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秦文化,通常认为是秦族(人)、秦国与秦朝的文化。但是,秦文化的内涵还应该更广泛些。从更广义上看,秦文化应该是"秦"及与"秦"相关的文化的总和。基于此,秦文化还应该包括秦朝之后与"秦"相关的文化,因而具有深远的余续。如十六国时期的"三秦"文化,历代的"秦王"文化,秦地"秦"地名、饮食文化、秦腔戏曲文化等方面皆属之。  相似文献   

2.
(作者后第一数字为期数,第二数字为页码)【秦文化与经济】从陕西榆林看庙会引发的问题及对策(丁德科1-20)秦朝行政制度文化的创新及其历史地位(黄栋法2-16)图像的力量:秦始皇的模型宇宙及其影响([英]洁西卡·罗森著,杨瑾译3-5)秦文化与秦早期文化概念新探(雍际春4-5)全国秦文化  相似文献   

3.
秦始皇实现统一,其功业并不限于"禽灭六王",亦包括向北河和南海的军事拓进。而秦帝国版图的规模,于是也远远超越了秦本土与"六王"故地。秦对于"北边"的关注,在统一进程中亦有显现。秦昭襄王时代"伐灭义渠",据有上郡,对于"秦地半天下"以及"昭襄业帝"历史变化的形成有重要意义。而秦始皇时代蒙恬经营"北边"对于东方史乃至世界史的影响,也引起了学者们的重视。  相似文献   

4.
在统一天下后不久,秦始皇就派蒙恬率三十万大军北击匈奴。对于秦始皇的这一举动,历来研究者多持肯定和赞赏的态度。但仔细考察分析当时的局势,可以看到:当时匈奴自身的力量有限,其主要对手是东胡和月氏,并未对秦朝构成重大威胁;"河南地"早在秦朝之前就是游牧民族的乐土,不存在秦朝收复失地和反对匈奴侵略的问题;秦朝对匈奴的战争,是在错误的时间里发动的一场错误的战争;战争没有给匈奴造成重大的军事损失,却加速了秦朝速亡的步伐。  相似文献   

5.
中央电视台《探索·发现》栏目《边塞长歌》部分解说词与史实严重不符,解读有误。"魂顾直道,尸游九原"的决策人不是秦始皇,更不是秦始皇"了不起"的策略;辒凉车上拉的是"鲍鱼",而不是"臭鱼烂虾";"秦始皇誓言要走一次他亲自策划的秦直道"系推测之词。秦二世携死了的秦始皇"尸游九原",是赵高策动的沙丘政变阴谋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不值得称颂,其既是秦始皇个人的悲剧,也是秦帝国的悲剧。  相似文献   

6.
秦文化具有鲜明的集权主义倾向,对稳固秦朝封建政治统治,维护国家的统一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而且对后来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重视法治而轻视德治,是导致秦朝灭亡的重要原因,也是后世的一个警鉴。秦文化追求浩大,追求奢华,使秦王朝兴建了不少浩大的工程。这些工程一方面加强了全国政治、经济、军事的统一,客观上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但另一方面也加速了秦王朝的灭亡。  相似文献   

7.
汲取周朝实行分封制导致分裂与动乱的教训,以及为了应对来自外部、内部的种种挑战,秦国果敢地选择了郡县制。秦朝采用郡县制是其政治制度客观限定的结果,既有为了加强对六国故地及边远地区政治控制的原因,也有秦始皇及其下属政治家个人的原因。秦国秦朝实行郡县制,适应了当时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发展,体现了历史的合理性和科学性,实践结果是利大于弊:秦国实行郡县制,为秦国的富强和兼并统一作出了制度保障;秦朝实行郡县制,大大巩固和稳定了秦朝中央集权统治和全国统一。秦国秦朝郡县制奠定了中国地方政治行政体系的基础,构建了两千多年中央集权封建王朝的基本框架,而郡县制支撑的国家民族统一的思想一直深深地影响着后世。  相似文献   

8.
移风易俗对秦文化变革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秦人历史上曾发生过两次大规模的移风易俗运动:商鞅变法和秦始皇"匡饬异俗"。前者是以知识精英为主体自上而下的改革,产生了以"功利""尚武"为主要内容的新时代精神,大大优化了秦文化,对秦国强盛,"横扫六合",最后统一中国起了决定性作用;但后者即秦统一后秦始皇的"匡饬异俗",由于秦始皇面临着更复杂的形势:六国鄙视与抵抗,部分知识精英由君主的同盟者变为敌对者,分化瓦解了文化改造运动阵营的力量,因此,其远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且因此加速了秦帝国的灭亡。  相似文献   

9.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死在巡游途中,赵高与胡亥、李斯联合发动了"沙丘政变",胡亥成为二世皇帝,改写了秦朝的历史进程.整个政变过程由一系列事件组成,而每一事件的发生似乎都充满了偶然与巧合,稍有差池都可能导致事件的结果全然不同.然而仔细分析,每一事件的背后都有着深刻的文化背景和必然因素."沙丘政变"是历史的偶然性与必然性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0.
在重农思想的指导下,秦政府设置了地方农官机构,县、乡、里都设置了相应的农官,形成了严密的、卓有成效的农官体系。这为秦国及秦朝农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制度与组织保障。文章考证了秦国及秦朝地方农官的建置,介绍了地方农官的职责,分析了地方农官的特点,阐述了地方农官对秦国及秦朝农业、军事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秦朝统一后,在思想文化专制的高压政策之下,秦朝的士人阶层面对政治环境的强烈变迁,主动或被动地做出了不同的抉择。他们或者依附于秦王朝,蜕变成为专制君权的奴仆与工具;或者选择避害祛祸、明哲保身,以保全生命、待机而动;或者远离政治、隐居山林,求得人格的独立和内心的安宁;或者以保存典籍、传承学术为己任,维系学术思想的传承;或者挺身而出,参加反秦起义,为灭亡暴秦而奋斗。不同的选择,反映了士人阶层面对专制政权的不同态度和不同策略。他们的每一种选择,对后来的士人处理其与封建皇权的关系,都具有一定的典型意义。  相似文献   

