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财经人语     
《经贸实践》2013,(8):4-5
楼继伟:“营改增”有利于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财政部长楼继伟:“营改增”不仅是完善税制的重要措施,从经济社会发展角度看,“营改增”还有利于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的转变,有利于促进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有利于促进制造业主辅分离和转型升级,从而推动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优化。从企业层面看,“营改增”强调和体现了税收中性原则,从而可以更好发挥市场对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增强企业发展活力,促进企业改进经营方式、提高管理水平,这将有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  相似文献   

2.
生产性服务业是指主要为生产经营主体而非直接向个体消费者提供的服务,从企业内部的生产服务部门分离和独立从而发展起来的新兴产业。生产性服务业是后工业化时期的主导产业,制造业的引致需求和企业服务外包促进了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并逐步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上海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趋势也表现出集聚快速的发展特征。  相似文献   

3.
推动高水平开放和绿色发展是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目标。基于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和污染排放数据库的匹配数据,理论分析并实证考察了生产性服务业开放与企业绿色发展的关系。研究发现,生产性服务业开放会显著降低企业污染排放强度,推动企业绿色发展。机制分析表明,提高企业末端治理能力和企业管理效率是生产性服务业开放推动企业绿色发展的两条重要途径。异质性分析表明,生产性服务业开放对企业污染排放的降低效应在高污染强度行业中的表现更为突出,对高融资约束企业和高能源消耗企业环境绩效的提升作用更强。此外,生产性服务业开放对制造业与服务业共聚水平较高地区的减排效应作用更大。进一步研究发现,生产性服务业开放不仅有利于推动行业内低污染排放强度企业进入和高污染排放强度企业退出的动态更替,还有助于实现制造业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绿色产品创新、能源利用效率提升以及能源投入结构优化。未来政府需要合理制定并实施阶梯性的服务业开放政策,优化地区服务业和制造业产业空间布局,引导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嵌入融合,赋能制造业绿色生产和绿色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4.
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发展:文献综述   总被引:72,自引:0,他引:72  
本文介绍了目前理论界流行的四种论述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关系的观点,即“需求遵从论”、“供给主导论”、“互动论”和“融合论”。然后,从分工和竞争力两个视角综述了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的机制。从产业层面看,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能促进经济分工,提高经济效率。从企业微观层面看,制造企业使用生产性服务有利于其提高竞争力。最后,文章对论述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关系的实证文献进行了概括。  相似文献   

5.
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应以提升企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GTFP)为核心。“多样化”产业协同集聚是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赋能制造业企业GTFP提升的主要抓手和空间平台。基于此,本文结合理论分析,采用EBM-GML指数测度了企业GTFP,并利用2005—2013年城市与中国工业企业匹配的面板数据,考察了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对企业GTFP的赋能效应及作用机制。得出以下结论: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促进了企业GTFP的提升,一系列稳健性分析和内生性分析支持该研究结论。二者协同集聚主要通过降低企业交易成本和提升企业创新活动赋能企业GTFP提升。进一步异质性分析发现,相较于国有企业和非外资企业,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更能促进非国有制造业企业、外资制造业企业GTFP的提升。本文从产业空间布局视角,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新的理论依据和经验证据。  相似文献   

6.
陈丽娴  阳扬 《财经研究》2023,(3):140-154
作为制造业重要的中间投入品,生产性服务业在地理空间形成关联关系是否有效解决了制造业企业异地投资对服务要素需求的痛点呢?为此,文章采用修正的引力模型测算中国2004-2020年两两省份间的生产性服务业空间关联,并手工整理获得制造业上市公司在异地投资子公司数量的指标,构建理论和计量模型探究生产性服务业空间关联对制造业企业异地投资的影响。结果发现:(1)生产性服务业空间关联具有较强的制造业企业异地投资带动效应,主要是信息技术、金融科技和计算机软件等细分生产性服务业行业空间关联显著促进了企业异地投资。(2)生产性服务业空间关联是通过提高省份间服务要素投入的途径来促进企业异地投资;且省份间交通连接和信息技术联通水平越高,生产性服务业空间关联发挥的正向作用越明显。(3)异质性分析发现,生产性服务业空间关联对异地投资制造子公司,以及对技术密集型和非国有制造业企业异地投资的影响效果更为明显。文章从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视角丰富了制造业企业异地投资的相关研究。  相似文献   

