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一轮的土地流转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自发形成的土地流转有诸多不同,更多地是在国家实施城乡统筹大背景下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国家粮食安全保障根本诉求驱动下农村土地合理利用、农业适度规模化、现代化发展的客观要求使然。目前土地流转的进一步发展受到理论争论和实践困境的牵制。理论争论集中在土地确权、流转的模式两个方面,而实践中各主体矛盾集中体现在农户与政府、农户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户与集体经济组织之间的博弈。推进土地流转的进一步发展亟待土地流转机制创新。  相似文献   

2.
农村土地使用制度变迁:阶段性、多样性与政策调整   总被引:52,自引:1,他引:52  
现阶段中国农地制度变迁的核心是土地使用权归属和界定问题,而使用权问题的核心是树立农户对土地使用的预期信念和土地资源合理配置问题。因此,本文将对农地制度变迁进行阶段性总结,并对农地使用制度的创新,尤其是对发生范围和影响较大的不同土地使用权制度和使用权流转形态进行剖析,然后对农地调整和使用权流转问题进行评述,最后对土地制度变迁进一步分析与说明。  相似文献   

3.
目前影响农村土地承包制的不稳定因素主要有:(1)盲目推行和过分宣扬“规模经营”是土地承包不稳定的外在因素。前段时间,在我国理论界曾一度出现了一股农业“规模经营”热,有些人则认为“规模经营是农业的发展方向,早搞晚搞,早晚得搞,晚搞不如早搞”;受这种舆论的影响,使一些农民产生了错觉和恐慌心理,误认为政策要“变卦”,又要“归大堆”了,引起了一些波动。(2)当初仓促承包和土地承包制  相似文献   

4.
土地是最基础的农村生产资料,是农民就业与生活的关键保障。要切实针对当前农村土地流转在认识上、程序上、用途上、农民保障上存在的不足,从观念上、机制上、条件上创新施为,转变职能,加强服务与引导,推进农村土地流转规范化、效率化、高效化,让农民真正受益。  相似文献   

5.
四川省农村土地生态补偿的典型案例,反映了我国当前的普遍问题:生态保护较好的区域陷入生态诅咒;受偿意愿未得到满足;现有补偿标准偏低。其深层原因在于生态补偿缺乏法律基础、产权基础、谈判机制和造血机制。优化生态补偿制度的基本逻辑在于通过外部性问题内部化及明晰产权解决公地悲剧和搭便车行为。补偿标准的内在逻辑是在顶层设计框架下,通过补偿双方博弈,对土地利用的直接成本与机会成本进行补偿。补偿方式的内在逻辑是收入贫困与可行能力贫困的双重脱贫。农村土地生态补偿的实现路径是分区、分层、分类生态补偿。  相似文献   

6.
自从实行土地家庭承包经营制度以来,集中体现我国土地承包政策的文件有三个. 第一个文件是1984年中共中央1号文件.在文件中提出土地承包期15年不变.在这个文件中关于土地制度一共有3句话.  相似文献   

7.
本文分析了越南政府通过革新土地政策实现越南农业农村整体变革的主要做法.归纳了越南农村土地政策革新的三方面主要成效:促进了农业产业结构和农业经济结构的调整、促进了农业规模化经营、促进了农村劳动力要素的合理流动.同时指出了越南需要以农民利益和农村经济发展为导向进一步促进农村土地政策革新以解决暴露出来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分析了越南土地政策革新对中国深化农村土地改革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借鉴作用:借鉴越南“换地聚田”的做法解决中国“分散经营”的问题、借鉴越南土地使用权物权化促进中国农地使用权流转市场的形成.  相似文献   

8.
WTO与我国农村土地管理政策调整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根据我国加入WTO农业所受到的主要影响及采取的应对策略,分析与之相关的农村土地管理政策面临的冲击,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农村土地资源是农业的基本要素,农地产权制度是构建在农地上的产权结构和产权关系.文章首先对影响我国农地产权制度创新的四个因素进行了分析,然后指出我国农地产权制度中农地产权供给不足、农地承包制度供给不足、农地经营制度供给不足、土地使用权流转不完善四个现存与我国农地产权制度中较为重要的缺陷.最后,对我国农地产权制度创新提出了思路.  相似文献   

10.
该文在探讨了对兵团中小企业地位和作用的再认识的基础之上,论述了兵团中小企业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发展障碍,进而提出了通过体制创新、融资渠道创新、管理创新、教育培训创新等促进兵团中小企业的发展的基本观点。  相似文献   

