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低碳交通是为了倡导人们减少传统高碳化石能源的高强度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量,缓解因城市机动车辆急剧增加带来的一系列城市交通问题。低碳出行意识是影响人们出行交通方式选择的重要因素。文章从思想意识角度,调查了天津市民低碳交通意识现状,并对现状产生的原因进行了深入分析;结合天津低碳城市发展战略,从政府、环保组织、媒体和个人等角度提出了促进低碳交通发展、提高市民低碳意识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近几年,西安市机动车特别是私家车发展迅猛,这使得城市交通问题愈加严重.而慢行交通作为一种绿色低碳的的交通出行模式,逐渐受到很多城市的关注.本文将通过对西安慢行交通现状的分析,从规划、建设、政策和管理等方面为西安市发展慢行交通系统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3.
杭州市区河道是杭州城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历经多次综合整治,已使河道在交通低耗低排、植被绿化增加碳汇、改善环境倡导低碳生活等低碳城市建设方面发挥作用,低碳出行和增加绿化直接促进了低碳城市的建设,而环境的美化鼓励低碳生活起到了间接促进作用。河道受自然和人为损毁的影响很大,唯有低碳城市的建设才是河道整治的根本保障。  相似文献   

4.
冯中宁 《大陆桥视野》2016,(14):331-331
当前,城市交通拥堵已成为各级政府和广大百姓关注的焦点。随着银川市机动车保有量的大幅增加,银川市也面临着道路负荷过重、交通出行拥堵日趋严峻的难题。笔者建议从编制总体规划、深化公交都市创建、加强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等方面综合考虑,提高城市交通服务水平,缓解城市拥堵问题。  相似文献   

5.
低碳出行行为是低碳城市、低碳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探究城市居民低碳出行行为的影响因素,提高城市居民低碳出行行为是发展低碳城市的重要环节。将结构方程模型应用到城市居民低碳出行行为影响因素的研究中,通过选取低碳出行自我效能感、行为价值观、行为责任感、行为感知行为控制、行为偏好、行为相关认知程度、出行行为意愿、出行行为、出行行为能力九个潜在变量,采用问卷调查获取数据,构建城市居民低碳出行行为SEM模型。结果表明,基于SEM的城市居民低碳出行意愿影响因素分析模型拟合效果较好,为城市低碳交通、低碳城市相关政策制定提供更加科学的依据。  相似文献   

6.
低碳交通是低碳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本特征,通过交通发展理念创新、技术创新、组织创新和发展模式创新等方法提升交通工具能效,优化交通运输结构,最终实现交通运输领域的可持续发展。低碳交通蕴含资源节约、环境友好、节俭节制、责任创新的伦理价值。深化"两型"交通发展理念,建立健全道德法律制度,强化公民的道德责任,倡导节制的生活方式和绿色的出行方式,是我国低碳交通发展的伦理路径。  相似文献   

7.
城市低碳交通模式构建与发展路径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阐释了城市低碳交通的内涵,并划定了城市低碳交通体系的研究范围。通过对我国交通能耗数据的分析采用能耗折算计算出近20年来我国城市交通碳排放的现实情况。在此基础上,分析交通碳排放的主要成因为经济快速发展、城市建成区扩张、公共交通发展滞后、居民出行私家车依赖增强等。通过设计低碳交通发展的路径,构建城市低碳交通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8.
陈欣 《环境经济》2022,(9):68-69
高碳排放困境深刻影响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倒逼着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型,一个低碳时代已悄悄到来。交通作为人们出行与货物运输的重要方式,也正在因此而发生着改变。本文以低碳经济的概念与特征为切入点,探讨低碳经济在交通领域发展的必要性及推广低碳交通的可行性,最终得出低碳经济视角下低碳交通的实施路径。  相似文献   

9.
城市交通是碳排放的主要途径,发展低碳交通已成为世界各国关注的焦点。文章通过对近十年来天津交通碳排放状况的分析,提出了城市人口的快速增长,公共交通利用率较低,道路网络系统不健全以及私家车保有量不断增长是天津交通低碳发展所面临的最大挑战。因此,天津构建低碳交通体系首先应合理规划城市空间布局以有效调控交通需求结构,然后是大力发展城市公共交通优化交通出行结构,还有就是建立一系列法律法规完善城市交通管理结构。此外,政府还应通过对新技术新能源的开发与应用来调整城市交通的能源结构,以减少城市交通化石能源的消耗。  相似文献   

10.
孟咏文  陈铭 《时代经贸》2011,(16):199-200
发展低碳经济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问题,而低碳交通更是实现低碳战略的关键领域。本文以苏州市为例,从低碳经济与低碳交通的内涵出发,通过分析苏州交通的现状以及实施低碳交通的必要性,提出必须优化交通资源配置,转变交通发展模式,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发展低碳出行模式,倡导循环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理念,由以经济发展为导向的交通发展模式向以资源节约为导向的可持续交通发展模式转变,由粗放型交通发展模式向集约型交通发展模式转变。  相似文献   