7.
发展新兴战略性产业:制造业与服务业并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我国发展新兴战略性产业,首先要发展先进制造业,其次要发展现代服务业。我国仍然处在工业化发展过程中,还未完成工业化,特别是还未完成工业现代化;在国际分工中,我国制造业基本上仍然处在中低端;此外,制造业的发展有利于推动中国城市化的进程,这三方面决定了我国仍然必须坚持继续发展制造业。就制造业和服务业二者关系看,一方面,发展制造业,尤其是发展先进制造业,可以促进制造业企业功能服务化,促进制造业服务外包,催速供应链管理的发展,因而能促进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另一方面,制造业产品和制造业企业的竞争优势都需要服务业的支撑和增强。  相似文献   

8.
生产性服务业促进制造业企业动态创新能力的机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有研究对制造业动态创新能力关注不足,提出利用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企业的技术带动和促进作用减少制造业企业在技术创新过程中的应用时间和应用成本,提高制造业企业动态创新能力。制造业企业的动态创新能力主要体现在技术创新周期和技术创新绩效上,因此应该充分发挥生产性服务业的服务功能,利用信息化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的融合,使得服务业和制造业之间形成专业化和网络化的柔性生产体系,从而提高其动态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9.
新世纪新阶段,国家作出了加快滨海新区开发开放的重大战略决策,为滨海新区的信息化建设带来了难得的历史机遇.在这其中,作为主导产业的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信息化的建设和发展显得尤为重要.从产品角度看,信息化有利于提高产品研发、生产和销售效率;从企业角度看,信息化有利于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从产业角度看,信息化有利于提升产业的整体竞争力.滨海新区的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在信息化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还存在许多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信息化效益的有效发挥.因此,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加快滨海新区信息化的建设.  相似文献   

10.
周念利  魏倩  沈铭辉 《财经研究》2015,(11):133-144
在制造业企业中间投入"服务化"的趋势下,文章聚焦于考察"中国服务业(运输、电信、分销、金融)市场竞争"与"制造业企业全要素生产率"之间的相关性.研究结果显示:(1)中国服务市场上竞争的引入和增强,会基于"投入-产出"关系对制造业企业全要素生产率产生显著的提升作用.(2)大型制造业企业"服务内置化"现象严重,中小企业因对外部服务投入依赖更深,更易于从运输、电信及分销服务业市场竞争中获益;但另一方面由于大企业多聚集于资金密集型行业,且受制于中国金融产权改革滞后,国有企业尤其是大型国企是目前中国金融业竞争导向市场化改革的主要受益者.(3)受中国制造业企业地理集聚特征影响,提高中国电信和分销服务市场竞争,将更有利于劳动及技术密集型制造业集聚的东部地区企业提升其全要素生产率;而运输和金融服务市场竞争增强会更有利于资源依赖型制造业企业集聚的中西部地区.(4)运输、电信和分销市场竞争加剧,更有利于制造业内生产效率领先企业提升其全要素生产率,由于中国金融业仍属于国有控股体制,金融改革的效率红利更易被位于生产效率低端的国有企业所获得.该现象虽在一定程度上能为中国制造业行业内企业全要素生产率走向收敛提供一个技术性解释,但其本身也彰显出中国金融资源配置的低效率和实施金融产权改革的迫切性.  相似文献   

11.
生产性服务脱胎于制造业,但是中国制造业尤其是装备制造业分离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动力不足,导致中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滞后。文章用WIOD(World Input-Output Database)1997-2009年中国投入产出数据,计算出这一时期中国生产性服务与装备制造业的垂直分离程度。用面板计量方法考察了装备制造业规模和交易成本对生产性服务与装备制造业垂直分离的影响。结果显示:装备制造业规模的扩大促进了分工和专业化,促进了中国生产性服务与装备制造业的垂直分离,但是交易成本的下降并没有促进生产性服务与装备制造业的垂直分离。相反,财政政策的支持促进了中国生产性服务与装备制造业的垂直分离。  相似文献   

