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雅鸽 《中国外资》2022,(10):76-78
实证发现,货币政策对银行理财和互联网理财的利率定价具有短期调节和长期引导作用,表明货币政策通过利率平滑操作可以对两类影子银行预期进行有效干预。两类影子银行之间存在利率的联动关系,随着互联网理财走上规范化发展道路,对银行理财的“鲶鱼效应”逐渐凸显。  相似文献   

2.
利率市场化程度越高,金融理财机构就越要依靠产品和服务创新来赢得客户,投资理财者的选择就会越多,这对我们是个福音央行7月19日决定,7月20日起全面放开对金融机构的贷款利率管制。之前央行对金融机构的贷款利率有0.7倍的下限规定。此消息被市场普遍解读为中国在金融市场化的道路上又迈出了关键一步。本期封面报道《利率松绑》,将就此改革事件对投资理财可能产生的  相似文献   

3.
当前,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不断加快.银行理财业务在业务规模、产品创新、服务模式等方面取得了快速发展,并逐渐成为商业银行应对利率市场化挑战的创新来源.本文运用逐步回归方法验证了市场化利率对理财产品收益率的影响,发现理财产品可以作为监管机构推进利率市场化的重要参考指标,并进一步提出规范理财业务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张文海 《投资北京》2013,(10):40-42
2013年7月,央行公布取消贷款利率下限等一系列决定,表明始于1996年的利率市场化改革进入关键一步。预计随着存款保险制度等相关措施依次推行,存款利率浮动区间也会逐步放开,我国将全面实现利率市场化。在现阶段,作为国内银行突破利率管制的金融产品——银行理财业务,在利率市场化加速推进的过程中,将呈现出种类和形态的改变,以及服务模式和外延的扩大,未来发展空间广阔。利率市场化对银行理财业务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银行理财业务快速发展,在广义货币供应量以及社会融资规模中的比重逐步增大。与此同时,我国经济结构转型升级持续深化,货币理论不断完善,特别是货币政策调控框架正在由数量型为主向价格型为主转变。在这一背景下,关于银行理财业务的货币政策传导功能研究,日益成为重要课题。通过对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进行简要介绍,对银行理财业务参与下货币政策利率传导机制的作用路径进行了分析,并通过实证分析发现,银行理财对货币政策的利率传导功能不仅存在,而且使货币政策的利率传导能力不断增强。最后根据实证结果,对货币政策操作和理财业务发展提出了政策建议,以期对金融实践和学术研究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6.
付娜 《时代金融》2014,(9Z):83-84
在存贷款利率管制的背景下,利率市场化的生存空间非常狭窄,各大商业银行的激烈的竞争中渐渐探索出"理财产品"这一游离于管制利率之外的连接投融资的渠道,"影子银行"开始浮现。在信贷理财领域,银行与监管机构开始了各式的博弈。同时存在着政府对利率的管制和商业银行逐利需要追求自由化的市场利率的冲动,于是政府和银行间你来我往;因为商业银行利用理财自由定价的同时资产负债表中存在大量管制利率下的资产和负债,市场主体自身很难达到均衡的市场利率,于是理财发行机构陷入了价格战的囚徒困境;又因为利率市场化发展,市场主体对风险的忽略和高收益的追逐使金融体系孕育着风险。只有在金融市场中创造出更多的工具和服务来逐步替代银行存款,银行存款作为货币供应量和清算媒介的作用才能有所下降,银行存款的利率才能逐步放开,利率市场化才能最终得以实现。  相似文献   

