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森林中蕴藏的林业生物质能源,因其可再生性、绿色洁净、存量丰富、分布广泛以及二氧化碳零排放等诸多优点,成为世界公认的既能改变能源资源供应结构,又利于保护环境和应对气候变化的战略性选择。生物质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对于我国资源能源供应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总结了我国林业生物质能源发展现状,提出了从营造产业发展环境、推动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完善能源供应产业链和健全产业服务体系四方面推动其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本文分析了生物质能源的特点以及我国生物质能源开发利用的现状,提出要解决我国的物质能源紧缺的问题,首选的策略是用生物质能源作为替代能源。社会各方面要紧密配合,协调科研、企业、地方政府的力量,为生物质能源产业的形成和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3.
我国能源产业战略发展方略探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张文泉 《科技和产业》2004,4(1):10-13,17
能源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不仅是工业之“王”,而且是战略性资源。不仅关系国计民生,而且关系国家安全。能源类型多样、性能各异、必须统筹规划、优化利用。对于能源产业应坚持能源供求与价格互动、能源产业内部价值链各环节价格互联和能源市场与监管互补三位一体的集成管理机制。我国能源产业应开拓国内和国际两个市场,能源开发应立足本国,眼观全球,采取宇观能源战略。  相似文献   

4.
王晓明 《调查研究报告》2006,(175):3-17,F0004
目前来看,我国生物质能主要以传统方式利用为主,利用技术落后,利用效率低下,资源潜力还远没有得到开发。今后15-20年,大力发展生物质能源的商品化和产业化,实现生物质能源从传统利用方式向现代利用方式的跨越,是我国发展现代生物质产业的重要方向。围绕这一目标,要加强法律保障和政府引导;注重发挥市场作用,引入竞争机制;结合企业发展,强化技术创新;推动规模化发展,集约化利用资源。在具体措施上,要建立和完善服务配套体系,加强税收、融资等方面对生物质产业的支持。  相似文献   

5.
冯旭明 《中国经贸》2014,(18):78-79
文章通过利用SWOT分析方法,对生物质发电产业的优势、劣势、机会、威胁等各方面进行分析,对我国的生物质发电产业发展具备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6.
中国生物质液体燃料技术发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我国目前交通用液体燃料资源短缺,供应紧张。短期的替代可以靠洁净煤技术进行煤的液化,但是从考虑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长远战略,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液体燃料既具有现实意义,又有长远的影响。在可再生能源领域,独有生物质能源资源可以转化为液体燃料,它具有资源再生、技术可靠、环境友好,经济可行和利国利农的发展优势。其燃料特性和应用方式,与化石液体燃料有许多共同点,便于纳入现有的交通液体燃料体系。  相似文献   

7.
李明奎 《中国经贸》2011,(12):58-61
目前,中国面临日益加剧的能源紧缺、环境污染,粮食供应不足等诸多问题。如何能一举多得,破解上述难题呢?作为中国生物质发电产业的先行者,全球最大的生物质发电企业,国能生物发电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国能公司)总裁李明奎结合公司发展的实际经验,撰文发表自己的观点。  相似文献   

8.
财政部副部长朱志刚近日表示,要建立有利于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的财税制度。在支持生物质能源发展上,公共财政要提供支持,“该出手的时候就出手”。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伴随着石油价格暴涨和一次性化石燃料资源渐趋枯竭。迫使人们不得不面对能源危机。开发新能源的任务越来越紧迫。据有关国际组织估计,按现在的生产量,世界石油供应量只能维持50年。天然气也仅仅能够使用50年。某种程度上,能源问题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的头号问题。战争与和平、资源与环境、发展与停滞,都在能源问题上聚焦。在这样的大背景下。生物质产业迅速浮出水面,在世界范围内引发了一场开发生物质能源的“能源革命”。[编按]  相似文献   

10.
李书锋 《特区经济》2007,224(9):184-186
四川省拥有丰富的可再生能源资源,在传统化石能源逐渐枯竭的背景下,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产业对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环境的保护和能源的安全无疑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通过解析产业发展理论,四川省在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障碍着手,分析障碍存在的原因,从而为四川省发展可再生能源产业提出一些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在国内诸多企业以抢先占领市场份额为主要竞争手段时,浙江运达风力发电工程有限公司却以自身的特点和优势稳稳地站在了我国风电行业的前沿。面对我国风电设备国产化率规定的取消,运达风电对此也有自己精辟的看法。  相似文献   

