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董事会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得到了代理理论和友好董事会理论的广泛且富有成效的论证,而最近的灰色董事理论则致力于分析独立董事与CEO之间的社会关系及其对董事会功用的影响。本文构建了一个统一的理论模型,分析了股东、董事会和CEO之间的三阶段博弈,考察了灰色董事的监督和建议功能。结果发现,CEO和董事之间的关系可以削弱对企业的监督行为,但会增强建议行为,且该建议功能随着CEO持股比例的增加而增加;大股东和董事之间的关系不仅不能解决委托代理问题,反而有可能加剧大股东对小股东的掏空行为。  相似文献   

2.
董事会的独立性是否影响公司绩效?   总被引:83,自引:4,他引:79  
在董事会和公司绩效的研究框架内,代理理论和乘员理论就独立董事比例的绩效后果产生了分歧,前者认为独立董事通过降低代理成本促进绩效,后者则认为董事会效率会因独立董事比例的提高而下降。利用中国资本市场的数据,本文系统地检验了董事会独立性和公司绩效的关系,为这一争议提供了证据。研究发现,独立董事比例和公司绩效显著正相关,这种相关性在控制内生性问题后仍然成立,并且发现当大股东缺乏制衡时,独立董事比例对公司绩效的促进作用会显著降低,这一结果表明代理理论对中国资本市场的公司治理更具解释力。我们还进一步就独立董事的背景和公司绩效的关系进行了检验,研究发现独立董事的声誉能够显著地促进公司绩效,而其行业专长、政治关系以及经济管理背景与公司绩效并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3.
董事会会议的监督效应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董事会会议是否有效,将直接决定其对经理层的监督效应。本文利用沪深两市2005—2007年2 958家样本企业面板数据,基于委托代理理论,考察董事会会议次数对经理层代理成本的影响,并探究董事会结构与激励特征对董事会会议监督制衡效果的影响。实证研究结果表明,董事会会议次数与代理成本正相关,同时,过度强调两职分离、合规性的独立董事制度安排以及董事会规模过大都是导致董事会会议监督制衡效应缺失的重要原因,而加强董事会的激励机制建设却能推动董事会积极参与公司治理。  相似文献   

4.
独立董事制度:历史根源与研究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独立董事制度的研究,是公司治理研究的一个热门课题。独立董事制度与董事会制度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基于代理理论的视角,董事会制度的产生缘于解决代理问题的需要。董事会制度的产生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内部人控制阶段,第二阶段是外部董事(即独立董事)为主的阶段,第三阶段是委员会制度阶段。董事会制度发展的第二阶段实际上是标志着独立董事制度的产生,而董事会制度发展的第三阶段从另一个角度看,也就意味着独立董事制度的新发展。独立董事制度作为一项泊来品,我们要对其加以运用,有必要对独立董事制度在西方的应用条件以及应用现状有所了解,对此笔者对西方有关独立董事制度的研究作了综述。  相似文献   

5.
1990年代以来,公司治理一方面重视了外部履约环境研究,另一方面重视了董事会与公司治理效率研究。理论界开始认为,虽然通常面临法律要求,但董事会仍然很可能是一种内生的与代理问题俱来的治理机制。有关的理论和实证研究表明,董事会往往力量薄弱或者难以有效监督管理层。对董事独立性的实证研究得到的结果也是令人失望的。  相似文献   

6.
董事会治理对上市公司成长性影响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小丹 《经济论坛》2011,(7):191-193
本文选取我国制造业上市公司2008~2010年的面板数据为研究样本,以董事会规模、独董董事比例、两职合一、董事会学历水平、董事背景和董事会会议次数为董事会治理变量,以净资产收益率增长率为公司成长性指标,对董事会治理与公司成长性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董事会学历水平、董事背景和董事会会议次数与公司成长性显著正相关,两职合一与公司成长性显著负相关,董事会规模和独立董事比例与公司成长性不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本研究为我国加强独立董事的独立性提供了经验证据。  相似文献   

