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产业结构转型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吸纳效率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农村劳动力转移与产业结构转型有密切联系。农村劳动力的合理有序转移,对于产业结构的调整与转型和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及农民收入的提高具有积极的意义。文章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法,以山西农村劳动力转移与产业结构关系为主线,时间跨度从1979~2012年,对山西11个地市农村劳动力转移与产业结构协调程度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产业结构升级使得农村转移劳动力的吸纳效率不断提高,同时也使得三次产业内部投入产出逐步趋于合理。  相似文献   

2.
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时间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陆慧 《经济论坛》2002,(18):14-15
近几年来,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在不断扩大,2000年城乡居民的收入比例达到4:1,其中一个重要因素是农村人口太多,占全国人口的70%,导致农民人均资源拥有率太低。因此减少农业人口,即农业人口非农化是提高农民收入的根本出路,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是必然趋势。同时,近几年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也为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提供了广阔的就业空间。一、发达国家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所需时间及阶段性划分根据国际上的成功经验,就长期性而言,农村劳动力的份额由75%下降到10%,被视为一国基本上完成劳动力转移的标志。英国大约用了…  相似文献   

3.
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是现代化进程的必然,在这一过程中,因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必然给农村社会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对这些问题,我们应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否则,不仅会影响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也将对城市化进程产生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4.
黑龙江省作为农业大省拥有大量农村劳动力,其中农村劳动力转移不仅能够缩小城乡二元结构差异,更可以增加村居民的可支配收入,提高农村劳动生产率。以肇州县劳动力转移现状为切入点,从转移人口、转移收入、转移结构等的角度分析并总结转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转移体系不完善、政策落实不到位、劳动力素质偏低、用人单位重视程度差等问题,并从政策实施、农业发展、区域经济发展等角度提出有效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在分析和评价传统理论和已有文献的基础上,突破单一的城乡收入差距影响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传统思维,构建出农村劳动力转移不仅受迁移地非农收入的实际效用因素的影响,受迁移成本变动因素影响的理论模型。根据全国29个省市1995-2006年的面板数据,经过单位根检验和协整关系检验,利用回归模型,估计分析了非农收入的实际效用因素和非农收入成本因素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影响度。城乡收入差距、非农产业生产总值比率与农村劳动力转移呈正相关,城乡消费支出比率、城镇失业率分别作为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直接价格成本和就业风险成本与农村劳动力转移呈负相关关系。要进一步促进我国农村劳动力向城镇的合理转移,必须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提高非农收入的实际效用,二是降低非农收入的成本率。  相似文献   

6.
经济增长中的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效应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农村劳动力转移是产业间劳动力资源的再配置,是从低生产率的农业部门向高生产率的非农业部门转移。这种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是我国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源泉。本文实证分析了劳动力转移对我国经济增长的效应,同时揭示了我国劳动力转移效应的时间阶段性与区域差异性。  相似文献   

7.
本文基于制度需求一供给模型,用外生制度因素分析了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演进过程,提出劳动力要素的产权界定是自由转移的前提,要素配置效率的提高只能在公平的市场中实现。政府的作用是供给劳动力自由转移的制度。  相似文献   

8.
为了深入研究农村劳动力转移机制,消除劳动力转移对农业生产的负面影响。我们选取了农业收入占农民人均总收入比重和非农劳动力占农村劳动力比重两个指标,采用1990-2004年相关数据,使用Granger因果检验和SPSS回归分析两种方法,分析了农地社会保障功能和农村劳动力转移间的关系。通过研究发现。两者间互为线性因果。结论揭示的规律提出了三条政策建议,为实现农地规模经营,提高农地经营效率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9.
本文在分析近年来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政策和基本情况的基础上,通过对湖南等六省部分已转移劳动力的收入情况的调查,建立了已转移劳动力的收入模型,提出了推动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张静 《经济论坛》2009,(2):69-70
农村劳动力转移在少数民族地区是一个急需进一步研究的问题,新疆作为少数民族聚居区,对这一地区目前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必要性、特点与问题的分析将会加快农村劳动力市场体系建设,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制度建设。  相似文献   

11.
改革开放以来,乡村工业化日渐成为国家工业化进程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乡村工业化的发展增加了农民收入,推动了农村城镇化、现代化的进程,极大地改变了乡村社会经济利益格局,从而使传统乡村伦理发生了重大变迁,而工业化的发展本身也提出了新的伦理课题.  相似文献   

12.
农村贫困的根源与新农村建设的主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潘维 《开放时代》2006,(4):42-44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要任务,是帮助农村人组织起来,找到非农业的生存方式,促进“城市中国”尽快诞生。这个大方向是农村发展规律决定的。国家不是散财童子式的慈善家,而是“新农村”的推动者,农民才是主体,是主力军。  相似文献   

