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展羽 《中国经贸》2011,(12):101-101
善意取得制度是我国民事法律体系中重要的物权制度规定,是适应商品交换的需要而产生的一项法律制度,对于维护我国市场经济秩序的稳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国现行民事法律体系对于善意取得制度散见于各门类法律规定之中,更好地完善善意取得制度体系对于加强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作为民事法律关系中最广泛的主体之一的自然人,其地位在民事法律中举足轻重,他们的行为不仅关系到个人合法利益的维护,更关系到民事生活秩序的稳定和交易活动的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证法》第2条的规定,民事法律行为是我们公证的法定证明对象之一,而民事法律行为是否有效又和民事行为能力紧密相联。一般情况下,成年人具有完全的民事行为能力,但在办理公证的过程中,我们还遇到一些特殊类型的成年人,比如植物人、脑瘫患者、年老体衰的、智障人士等等,他们在某种程度上已经丧失或部分丧失了对自己行为的判断和辨析能力,可是我国现行成年监护制度存在着诸多的欠缺与不足,这就给我们办理公证、适用法律带来了困难。  相似文献   

3.
无效民事行为转换制度是指依据当事人的意志或者法律规定,将当事人所实施的无效的民事行为,转换为合法的民事法律行为的一项制度。目前我国民法中并未确立无效民事行为的转化制度,可借鉴德国、法国等国家的相关立法规定。首先,在民法总则中确立无效民事行为转换制度。其次,在各部门中,根据司法实务的实际需要,规定类型化、具体化的无效民事行为转换制度。  相似文献   

4.
黄邦道 《特区经济》2008,228(1):249-251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49条规定的惩罚性赔偿制度,突破了我国民事法律补偿性赔偿制度的规定,对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发挥了积极作用。但这一制度在司法实践中仍存在一些缺陷,根本原因在于这一制度本身规定的不完善。在明确惩罚性赔偿制度的性质和功能的基础上,针对我国现行立法之不足,必须对此规定做相应的修改,以适应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的需要。  相似文献   

5.
赵昕 《魅力中国》2011,(12):102-102
时效制度是民事法律规范中一项重要的制度。我国《民法通则》在制定时,由于受前苏联民法的影响,只规定了诉讼时效2,而通过对取得时效的历史、价值及功能作用分析,笔者认为我国应当建立取得时效制度。  相似文献   

6.
方玉强 《魅力中国》2014,(5):337-338
精神损害赔偿是一项历史悠久的民事法律制度。自古代法产生,法律就有对人格权的保护。法律对人格权的保护正是近代法上精神损害赔偿制度诞生的基础。伴随着《民法通则》的颁布实施,新中国的精神损害赔偿制度得以建立,并在《宪法》、《刑法》、《刑事诉讼法》、《道路交通事故处理办法》、《国家赔偿法》和《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逐步得到完善。  相似文献   

7.
优先购买权这一重要的民事法律制度,在司法实践中频繁应用,但其法律规定却甚是简略且分散。本文旨在优整合先购买权制度,从其适用范围、适用条件、实现方式三方面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8.
薛行山 《魅力中国》2013,(20):352-352
《国家赔偿法》首次将精神损害抚慰金制度纳人国家赔偿范围,这是我国法律制度的一大进步。但是该法并没有明确精神损害赔偿的范围及标准。笔者认为,我国的国家侵权精神损害赔偿,应参照最高人民法院《关于确定民事侵权精神损害赔偿责任若干问题的解释》等民事法律的相关规定,来确定精神损害赔偿适用范围、赔偿标准等问题。一、国家赔偿中精神损害赔偿的范围国家赔偿的范围是国家赔偿法的核心问题。它是指国家对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行使职权中的侵权行为所承担的赔偿责任的范围,对相对人来说,国家赔偿范围意味着其求偿权的范围,它包括生命健康权、身体权,名誉权、荣誉权,人身自由权。国家赔偿范围确定的大与小、宽与窄,直接关系到国家对人民群众合法权益的保护程度。  相似文献   

9.
大陆法系的民法制度主要由五个部分组成,民事主体制度、民事客体制度、民事法律行为制度、代理制度及诉讼时效制度.其中,民事法律行为制度在民法体系中有怎样的地位及意义呢?它是如何产生发展及完善的呢?这就是我要讨论的主题.  相似文献   

10.
大陆法系的民法制度主要由五个部分组成,民事主体制度、民事客体制度、民事法律行为制度、代理制度及诉讼时效制度。其中,民事法律行为制度在民法体系中有怎样的地位及意义呢?它是如何产生发展及完善的呢?这就是我要讨论的主题。  相似文献   

11.
君主专制制度下,家族本位吞并个人本位的传 统文化,导致我国对私人财产权利保护的先天不足。现行宪法和民事法律对私人财产权的保护仍存在不少缺陷,并带来了严重危害。因此,应在树立权利本位的基础上,对宪法制度和民事法律制度进行改革。  相似文献   

