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农民工子女教育公平问题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民工子女的教育公平问题日益成为我国教育界面临的突出问题,以致成为“两会”的重点问题之一。目前我国约有2000万左右的农民工子女处于流动之中,这当中有9.3口的学龄儿童处于失学状态。如何处理好这一游离于城市与农村之间的社会边缘群体的教育问题,不仅关系到农民工子女的健康发展,也关系到和谐社会的构建及国家的长治久安。  相似文献   

2.
中国农村城市化需要制度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推动经济增长、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控制人口数量和提高人口素质、节约包括土地在内的多种资源等角度,都可以充分论证加速中国农村城市化的必要性。本文要分析的不是“要不要城市化?”而是“制约城市化的几个主要的制度因素”──现行的户籍制度、土地产权制度和落后的“城市”观念,从而认为:中国农村城市化需要重大的制度创新。 一、现行户籍制度阻碍人口和资源的流动和相对集聚,从而阻碍“城市化” 尽管人口集聚不等于城市化,但是城市必然有人口及其他资源的相对集聚。集聚的前提是人口和资源的自由流动。中国现行户籍管理制度是…  相似文献   

3.
集聚效应是加快城市化进程、推动创新与技术发展的重要驱动因素之一。通过对我国300余个城市近20年人口集聚水平的变迁分析发现,伴随着人口流动与人口集聚水平提升,整体上城市间的人均GDP差距收窄,分布更为均衡;对人口集聚水平与产出效率间的规律探索显示,人口密度、就业密度与产出效率存在较为明显的正相关关系。为了更全面地衡量我国城市化水平,将“人口稠密率”指标作为对城镇化率评价的重要补充,进而将“人口稠密率”纳入经济增长预测模型,对2022—2030年不变价GDP增速进行预测,结果显示2022—2030年我国GDP年均复合增速约在5.03%左右。从空间分布深度挖掘人口集聚红利,协同驱动城市发展和乡村振兴,是新发展格局下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点。因此,要逐步打破市场分割,提升生产要素的空间配置效率;协调大城市和中小城市的发展,充分发挥核心城市的带动和辐射作用;增强城乡区域发展协调性,处理好城市“新二元结构”问题。  相似文献   

4.
城乡分割的二元户籍制度不仅使农业人口的流动和转移就业受到了刚性约束,而且使农民阻塞了通过向城市迁徒就业来增加收入的途径,造成了农民的制度性失业,应当成为“涉农”制度改革的首要对象。  相似文献   

5.
林斐 《发展研究》2009,(6):24-26
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一些重大的政策显然对人口流动与分布产生了重要影响,表现出人口由中西地区向东部地区的加速流动,人口由乡村向城市流动持续不断,人口分布继续向东部沿海地区倾斜。本文采用Tinbergen理论建立起的分析框架,评价现行发展政策的实施,可能对未来时期的人口流动所产生的影响,以及这种影响会对今后的政策制定产生作用。  相似文献   

6.
闫玉科 《经济论坛》2004,(15):97-98
城镇化是一个综合性概念,它既包括城乡人口结构的变动,即城镇人口数量的增加和比重的上升,农村人口数量的减少和比重的下降,也包括人口观念的转变和质量的提高;既包括总人口在城乡比例上的变动,也包括由此带来的国民经济结构的变动,即农业份额的下降及二、三产业份额的上升;既包括劳动力向城镇聚集的过程,也包括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向城镇流动的过程;既包括乡村的城镇化,也包括城镇自身的发展和素质的提高,即“城镇的城镇化”。可见,城镇化不单纯是人口及劳动力的转移过程,单纯的劳动力流动必然带来“城市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珠三角”地区的经济发展与人口的大量流动和集中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大量人口涌入“珠三角”地区,使该地区逐渐形成了以轻工业为主导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模式.文章以“珠三角”比较有特点的轻工业城市——东莞市为例,以人力资源流动理论为基础,通过线性回归分析东莞市劳动力的流入与区域经济发展的相关度,测度外来劳动力对于东莞经济的影响力,以趋利避害,保持经济活力和实现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8.
以往关于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问题的研究多依据于经验.缺乏系统的理论指导。我们将广泛应用于管理学领域的亚当斯公平理论,用于分析农村人口流动问题.从而得知相对量的差异是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的根本原因。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不能仅提高农村居民收入.还要让他们感觉到回报的提高.同时要降低农村居民对城市居民付出的感觉。  相似文献   