11.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城市机动车保有量和出行量快速增长.小汽车数量急剧增加.这给城市道路交通带来了巨大压力.为此,在进行城市交通规划时,应提供一种有效的交通模式,在满足居民合理出行需求的前提下,减少城市中心区路网的小汽车交通量,缓解城市中心区交通拥挤.本文通过对停车换乘设施的概念、停车换乘设施规划原则目标及停车换乘设施规划层次内容进行了全面的阐述.  相似文献   

12.
王新宁 《时代经贸》2009,(11):105-105,103
低碳吏通对城市的经济社会影响深远,南昌市在这方面还有很大的改进空间。本文从城区规划、交通组织、出行方式、交通能源等方面,提出改善市区的交通状况,实现低碳交通的目标,从而促进南昌市在中部地区快速崛起。  相似文献   

13.
能源消耗与CO2排放主要来源于城市,而交通又是城市碳排放的三大主要来源之一。城市公共设施是居民出行的主要目的地之一,也是城市中主要的交通吸引源之一。文章以减少交通碳排放为目标,提出市级公共设施空间布局结构是在小城镇宜集聚于城市中央位置,在大中城市宜分散布置于城市中央和四周;公共设施空间布局要与住宅区混合并与绿色低碳交通设施相结合;公共设施用地规划设计中按照居民可步行距离确定公共设施街区适宜的深度与宽度、减少公共设施用地中的停车场,以减少居民出行交通距离,方便步行与使用自行车和公共交通,限制私人汽车交通空间,实现城市低碳发展与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4.
随着杭州城市建设的发展,城市光污染问题与日俱增,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杭州提出建设低碳城市目标,光污染不利于杭州低碳之城的建设。为了解杭州市的城市光污染情况,本次调查以教学改革课题为平台,研究小组采用发放调查问卷和实地考察等方法就杭州城市道路、广场、居住区三种类型环境各选取有代表性的区域进行有重点的走访和调查,全面剖析杭州城市光污染的现状,得出杭州城市光污染问题较严重,并针对杭州光污染的现状提出关于光污染防治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5.
为提升城市低碳交通治理效果,有必要研究引导政策对个体低碳出行倾向的形成与固化的作用机理。文章结合行为经济学、社会心理学和出行行为分析,研究外生政策、学习能力、有限理性和情境依赖等因素对个体低碳出行倾向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适当的外生政策能够促进城市个体低碳出行倾向的形成与固化;学习能力和有限理性在外生政策与低碳出行倾向之间起到中介作用;情境依赖能够有效调节学习能力的中介效应,即中、低度情境依赖下,学习能力的中介效应显著。高情境依赖下,学习能力的中介效应不显著。  相似文献   

16.
周灵 《当代经济》2016,(28):20-21
低碳城市是以低碳经济为发展模式及方向、市民以低碳生活为理念和行为特征、政府公务管理层以低碳社会为建设标本和蓝图的城市.本文分析了新常态下低碳经济与低碳城市建设的重要意义,总结了成都低碳城市建设面临的问题和挑战,结合实际提出了成都建设低碳城市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绿色低碳理念是新时期社会广泛倡导的环保理念,将绿色低碳理念与城市交通规划相结合,引导人们选择最为环保的交通出行方式,进而达到便利出行、保护环境的目的。为此,对当前城市交通规划方式的特征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基于绿色低碳理念探讨了绿色交通体系的构建策略,创设绿色规划目标、提出交通规划对策、制定评价指标,从而帮助广大市民实现绿色健康出行,为广大城市规划同行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8.
张伟国 《经济师》2012,(8):236-238
在打造低碳城市的背景下,杭州市的旅游业如何发展。文章通过文献综述、企业调研,结合杭州旅游的实际情况,提出"政府主导、企业主体、游客践行"的实现途径,并对它的可行性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9.
由于潮汐式交通造成的交通拥堵对城市居民的出行带来了严重的影响,大量人口涌入城市,城市机动车保有量增长速度逐年增加,城市道路交通拥堵越来越严重.本文主要从可变车道的角度来对城市道路交通系统中的潮汐交通进行研究.首先对可变车道的设计进行了分析,包括城市交通的特点、可变车道设置的条件、要素,之后分析了可变车道设置后对相关路段的交通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并对消极影响提出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20.
实现低碳城市客运交通目标必须多措并举,多管齐下。第一,构建市民低碳交通伦理,提高市民低碳出行的文化认知;第二,采取低碳工程措施,以科技手段实现城市客运交通的减碳;第三,拓宽投融资渠道,解决城市客运交通低碳化的资金瓶颈;第四,制定科学的城市公交规划,使公交优先方针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