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论诉讼担当     
诉讼担当理论主要是围绕第三人代替杈利义务主体参加诉讼的场合展开讨论的。第三人替代诉讼标的之权利义务的主体(或者与权利义务主体同时)持有当事人适格,并且该当事人承受的判决效力也及干权利义务主体的情形,就被称为第三人的诉讼担当。根据管理权获得的不同情况,第三人诉讼担当可以分为法定诉讼担当和任意诉讼担当。所谓法定诉讼担当就是按照法律规定当然发生的诉讼担当就是法定的诉讼担当;其当事人适格的基础可以理解为:基于法律授权而获得管理权,并具备当事人适格。所谓任意诉讼担当就是基丁本来权利义务主体之意思进行的诉讼担当.其当事人适格的理论基础可以理解为:基于当事人授予管理权或者是诉讼遂行权,而具备当事人适格。下面,就对这两种类型的诉讼担当分别论述。  相似文献   

2.
张敏 《房地产评估》2007,(5):23-23,27
鉴定,顾名思义就是鉴别、确定。在社会生活中,出于不同目的需要鉴定的事项很多、范围很广,涉及社会的各行各业,如古玩字画真伪的鉴定、商品质量鉴定等。所谓”司法鉴定”,区别于一般的鉴定,强调是在诉讼过程中,为诉讼活动提供鉴定服务;鉴定人运用科学技术或者专门性知识对诉讼中的专门性问题进行检验、鉴别和判断并提供负责任的鉴定意见。司法鉴定不仅仅是科学活动,还因其服务于诉讼活动而有超出一般技术活动的法律要求。首先,司法鉴定的各个环节,包括委托、申请、检验鉴别、出具鉴定意见以及出庭质证等都必须有严格的法律依据和管理规范;其次,司法鉴定的实施主体是”法定鉴定部门”、”法定鉴定人”,是独立的诉讼参与人,有依法出庭、接受法庭询问和作证的法律义务。鉴定结论在诉讼活动作为司法证明手段,是法定证据的一种,而且因其本身的科技内涵,对其他证据可以起到补充和强化的作用,因而在诉讼活动中备受司法机关和当事人的重视。  相似文献   

3.
在我国,行政诉讼当事人概念与民事诉讼当事人概念并无二致.传统理论对当事人概念的界定是,与争议有直接利害关系关系的人是诉讼的当事人.在民事诉讼中,当事人是指因民事的权利义务关系发生纠纷,以自己的名义进行诉讼,并受人民法院裁判拘束的直接利害关系人.而在行政诉讼中,当事人是指因具体行政行为发生争议,以自己名义进行诉讼,并受人民法院裁判拘束的主体.这意味着我国传统意义当事人概念与传统当事人适格理论是一脉相承的.  相似文献   

4.
因其特定的职业特点使然,律师参与公益诉讼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律师参与公益诉讼有利于维护公共利益、促进社会大众法治意识的觉醒、提高律师行业发展水平以及促进法律资源分配平衡.当前情况下,我国律师参与公益诉讼的主要障碍在于传统当事人适格理论以及既判力理论的局限性.推动我国律师参与公益诉讼的发展,迫切需要实现诉讼理论突破,并在此基础上通过立法予以确认.此外,提高律师自身职业价值追求也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5.
冯勇 《中外企业家》2013,(11):185-186
团体诉讼源起于德国,最早存在于民事诉讼与经济法领域中,之后才引入到行政诉讼领域内。其可分为利己型团体诉讼与利他性团体诉讼。对于利已型团体诉讼而言,其与诉讼代表人、共同诉讼、诉讼第三人以及诉讼担当等制度都有相通之处,但是,基于立法和现实情况的障碍,目前在我国并无存在的空间。  相似文献   

6.
在劳动者的维权过程中,很多人抱有一种搭便车心态,这使得劳动者的维权效果甚微。他们作为当事人,不愿意参与到维权诉讼过程中去,成为群体诉讼第三人;或者即使参与到诉讼过程中,  相似文献   

