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读书月坛     
编者按:英国哲学家培根在《论读书》中说道:“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其怡情也,最见于独处幽居之时;其傅彩也,最见于高谈阅论之中;其长才也,最见于处世判事之际。”书有两种读法,一是将一本很厚的书读薄;一是将一本很薄的书读厚。其实不论是读薄,还是读厚,最重要的是有时间、有机会、有精力读书。为了给广大农民提供一个读书平台,2010年12月,山东省临沭县农广校响应中央农广校号召,结合“农民读书月”活动的开展,在全国率先成立了农民读书联谊会。经过一年多的发展,农民读书联谊会办得越来越红火。  相似文献   

2.
<正>我喜欢读书,得益于父母的影响。我的父母都是地地道道的农民,因家境贫寒,只读了几年初小就下地干活了。没能好好读书的他们,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多读点书。母亲常说:"书是憨头的药,没事多看看书。"我们的房间里多摆着书,少有玩具、零食。那些书,都是父亲从废品收购点里淘来的,有  相似文献   

3.
书意人生     
正书,"饥读之以当肉,寒读之以为裘,孤寂而读之以当友朋,幽忧而读之以当金石琴瑟也。"我爱书,爱读书,书在我的生命中已是一位不可或缺的良师益友。小时候,爱读书,每月都翘首以盼,等着邮递员叔叔把爸爸给我订的《小朋友》、《童话大王》、《红领巾》送到手,贪婪地看完每一页,然后就去给小伙伴讲故事,看着那么多仰慕的眼光围着我,一股自豪感油然而生。书,就像一把钥匙,我小心翼翼地握着它,开启了一座宝藏,一整个波澜壮阔  相似文献   

4.
读书感悟     
"八小时"之外,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业余爱好,有的人喜欢栽花、养鸟;也有的人喜欢打牌、下棋;还有的人喜欢唱歌、跳舞……我作为一名财会工作者,在记账、算账、报账之余,却喜好无多,唯把读书当作一件趣事,每天不管工作多忙、多累、时间多紧,即使临睡前也要捧书读上一阵,乐此不疲。日久,感悟颇多。现把这些感悟梳理出来,与财会同仁分享,对大家或能有所启迪:  相似文献   

5.
<正>"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车马多如簇",宋代诗人赵恒《励学篇》留下的千古名句,激励着无数士子坚守着"男儿欲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的信念熬更苦读。于是,家喻户晓的教育故事里,有了凿壁的匡衡、囊萤的车胤、悬梁的孙做和刺股的苏秦。读书,抑或自就与"艰苦"相伴,否则,何以言"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有鉴  相似文献   

6.
韬略终须建新国,奋飞还得读良书。有关家国书常读,无益身心事莫为。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书从疑处翻成悟,文到穷时自有神。家少楼台无地起,案余灯火有天知——郭沫若一徐特立——范文澜一郑板桥——林则徐治学对联选萃  相似文献   

7.
读 书 于 人 “如 鸟 之 有翼 也”。 二 十 多 年 前 ,我 怀 着惆 怅与 无 奈的 心情 回 乡务农 了。 那 时我 们村 里 还未通 上电 ,不 要说 看 电视 ,就连 看场 电 影也 难。 冬 日的乡 村 夜 晚 总 是 黑 得 早 ,天刚 黑,许多 人家 就 关上 门,男 人 大 多 带 孩 子 睡 觉 ,女人 们则 坐 在油 灯下 做 针线活 ,而 此 时 的 我 则 和 妈 共盏 灯,忘却 白天 的 劳累 ,排除 心 中 的 杂 念 津 津 有 味 ,地 读起 书 来。 读 书 可以 陶冶 自 己。一个 人 有良好 的 品 德 ,不 是 与 生 俱 来 的 ,除 受 教于 父 母 、老 师 外 ,更 多…  相似文献   

8.
<正>一个个生动感人的小故事、一张张令人回味的老照片、一句句真挚朴实的话语,《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记述了习近平在延安插队七年的真实故事,是记录人民领袖如何系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成长经历的书,是一本可供青年人"照镜子"的书。翻读这本书,在回望历史中,我看到了一位深深扎根于农村、扎根于农民的朴实青年;看到了一位胸怀理想、执着追求的壮志青年;看到了一位忧民之苦、感时之艰的大爱青年。榜样  相似文献   

9.
<正>早早来到单位上,同事都还没有来,走廊里静悄悄的,正是闲暇的时光。我坐在办公桌前,捧起了汪曾祺《生活是很好玩的》一书细细嚼读。读到《食豆饮水斋闲笔》一文,文章里详细描述了豌豆、黄豆、绿豆、扁豆、芸豆、红小豆、豇豆、蚕豆八种豆  相似文献   

10.
正近日,集中一周时间,放下手头工作,学习十九大报告,静心品读全文。偶读《摆脱贫困》一书,由福建人民出版社1992年7月首版,又读《我是黄土地的儿子》一文,作者都是习近平同志,今天党中央的总书记,时任福建省宁德地委书记。掩卷静思,感受颇深。书中收录了习近平同志自1988年9月至1990年5月在担任中共宁德地委书记期间,发表的讲话、进行的访谈、撰写的文章共29篇,约30万字。内容都是紧紧围绕闽东地区如何脱  相似文献   

