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在中国的大地上涌现了以张瑞敏、柳传志、王石等为代表的第一代企业家,现在以牛根生、梁伯强、李书福为代表的第二代企业家,综观两代企业家群体的成长发展历程,似乎没有一个是天生就是为做企业家来到这个世上的,都是在茫茫人生旅途中,偶然的机会撞开了企业家的大门,并由此开始了充满艰辛和坎坷的创业之路.相反那些经过商学院和管理学院似乎天生是为了做企业家来到这个世上的天之骄子,似乎还没有一个人真正成为能叫得响的企业家.  相似文献   

2.
尹生 《中国企业家》2006,(23):60-62
作为中国第一代企业家的代表,他提出的“贸工技”路线不仅将联想从中国科学院下属的一个院办企业发展为今天横跨五大领域、年收入超过100亿美元的投资控股集团,还成为数以万计的中国企业走向成功的大道——在一个由计划转向市场的特殊时期,这个主张先做贸易(以积累市场经验和资金)再向技术等附加值高的环节提升的思路被证明为是企业生存壮大的最佳战略选择。  相似文献   

3.
《经营者》2008,(13)
在中国首善陈光标看来,没有哪个企业家会因为做善事把企业做垮。一个企业家做了善事,并且长期行善,合作伙伴、政府和社会大众都会提高对这个企业家的认可度,合作会更加愉快。  相似文献   

4.
领导不是天生的,我们每个人来到世上都是一种奇迹,都有成为卓越领导者的可能和潜力。  相似文献   

5.
渚场指挥     
1867年的3月25日,意大利小城帕尔玛,一个普通裁缝的屋子里,一个男孩儿来到了这个世界。一协似乎与音乐没有什么系,然而这个小男孩儿却仿佛对音乐情有独钟。  相似文献   

6.
作为中国第一代企业家的代表,他提出的“贸工技”路线不仅将联想从中国科学院下属的一个院办企业发展为今天横跨五大领域、年收入超过100亿美元的投资控股集团,还成为数以万计的中国企业走向成功的大道——在一个由计划转向市场的特殊时期,这个主张先做贸易(以积累市场经验和资金)再向技术等附加值高的环节提升的思路被证明为是企业生存壮大的最佳战略选择。  相似文献   

7.
谢思聿  邓攀 《中国企业家》2014,(19):114-118,12
远赴海外后,荣家就开始了隐秘化传承。"一个家族与一个王朝一样,总是有兴衰起落。"荣海兰不经意的把目光投向窗外,"没有例外。我们必须懂得惜福,否则下辈子就不是这个样子了。"荣宗敬(1873-1938)名宗锦,字宗敬。中国近代著名的民族资本家,与"状元实业家"张謇齐名。著有《实业救国刍议》等书。27岁的荣宗信是荣氏家族的第四代,他已经完全不会说中文。这是荣宗信第一次来到北京,在内地企业家的面  相似文献   

8.
任何公司的发展,根本都是一个战略和执行的问题,战略和执行可以用四个字来代表——“三心二意”。首先是信心。一个企业必须有自己的理想,如果一个公司的建立仅仅是为了挣钱,那这个公司是做不长久的。公司的理念、信念、理想是非常重要的。其次是用心。成功的企业不是靠科班出来的,MBA课堂出不了企业家,都是企业家去参加MBA。在这个问题上企业要有自己的信心。  相似文献   

9.
这是一个不公平的景象。 在当代中国史的课本上,几乎没有企业家的影子。那似乎是一群从来没有出现过的人,尽管他们为中国人的日常生活带来了机纺棉布、电灯、收音机和带空调的房子。  相似文献   

10.
阐述共产党在中国的执政经历,可以有很多角度,阶级斗争史是其中一个。毛泽东时代的中国既没有地主也没有资本家。1949年以后,地主和资本家被认为是剥削阶级的代表,  相似文献   

11.
中国经济的发展和崛起,正是在三代中国企业家连续不断地递进成长中得以实现的前两代中国企业家都有很大提升潜能,特别是第二代,他们不应仅仅是承前启后者,其中有许多具备实力成长为第三代。面向末来,我们更需要诞生一批像米塔尔这样具有全球视野和创新意识的第三代企业家  相似文献   

12.
中国地产市场化了10年,催生了无数英杰,做大了一个在中国举足轻重的产业。没有房地产企业家,中国企业家队伍是不完整的;没有房地产产业,中国经济也是不完整的。 中国房地产十年的历史,是一个产业从无到有、从冰冻到沸腾的历史,是一段泥瓦匠或者包工头蜕变为企业家的历史,是无数英雄竞折腰的历史。 这个行业沸腾中充满了  相似文献   