12.
生产性服务业与地区产业竞争力的提升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生产性服务业对地区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它的发展已成为影响地区产业竞争力的重要因素.生产性服务作为中间投入和要素密集、地理聚集、价值增值等特性,决定了通过影响企业的创新、制造业生产率、产业集群竞争和改善地区投资环境能够促进地区产业竞争力尤其是制造业竞争力的提升.由于地区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依赖于地区制造业的需求、基础设施和劳动力的支持、地区政策的推动,因此要在从地区政策、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互动等方面促进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在大数据、物联网和云计算等高新技术的驱动下,生产性服务业在促进制造业升级方面发挥着越来越关键的作用。本文基于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产业关联特征,从全球价值链视角分析生产性服务业促进制造业升级的内在机理与升级机制。生产性服务业促进制造业升级的实现机制包括:生产性服务业外包促进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形成以及效率提升;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与制造业协同定位促进制造业规模收益递增;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价值链融合促进制造业附加值提升;知识密集型生产性服务业提供的高级要素投入促使制造业创新能力提升。  相似文献   

14.
杨玲  李林玥 《当代经济研究》2021,315(11):99-112
基于服务贸易限制指数,分析生产性服务业扩大开放对中国制造业升级的影响.研究结果发现:从不同区域来看,生产性服务业扩大开放显著提升了我国上市制造业企业生产效率,其中,东部地区相比中部和西部地区提升作用更为明显;从不同所有制来看,中外合资和中央国有上市制造业企业受到生产性服务业扩大开放的影响较为显著,而公众制造业企业表现出负向的"挤出效应";从不同制造业行业来看,纺织业纺织服装服饰皮革皮毛制品及制鞋业、木材加工及制品家具制造业等劳动密集型行业受到生产性服务业扩大开放作用最显著,汽车制造业和专用设备等资本密集型制造业虽然也受到生产性服务业扩大开放的正向影响,但提升空间较小.因此,生产性服务业在扩大开放的同时,要充分发挥好"鲶鱼效应",加快本土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形成扩大开放与倒逼本土生产性服务业共进局面,还要在发挥好扩大生产性服务业开放对制造业效率提升的基础上,激发本土生产性服务业活力,全面构建以本国制造为引领的完整产业链,为建设中国制造业自主产业链打好根基.  相似文献   

15.
本文利用历年《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和中国工业企业数据考察了我国上游服务业外资开放对下游制造业企业创新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服务业外资开放显著促进了下游制造业企业创新水平提升,并且在考虑内生性及使用替换变量等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该结论仍然成立;基于企业、行业和地区层面的异质性分析发现,这一促进作用主要集中在民营企业、新生企业、接近国际技术前沿行业和高市场化水平地区的企业中;从影响机制来看,服务业外资开放有效降低了下游制造业企业的生产和交易成本,从而促使企业进行研发创新,同时也会吸引更多下游企业进入市场,通过竞争效应引致企业创新。  相似文献   

16.
市区工业企业腾地发展现代服务业,生产制造企业分离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新兴服务业成为服务业发展主动力。  相似文献   

17.
生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研究述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按生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研究的框架,从生产服务业与制造业在宏观、产业和企业3个层面产生的互动及互动机制两方面对相关研究成果进行评述,梳理出相关研究的主要结论,阐明了相关研究的启示及未来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8.
我国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调发展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调发展将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并提高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本文从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协调发展机制不完善、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产业结构不合理、制造业的增长方式抑制生产性服务业核心竞争力的提高、外资制造业与本地生产性服务业关联程度较低等方面,分析我国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发展的不均衡性,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促进我国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调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世界发达国家制造业发展的实践表明,随着制造业的快速发展,必然寻求现代物流服务业作为支撑。物流业是重要的生产性服务业,对于促进制造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具有重要作用。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也是物流社会化的需求基础。制造业与物流业联手,从供应链的角度,整合上下游企业的物流活动,融合渗透、联动发展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20.
林木西  崔纯 《当代经济研究》2013,(12):28-34,93,2
生产性服务业促进装备制造业发展是工业化进程的必然要求。通过对罗默(1990)"内生技术变动"模型进行拓展分析可知,在均衡状态下作为中间投入部门的生产性服务业的收益递增,能够使得最终生产部门的装备制造业也呈现出收益递增。生产性服务业通过专业分工承接装备制造业的外包,可以降低装备制造业的生产成本和交易成本,同时还可以为装备制造业提供人力资本和其他专业化服务,以提高其生产效率。然而,目前我国的生产性服务业对提高装备制造业生产效率所起的作用较小。因此,我国需要提高生产性服务业的专业化程度,推动装备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的互动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