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要启动民间投资 政府该做什么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影响民间储蓄自觉转化为投资的因素是居民储蓄所有者结构、民间储蓄的潜在用途结构、居民对未来的经济预期和消费预期,以及金融机构对普通市民投资消费的支持力度。政府应采取切实的措施,架起由货币市场通向资本市场的桥梁,积极引导居民理性投资。  相似文献   

2.
李嘉图等价定理是评价财政赤字政策有效性的基准模型,以往的国内文献大多是从消费的角度对该定理进行验证,本文利用向量误差修正模型(VECM)和有向无环图(DAG)法,从储蓄的角度对我国1978—2009年间的财政赤字政策有效性进行了验证,得出如下结论:我国的财政赤字政策有效地刺激了经济增长,导致政府的税收增加,增加的税收不仅偿还了前阶段财政支出,还有剩余可用来储蓄,并导致私人储蓄的增加额超过政府储蓄的减少额(财政赤字),最终带来国民总储蓄的增长。本文最后根据分析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观点     
《经济导刊》2007,(9):7-7
要解决内部失衡就必须真正地刺激消费,最迫切地是要提高居民的收入水平。 我国经济发展的内部失衡问题,直接地体现在了消费和储蓄的比例上——我国目前的消费和储蓄比例约为1:1,即消费和储蓄分别占GDP的50%。但是,细究之下消费和储蓄的比例并不合理。在消费中,居民消费仅占GDP的38%,而政府消费却占到了12%,消费不足的现象十分明显。  相似文献   

4.
本文采用动态面板数据模型,使用世界银行的WDI数据集,分析了储蓄率的决定因素,认为消费习惯、人均收入、政府支出、人口抚养比和GDP增长率是决定储蓄率最重要的因素。通过以上几个因素的国际比较,我们发现人口年龄结构和高经济增长是中国高储蓄率的主要原因,政府支出是影响消费和储蓄最重要的政策变量之一。通过改进政府支出的规模和组成可以有效促进消费,扩大内需。  相似文献   

5.
目前对于边际消费倾向主流的观点是边际消费倾向随收入的提高而递减.收入分配差距是影响边际消费倾向的重要因素.政府的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在短期对居民边际消费倾向造成影响,文化和制度因素在长期对于边际消费倾向有决定性的影响.除此之外,其他因素也能够对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造成影响.政府需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制定短期和长期政策.  相似文献   

6.
治理我国目前的通货紧缩必须多管齐下。 一、政府应为经济发展创造宽松的环境。 如继续推行积极的财政政策,扩大政府支出;同时尽可能地鼓励消费,取消限制消费的政策,增加总开支,鼓励私人投资,使吸引外资能有较大幅度的上升。通过国内总需求的大幅度增加,为储蓄转化为投资创造一个宽松的环境。  相似文献   

7.
居民收入、消费与储蓄关系的分析与思考周富贵,梁心雷,李云霞,柳祖忠,许正超居民储蓄伴随经济高速增长出现持续、高幅增长。储蓄与居民收入、物价、消费等因素相互关联,对国家制定宏观货币、投资政策影响深远,因此对储蓄内在机制及增长规律的剖析,具有很强的现实意...  相似文献   

8.
中国经济的内外均衡与财税改革   总被引:20,自引:1,他引:20  
我国经常项目持续的大规模顺差,给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带来一系列的不利影响。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各种影响因素进行分类拆解,本文试图从理论和实证角度说明长期的储蓄-消费失衡是造成我国贸易顺差的一个重要原因,而其背后的根本原因是由于企业可支配收入相对于劳动者报酬不断提高带来的收入结构和储蓄结构失衡。我国当前企业未分配收入大幅增长的原因可以归结为企业利润率"虚高"和国企"不分红"问题。只有从体制上解决这个问题,才能使储蓄降低到适当的水平,通过拉动内需消除我国过大的贸易顺差,从根本上解决内外经济比例失衡问题。  相似文献   