7.
<正>一、群体诉讼群体诉讼是为了解决多数人的纠纷而人为地设计出的一种当事人诉讼制度。诉讼当事人一方或双方基于法律或事实上的牵连关系,并且人数众多时,由于这个诉讼群体并不构成一个固定的组织,所以无法将其视为一法人实体进行诉讼。又由于一个诉讼空间无法容纳这么多的诉讼主体,为了一并解决众  相似文献   

8.
公益诉讼的实质含义是原告代表社会集体利益而非个人利益而起诉,《民事诉讼法》 规定了法律规定的机关以及有关组织对于民事公益诉讼的起诉资格,但是对于法律规定的机关以及有关组织的条件却没有明确的限定.检察机关作为法定监督机关,应当赋予其公益诉讼的起诉资格,当其提起公益诉讼时,应当作为第二顺位的起诉主体,在无法定的管理机关或者符合条件的社会组织提起诉讼时才能成为公益诉讼的原告或者以支持起诉的方式进行;同时应当明确有关组织提起公益诉讼的限定条件.  相似文献   

9.
公益诉讼的概念起源于古罗马法,是普通私权诉讼概念相对照形成,在罗马法时期又名罚金刑或民众诉讼.因此传承其法律宗旨一般的理解是公益诉讼是集团型诉讼,那么公益诉讼的主体范围如何在多元化的纠纷中明确,是依照2012年修正的《民事诉讼法》第55条之规定公益诉讼的主体资格范围来认定提起公益诉讼的主体资格是相关组织,那么依据侵害事实的因果关系是否可以提起公益诉讼?如何让多元化主体来参与民事公益诉讼,从而使公益诉讼有效的发挥其功能.本文从各类型民事诉讼主体资格是否可以提起公益诉讼做一些理论上的阐述.  相似文献   

10.
<正>我国立法上,对于公民作为民事公益诉讼主体没有明确的规定,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多样性的形成,司法实践中,也出现了越来越多的由公民提起的民事公益诉讼,但是由于在立法上没有明确的规定,所以,法院在审理该类案件的时候遭遇没有立法依据的困境,并且,审判机关面临的首要问题就是民事公益诉讼当事人适格。就  相似文献   

11.
谭立 《事业财会》2005,(6):10-12
诉讼过程中遇到的财会专门问题,公安司法人员、当事人及其律师等受其专业知识的限制,难以准确理解和判断。为使案件得到及时公正处理,各国诉讼法律普遍规定对于案件中的该类专业问题,可以指派或委托会计专业人员提供专门服务。法务会计(ForensicAccounting)就是适应这种需要而于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在美国诞生的一个新兴职业。法务会计的诉讼支持业务与独立审计业务在工作程序与专业技能等方面有许多共通之处,  相似文献   

12.
人民把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的权力委托给国家机关行使,当国家利益和社会公众利益受到侵害时,公民的个体权益也同时受到了损害,公民应当有权依法行使诉讼请求权,保护社会公众利益,实现对自身权益的合法维护.行政公益诉讼就是基于此为构建的理论基础,可以使人民参与国家事务管理和监督法律实施的权利得以实现,行政公益诉讼就是出于维护公共利益的需要,当公共利益收到行政机关违法的作为或者不作为的侵害时,与其有法律上利益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提起的诉讼它运用司法手段保护公共利益,规范行政执法.维护法律的尊严和权威.本文从公益诉讼的概述、特征及其必要性、行政公益诉讼制度、公益诉讼中注意的问题以及审理程序的建构等五个方面来简要的阐述行政公益诉讼.  相似文献   