11.
正长期以来,缺乏信息和技术是制约农民脱贫致富的一个主要因素。但随着全国60多万家农家书屋的建立和数字化升级,农村信息封闭、农业技术落后、农民致富无门、农村孩子无书读的状况正在改变。农家书屋的知识优势、信息优势、服务优势正在帮助越来越多的农民走上致富之路,帮助越来越多的农村孩子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相似文献   

12.
孙思邈是我国唐代著名医学家,著有《备急千金要方》一书。书中记载有“四少”养生法,即:“口中言少、心中事少、腹中食少、自然睡少”,依此四少,神仙快了。这“四少”养生法读起来脍炙人口,流传至今。  相似文献   

13.
悠悠红叶情     
我的心里一直珍藏着一片红叶,它象火一样在我心中燃烧,岁月流逝,永不熄灭。 二十岁那年,我读中专三年级,霞和我同班。她是一位天真、活泼、聪颖、秀美的女孩。那时,我最喜欢读书,因此收藏了不少书,如《茶花女》、《红与黑》、《泰戈尔散文诗集》、《席幕容诗选》等。霞很喜欢读我的书,总说读书就是读人生。当我有了新书,总第一个送给她看。因为书的传递,我们常在一起谈人生的价值,每次我们谈得都很融洽、很投机。日子长了。有一种不可言状的情感从我心底迸发,我喜欢上她了,悄悄把她装进了心里。 我感到快乐,感到生命的美丽,鸟儿向我欢唱,花儿向我招手。我每天都把目光射向她,深情地看她一眼,每天都要在课本上写她的名字。若有一日见不到她,整个人象丢了魂似的,神情  相似文献   

14.
我是在一段精神很苦闷的时期偶然读到了周国平的《守望的距离》,看完书以后,我的心情就“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了,从此迷上了周国平的文字。此后又看到周国平的《妞妞《》安静》等书,我都把它们买回家,细细研读。在周国平看似平实的文字里,我第一次发现散文可以写得如此有内涵、有深度;第一次发现读散文可以学到通晓明畅的人生哲学;第一次发现一个男人的情感可以这样的细腻与丰厚;第一次发现朴素的文字也可以产生这样大的心灵震撼。我从小是个爱书的人,阅读量大而且快,但大多数的书我只读一遍,然而对周国平的书我是反复揣摩,每次看都有新的…  相似文献   

15.
<正>古有食经、酒经、茶经,记述饮食烹法,使中国烹饪文化传统得以继承发扬广大。清代朱彝尊供职翰林院,学问颇大,大手笔写就一部食经,名为《食宪鸿秘》。精于方圆的工部侍郎年希尧,也就是著名将军年羹尧的哥哥,为这书撰写了一篇精彩的序言:“闻之饮食,乃民德所关,治庖不可无法,匕箸尤家政所在,中馈亦须示程。”不仅讲到了食经的重要性,也肯定了像朱彝尊这样书读等身的文人撰写食经的动机。  相似文献   

16.
<正>周末闲暇,去逛新华书店,徜徉间不觉来到经济科目书架,遂驻足停留,粗略浏览,突然发现了梁小民的经济散文系列《在历史与经济之间》。梁小民是我敬爱的经济学家之一,我读的第一本经济学的书就是梁小民编的《经济学是什么》。正是在这本书的指导下,我才踏进了经济学的大门,走上了研究经济学的道路,所以梁小民也算是我的经济学启蒙老师。于是将这本书买来读,没想到一读竟让我爱不释手,尤其是其中几篇论幸福的经济散文,更是真知灼见,道出了人生的真谛。  相似文献   

17.
读《救荒本草》(《农政全书》本)札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是作者在校读《农政全书》收录的《救荒本草》(下简称农政本)一书时所作的一篇读书笔记。作者以嘉靖本《救荒本草》为依据,校对了农政本,发现该书存在三方面的问题:1.作者问题:农政本将作者周定王朱误为周宪王朱有2.次序问题:农政本随便更动原书的植物排列次序,更动达20次之多。3.内容问题:农政本任意删节、增添和改动原书收录植物的内容,多达120种植物,占全书植物总数的29%。上述事实说明,农政本已非《救荒本草》原貌,引用农政本的材料,一定要十分慎重。不然容易把错误的作正确的来用。  相似文献   

18.
我是怀者敬佩的心情读郭鸿海同志<兵团经济──社会主义屯垦戍边的市场经济>一书的.之所以这样说,一是因为有关系统研究兵团问题的经济学专著相对较少,该书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令人振奋.  相似文献   

19.
辑释说明: 1.辑录的内容限于植物;时间上起后汉下迄六朝;地域限于岭南。凡有关岭南植物的佚书概予辑录,但其书非专记岭南者,虽是佚书,亦不予辑录。书虽专记南方,但并非佚书,亦不予辑录。2.辑遗资料来源限于南宋以前类书等,南宋后的引文多据南宋前文献转引,且多讹误,故不用。  相似文献   

20.
《马首农言》一书对养猪的记述并不算多。只讲了三句话,共64个字,但言简义赅、高度概括、令人深省。本文作者遵照“古为今用”的方针。提出了当今我国北方农村养猪中存在的一些实际问题和理论问题,着重讨论了:一、关于“牢”的问题;二、关于“坎”的问题;三,关于猪的“恶燥”问题。本文不仅对《马首农言》一书的历史价值作了具体、有益的探索,同时也进一步加深了对《马首农言》一书的理解和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