13.
中国民营企业正处于第—代民营企业家和第二代民营企业家权力交接的关口,一般的民营企业家大多都是家族式企业,在上个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中国出现了一大批白手起家的第一代企业家,现在,正是家族式企业代际传递的高潮期和震荡期,如果这个权力交替不能正常运行。家族企业的命运堪忧,陷入富不过三代的“魔咒”。  相似文献   

14.
郭文婧 《中国就业》2012,(10):55-55
上海交通大学教授余明阳带领的团队做的最新一次调研结果表明,82%的第二代企业家,不愿意接班或者是非主动接班。他们做了182个样本,全部是中国最好的民营企业家。其中核心样本是54个,这54个样本全部是中国同行业当中排在前三位的企业。(8月13日《证券时报》)孩子不仅是父母血缘的延续,更承载着继承和超越父母事业的期望。曾几何时",子承父业"被当作了天经地义。但这一传统正受到现实的严峻挑战,呈现给我们的是超过八成二代不愿接班或者是非主动接班,另一个调查显示的是超过六成的民营企业家担心孩子能力不足以接班。  相似文献   

15.
超越整合     
一个企业能做多大首先取决于企业家的抱负、追求与境界。企业家的思想是企业成长和发展的天花板,企业家的抱负与追求的高度决定这个企业发展的高度,企业家的境界决定这个企业成长的边界。  相似文献   

16.
善于留缺     
在一次企业家经验报告会上,有一位听众给企业家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你成功的最重要的因素是什么?企业家听后没有直接回答,而是拿起粉笔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圆,而且这个圆并没有画圆满,留下了一个缺口。  相似文献   

17.
瑞士以一代代专业的“工匠”精神,打造了举世闻名的钟表;中国台湾的鼎泰丰,以细致的“手艺”精神,一年又一年打造了小笼包世界。好像没有人对鼎泰丰的创业人杨秉彝父子称为“杨师傅”。就让我把这个“师傅”的尊称送给第二代的掌门人杨纪华。我一生当过老师,很向往做“师傅”。  相似文献   

18.
《政策与管理》2013,(12):100-101
陈云,一个响亮的名字!中国两代领导集体的核心成员。邓小平同志说过,遵义会议前,中国其产党没有形成过一个成熟的党中央,从遵义会议开始才逐步形成。邓小平同志认为.毛刘周朱和任弼时(任弼时去世后,加了陈云)是第一代领导集体,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建立的是第二代领导集体。在这两代领导集体中。陈云都是核心成员。  相似文献   

19.
中国地产市场化10年,催生了无数英杰,做大了一个在中国举足轻重的产业。没有房地产企业家,中国企业家队伍是不完整的;没有房地产产业,中国经济也是不完整的。 中国房地产十年的历史,是一个产业从无到有、从冰冻到沸腾的历史,是—段泥瓦匠或者包工头蜕变为企业家的历史,是无数英雄竞折腰的历史。 这个行业沸腾中充满了冷酷,碾伤过冒险者,灼伤过  相似文献   

20.
马蕾 《东方企业家》2005,(12):68-70
多元化还是专业化,这是一个问题。而且是一个永远的问题。对于这个问题,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期的中国民营企业有过切身之痛。其时,多元化几乎是一个潮流,从王石的万科到史玉柱的巨人集团,都走过多元化的道路,其结果,多是失败和不尽人意。多年以后,在谈及多元化的时候,史玉柱仍然心有余悸:“多元化经营没有几个可以成功的,巨人集团就是典型多元化的失败案例,最后的下场是一塌糊涂。”这并非史玉柱的个人之见。2001年,在段永基发起的泰山研究院一次会议上,与会企业家的共识是:多元化行不通,应该专业化因为“郎顾公案”而在国内名声鹊起的郎成平也一再强调,中国企业不能走多元化的道路。但是,区别于十几年前的是,问题还是当年的问题,企业却已不是当年的企业。与十几年前相比,不论市场环境,企业实力还是企业家的管理能力,都已不可同日而语。而且,尽管多元化似乎声名狼藉,事实上这样做的企业并不少。在这个背景下,对于多元化和专业化的讨论,似乎应该跳出该不该的问题,而关注于怎样做的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讲,本次华人企业领袖峰会上,GE副总裁陈治、统一执行副总罗智先和杉杉董事长郑永刚关于多元化和专业化的讨论,或可作为外企、台企和大陆企业对于这个问题的多角度思考,提供实践性的借鉴。[编者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