发的土地生态环境问题,初步提出了大型露天煤矿废弃地生态环境重建的硬性操作技术体系。同时进行了废弃地生态环境重建的效益分析,认为重建投资回收年限虽然较长,但可获得一定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6.
2000~2010年,长三角地区在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领域与世界各个区域进行互动,成为中国对内、对外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成为承接国内与国外发展的重要区域。本文实证分析长三角城市十年间国际化水平的动态变化与变化后面的原因,以期为进一步加快长三角地区各个城市的国际化进程提供一些借鉴。 相似文献
7.
植被是一种重要的自然资源,也是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要素,它在维护区域生态平衡和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遥感与GIS技术的发展,植被资源的动态变化研究已渐渐成为植被资源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植被指数的求算方法根据实际应用也有多种,归一化植被指数是目前研究的比较成熟的植被指数之一。利用2004和2007年的TM卫星数据,通过求算东明县归一化植被指数,研究近年来东明县植被覆盖的动态变化。 相似文献
8.
在定义土地利用社会功能概念及内涵的基础上,通过分析土地利用功能变化驱动力,选取相应指标建立土地利用社会功能评价指标体系,并收集了中方县2003-2010年相关土地资料及经济数据,对中方县八年间土地利用的社会功能进行综合评价,分析中方县土地利用社会功能发展趋势。研究结果表明,中方县土地利用社会功能评价综合得分在八年间呈现逐步平稳上升的趋势,县域土地利用社会功能正在不断提高。 相似文献
9.
电磁兼容是现代自动化装置抗电磁干扰能力方面非常关注的目标。许多同行专业人士已作了大量的工作,制定了相关的标准和试验方法。在抗电磁干扰方面,大家从理论到实践提出了许多提高产品抗电磁干扰能力的措施。 相似文献
10.
贾宏俊 《生态经济(学术版)》2001,(12):97-100
从芜湖市土地资源利用结构变化、土地利用现状特征入手,分析引起土地利用结构变化的动力机制。根据其时间与空间动态特征,运用最优线性规划模型预测并优化配置2000年与2010年土地利用结构,深入分析其原因。最后根据可持续发展思想从综合效益与可行性双重方面入手提出合理的建议与对策。 相似文献
11.
基于土地利用变化的区域土地生态安全动态评价——以北京市朝阳区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地生态安全的影响,分析北京市朝阳区2001~2008年间土地利用时空演变过程,并构建评价体系,对土地生态安全进行动态评价。结果表明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2001~2008年朝阳区土地利用结构发生较大变化,耕地、水域等高景观生态功能用地都有不同比例的减少,土地利用结构的变化又引起土地生态安全性的降低,并且表现出由城市中心向外围逐渐增加的趋势。同时通过土地利用图与生态安全评价图的空间叠置分析,得到了近年来朝阳区土地利用与生态安全间的内在关系,提出了相应的生态安全调控措施和土地资源合理利用的具体对策。 相似文献
12.
乡村空间转换中的土地利用变化研究——以滘中村为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村庄土地利用变化是我国快速城市化和工业化背景下乡村空间转换的核心内容。以广东佛山南海的一个经历了乡村工业化和后工业产业升级的村庄——滘中村为例,分析了该村30多年土地利用变化过程后发现,主要表现为农业用地大幅度减少,道路、公建、居住用地阶段性增长,工业用地和商业用地相继增长。其次,从主体、成本与收益、制度因素和空间效应等方面对变化机制进行了探讨,认为在多元化主体的参与下,土地转用的产业升级收益和资本化收益相对于转用成本的差异是土地利用变化的核心动力,各种正式和非正式制度调节了这种差异。而土地利用变化带来了乡村城市化、流动性和村庄社会空间重构等方面的空间变化,推动了乡村空间的转换。 相似文献
13.