9.
在推进实现共同富裕和经济稳定增长的时代背景下,从公共养老金制度视角探寻促进城乡人口流动和深化城市化进程的动能具有重要现实价值。研究结果表明:城市养老金待遇提高、城乡工资差异扩大可引致城乡人口流动,使城市化水平上升;城市住宅价格则具有抑制作用,城市房价上升进而生活成本提高会阻碍城乡人口流动,影响城市化进程。为对冲城市化进程放缓态势,助力实现共同富裕和促进经济稳定增长,在逐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刚性约束下,除应有效遏制房价过快上涨外,还应在持续健全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的同时,在城市公共养老金制度均衡条件允许下,适度提高城市养老金待遇水平,增强城市对农村劳动力的引力作用。  相似文献   

10.
任雪梅 《经济论坛》2005,(22):49-50
一、城市 1.城市及其重要性。城市是非农业人口的聚集地。“城”是有很多建筑物的人类活动的空间构成,“市”指物质文化的交流场所。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和第二三产业发展的需要使一部分人聚集起来从事非农业劳动就形成了城市。城市与农村的区别主要在于城市人口多从事第二三产业,农村人口以从事第一产业为主。  相似文献   

11.
公共产品歧视性分配政策与城市人口控制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叶建亮 《经济研究》2006,41(11):27-36,127
本文在一个二元经济框架内,通过一个改进的“亨利.乔治”模型,研究了转轨过程中的经济发展导向政府的城市人口控制问题。证明非歧视分配政策和任由城乡人口自由流动的政策组合并非一个有效率的户籍制度安排。不同主体之间在关于城市人口规模的控制上存在着利益差别,歧视性分配政策有助于缩小不同主体之间的利益差别。实行非歧视的公共产品分配政策同时对城市人口规模按照生产效率加以控制是现有体制下一个有效率的户籍制度安排。  相似文献   

12.
六盘水市是一个“因煤而生、因煤而兴”的煤炭资源型城市。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对人口流动控制的逐步放开,大量农村劳动力开始逐步流向了城市,加快了城市化的进程。但是,长期以来六盘水城市化发展缓慢、滞后给六盘水市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带来了一系列的矛盾。本文分析了六盘水市城市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加快推进六盘水市城市化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多产业协同集聚下,某类型劳动力迁入数量增加会引起该类行业生产率更大的提高.由此,当城市处于福利最大化就业结构状态时,至少有一类劳动力会因同行业劳动力规模扩大而更大程度地提升效用,这样,原有城市稳定的纳什均衡必然被破坏;这种“同行业效应”也强化了厂商因竞逐集群租而选址,加剧了劳动力向同行业主导的城市流动,经城市与人口双边选择而最终形成城市规模太大且结构不匹配.因此,传统城镇化的核心观点“人口自由流动必然形成最优的城市结构与规模,以及策略性产业政策壮大中小城市一定能够更多地吸纳就业人口”就会受到较大质疑.文章以最优城市结构是否一定符合完全专业化或完全多样化趋势为出发点,首次利用双边市场匹配理论,采取实验经济学和合作博弈方法研究中国劳动力流动和城镇化匹配问题,通过设计三种竞争性匹配机制模拟中国劳动力流动并展开系统实证分析.研究发现,我国确实存在以产业集群为导向的城镇化战略运行态势,而这可能会引起城市纳什稳定均衡与帕累托最优结构的“二元冲突”.  相似文献   

