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晓峰 《乡镇经济》2008,24(3):56-59
产业集群现象与正在实施的农村城镇化进程具有互为交融、互促共进的强关联性。大量研究表明集聚式城镇化是我国城镇化空间发展的新模式。这种发展新模式的实质是通过产业集群与城镇化互动发展,实现要素的空间集聚,劳动力的转移和人口的集聚。文章从.产业集群与农村城镇化的互动与耦合入手,立足于南通区域经济发展、产业集群与城镇化进程的实际,在实证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进一步推进两者互动发展的路径与对策。  相似文献   

2.
产业集群化.是产业呈现区域集聚发展的态势:农村城镇化,是指农村人口不断向城镇转移.二、三产业不断向城镇集聚.从而使城镇数量不断增加.城镇人口规模与地域规模不断扩大的一种自然社会历史过程。在农村现代化进程中.产业集群化是推进农村城镇化的主要动力.农村城镇化是产业集群化的有效载体.二者相互支撑。相互促进.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3.
产业集群与城镇化的互动发展研究——以浙江省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产业集群与城镇化的基本概念、形成过程等进行介绍,明确了产业集群与城镇化之间相互作用的方式,并以浙江省为例,运用统计学原理找出两者之间的正相关关系。分析得出产业集群与城镇化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产业集群是城镇化发展的助推器,而城镇化发展则是产业集群的催化剂。  相似文献   

4.
刘铭 《辽宁经济》2006,(7):9-11
产业集群是当今世界生产力和先进生产方式的主流之一,是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走向集约型的一个重要标志。加快民营企业产业集群发展,是保证辽宁农村经济快速持续发展和迅速提升市场竞争力的战略抉择。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湖北与浙苏粤鲁的农村人口、家庭和企业等集聚度的横向比较和动态比较,得出一个基本结论是:省域农村城镇化差距主要来源于乡村中小企业的成长差距;农村城镇化进程主要取决于小城镇的集聚力;而产业积聚政策、户籍政策、公平就业政策、土地市场化政策和公共产品供给政策都影响小城镇的集聚力.其基本政策含义是加速农村城镇化要以提高小城镇集聚力为主线,实施产业集群政策、加快乡镇工业园区建设,给予农民户籍和就业的国民待遇,加大小城镇公共产品的投入,促进农村中小企业集群化与农村城镇化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6.
工业化与城镇化的互动发展已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但目前在一些地区产业集群与城镇化之间的互动作用并未充分发挥。文章从三个方面分析了造成两者互动作用未能充分发挥的原因,产业规划与城镇规划不协调,支持产业集群与城镇化互动发展的配套政策不健全,产业集群中产业链体系不完善。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7.
推动县域经济城镇化是实施国家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逐步缩小城乡区域差别的重要举措.充分利用当地的资源形成特色产业,进而发展有比较优势的产业集群对推动本地城镇化具有重大作用.文章详细分析了政府主导型产业集群产生的必要性;以政府主导的产业集群对推动县域城镇化的作用;并对发展县域城镇化中,政府主导型产业集群的发展方向提出可行性建议.  相似文献   

8.
为了探讨提高农村工业化和农村城镇化政策效果的途径,本研究按照系统自组织理论,采取村镇企业家问卷调查和访谈,对我国企业家行为、企业迁移与产业集群之间的联系进行了研究。调查结果表明:企业家的企业选址和企业迁移行动是一个理性行为;企业家的知识、信息、经验、预期是影响迁移决策的重要变量;企业家拥有企业产权和控制权,企业家对产业集群收益预期和对迁移成本的预期高低是决定企业迁移的自组织触发点和产业集群系统形成的阀值。根据调查结果提出了农村城镇化政策思路。  相似文献   

9.
论农业产业集群与西部农村城镇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莫少颖 《特区经济》2006,(1):230-231
农村城镇化是提升农村经济的途径,本文试结合西部地区实际情况和农业产业集群的一些特点,说明农业产业集群有利于西部农村城镇化的实现。  相似文献   

10.
河南省县域产业集群的战略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贾玉清 《改革与战略》2008,24(4):104-106
产业集群是现代经济发展的趋势,培育和壮大县域产业集群是提升县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的有效途径,也是加快农村城镇化建设的重要支撑。河南省不少县(市)立足本地特色,优化环境,以商招商,以外引外,实现了资本、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和聚集,形成了以开放谋发展、以发展促开放的互促互动格局。  相似文献   

11.
苏南农村实施了工业、农业、农村居民三集中战略,通过该战略有效地推进了农村地区工业集约化、农业规模化、农村城市化、农民市民化的进程。通过研究,我们认为,三集中战略符合产业集群理论、产业集群与城镇化的互动理论、农业集约化理论的原理,是苏南特定文化、历史、地理条件下的合理选择。  相似文献   

