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城镇化进程中失地农民利益保障问题探析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城镇化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 ,城镇化进程的加快 ,需要征用大量农用土地 ,不可避免地产生失地农民这一新的弱势群体。如何保障失地农民的利益 ,妥善地解决农民失去土地后的生活、就业、养老等问题 ,关系到征地工作的顺利开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社会的稳定。本文从失地农民利益保障存在的问题入手 ,分析了失地农民利益保障问题产生的原因 ,提出了解决失地农民利益保障问题的对策  相似文献   

2.
随着我国城镇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民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土地。如解决不好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土地制度、安置补偿等问题,失地农民将难以顺利地变为市民,我国城乡一体化难以健康发展。本文从农民与土地的关系、失地农民权益保障、失地农民城市融入、失地农民就业和社会保障四个方面对失地农民问题进行了综述及分析。  相似文献   

3.
新型城镇化是社会发展的应然趋势。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农民成为社会弱势群体。农民失地后,如何对失地农民合法权益进行保障成为社会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通过调查发现,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存在征地补偿标准偏低,农民补偿安置方式呈现单一性,土地征用程序不规范等问题,侵害农民土地权益,以农民权益保护为视角,提出构建失地农民权益保障的法律对策。  相似文献   

4.
随着工业化发展和城镇化建设的进程加快,我国对于土地的使用规模进一步扩大,随之而来的就是失地农民的大量增多,农民得不到应有的权益保障。失地农民在失业、失地、失保等权益方面的困境凸显。本文阐述了我国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失地困境的表征,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失地引发角色变化以及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失地对社会结构的新型挑战。  相似文献   

5.
构建“三位一体”的失地农民利益保障体系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在城镇化进程中,保障失地农民利益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为此,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构建补偿、就业、社会保障"三位一体"的失地农民利益保障体系,即:改革和完善土地征用制度,以土地的市场价值为依据,提高补偿标准,切实保障农民的合法权益;坚持"就业优先"原则,帮助失地农民实现再就业;以"土地换保障"为原则,构建政府主导型的失地农民社会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6.
失地农民养老是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道路要解决的必然任务。失地农民是在大规模土地征收中出现的被城市化人群,以中老年人居多,既缺乏城镇居民的社会保障,也不享有农村的土地保障,体现了新增城市居民市民化中养老困境。在中国当前社会养老保险金供需严重失衡的背景下,解决失地农民养老问题要求完善土地市场和金融制度,完善土地增值收益长期分享机制,让失地农民利用土地和房产收入扭转养老困局,并通过强化教育以提高农民人力资本,恢复农村居民退出城市化和退出城市的自由以降低农民养老风险。失地农民养老制度创新有助于完善新型城镇化下新增城市居民养老体系改革方案。  相似文献   

7.
在我国土地制度改革进程中,失地农民作为特殊群体出现。千百年来,土地是农民生存的基本保障,失去土地导致这一部分群体面临严重的社会保障问题。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会有越来越多的农民失去土地,因此必须建立健全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医疗、养老、劳动就业等制度,在促进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多元化的同时,不断推进城乡社会保障的一体化。  相似文献   

8.
随着我国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和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城市对土地的需求量也随之增加,导致各地产生大量的失地农民。农民失去赖以生存的土地后直接影响到农民生活、再就业、权益保障等一系列问题。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有效促进失地农民再就业,因此,建立科学合理的失地农民社会保障体系,实行就业安置模式的多样化,完善就业服务措施,创造有利于失地农民就业的机制和环境是促进失地农民再就业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9.
失地农民就业问题探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认为随着国家经济建设的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大量农民失去他们赖以生存的土地,失地农民面临失地又失业的困境。本就农民失地的原因、失地农民的生活现状和就业现状、失地农民的就业对策和措施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0.
在我国城乡二元结构体制下,土地是农民主要的生产资料,农民若失去土地,其就业领域和收入来源必然发生重大变化.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和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更多的土地被征用,失地农民的数量也会不断增多,由此产生的一系列社会问题如果处理不好,将会引发社会危机.本文从就业保障的视角对失地农民的基本情况、失地农民就业难的原因进行分析,并结合中国国情以求找出一系列相对完整的失地农民就业保障的对策,切实保障失地农民的基本权益.  相似文献   