9.
收入分配可以通过影响居民的总消费和总储蓄、政府消费、社会总投资这一机制来影响需求结构。基于此,本文运用协整检验、误差修正模型等方法,实证研究了1985年以来中国收入分配对需求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1.居民/(政府收入+企业收入)的下降和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的上升,是导致居民消费/社会总投资、居民消费/政府消费和居民消费/出口总额这三大需求结构指标下降的显著原因;2.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的上升,还会导致城镇居民消费/农村居民消费的增加。对于上述结果,本文分析了其中的可能原因,并就如何改善收入分配提出了一些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开征储蓄存款利息税可起到了一定的刺激消费、抑制居民储蓄存款的作用,但征税后对消费和储蓄的总效应为消费减少而储蓄增加。这是利息税对储蓄的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在中国具体的市场经济环境中综合作用的结果。为此,政府应采取措施改善居民对未来收支的预期,制定配套保障体系和税收政策,加快建设高效资本市场的步伐,引导一部分储蓄存款进入证券投资领域,合理调整居民消费和投资结构。  相似文献   

11.
居民消费、自然储蓄与资产价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莫扬 《经济前沿》2010,(1):90-98
凯恩斯的储蓄一投资恒等式忽视了消费者的储蓄行为的重要信息,是导致CCAPM遭遇实证难题的重要原因之一,本文结合储蓄理论来改进CCAPM。储蓄理论的研究对象是居民可支配收入中既不购买消费品,也不购买投资品的“冗余”部分。这些收入“冗余”的数量与储蓄收益率(利率)无关,给消费者带来了直接的效用,笔者称之为自然储蓄。本文把自然储蓄加入到标准CCAPM的理论框架内,重新讨论自然储蓄、消费和资产价格之间的长期均衡关系,发现除基于消费的风险溢价以外,传统股权溢价还包括了基于储蓄的风险溢价,最后利用中国经济数据进行了实证检验,为理论模型提供了经验证据的支持。其他结论如下:自然储蓄抑制了消费者对金融资产的需求,这为发展中国家普遍出现的“超额储蓄”与欠发达金融市场并存的现象提供一种新的理论性解释;我国消费者的储蓄效用弹性远高于消费效用弹性,说明储蓄政策是比消费政策更为有效的资产市场调控手段。  相似文献   

12.
设计得当的金融政策,如同设计得当的其它经济政策一样,能够加速经济发展的进程。而在设计金融政策的过程中,最为重要的可能就是政策目标的选择。对于政策目标,一种观点认为,在人均收入很低的条件下要维持高的投资水平,只能通过提高储蓄比例来扩大储蓄规模,于是,政策的出发点自然是降低平均消费倾向,提高平均储蓄倾向。  相似文献   

13.
对我国居民消费制约因素的模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磊  郭楠 《经济与管理》2003,(3):34-35,33
本文在分析消费者外部设定及内部设定的基础上,建立了一个受供给约束及流动性约束,并具有阶段性储蓄目标的短视消费模型,证明了除传统收入和财富因素外,当前制约居民消费的主要因素存在四个方面。由于商品市场非完备及政府干预造成的市场供给约束;由于金融市场的不完善或金融工具匮乏造成的流动性约束;由于社会保障系统不健全造成的居民强烈的预防性储蓄动机;最后,宏观上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进一步加大通过强化居民的流动性约束,从而严重抑制居民的当期消费。由于不同收入组受到的各项约束的强度不同,所以刺激居民消费政策不但要考虑收入分配调整政策对居民消费的效应,还要针对不同收入组所受约束的具体情况制定一个分层刺激消费的政策。  相似文献   

14.
吴占权 《经济论坛》2003,(12):11-11
一、保险和储蓄的不同作用近年来,我国城乡居民储蓄存款再现强劲增长势头,而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增长却远远滞后于储蓄存款的增长。储蓄存款的强劲增长,反映出城乡居民即期消费欲望的不足,说明启动消费尚存在着某些障碍。对居民储蓄行为的研究,往往要分析其储蓄的动机因素。许多学者认为,我国城乡居民存在较强的预防性储蓄动机。持续高增长的储蓄存款,对利率变化不敏感,更多的是追求储蓄的安全性和流动性,是对未来教育支出、养老支出、购房支出以及医疗保健支出的预防性储备。保险和储蓄都是人们应付未来不确定风险的资金积存的方式,目…  相似文献   