13.
农村工业化以及人力资本在农村劳动力市场中的角色   总被引:51,自引:0,他引:51  
陈玉宇  邢春冰 《经济研究》2004,39(8):105-116
农村劳动力市场从多个渠道给教育带来了回报。用Heckman模型估计 ,教育的工资回报在 1 991— 1 997年为 0— 5% ,而且不显著。但是教育显著提高了人们到工业部门工作的机会 ,由此带来的回报在 5%— 7%。教育还提高了人们到高工资部门工作的机会 ,改善了人们的工作方式。  相似文献   

14.
京津冀地区乡村功能分区及振兴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衍毓  唐林楠  刘玉 《经济地理》2020,40(3):160-167
基于面向高维数据的聚类方法开展乡村功能分区,有利于挖掘乡村功能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内在联系,进而提出合理的乡村振兴途径。文章以京津冀地区为例,从经济发展、农产品生产、社会保障和生态保育及旅游服务4个维度构建乡村功能评价模型,基于各项功能指数分析其特征;借助gCLUTO软件实现功能聚类,综合考虑地理探测器的q统计量和分区计算成本确定最适宜的功能区,进而提出乡村振兴途径。结果表明:①经济发展对乡村功能的贡献和结构合理性存在较大的地域差异,是制约区域乡村功能发展的主要因素。②京津冀地区最佳的乡村功能聚类数为11,在以经济发展功能为指示变量的前提下,不同的聚类结果呈现出一定的相似一致性;根据主要贡献功能和区间差异特征,将京津冀地区划分为经济-生产、经济-社会保障、生态-社会保障、社会保障-生态、生产-社会保障(Ⅰ和Ⅱ类)、社会保障、农产品生产(Ⅰ和Ⅱ类)和生态-生产(Ⅰ和Ⅱ类)等11个功能区。③建议立足当前功能区的发展特征,遵循"优化优势功能、强化中等功能、改善薄弱功能"等思路分层次、分阶段确定功能区未来发展定位,促使乡村由局部振兴转为全面振兴。  相似文献   

15.
课题组 《经济与管理》2007,21(10):63-68
依据国内农村金融发展现状,以成都市一体化先进地区——锦江区实施的金融小额贷款模式为例,建立农村金融市场供需收益模型。依托农村金融制度安排总函数,建立适合城乡一体化不同阶段发展需要的农村金融创新动态体系。  相似文献   

16.
税费改革后村委会收入大幅减少,村委会可用资金明显减少,村集体经济组织存在经费不足和公益事业难办等问题,对此,应进一步加强村委会资金筹集的管理与监督,建立新型的农业税收体系模式,优化村委会可用资源结构,保证村委会工作的正常运转。  相似文献   

17.
新农村建设视野下的农村金融及其政策选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新农村建设离不开农村金融的强力支撑,但由于体制性缺陷的原因,致使农村金融供求严重失衡.因此,必须从体制和制度创新入手,优化农村金融发展环境,加快建立农村金融体系,增强农村金融为新农村建设的服务功能.  相似文献   

18.
史卫民  曹姣 《经济纵横》2021,(10):114-121
农村闲置宅基地与农房收储制度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背景下盘活利用闲置宅基地与农房的前提和基础.目前,在深化宅基地制度改革中,仅有少数地区进行了探索,尚未形成系统的收储制度.闲置宅基地与农房收储的实践探索主要分为村集体主导和政府主导两种模式.闲置宅基地与农房收储制度应从制定收储指导意见、设置管理模式及机构、明确收储条件和补偿标准、强化收储资金保障、健全收储程序、完善收储监管与责任等方面进行系统构建.闲置宅基地与农房收储后可通过复垦复耕统筹使用,纳入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并入市流转,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产业,兴办厂房、仓储或发展特色产业等路径,激活"沉睡"闲置的宅基地与农房,实现宅基地与农房由资产到资金的蜕变.  相似文献   

19.
农村医疗保障是整个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有关农民生存及发展的基本问题。河北省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建设分别从保障水平、服务供给、资金管理等方面入手制定相应的制度和补偿方案,并采取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控制医药费用不合理增长以及改善乡村医疗环境等措施搞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  相似文献   

20.
文章基于新型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的背景,选择农村流动人口作为研究对象,通过中国收入分配研究院所提供的中国家庭收入调查(CHIP)数据库,将城镇化水平指标和个体劳动者的户籍类型纳入分析框架,构造个体就业的计量模型,针对安徽、广东、河南等9个省份的调查数据,详细考察了农村流动人口个体层面的特征变量(主要包括性别、年龄、婚姻状况、受教育程度、工作经验、子女数量等)以及劳动力市场条件(如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城镇化水平、市场分割率、生活成本等)对农村流动劳动力的就业影响,报告了伴随着大规模的人口迁移与流动,流动人口就业对社会保障、公共服务方面形成的压力与挑战,特别是农村流动就业人口的“非正规化”矛盾愈加突出,文章对改善农村流动人口就业环境也提出了一些对策建议,希望对我国今后新农村建设和城镇化建设工作不断完善能产生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