11.
土地承担着农民的多重保障功能.而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的高速发展是在农民保障制度缺失的状态下进行的.这是导致"三无"农民大量形成的重要原因.当前的征地补偿制度已经严重滞后,忽视了失地农民的基本生存权和发展权,也形成了社会的不稳定因素.根据目前我国的情况,为失地农民建立保障体系提供以下建议:①建立合理的最低保障制度;②为失地农民提供受教育和培训的机会:③建立包括养老、医疗和失业在内的失地农民社会保障险制度;④为失地农民建立法律救助机制.  相似文献   

12.
随着产业承接转移战略的实施,安徽省工业化,城镇化的速度近年来明显加快,在这一过程中大量土地被征,出现大量失地农民,文章在分析农民失地途径的基础上探讨了失地农民的现状和失地农民权益受损的原因,进而对如何保护失地农民的权益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13.
城镇化进程使众多农民失去土地.生活和发展都面临严峻的挑战:解决失地农民的生活和就业问题,切实保障失地农民的根本利益,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重大问题。  相似文献   

14.
中国失地农民收入问题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我国不断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和加速农地流转工作的情况下,越来越多的农民失去和离开土地,如何保障失地农民在未来生活中的收入,是三农问题的重点。我国政府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城镇人口比例不断上涨,并且在此基础上鼓励农地流转,为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前提条件。与此相对应的是,由于城镇化的影响,大量的农村集体土地转化为了建设用地或者通过流转手段成为了集中连片的大规模农田,大量农民从土地中被剥离。然而,由于失地农民增长速度较快,而其安置和就业培育工作显得并不充分,许多农民面临着无地、无业及无保障的艰难困境。失地农民的安置、培训就业及收入保障问题,与失地农民群体的利益密切相关,而且还直接影响社会的稳定和持续发展。文章主要针对失地农民的收入分类分层,从征地补偿、培训就业、资产收入和社会保障等方面对相关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5.
在大规模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大量农民失去土地,由此引发一个深层次的社会问题:失地农民的生计保障。破解这一难题才能保障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为此本文在对辽宁失地农民生存状态进行实证分析的基础上,剖析辽宁失地农民权益保障流失的原因,根据辽宁省的实际情况,针对性的提出失地农民生计保障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新时代的今天,随着近郊农民转化为城镇居民的趋势不断深化,有关失地农民的利益问题日益激化。如何解决这一诉求问题已成为我国推进城镇化建设过程中的当务之急。在失去土地之后,农民成了"就业无岗、种田无地以及社保无份"的人员,在城市与乡村之间游离,成了新时代的弱势群体。基于此,本文浅谈城镇化建设中失地农民利益诉求问题及解决对策,以供借鉴和学习。  相似文献   

17.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在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越来越多的集体土地被国家征收,大量的失地农民不断涌现.土地是农民赖以生存的根本,农民无地种田,当然也就失去了最基本的生活来源和生存保障,无法享受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基本的社会保障.本文在探析现行失地农民社会保障的主要制度缺陷基础之上,提出了采取科学有效的具体措施,完善失地农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以维护社会的公正与和谐.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我国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伴随着城镇化进程(新农村建设)的推进,城市周边大量农民的土地被征用,农民失去了土地保障;进而传统的以"家庭养老、土地养老"为主的农村社会保障模式受到冲击,其结果必然会影响社会的安定。因此,失地农民社会保障问题成为农村社会保障所面临的新课题。  相似文献   

19.
农民土地财产性收入的制度障碍与改革路径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创造条件让更多农民获得财产性收入的核心是推动土地要素的市场化改革,建立城乡统一的土地产权制度.发挥土地保值增值的作用,首要任务是赋予农民物权性质的土地产权,进而实现农地产权的商品化、货币化,促进土地流转,并结合不同地区实际大力发展土地股份合作制.针对城镇化进程中保护失地农民财产权益的紧迫性,重要的是提高农民在土地交易过程中的谈判地位.  相似文献   

20.
土地换保障:妥善安置失地农民的基本设想   总被引:123,自引:2,他引:123  
征地制度改革应充分考虑市场经济和征地对失地农民生产、生活方式的深刻影响,按照“土地换保障”的思路和“以民为本”的政策思想,确立“就业优先”的政策目标,以被征地所承栽农民安置的实际社会成本为依据,制定征地补偿标准,制定适合失地农民特点的就业政策和社会保障制度,建立失地农民分享工业化、城镇化和现代化成果的内在机制,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妥善解决失地农民的长远生计和发展致富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