15.
当前我国居民储蓄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目  杨梅 《经济师》2006,(7):71-72
文章运用协整分析方法证明了我国居民储蓄与实际收入、储蓄存款利率、股票价格指数变动率及消费物价指数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进而得出协整回归方程及误差修正模型。结果显示,长期内,我国居民储蓄主要受实际收入影响;居民储蓄的预防动机较强,但仍具有一定的投资功能;实物资产对居民储蓄的替代性明显增强;股票市场对居民储蓄的间接拉动作用较强,而股票的资产替代性较弱。短期内,我国居民储蓄不受储蓄存款利率和消费物价指数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王双 《生产力研究》2005,(10):49-52
本文运用预防性储蓄的基本原理从影响居民储蓄的经济因素角度即收入、消费以及收入分配状况等三个重要方面对东、中、西部地区农村居民的预防性储蓄状况进行了初步的比较分析,并通过典型地区经验数据的验证得出中西部地区农村居民预防性储蓄大于东部地区的结论,提出促进农村居民收入稳定持续增长、加快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建立健全农村消费信贷制度以及完善农村税收体系等政策建议以减少中西部地区农村居民预防性储蓄,增加中西部地区农村居民的消费。  相似文献   

17.
利用比较劳动生产率法对吉林省农业剩余劳动力的数量进行了估算,在此基础上。利用时间序列模型对未来几年内农业剩余劳动力的数量作了预测。借助于主成分分析的方法对影响吉林省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因素进行了分析,同时构建了农业剩余劳动率对农村居民消费占支出比例的弹性状态空间模型,分析结果发现,不同时期农业剩余劳动率对农村居民消费占支出比例的弹性结构呈现较大变化,这种变化是通过政府政策等因素所引起农村居民的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不同而表现出来的。  相似文献   

18.
首先对利率变动与居民储蓄的关系进行理论分析,然后选取2000年1月到2010年12月的数据,利用VAR模型,就我国居民储蓄利率敏感性问题进行了实证研究,实证结果表明我国的居民储蓄和存贷利率之间的变化存在长期稳定的关系,但是居民储蓄对存贷利率变化并不敏感。居民储蓄利率敏感性差的根本原因是政府行为、企业行为、银行行为和居民行为还不符合市场经济的要求。最后对提高储蓄利率敏感性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一、问题的提出改 革开放以来 ,我国居民收入分配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 ,个人部门在国民收入最终分配结构中的比重迅速提高 ,与此相适应 ,银行储蓄产品消费结构中城乡家庭对银行储蓄产品的消费占总消费的百分比 ,也从 1979年的 2 3 6 %上升为2 0 0 0年的 5 1 96 %。居民储蓄已成为社会资金的主要来源 ,同时也成为各家商业银行竟相争夺的客户资源。而竞争的有效利器是对客户有吸引力的服务和产品的提供 ,这又根源于对城乡家庭银行储蓄产品历史的分析。通过对家庭 ,这一中国银行储蓄产品需求主体力量进行分析 ,找到影响因素 ,明确其储蓄行为特点与偏好 ,为探索中国金融产品合理创新做一个理论铺垫。资源在当前消费和未来消费 (储蓄 )之间的分配 ,是一切经济所面临的基本选择之一。也就是说 ,储蓄是收入中未被消费的部分 ,它与消费息息相关 ,因而关于储蓄的决定也与消费的决定紧密联系。关于消费和储蓄决定理论 ,西方经济学界有许多人提出理论加以解释。凯恩斯之前的古典经济学家大多赞同如下观点 ,即储蓄与投资一样取决于利息率。而凯恩斯 ( 1933)则认为消费主要决定于人们的可支配收入 ,当人们的可支配收入增加时 ,其消费...  相似文献   

20.
黄少安  孙涛 《经济研究》2005,40(4):57-65
传统的消费理论并没有将代际模型和财富存量模型相结合,而本文从社会习俗、道德习惯、家庭伦理等非正规制度的角度说明了中国等国家和地区居民消费和储蓄的特点,沿用和扩展了代际交叠模型,将遗赠(bequest)和赠予(gift)两方向收入转移以及财富偏好同时引入了经济主体的效用函数,用最优化条件来分析我国居民在消费和储蓄行为等方面的特征和存在的问题,进而阐述这些行为对政府宏观经济政策的影响,提出了一些相关的理论思考和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