13.
合同权利义务的终止,即合同的终止,是指合同当事人双方终止合同关系,使合同所确立的当事人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归于消灭,也使基于合同设立的担保及其他权利义务关系同时消灭。一、合同终止的法定原因根据合同法第91条的规定,合同终止的法定原因包括:(一)合同的解除合同解除,是指合同有效成立后,因当事人一方的意思表示或者双方的协议,而使基于合同发生的权利义务关系终止的行为。合同解除一般有协议解除和法定解除两种形式:1.协议解除根据合同法第93条的规定,当事人协商一致,可以解除合同。当事人通过协商一致而解除合…  相似文献   

14.
在海洋强国战略背景下,海洋环境重要性日益凸显,而社会组织参与海洋公益诉讼现状则面临瓶颈。通过总结对比相关司法判例,衡绘社会组织参与海洋公益诉讼现状,深入剖析原告主体适格性尚未明晰、举证能力尚有欠缺、诉讼积极性有待激活等现实困境,并规划完善法律规范、构建保障机制、设置激励措施等制度重构路径,以期拓展海洋强国视域下社会组织参与海洋公益诉讼现有研究成果,为打通社会组织参与海洋公益诉讼堵点提供理论依托,为擘画海洋强国战略新蓝图注入新动能。  相似文献   

15.
赵志玉 《活力》2013,(4):35-35
虚假诉讼是指当事人为获得非法利益规避法律的规定义务.虚构或串通民事法律关系的相对人.以伪造证据、虚构事实等手段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实现非法目的。虚假诉讼是侵害国家利益、他人的合法权益,浪费国家的司法资源,扰乱正常的诉讼秩序,增加诉讼成本,浪费诉讼时间,给当事人本身增加了经济负担,其恶劣行为必须坚决打击。  相似文献   

16.
<正>当事人陈述是指当事人在诉讼中就与本案有关的事实,向法院所作的陈述。当事人陈述作为证据的一个种类是我国的民事诉讼证据种类划分中的特色。当事人是民事诉讼法律关系的主体,由于与诉讼结果有着直接的利害关  相似文献   

17.
法律赋予无诉讼行为能力人的监护人以法定代理人的诉讼地位,令其居于诉讼代理人的地位与当事人并列构成民事诉讼参加人,同时规定监护人应承担裁判结果。但是,如果是为诉讼代理人之法定诉讼代理人,仅为代为诉讼,何以要承担责任?如果基于监护制度设立目的的考虑,要让监护人承担责任,应赋予其何种诉讼地位,或者说,对其诉讼地位应如何予以规定?  相似文献   

18.
李园辉  孙利 《中外企业家》2012,(17):111-112
以2011年蓬莱19-3油田溢油污染损害赔偿案件中存在提起诉讼主体"错位现象"为例,论证2012年8月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中第55条规定我国民事公益诉讼提起主体的局限性,重点分析公民应当作为民事公益诉讼主体的理论基础及其必要性和可行性,以期将公民作为民事公益诉讼之主体尽早纳入法律规定,推动我国公益诉讼制度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正>当事人陈述是指当事人在诉讼中就与本案有关的事实,向法院所作的陈述。当事人陈述作为证据的一个种类是我国的民事诉讼证据种类划分中的特色。当事人是民事诉讼法律关系的主体,由于与诉讼结果有着直接的利害关系,决定了当事人陈述具有真实与虚假并存的特点。  相似文献   

20.
2005年11月4日,最新亮相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修改建议稿(以下简称修改稿)第二十九条明确规定了行政公益诉讼制度。试图将公益诉讼制度写进立法这在我国尚属首次。相对于一般意义上的行政诉讼(即私益诉讼),如果有些主体侵犯了公共利益,公然违反普通法律或宪法时,公民或是法定主体是否可以侵害公共利益为由提起公益诉讼,这关系到宪政社会的建设和法治的完善。因此建立公益诉讼制度对于完善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提高公民及社会对法律的监督的参与程度,落实和完善法律监督制度有重要意义。公益诉讼虽然在国外已经得到实践,但在我国将其写进立法还是首次。本文就以这次行政诉讼法修改为背景,讨论我国的公益诉讼制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