12.
徐延山 《浙江经济》2006,(20):18-19
产业集群化与农村城镇化在农村现代化进程中相互支撑,相互促进,协调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编者按]  相似文献   

13.
城镇化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也是经济发展特别是工业化进程推进的必然结果。城镇化既是城镇数量增加、规模扩大、功能完善的过程,是人口向城镇集中、城镇吸纳能力不断提高的过程,也是一产业向二、三产业由低向高演进的产业不断升级的过程和社会文明不断发展进步的过程。城镇化本质是由传统落后的农村社会转变为现代先进城市社会的历史进程,核心是农村人口的城镇化。  相似文献   

14.
正一、引言中共十六大首次提出了"壮大县域经济",发展与壮大县域经济是新时期统筹城乡发展、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的战略举措。而产业集群作为一种新型的现代生产组织方式,已经从城市经济蔓延到了县域经济,并成为推动县域经济发展以及加快新型工业化、农村城镇化步伐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5.
李金华 《改革》2020,(3):98-110
创新型产业集群的建设和发展,是建设制造强国的重要路径之一。运用全国61个创新型产业集群单位和47个创新型产业集群培育单位的数据,研究发现:我国的创新型产业集群和培育集群多集中在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创新型产业集群体现了不同地域主导产业和龙头企业的特色;创新型产业培育集群布局依托了地区产业发展优势,满足了协调发展要求;创新型产业集群是各地区重要经济增长极,有显著的带动效应。同时,创新型产业集群和创新型产业培育集群在不同行业的分布存在明显差异;一些创新型产业集群已拥有国际国内有影响的知名品牌;创新型产业集群和培育集群主要集中于先进制造业,体现了国家战略;重要细分行业还缺乏创新型产业集群和创新型产业培育集群。未来,应推动创新型产业集群的连片发展,促进建成全球领先的先进制造集聚区;促进集群内企业、研发机构、服务机构等的深度分工协作,增强集群的国际竞争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构建创新型产业集群发展的现代服务支撑体系。  相似文献   

16.
我国产业集群的发展状况、特点与问题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我国产业集群发展的主要特点:自发形成,且集中在浙江与广东省;最终产品主要是居民消费品;绝大多数是在农村与小城镇兴起;基本上是。由非公有制企业组成,且主要是中小企业;具有一定的深度与广度,颇为成熟;衍生、裂变、创新与效仿是其形成的主要方式;政府起了重要作用;纺织业率先提出以产业集群方式提升竞争优势;拉动地方经济增长,推动了农村工业化与城镇化进程。  相似文献   

17.
上海张江高科技园区生物医药产业集群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上海张江高科技园区生物医药产业是上海市、中国国家级高科技园区自主创新型产业的先进代表。文章从生物医药产业集群的概念与特征入手,对张江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发展的外部环境进行了系统的评价,阐述了其内部机理。笔者认为,张江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已初现端倪,基础研发实力较强,但持续研发能力和成果转化的能力不足。  相似文献   

18.
曾海艳 《特区经济》2007,216(1):130-132
事实与理论证明,农村小企业集群发展是缓解“三农”问题的一条有效路径。但是由于我国地区之间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方面差异显著,因此,在培育和发展农村小企业集群方面必须因地制宜,从各地的实际情况出发,坚持走多样化和特色化的发展道路。在此过程中,根据西部地区现实情况,以企业集群视角,对农村产业发展进行产业选择与定位就显得越发重要。  相似文献   

19.
城镇化是重要的社会经济以及空间现象,城镇化战略不仅依然重要,而且要更好发挥作用。通过构建新型城镇化、农村劳动力转移与产业发展关系的概念模型,以发达省份广东省所属的欠发达地区粤东北的梅州市为例,利用计量模型以及相关数据实证城镇化与人力资本投资和农村劳动力转移之间的正相关关系,通过实证的结果从人力资本投资、产业发展等方面寻找城镇化水平低下的原因,提出了提升农村劳动力素质,促进劳动力空间转移、城市扩容提质,增强中心城区的聚集效应以及推动产业发展带动劳动力转移,从而实现城镇化等策略。  相似文献   

20.
基于我国经济转型背景和城镇化现状,思考与探寻我国经济发达地区新型城镇化过程中与城镇化良性互动并且可持续发展的产业路径,指出走新型城镇化道路的迫切性和路径方向以及城镇化过程中存在的若干问题,提出应因地制宜,基于各地区产业集群优势,走新型工业化、产业生态化与新型城镇化融合发展的城镇化产业路径构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