12.
影响 10kV 配网供电可靠性的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由于配电系统大多数网架结构都很薄弱,设备陈旧落后,近些年来国 家对城网改造加大了投入力量,城市 110kV 及以上高压电网得到了很好的 改良,同时对电能质量的提高也起到 积极的作用。但是,由于城市低压配 网投入相对不足,使得部分地区终端 客户的电能质量改善不明显。据有关 资料显示,10kV 配网故障率占整个电 网故障率的 70%。目前 10kV 配电网 相对于 35kV 及以上的电网来说,整 体设备健康水平和供电可靠性也都不 够高。这主要是因为 10kV 配网线路 较长,电设备技术标准低,线路布局 不合理,易受外界因素的影响。另外, 平时的检修、施工停电,停电时间较长, 长此以往也影响了供电可靠性。因而 配网供电可靠性已成为当前配电管理 的第一要务。本文就影响 10kV 配网 可靠性的一些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 一些改进措施。  相似文献   

13.
2005年,中国二氧化碳排放强度大约是世界平均水平的3.5倍,是OECD国家平均水平的6倍;截至2008年年底,中国火电装机容量占总装机容量的75.7%,导致二氧化碳等污染物的大量排放.目前,中国是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最大的国家之一,而我国80%的二氧化碳排放来自燃煤,超过一半的煤炭则用于发电.燃煤发电,作为我国的"高碳"排放源,意味着传统火电企业在我国的低碳经济发展大计中形势严峻、责任重大.  相似文献   

14.
人类从诞生之日起,就开始从事矿产开发利用活动。矿业的发展与扩大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对人类社会文明的发展与进步产生了巨大的、无可替代的促进作用。发掘更多的矿产,提高矿产价值等一系列问题成为赵鹏大院士一生的探求。作为亚洲第一位国际数学地质协会最高奖——克伦宾奖章的获得者,赵鹏大院士几十年如一日,不断为我国的矿业作出贡献。  相似文献   

15.
3月4日,中国国电集团公司与中电控股有限公司在国电集团本部签署中华电力(中国)安顺有限公司股权转让协议。国电集团总经理、党组副书记朱永芄,副总经理高嵩,中电控股有限公司执行董事、集团执行委员会副主席谢伯荣,中电控股有限公司中国区总裁柯愈明出席签字仪式。高嵩、柯愈明分别代表双方在协议上签字。  相似文献   

16.
近日,国家电网所属甘肃省电力公司和国网电科院共同研发的国内首个大型集群风电智能控制系统在甘肃投入运行,通过研制应用针对风电控制模式的成套装置,实现了实时风电有功功率控制,在确保电网安全稳定运行的前提下进一步提升了电网输送能力,酒泉地区风电场平均出力增幅可达14%。该系统投运后,甘肃电网已创出日风电出力567兆瓦、日发电量1072万千瓦时的历史最高记录。  相似文献   

17.
随着国际铜价的攀升,铜资源已成为我国稀有资源和战略储备资源。这种情况下,寻找铜缆的可替代产品,已迫在眉睫。作为世界500 强旗下的加铝(天津)铝合金产品有限公司,肩负着这一使命,并为实现这一梦想而努力。  相似文献   

18.
传感智慧     
2003 年,瑞士宜科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决定在中国天津投资成立宜科( 天津) 电子有限公司。经过几年的快速发展,其主要产品编码器和继电器已经在冶金、机床、水利、港口、纺织、电梯、轨道交通、电力等行业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深受广大用户的好评。 2007 年,公司在天津西青经济开发区兴建了13000 平方米的现代化厂房,并于2008 年5 月顺利搬迁。  相似文献   

19.
2005 年7 月12 日中海阳成立,2009 年9 月中海阳完成了股份制改造,成立中海阳(北京)新能源电力股份有限公司,定位专业太阳能电站服务商。经过短短4 年的发展,公司以超前理念、优质产品、完美工程业绩,跃居成为全国同行业前列的光伏企业。如今,中海阳在大型太阳能电站行业领域、光电建筑一体化行业领域和大功率LED 照明领域的品牌位居前列,成为业内一匹真正的“黑”马。  相似文献   

20.
输配电设备及高压开关的市场主要由四方面构成,即电网年新增装机容量需配套设备、国民经济各部门用设备、技术改造需要及出口设备。根据国家“十一五”发展规划,在本世纪前半叶,力争用三个15 年时间,使我国的能源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电力作为主要的能源,在未来几十年内,将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领域。电力工业预计新增装机容量近2.5亿 kW,发电方面投资约10000 亿元,电网投资规模将达12 000 亿元。在国家大力发展电网改造及“西电东送”、超高压、特高压交直流输变电等重大工程建设项目带动下,高压开关产品的制造能力得到了大幅度提高,高压开关行业出现了良好的走势。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电力工业为高压开关行业带来难得机遇,也带来严峻的考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