12.
完善法律制度、规范民间借贷软环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民间借贷是指公民之间和非金融机构的法人、其他组织与公民之间的相互借贷货币、实物和其他财产的行为。民间借贷是现实生产、生活中最为常见的一种民事法律行为,它在社会再生产中起着重要作用。借贷制度在世界各国的法律制度中均有规定。我国《合同法》第十二章专门规定了借款合同,自第一百九十六条至第二百一十一条作了详细规定。使借贷行为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合同法》关于借款合同的具体规定,对完善我国债权立法和有力保障债权人权益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仅就如何维护借贷关系当事人的合法权益,规范民间借贷软环境等问题,谈谈司法实践中遇到的上述问题。  相似文献   

13.
胡慧华 《魅力中国》2013,(13):321-321
法律上关于“精神”这一概念,主要是指精神活动,并且通常与精神损害赔偿相关联,法律上的精神活动更多的是反映客观事物的现象及其与人的情绪、感情、思维、意志的关系。对精神损害的概念可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学说。广义学说认为精神损害包括精神痛苦与精神利益两方面的损失。狭义学说认为精神损害就是指自然人因其人身权受到侵害而遭受的生理和心理上的损害。本文认为,广义学说对精神损害的涵义理解较狭义学说更为全面、合理、更为科学,更加有利于维护我国公民的合法权益,符合现代法律发展的需求,有利于我国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的发展与完善。精神损害赔偿,我们可以认为是指自然人因其人身权受到不法侵害,使其人格利益和身份利益受到损害或遭受精神痛苦,受害人本人或死者近亲属要求侵权人通过财产赔偿等方法进行救济和保护的民事法律制度。这里的精神损害,既包括积极的精神损害即精神痛苦和肉体痛苦,也包括消极的精神损害即知觉丧失与心神丧失。它最早萌芽于罗马的“侵辱估价之诉”,在罗马早期的《十二铜表法》第八表“私犯”中的第一条规定“以文字诽谤他人或公然歌唱侮辱他人的歌词的,处死刑”。在我国,哪些民事权益受到侵害可以提起精神损害赔偿、赔偿的数额如何确定等问题,目前我国法学界尚未达成共识。  相似文献   

14.
自2017年10月《民法总则》颁布施行以来,关于遗失物制度中拾得人权利与义务的失衡引起了学界的广泛关注。文章在查阅国内外相关法律文献的基础上,通过对我国遗失物制度中拾得人权利与义务的立法现状进行分析,得出在发生遗失物返还纠纷时,现行立法体现出了明显滞后性的结论。因此在民法典遗失物制度的编撰过程中,只有充分贯彻公平与诚实信用等民事法律基本原则,不断完善拾得人权利与义务的相关规定,才能更好的解决遗失物返还纠纷。  相似文献   

15.
张仁军 《魅力中国》2009,(24):29-30
有些犯罪行为往往造成多重危害后果,既给被害人造成了经济损失也使其精神受到损害。然而依据我国目前的法律规定,受害人对犯罪行为提起的精神损害赔偿无法得到法律上的支持。相关的规定在立法上互有矛盾,并且缺乏理论依据。在实践中也不利于保护受害人的合法权益。因此,应该确立刑事精神损害赔偿制度。  相似文献   

16.
法律部分我国的合同法律制度主要由法律、各类合同示范文本两部分组成。 我国合同法律制度法律部分包括以下内容: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 《民法通则》是我国民事基本法,它确立了我国民事法律的基本规范。《民法通则》第五章第二节规定了民法债权制度,其中合同制度是债权制度的主要内容,涉及合同的概念,合同的履行、合同的转让和合同的担保等合同法律制度的基本规范。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 《合同法》分为总则和分则两部分。总则部分包括一般规定、合同的订立、合同的效力、合同的履行、合同的变更和转让、合同的权…  相似文献   

17.
常富 《魅力中国》2011,(12):96-96
精神损害是指是对民事主体精神活动的侵害,是指加害人不法侵害他人的姓名、肖像、荣誉、身体、健康、生命名称等造成损害,最终导致精神痛苦和精神利益的丧失和减损。精神损害赔偿是指民事主体因加害人侵权行为使受害人精神利益损害而依法承担的赔偿责任,以财产补偿、精神抚慰金的方式进行救济和保护,使受害人的精神利益得以弥补、修复的民事法律制度。  相似文献   

18.
集体诉讼 祸起不实信息披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郭克军 《新财经》2005,(3):34-36
我们有必要了解一下美国的证券民事法律责任和与此相关的集体诉讼制度。本文重点介绍与不实信息披露有关的证券民事法律责任  相似文献   

19.
李霞丽 《新西部(上)》2009,(10):269-269,271
德国民法善意取得构成要件在内容上有着与众不同的特点。鉴于我国现行民事法律尚未建立完整科学的善意取得制度,因此,借鉴德国民法关于善意取得制度的立法经验与理论成果,可以实现我国善意取得制度的科学化、严谨化、可行化。  相似文献   

20.
戴传利 《特区经济》2009,(10):150-151
税收优先权制度在我国是一种崭新的制度,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体系,征管法在立法上与其他法律制度还没有完全衔接,对税收优先权的规定也比较简单,有些规定值得商榷,因其缺乏可操作性,使该权利处于无法实现的地位。本文分析了现行制度所存在的缺陷,对我国税收优先权制度的完善提出基本思路和设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