11.
一、要统一思想,严肃认真地执行中央的政策规定第一,农村土地承包期再延长30年不变是大政策。中央早在1993年底就提出来了,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都把这项工作作为落实农村政策的重点来强调。十五届三中全会《决定》指出,稳定完善农村双层经营体...  相似文献   

12.
韩国小城镇发展政策实践与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韩国曾经历过高速城市化,但随之出现了农村空洞化、城乡发展差异扩大、区域发展不均衡加深等一系列问题。作为应对这些问题的重要措施之一,韩国政府自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促进小城镇发展。最近,韩国政府又根据前阶段发展小城镇的经验与教训,提出了综合培育小城镇10年计划。本文考察了韩国政府在发展小城镇方面的政策实践和新计划的特点,并探讨了它对我国的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13.
为解决长期实行区域非均衡发展战略带来的一系列问题,我国开始逐步调整区域发展战略,通过政策上的不断完善和实践上的不断探索,及时采取了一系列促进我国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特别是1999年我国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振兴东北、中部崛起、东部率先发展等重大区域发展政策相继出台,有力地促进了我国区间的协调发展,同时也出台了针对重点和特色区域的专项指导政策,丰富了我国区域协调发展政策的内容,促进了不同区域的迅速发展,加强了地区间的互动,有助于培养地区增长极,带动周边区域发展,由此我国区域协调发展格局基本形成。  相似文献   

14.
农村土地制度的变革与创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这里我们主要以农地(耕地)制度为对象来讨论农村土地制度的变革与创新。 一、土地制度的变革 集体经济时期的土地制度呈现着二元结构的特性。一是土地制度的核心为土地占有权与使用权,所有权主体与经营主体合一,即土地集体所有与集体统一经营。二是国家对土地利用的宏观管理是通过强硬的法律和政策手段,严格限制集体的土地处分权;严格限制土地利  相似文献   

15.
农民增收与农村土地制度创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倚云 《农村经济》2005,(11):80-82
如何增加农民的收入,是农业税减免后我国“三农”问题中最为突出的问题。我国现有农村土地制度的缺陷是制约农民收入增加的瓶颈,因此我们必须对农村土地制度进行改革。只有创新农村土地制度,合理界定和安排农用土地产权,实行家庭承包制与合作经营制相结合制度,构建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农村土地制度,农民收入才有可能增加。  相似文献   

16.
伴随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规模与速度加快,信托已成为转包、转让、互换、出租和股份合作外又一流转新形式。本文通过提炼国有独资信托公司模式、政府委托人模式、合作社委托人模式,对其源起背景与实践阶段、政府定位及作用发挥、流转规模与经营用途、农民收益形式及分配所得方面异同进行了比较,得出结论:现行土地流转信托主体身份、信托关系能否被法院承认接受有待核准,信托公司作为金融机构介入尚处试验期、诸多问题不明晰,承租人担心农户违约、缺乏有效融资渠道是信托公司介入的内在驱动力,农民土地承包经营的知情权、监督权和财产权难以保障,每一模式各有利弊,评判优劣还需因地制宜、因势利导。  相似文献   

17.
泰山区农村土地流转实践与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实现土地规模化经营,是深化农村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本文通过对泰山区土地流转发展现状、制约因素的分析,探索更加适合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新思路,以期对全国农村土地流转的有序推进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土地政策经历了从确立、稳定到发展的变迁过程,从以“两权分离”为核心的农地制度,演变为新时代以“三权分置”为核心的中国特色土地权利分置思想,其政策沿革的历史脉络遵循了马克思土地产权思想中国化的理论逻辑和“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旨归。我国农地政策改革在坚持土地公有制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实际,沿着土地产权保护与明晰的方向不断赋予农民土地权能,以此提高农民的财产性收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土地制度。虽然我国不同阶段土地政策的价值导向有所差别,但是均围绕着解放土地生产力、保障农民土地财产权益的主线,表明农地政策改革遵从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和共同富裕的长远目标。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反映了党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和使命,体现了党和国家依靠人民、实事求是、坚持政策效果由人民检验的政治立场。  相似文献   

19.
会计实践教学模式创新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职业教育财会专业应培养应用性、实用性人才,就需加大实践教学,创新实践教学模式,从而提高学生实际工作能力,并满足社会对会计人才的需求。  相似文献   

20.
农村土地流转的政策含义与政府作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农村土地流转是指农民承包的土地经营权在农户之间、农户和企业之间进行的,以获取更高的效益为目的的一定期限的转让行为。因而,如何准确地理解土地流转的政策背景及其含义,科学地规范政府在土地流转过程中的行为,对于推动我国的土地有效流转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