7.
董事会治理与企业技术创新:理论与实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赵旭峰  温军 《当代经济科学》2011,33(3):110-116,128
本文在代理理论的框架内考察了公司治理之董事会治理与企业技术创新投入的关系,并基于2004-2008年501家中国上市公司的数据对此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1)董事会规模与企业技术创新投入存在不显著的负相关关系;2)独立董事占比与企业技术创新投入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独立董事占比较高的企业其技术创新投入要显著高于独立董事占比较低的企业;3)董事长与总经理两职分离的制度安排对企业技术创新投入有显著的积极影响,两职分离的企业其技术创新投入要显著高于两职合一的企业;4)董事会股权激励对企业技术创新存在积极影响,董事会股权激励水平越高,企业技术创新投入越多,但这种发现仅具有较低的统计显著性。  相似文献   

8.
运用湖北省上市公司2010-2012年的面板数据,在文献综述和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建立多元回归模型,研究了董事会特征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企业绩效与董事会规模、独立董事人数、两职兼任显著正相关,与董事薪酬负相关.针对实证结果,提出保持一定规模的董事会、重视独立董事制度的建设、保持一定程度的两职兼任和完善董事薪酬制度等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2002年在中国上市的121家东北地区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研究了董事会设置对企业业绩的影响.实证研究发现,董事会规模、董事轮换比例、独立董事比例、董事薪金、董事持股的比例及职能委员会的建立对公司业绩的提高具有显著的作用.董事长与总经理二职合一对于公司的业绩没有影响.东北地区上市公司董事会的设置影响公司的业绩,上市公司可以通过优化董事会设置提高业绩.  相似文献   

10.
董事会治理与公司经营困境关系的研究现状、问题与趋势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王宗军  王山慧  田原 《技术经济》2010,29(9):103-109
董事会作为公司治理体系的核心,其表现与公司处于经营困境有着直接联系。本文系统回顾了国内外有关董事会治理与公司经营困境之间关系研究的现状,主要介绍了国内外学者对董事会规模、内部董事、董事会独立性和治理困境有效性与公司经营困境之间关系的理论和实证研究成果,并给出了简要评述,同时提出了董事会治理与困境关系研究存在的基本问题,并指出了今后的研究趋势。  相似文献   

11.
公司治理中的监督机制和激励机制是解决代理问题的基本途径和方式。大部分研究的重点都放在如何建立或改善激励机制,或者研究公司内部监督机制。然而公司治理中的治理机制并不是单独发挥作用的,而是相互作用,对公司的绩效产生影响。本文将董事会监督和总经理激励相结合构建模型,回归研究两者结合对企业绩效的综合影响,并进一步研究董事会监督与总经理激励之间的相互作用。通过实证研究发现董事长与总经理兼任情况、独立董事比例、董事会持股比例、董事会董事前三名薪酬与企业绩效并不显著,而董事会会议是显著的;总经理薪酬与企业绩效呈显著正相关关系,而总经理持股比例与企业绩效不相关;董事会监督与总经理激励是同方向变化,共同对企业绩效作用。  相似文献   

12.
董事会特征与自愿性信息披露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沪、深两市的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对董事会特征与公司自愿性信息披露之间的相关性进行了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董事会规模、独立董事比例与上市公司自愿性信息披露正相关;第一大股东委派董事比例、董事长与CEO两职合一与上市公司自愿性信息披露负相关。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2008—2010年沪深两市信息技术业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分析董事会监管效力对高管薪酬的影响。通过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得出:内部董事比例、独立董事比例、董事平均年龄、董事会规模同高管薪酬显著正相关;两职分离情况和是否设置薪酬委员会同高管薪酬相关性不显著。  相似文献   

14.
由于不同国家制度的差异性,西方主流的委托代理理论不能完全对转型经济下的公司治理问题进行解释,而基于关系和网络视角的公司治理理论则是对委托代理理论下公司治理理论的有效补充。董事会治理作为公司治理的核心,除了传统的考察董事会成员的人力资本对公司治理的影响外,更重要的是将董事会社会资本纳入到公司治理中来。而目前关于董事会社会资本的研究,视角单一,缺乏整合的框架来揭示董事会社会资本对公司治理的影响。文章在现有文献的基础上,对董事会社会资本进行界定和分类,并构建一个包含不同类型的董事会社会资本对于公司治理影响的分析框架。  相似文献   