通过许昌市1985年、1995年、2000年的土地利用变化情况分析,得出许昌市土地利用呈现旱地减少面积大、建设用地急剧增加和草地、林地波动状变化现象,最后提出许昌市土地利用应加强土地规划与管理、优化土地结构、加强可持续发展教育和动态监测,走向可持续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4.
北京市土地利用变化特征及驱动机制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以北京市为例,利用1985、2000和2010年三期土地利用数据,从土地利用变化幅度、土地利用变化速度、土地利用转移方向等方面,揭示了北京市1985—2010年的土地利用变化特征及相关驱动因子。结果表明:11985—2010年,北京市土地利用空间格局发生了较大变化,林地面积有一定程度的增加,耕地面积、水域面积减少较为迅速,建设用地扩张最为明显。21985—2000年,北京市土地利用综合动态度为0.99,土地利用变化速度较为平缓;2000—2010年,北京市土地利用综合动态度为1.64,土地利用类型变化速度呈加速趋势;从单一土地利用动态度来看,林地与建设用地的增加速度不断提升,由1985—2000年间的0.1383%、3.7808%增长到2000—2010年间的0.2078%、4.0088%;耕地、草地、水域面积不断减少,其中水域面积的减少速度最快。3从转移矩阵来看,1985—2000年,74.54%的耕地转化为建设用地,13.30%、11.24%的耕地转化为林地与水域;2000—2010年,耕地依然是各类用地增量的重要来源,建设用地向其他类型用地的转化面积是前一阶段的13.8倍。4从人口增长、经济发展、政府政策等方面研究了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机制。 相似文献
15.
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具有重要影响。文章在构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对土地利用的动态响应模型及因子影响力系数估算模型的基础上,基于安徽淮南市土地利用变化的经验数据,实证检验了该研究区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对土地利用的响应特征,并探究了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影响力大小。研究结果表明,该研究区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对土地利用程度的响应较大,土地利用程度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具有负效应,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呈现出先增后减的倒"U"型变化趋势,其中,该区域耕地和建设用地对其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影响最大。因此,淮南市今后的发展一定要优化土地利用结构,注重生态环境质量,从而实现土地资源利用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6.
利用宝鸡市1998~2007年的土地利用覆被变化数据,运用Costanza生态服务价值计算公式,计算了全市1998~2007年的生态服务价值,再结合宝鸡市1998~2007年的GDP变化情况,得出宝鸡市1998~2007年生态经济协调度动态变化情况。然后对宝鸡市不同区(县)及不同区域1998~2007年的生态经济协调度进行实证研究,并结合宝鸡市的实际情况对其变化做出解释。 相似文献
17.
Most of the economic literature that uses spatially-explicit data to estimate the determinants of land-use change is limited
to static models and cross-sectional data sets. Recent attempts to move to a more dynamic analysis include using panel data
sets and survival analysis. In this study, we use a discrete choice dynamic model of land-use where the agent’s choices are
regarded as the solution to a dynamic optimization problem. The irreversibility of some decisions, expectations about future
prices, and forward-looking behavior of the land operator can all be accounted for. Our results show that a model specification
that incorporates some of the complexities of the decision process improves upon results found in the existing literature.
First, prediction accuracy of land use change is superior to any of the existing models. Second, we demonstrate that models
that do not account for transactions costs tend to overestimate the effects of changes in transportation costs. 相似文献
18.
19.
基于土地利用数据,分析了2010—2015年洱海流域土地利用演变特征、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特征以及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格局及服务价值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1)洱海流域土地利用类型主要由生态用地向非生态用地转移,其中城镇扩张明显,而生态用地面积有所减少。(2)洱海流域主要生态系统服务类型为调节服务,生态系统服务总价值由2010年的656.03亿元增加至2015年的709.40亿元,增长率为8.14%。(3)洱海流域生态系统格局及服务价值变化主要驱动因素为生态建设工程、城镇扩张和农业开发等人类活动,其中对生态系统及其价值变化的正向影响(54.01%)大于负面影响(45.99%)。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