12.
秦朝的历史是短暂的,但秦朝建长城、修直道、筑灵渠、车同轨、书同文等等,却进行的是长期投资行为。本文试图从秦亡的历史教训出发,探求长期投资决策的影响因素,以期引导长期投资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13.
秦朝文化以其博大精深和富有创造性,对汉朝文化产生了直接的深刻的影响.汉朝文化对秦朝文化既有全方位的继承和接受,又有一定程度的革新、整合和提升.在继承方面,除了秦朝的物质文化自然而直接地传承到汉朝外,秦朝的行政制度文化被汉朝全面承袭,秦朝强烈的集权主义倾向直接延伸到汉朝,秦朝文化中的积极进取精神在汉朝文化中得以延续;在改良、整合方面,汉朝法律对秦朝苛细的法律进行了缓释,汉朝将秦朝传下来的文字进行了全面的调整,汉朝统治者进一步丰富了从秦朝传承下来的帝王陵寝文化;在提升方面,汉朝将秦朝"大一统"的实践及理念提升到更高的思想层面上,汉朝以德治为主的统治思想取代了秦朝以法治为主的统治思想,汉朝以"以儒为教"取代了秦朝的"以吏为师"、"以法为教"的教化思想.  相似文献   

14.
秦朝的历史是短暂的,但秦朝建长城、修直道、筑灵渠、车同轨、书同文等等,却进行的是长期投资行为.本文试图从秦亡的历史教训出发,探求长期投资决策的影响因素,以期引导长期投资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15.
秦朝的历史是短暂的,但秦朝建长城、修直道、筑灵渠、车同轨、书同文等等,却进行的是长期投资行为.本文试图从秦亡的历史教训出发,探求长期投资决策的影响因素,以期引导长期投资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16.
秦始皇统一中国,第一次在中国建立了统一的专制集权财政体制。但是,秦很快就灭亡了,真正再次重新在中国建立起统一的专制集权财政体制的是汉武帝。秦灭亡的原因很多人都归罪为其繁重的赋役负担。秦赋役负担固重,但与列国相比,并非最重的,而秦律天下同一,六国故地人民负担并不重于秦地。[第一段]  相似文献   

17.
在中国古代社会,由于忠、孝、节、义的教育深入人心,故而在大多数封建皇朝灭亡的时候,总有一些臣子为这个皇朝殉节。只有秦朝灭亡的时候找不到一个殉节的君王和臣子,原因就在于秦国和秦朝长期推行法家文化,过分强调以利益规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忽视道德教化,尤其是节操教育。秦文化这种缺陷直接导致了秦上层的道德堕落,并成为秦王朝迅速灭亡的一个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8.
"行钱"辨     
<史记·秦始皇本纪>:"惠文王生十九年而立,立二年初行钱."<史记·六国年表>:"(秦始皇三十七年)十月子胡亥立,为二世皇帝……复行钱."对于这一段历史,学界历来作为秦铸币史上的重要内容,对于前一项材料,学界很多人认为,这表明秦自惠文王开始铸造货币,或至少是固定货币,如林剑鸣的<秦史稿>(292页,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中讲:"秦国固定形态的货币出现于公元前三三六年(秦惠文王二年)………从此,秦国才有统一的货币--钱."其实对于这么一种认识;无论是从出土实物角度,还是情理推断,都无法自圆其说,所以,有学者又认为:"所谓‘初行钱',并不是说秦国在此之前没有货币,而是到了秦惠文王时又开始铸行另一种货币."(林甘泉主编:<中国经济通史>(秦汉卷)595页,经济日报出版社1999年版)但这种讲法也无法得以证实.对于后一段史实,学者几乎都认为,记载上有缺环,中间可能有废止钱币之举,所以后来到了秦二世才"复兴钱",但具体情况如何?学者们则纷纷表示不解与疑问.  相似文献   

19.
“焚书”“坑儒”是秦始皇时期发生的重要政治、文化事件。文章根据《史记》记载,参考了近年来出土的秦简及前人研究成果,对这两个事件进行了重新审视和评价。“焚书”“坑儒”,并不是要焚毁所有儒家经典和坑尽儒生,而是镇压那些利用《诗》《书》来诽谤朝政和违抗秦始皇旨意的诸生(儒生、术士),焚毁“天下书不中用者”。“焚书”“坑儒”是秦朝实行政治、思想、文化专制的体现。  相似文献   

20.
“焚书”“坑儒”是秦始皇时期发生的重要政治、文化事件。文章根据《史记》记载,参考了近年来出土的秦简及前人研究成果,对这两个事件进行了重新审视和评价。“焚书”“坑儒”,并不是要焚毁所有儒家经典和坑尽儒生,而是镇压那些利用《诗》《书》来诽谤朝政和违抗秦始皇旨意的诸生(儒生、术士),焚毁“天下书不中用者”。“焚书”坑儒”是秦朝实行政治、思想、文化专制的体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