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赵晓梅 《理论观察》2008,(5):172-172
所谓新闻报道的策划,就是指新闻媒体在新闻报道真实性的基础之上,对已占有的新闻线索、新闻资源,按照新闻规律进行有创意的谋划和设计,并制定出可行的报道计划。在新闻报道过程中,对其进行调整和有序的组合,获取反馈,进行前窥性的控制,使宣传达到一定规模、层次、深度,并取得最佳的社会效果。新闻事件策划是新闻体制改革的必然产物,  相似文献   

2.
周长风 《理论观察》2010,(6):179-180
随着新闻媒体的多样化和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化,新闻策划在新闻报道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缺少新闻策划的新闻采访,不仅难以产生高质量的报道,而且也会缺乏报道连续性,不能形成独特的报道风格和特色。相反,如果新闻策划方案过多或过细,也会适得其反,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  相似文献   

3.
于文涛 《黑河学刊》2013,(7):22-22,25
新闻策划是新闻工作者的一项重要的基本工作,也是新闻媒体的主要竞争手段,好的新闻报道策划,可以抢占先机,实现新闻的"独家报道"。在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新闻越来越深入社会生活的每个领域,新闻报道的内容、深度、角度、可读性越来越受到受众的关注,因此新闻策划直接影响到新闻报道的传播效果,新闻策划的重要作用越来越凸显得尤为重要,可见好的新闻策划是新闻媒体在激烈竞争中立足的基础。  相似文献   

4.
李堃  宋歌 《理论观察》2008,(2):165-166
当前,新闻传播载体和渠道越来越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新闻媒体要想生存和发展,除传播内容和为受众服务占优势外,搞好新闻策划显得越来越重要。所谓新闻策划,是指新闻采编人员在充分尊重新闻事实第一性的前提下,对已经发生、正在发生或将要发生的新闻事件进行有创意的有组织的报道,其目的是更好地配置新闻资源,形成信息强势,增强舆论引导效果。  相似文献   

5.
郭丽 《魅力中国》2013,(22):308-308
纸媒新闻策划的成败取决于新闻效果的取得。好的纸媒新闻策划可以使新闻熠熠生辉,散发持久的生命力;有问题的纸媒新闻策划则可能带来假新闻和对新闻媒体公信力的质疑。因此。本文首先分析了新闻策划存在的问题,再谈策划遵循的原则,最后探讨了现代技术的运用。  相似文献   

6.
郭丽 《魅力中国》2013,(17):291-291
纸媒新闻策划的成败取决于新闻效果的取得。好的纸媒新闻策划可以使新闻熠熠生辉,散发持久的生命力;有问题的纸媒新闻策划则可能带来假新闻和对新闻媒体公信力的质疑。因此.本文首先分析了新闻策划存在的问题,再谈策划遵循的原则。最后探讨了现代技术的运用。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一些新闻单位在新闻报道实践中,都不同程度地增强了策划意识,通过这一手段,加强了报道的深度和广度,特别是对重点报道、独家新闻的宣传,产生了非同寻常的意义。新闻策划,已日益成为业内人士提高办报质量,吸引更多读者,增强新闻宣传社会影响的有效途径。所谓新闻策划,通俗地说就是在一定的思想原贝之下,对一些重要题材和重要选题,从指导思想、报道内容、报道形式等等,进行统筹考虑,精心谋划,变被动的反映为积极的组织、运作。实践证明,搞好新闻策划,就会改变编辑部“等米下锅’,就来稿编来稿,新闻报道呆板、单一,…  相似文献   

8.
论新闻策划     
新闻策划是现代传媒常用的为做好新闻报道工作而采取的策划手段,其目的是力求使传媒的新闻报道显得更有广度和深度,以满足受众多方面的新闻信息需求。也就是指记者对将要采访的题材重大的新闻事实所作的事先谋划或筹划。对已经发生或将要发生的新闻事件如何进行报道,进行分析、构思,经过反复酝酿、调整,从多个报道方案中优选出最佳报道方案来加以实施,以达到一定的报道目标、实现预期的传播效果的过程。  相似文献   

9.
新闻策划,顾名思义就是指在确定了新闻线索或报道思想之后,对即将实施的新闻活动作深度、广度、厚度的综合分析,周密的安排部署,以使宣传报道达到最佳的效果,产生最大的效益。一是掌握新闻策划的分类和特性,是做好新闻报道的基础;二是掌握新闻策划的基本原则,是有效提高新闻报道质量的灵魂。  相似文献   

10.
新闻策划,是进行大型的重要的新闻报道所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因此,必须寻求策划的最佳方法,讲究策划的高超艺术。根据自己的新闻实践,我认为报道的策划艺术应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超前性———报道策划的根本所在报道策划的超前性是指先于别人分析现实,预测未来,发现并抓住普遍意义的新闻予以报道,实现自己报道目的的一种策划方法。超前,是实施任何报道策划的根本。1998年夏,嫩江流域和长江流域一样,发生了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水,时间持续2个月之久。齐齐哈尔的鹤城晚报对全市城乡的抗洪斗争进行了及时、大量的报道。…  相似文献   