15.
中国共产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对国有企业进行混合所有制改革,一些国有企业也开始了混合所有制改革试点工作,但股权结构、委托代理关系、董事会构成及运行机制等公司内部治理问题是困扰目前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关键问题。本研究首先从理论上界定了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中公司内部治理的基本概念,对混合所有制改革中的委托代理关系进行了梳理和探讨,并在“股东-董事会-经理人”三者间构建了一个双重委托代理关系。其次从董事会治理模式、董事会构成以及董事会信息共享机制、权力制衡机制和决策机制等方面对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中的企业内部治理进行了探讨,力图为国有企业解决混合所有制改革中遇到的问题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6.
董事会治理是公司治理的核心。本文明确了董事会治理的内涵,指出董事会作为治理主体的四个角色分别是股东的代理人、公司战略的决策者、管理层的监督者和利益相关者中的利益方之一。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包含董事会结构、独立董事独立性、董事会行为和董事激励与约束4个一级指标和37个二级指标的中国上市公司董事会治理评价指标体系,计算了沪深两市2012年度全部2314家上市公司(有少量必要的扣除)的董事会治理指数,并全方位、多角度地评价和验证了董事会治理指数。研究发现:第一,中国上市公司董事会治理水平总体偏低,及格率仅11.54%;第二,地区、行业、所有制、上市板块对董事会治理水平存在一定的影响,适度降低股权集中度能提高公司的董事会治理水平;第三,董事会治理指数对公司绩效、公司合规性(违规和获得非标准审计意见)、代理成本和盈余市场反应都具有显著影响,在发挥董事会治理作用方面,实质重于形式,非国有优于国有。  相似文献   

17.
独立董事的独立性:基于董事会投票的证据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本文利用中国特有的强制披露数据,即中国上市公司独立董事对董事会议案发表意见和进行投票的数据,考察了独立董事相对于管理层的独立性及其监督作用。本文发现,绝大多数情况下独董并不会公开质疑管理层行为,这在一定程度上符合Mace(1986)对独董投票权属于橡皮图章的描述。然而,当公司业绩不佳时,独董更有可能对管理层行为提出公开质疑;并且,声誉越高、具有财务背景、任职时间早于董事长任职时间的独立董事更有可能对管理层决策提出质疑。进一步研究发现,存在异议独董的公司市场价值也更高。这表明当公司面临危机时,独立董事能够发挥监督作用,并且独立董事的监督行为能够缓解代理问题,提高公司价值。  相似文献   

18.
现代大公司由于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而产生出一系列代理问题,而公司治理正是基于此发展起来的.股东为确保自己的权益要求董事会由独立董事与非独立董事组成.董事与独立董事的人选在公司治理方面,权衡董事会与股东大会的关系上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由此,制定关于董事提名权的详细规章制度成为大势所趋.但制定怎样的制度,背后保护哪一方的权利又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我国上市公司董事会治理在董事会机构、董事会会议、独立董事、董事会外部制约机制等方面都存在一定问题.解决的对策是:增强董事会的独立性,改变大股东完全控制董事会的局面;加强独立董事制度建设,营造独立董事充分行权的环境;加强对董事的违规处罚力度,强化董事的诚信意识;建立科学合理的董事会考评机制.对于董事会的考核可以从两方面去进行:一方面是对董事会的整体考评,另一方面是对董事个人的考核.我国可以借鉴美国的考核评估方法,由非投资相关者专门针对董事会进行考核评估.  相似文献   

20.
文章以沪市及深市公布的中国上市公司百强名单中的董事会作为研究对象,借助SPSS统计软件,分析上市公司董事会五个特征(董事会规模,董事会构成,董事持股比例,董事会年度会议次数及董事薪酬)对公司业绩的影响.结果表明:五项董事会特征与公司业绩均没有明显的相关关系.这表明目前我国上市公司还未能通过优化董事会特征来提高董事会效率进而提高公司业绩,上市公司治理存在很大的改进空间.文章提出了优化董事会成员结构、优化薪酬制度、提高董事会会议效率和质量、建立健全董事任用和业绩评估机制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