14.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河南省人口流动规模、方向出现了新的特点。从人口流动的角度出发,通过对河南人口流动现状的梳理和对未来演化趋势的预测,发现河南人口流动存在着由外围向核心聚集、城镇人口向中心城市流动的趋势,其中人口向着以郑州为中心的核心城市圈流动趋势尤为明显。在此基础上,判定河南城镇规模结构朝着中心城市比重日趋增大的方向演化,城镇体系空间结构朝着以郑州为中心的核心圈规模和密度越来越大的方向演化。未来河南新型城镇化应重点放在省辖中心城市以上大中城市,并着重培育以郑州为中心的核心城市圈。  相似文献   

15.
任俊 《时代经贸》2013,(22):248-248,252
进入21世纪后,我国现有的以农村低保、五保户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主体的社会救助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这些救助制度对保障农村和城市贫困人口的基本生活,缓解他们的贫困状况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是,近年来,农村人口向城镇的迁移流动给传统社会救济制度带来了新挑战,人口城乡分布的二次整合要求我们更加重视城市。候鸟”的救助制度。促使农村人口救助、城镇人口救助以及流动人口救助体系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6.
人口乡城流动对农村基本社会保障制度的呼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社会“保护伞”、“安全网”、“减震器”的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严重滞后,已成为体制改革和经济发展的严重瓶颈。而作为我国社会保障制度体系的一部分,有着重要地位的农村社会保障问题,更是一个高难度的课题,另一方面,人口流动问题是一个长期的综合性问题,特别是对农民的结构性流动来说,在目前还仅仅只是个开端,从人口颖城流动的角度审视我国广大农村地区的社会保障事业,有利于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发展和完善,同时也有利于经济与社会的协调进步和发展。  相似文献   

17.
公园绿地是满足市民“美好生活需求”的优质公共 绿色空间,并受建设用地的支撑与约束,科学认识其与人口、 建设用地相互关系是实现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点。引入“脱 钩”理论及模型,将“公园绿地与人口、建设用地”联动,系 统分析1996—2016年三者耦合特征及整体复杂关系。研究 表明:1)公园绿地建设与人口协调关系严峻,与“以人民为 中心”导向脱节;公园绿地与建设用地处于“以土地推绿地” 的“挂钩”增长态势;2)从整体联动视角看,约1/3城市的公 园绿地与人口、建设用地整体统筹建设不协调,公园绿地发展 面临“过度依赖建设用地”困境,亟须转变成“因人口制绿, 以存量建设用地为基”建设  相似文献   

18.
樊小钢 《经济学家》2004,(3):117-118
根据国家统计局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目前全国流动人口超过1.25亿,其中又以农村向城市的流动人口为主。他们在城市经济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其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很低,很容易陷入贫困状态。因此,有必要采取措施维护流动人口的权益,改善他们的处境。1.流动人口权益保障的核心—社会保障制度在农村人口城市化的过程中,由城乡比较收益差别而产生的来自农村的“推力”和来自城市的“拉力”共同构成了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的初始动力,但这些流动人口能否顺利转化为城市人口则还要取决于各种制度因素。我国现行的户籍制度、就业制度、土地制度…  相似文献   

19.
基于2015年春运期间长春市与省外城市的人口迁移数据,结合GIS空间表达、自然断裂法、等级钟等方法,分析长春市人口流动的层级特征、空间格局、时序特征及动力机制。研究表明:①春运期间其他城市与长春市间的人口流动具有明显的层级特征,高层级城市的组成遵循拉文斯坦的经济律,低层级城市的空间布局遵循距离律。②长春春运人口流动高度集中于"胡焕庸线"以东区域,其中长春人口联系的重点区域集中于京津冀与长三角地区且分布形态呈现出金字塔式层级分布结构。③春节前后人口流动存在差异,节前迁移城市集中化,节后迁移城市多样化和分散化。④经济律和距离律在人口迁移中起核心作用,而地理认同、适应性及部分特殊城市的特殊职能对迁移方向也存在明显影响。⑤长春市承担吉林省人口流出的门户功能。⑥百度迁徙数据在人口流动研究中具有很好的表征作用,但仍然存在偏向和缺乏个体信息等固有缺陷。  相似文献   

20.
白凌  徐小清 《经济前沿》2004,(9):i021-i022
在中国,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城市人口的急剧增加,土地的相对减少,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人口频繁流动,人们的居住问题越来越严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