11.
2010年全国两会期间,主流媒体头条报道总理政府工作报告角度多样,精彩纷呈.本文以此为案例,就当下媒体报道会议新闻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如何写好会议新闻,提出了几点可供借鉴的意见.通过翔实的事例,探讨新闻媒体如何做好会议新闻的策划及报道策略.  相似文献   

12.
随着广播、电视事业的迅猛发展,各地的广播电视报也逐渐发展壮大,并形成自己独立的出版发行系统,同时也具有一定的新闻编采能力。那么如何搞好广播电视的新闻宣传,尤其是作为周报,如何克服新闻少、新闻报道一般化的问题,笔者认为搞好深度报道是剂良药。深度报道是广播电视报增强竞争力,增加可读性的客观要求近年来,广播、电视、报纸等各新闻媒体间竞争日趋激烈。广播更注重与听众沟通,电视也把视点瞄向老百姓,焦点节目红红火火,报纸,尤其是全国性的日报、晚报,不断推出主题重大、角度新颖、采访深入的深度报道,这些报道每每在…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策划”一词似乎变得非常时髦,“广告策划”、“企业策划”、“公关策划”等词频繁出现在媒介中。受其影响,新闻界也开始青睐起“策划”一说,“报道策划”、“新闻策划”、“策划性新闻”等等常常挂在一些新闻同行的嘴边,而且经常用在新闻报道中。但是,也有相当一部分新闻同行对“新闻策划”表示异议。他们根据“新闻~词的概念:“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认为新闻与策划毫无联系。事实上,这个概念包含两个要件:l、新近发生的事实;2、报道。这两个要件在提醒人们讨论问题时注意:世界上“新闻发生的事实”,不管是“狗咬…  相似文献   

14.
新闻策划是我国新闻界在改革中兴起的一种对新闻传播活动加以谋划的手段与机制。在新闻界兴起这种与以往不同的报道方式的同时,新闻界、新闻理论界亦开始了对“新闻策划”问题的连续探讨,笔者结合工作实践,对新闻策划的价值,现行新闻策划存在的问题提出见解,旨在使新闻策划更好地指导新闻报道。  相似文献   

15.
陈艳武 《理论观察》2015,(3):116-117
深度报道是指完整反映重要新闻事件和社会问题,揭示其实质意义和发展趋势的一种高层次的报道方式.当前,社会媒体特别是对于报纸的报道方面,过分追求一种快餐文化,对事件的报道不够深入和具体,没能从事件的表面现象出发,深入挖掘事实背后的深层次内容.然而,深度报道对于新闻媒体争受众来说,都是必需的.  相似文献   

16.
叶蕾 《发展》2014,(9):95-96
正灾难新闻,具备了深度报道选题的所有条件,灾难是一个时期的热门话题,时效性很强,深度报道必须关注并传递大众"看不见"背后的信息。2013年7月22日,甘肃岷县、漳县交界处发生6.6级地震。中央电视台作为国家级媒体,及时奔赴抗震救灾第一线,不仅仅通报灾情,更是以新闻媒体独特的传播、监督、舆论引导功能采制播出了一系列优秀的深度报道,详尽分析地震的成因、影响等,挖掘震区感人故事,充分反映了我国新闻媒体在灾难报道中所做的努力与进步。  相似文献   

17.
牛颖惠 《魅力中国》2014,(14):388-388
近年来,新闻行业的竞争越来越激励,很多都市媒体逐渐向主流化的方向发展。在都市报的发展中新闻策划占据着重要位置,它有效提升了都市报的深度与广度.也是提高媒体竞争力的杀手锏。但是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都市报新闻策划也存在着一些不足。本文简要分析了都市报新闻策划的重要作用,并探讨了当前都市报新闻策划中存在的问题,最后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18.
王凯峰 《理论观察》2009,(2):166-167
广播新闻深度报道是运用广播传播手段对新闻事件的来龙去脉作深入分析并预示其发展趋势的一种新闻报道形式和手法。它通过挖掘新闻背后的新闻、透视新闻人物的心路历程,完整反映重要新闻事件和社会问题、并揭示其本质、价值及规律,是一种高层次的报道形式。新闻深度报道能扩大媒体的声誉和影响,彰显独家报道优势。做好广播新闻的深度报道需要做多方面的努力:  相似文献   

19.
付东  徐飞 《黑河学刊》2008,(5):59-59
虚假新闻、不实报道屡禁不绝,严重损害新闻真实性原则,严重损害新闻媒体公信力,严重危害新闻事业健康发展,已成为新闻界一大公害。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背离、媒体间的激烈竞争、网络的借入以及新闻从业人员的构成等因素,是虚假新闻产生的原因。只有维护新闻媒体公信力,为百姓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才能保证我国新闻事业的篷勃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20.
社会心理失衡、情绪偏激现象在我国社会生活中大量存在,这对营造和谐社会有极大的影响.研究发现,新闻媒体正确实施倾向性传播,巧妙策划传播议题,精心选择报道内容,做好"三贴近"新闻,从负面舆论中报道正面新闻,对一些可能产生歧义的信息及时作好解释工作等,可以有效地平抑社会偏激情绪,培育积极健康的国民心态,增强人们对社会的基本认同和归属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