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波特—劳勒激励模型的基础上分析了虚拟团队的人员激励体系,研究如何在努力—绩效—报酬—满意的体系下,激励虚拟团队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欲,以实现组织目标的最优化。  相似文献   

2.
团队激励模式可行性探讨——与个人激励模式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团队的定义、分类出发,结合传统的关于个人激励的研究和今年来关于团队激励的研究,分析了团队激励与个人激励的优缺点和适用范围.在此基础上总结了影响选择个人激励和团队激励的主要因素:任务关联度、团队工作绩效的可分性、团队文化、劳动者的素质和能力、企业发展阶段.因此,企业在选择激励方式的时候应该注意个人激励和团队激励的有机结合,无论是个人激励还是团体激励,都需要企业根据自身的特点进行合理的设计与管理.  相似文献   

3.
本文运用"核"的基本思想,通过引入防联盟激励约束,构建了团队生产防联盟相互激励模型,并刻画了模型解的一阶最优条件及其解域。在团队激励机制设计中,只有当所有团队成员参与极大联盟所得收益大于参与一切可能的子联盟所得收益时,激励机制才可能是防联盟的。运用防联盟激励模型对一些经济现象给出了不同于传统理论的解释,比如:薪酬结构差异、效率工资以及内部人控制现象等,并将上述经济现象背后的原因部分归结为团队成员的谈判能力和结盟的可能性。研究指出,在团队激励机制设计中应重点关注某些可能结盟的工作团队。本研究可用于指导三人以上团队在激励成员积极投入的同时防止部分成员结盟。  相似文献   

4.
企业团队中拆台行为的博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丁川 《经济师》2007,(9):220-221
文章在建立了基于相对业绩比较的企业团队激励机制模型,由于团队内部相互拆台可能发生,于是在此基础上建立有拆台行为的激励模型。拆台会导致努力水平降低,团队产出减少。为了防止拆台行为的发生,进一步引入基本目标要求建立了减弱拆台行为团队分析模型。分析得到在团队组织中,引入基本目标后,员工的拆台倾向将减弱。同时如果员工满足的最低目标不超过最优产出时,其努力水平将减少。  相似文献   

5.
委托代理理论视角下的知识团队成员激励路径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如何有效地激励团队成员是目前企业所面临的一个关键问题。本文在分析激励内涵的基础上,运用委托代理理论对企业所有者与知识团队成员间存在的信息极不对称下的委托代理关系进行博弈分析,并有针对性地提出知识团队成员激励的路径选择和建议。  相似文献   

6.
文章在概括国内外学者对知识员工激励因素研究的基础上,结合问卷调查及访谈法,走访调查北京市5家设备制造类企业,比较了该行业处于职业生涯初期的知识员工与传统员工对于不同激励因素重视程度的差异。运用因子分析法将激励因素降到五维,分别为:成长激励、福利待遇、组织氛围、成就激励、团队关系,并得出该五类主因子均与激励效果正相关。最后,根据分析结果提出了设备制造业职业生涯初期知识员工适用的激励模型。  相似文献   

7.
文中剖析了团队及知识型团队的特征和重要意义,探讨了知识型“人”的历史角色转变,针对知识型团队的绩效激励难题,在信息不对称条件下基于一个新的研究视角将委托代理理论引入到知识型团队的绩效激励机制中,论证了知识型团队内的委托代理关系。同时,文中给出一个企业集团总部知识型团队绩效考核的实际案例,分析了该案例中关于知识型团队绩效考核中存在的问题和缺陷,并定义了知识型团队绩效考核系统中的结果型指标、过程型指标和风险型指标等三大类指标,在此基础上来分析知识型团队存在委托代理情况下的绩效考核机制。经过严密的数理逻辑推论,给出一个科学合理的知识型团队绩效考核二级模型。最后,在实际工作中对该二级模型进行验证,实践证明改进后的知识型团队绩效考核机制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团队产出及团队代理人的工作效率。  相似文献   

8.
团队激励的关键问题是团队成员的合作问题。修正放松了关于团队成员的理性人假设,引入互惠性假设,用考虑互惠心理效用的效用函数替代物质效用函数,构建包括两个团队成员的团队协作生产的博弈模型。研究了两种博弈模型的团队成员最优自身努力水平和帮助他人的努力水平,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在同时考虑物质效用和互惠心理效用的情况下,非理性团队成员的行为更加复杂,他们会在物质收益和互惠收益之间寻求平衡。  相似文献   

9.
李海玉 《经济论坛》2011,(7):205-208
本文针对我国企业目前激励机制和绩效测评现状,提出企业在激励机制和绩效管理方面所存在的误区,对如何激励团队、如何确定团队中的个人激励和团队激励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团队成员激励与绩效考核测评方法。  相似文献   

10.
新生代员工逐渐成为企业创新的主要力量,为提高新生代员工创新绩效,基于该类员工追求社会认同和价值契合的特质,从认知理论出发,以非物质激励为手段,探讨通过非物质激励构建团队信任认知、提高新生代员工创新绩效的可能性。结构方程模型检验结果显示,团队信任加强了由新生代员工构成的知识共享创新团队间的纽带,在非物质激励和创新绩效中起到中介作用。研究结果对于揭示企业内部创新环境影响因素、指导企业建立新生代员工之间的团队信任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1.
文章探讨了声誉对科研团队成员报酬契约的影响。首先.分析了科研团队成员效用函数的组成,将声誉这个隐性激励约束因素引入科研团队成员的效用函数,随后,建立了信息不对称下科研团队成员的报酬激励模型,分析了声誉系数和职业生涯时间对契约中各要素的影响.说明了科研团队管理者可以利用科研团队的声誉效应和职业生涯时间来设计更加有利的报酬契约,最后给出了主要结论。  相似文献   

12.
知识溢出下高新技术虚拟R&D团队运作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构建虚拟R&D团队模式基础上,分析了合作R&D模式和合理内生知识溢出度的理论基础,从利益分配、知识转移、激励和安全机制这些核心方面阐述了虚拟R&D团队运作过程的框架.  相似文献   

13.
《技术经济》2018,(4):76-84
在阐述新创科技型小企业、知识整合和突破性技术创新概念和特征的基础上,构建了"三位一体"协同动力机制模型,从个体微观、团队中观和企业宏观的维度阐述了知识整合视角下新创科技型小企业突破性技术创新的动力机制。个体微观维度的动力机制包括做好个体目标规划和提升个体自我效能;团队中观维度的动力机制包括提供技术创新资源、优化团队人员构成和协调团队成员工作;企业宏观维度的动力机制包括建立包容性企业文化和科学的激励体系;三者协同作用能最大限度地提升个体实现创新目标的自信心和自我效能感。  相似文献   

14.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企业间竞争日益激烈,如何提升企业综合竞争力,更好地适应市场已迫在眉睫。许多企业在团队运作及管理上还处于起步与探索阶段,所处的内外部环境以及愈演愈烈的市场竞争要求企业尽快完善和发挥团队,特别是营销团队的作用,以进一步通过提高市场占有率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保持企业长期快速可持续的发展。如何在现有基础上,更好地激励营销团队,是摆在企业面前急迫的问题,也是企业战略目标的核心与关键。文章对如何构建企业营销团队做了简单的阐述,对加强营销团队绩效考核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5.
采用双重委托-代理关系模型研究科研团队成员知识创新激励机制,强化主体创新参与意识和知识贡献精神。在团队知识创新个体成员角色划分的基础上,论述团队知识创新中的双重委托-代理关系,进而分析双重关系中的知识创新激励机制,并提出基于人力资本价值差异的激励措施。团队层面的委托-代理关系表明,个体成员的拟线性效用令有效努力水平与其收益独立分配,符合科斯定理的“行动有效,与利益分配无关”的思想;个体层面的委托-代理关系分析表明,实施基于人力资本价值的差异化激励合约,其数值模拟和参数分析结果验证了知识贡献者的产出份额、努力程度以及确定性等价收入明显得到优化。  相似文献   

16.
本文采用实验经济学中的比较制度实验方法,对首位晋升制和末位淘汰制两种团队激励机制进行了比较。首先,在构建了基本模型的基础上,我们推导出了与首位晋升制和末位淘汰制效率对比相关的三个重要命题;其次,围绕这三个命题,我们又提出了三个实验假设并设计了三组比较制度实验;最后,实验结果表明,团队个体的风险选择行为和能力分布特征等因素对于两种机制的优劣比较具有重要的影响。该研究结论对于团队成员的激励设计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从创新产生的心理过程出发,以武汉市50个科技创新团队为研究对象,探讨了组织激励、创新动机、团队创新氛围3种因素对团队创新绩效的影响和作用方式。实证结果发现,组织激励、创新动机、团队创新氛围对团队创新绩效有显著的预测作用,通过依次检验,证实了创新动机在组织激励和团队创新绩效的关系中起中介作用。根据所得结论,从激励体系、成员甄选、文化营造等方面,对创新团队的建设提出了一些管理建议。  相似文献   

18.
段光  杨忠 《科技进步与对策》2013,30(24):148-155
以92个团队为样本,研究了团队激励强度与按贡献分配程度对团队知识贡献和团队知识搜集的影响,以及任务互依的调节作用。研究结果表明,激励强度与团队知识贡献和团队知识搜集正相关,按贡献分配与团队知识贡献和团队知识搜集正相关,任务互依对激励强度与团队知识搜集的关系有负向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9.
在构建虚拟R&D团队模式基础上,分析了合作R&D模式和合理内生知识溢出度的理论基础,从利益分配、知识转移、激励和安全机制这些核心方面阐述了虚拟R&D团队运作过程的框架。  相似文献   

20.
彭灿 《技术经济》2010,29(10):28-33
本文在对团队知识资本和团队社会资本的概念、构成与测度进行分析和探讨的基础上,初步确定了团队知识资本结构模型,并给出了一个更加完善的团队社会资本结构模型,进而通过分析知识资本、社会资本与研发团队有效性之间的关系,建立了三者的关系模型,并提出相应的理论假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