7.
在存贷款利率管制的背景下,利率市场化的生存空间非常狭窄,各大商业银行的激烈的竞争中渐渐探索出"理财产品"这一游离于管制利率之外的连接投融资的渠道,"影子银行"开始浮现。在信贷理财领域,银行与监管机构开始了各式的博弈。同时存在着政府对利率的管制和商业银行逐利需要追求自由化的市场利率的冲动,于是政府和银行间你来我往;因为商业银行利用理财自由定价的同时资产负债表中存在大量管制利率下的资产和负债,市场主体自身很难达到均衡的市场利率,于是理财发行机构陷入了价格战的囚徒困境;又因为利率市场化发展,市场主体对风险的忽略和高收益的追逐使金融体系孕育着风险。只有在金融市场中创造出更多的工具和服务来逐步替代银行存款,银行存款作为货币供应量和清算媒介的作用才能有所下降,银行存款的利率才能逐步放开,利率市场化才能最终得以实现。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我国互联网金融体系逐步完善,互联网金融创新层出不穷,特别是互联网理财业务发展迅速,丰富了居民的理财方式;同时,互联网理财产品的透明性、高收益形成一股倒逼力量,有效地推动了利率市场化的改革。本文在分析现阶段利率市场化改革制约因素的同时,探讨互联网金融对利率市场化起到的积极作用,并相应地提出了全面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策略建议。  相似文献   

9.
2012年,股票下跌、基金缩水、房价有涨的更有跳水的、存款利率下调收益也减少了,不少投资都承受了较大的损失。然而无论如何,2013年已款款向我们走来,生活还要继续,投资理财还要规划未来,那么我们如何率先布局2013年投资理财市场呢?  相似文献   

10.
为了进一步加大对企业外汇理财服务的力度,从本期开始,本刊特别推出了一个针对企业外汇资金运作的新的理财栏目“企业理计专家”。本栏目针对企业在实际业务中面临的外汇理财难题,由银行设计相关方案。为企业理财出谋划策,以期帮助企业规避汇率、利率风险,并在此基础上实现收益置大化。  相似文献   

11.
市场化下的利率是当前现实状况下不可回避的问题,在商业银行的发展中,确实受其不小的影响。本文主要介绍了,在利率市场化的影响下,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将如何应对,以及如何做出相应的政策。  相似文献   

12.
“时势塑造市场”,这是我国个人外汇理财市场的真实写照。2003年以来,由于美联储连续数次下调联邦基金利率和再贴现利率,加之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继续深化,从而使各家银行小额外币存款利率一降再降,最终导致了外汇储蓄存款的严重流失。在外汇储蓄存款下滑、外汇贷款却持续增加的严峻形势下,各家银行的外汇理财新品应势而出,它所承载的是银行对保住现有储户,继而吸引更多外汇储蓄存款的希望。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居民理财需求显著上升,但市场上趋同的储蓄产品和储蓄利率已经无法满足居民的理财要求,这对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产品开发提出了挑战。商业银行开发和设计出能适应利率市场化背景下的个性化理财产品已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证券导刊》2012,(25):18-18
“月末效应”近期再度显现,Shibor利率出现持续“翘尾”,其中,30天利率自6月15日以来已连续7天上涨,6月26日,30天利率已达4.8000%,比最近10日均值高出115.42个基点,伴随30天利率的持续走高,华安月月鑫等1月期短期理财基金的收益率也将显著提升,  相似文献   

15.
银行理财业务的发展,是在利率市场化改革尚未完成的过程中,出现的弹性利率的吸储制度,适应了利率市场化的趋势,银监会加强监管有助于其更加健康地发展,但并不能消除多样化投资需求和现行制度的矛盾,还应从整个金融市场良性发展的出发点,提出根本的策略。  相似文献   

16.
素素 《中国保险》2014,(2):63-64
从抢购黄金的“中国大妈”到房地产的鼎盛繁华,再到以余额宝为代表的网络理财的热潮,2013年的理财市场可谓热闹非凡,好事不断.2014年来临,随着市场利率化的推进和人们理财意识的不断提升,“马上有钱”“马上有房” “马上有车”等成为人们马年的美好寄语,人们在期待更多理财利好消息的同时,更关注手头的钱如何打理.几位金融理财行家的理财建议,或许能为人们2014年理财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7.
中国人民银行存款利率再次下调,人们纷纷寻找新的理财道路,如何使自己积攒的钱保值成了大家关心的事,将投资市场做一归纳,有以下几种理财的方式。[第一段]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为实现宏观经济目标,央行多次通过利率政策变化调节经济。从2010年10月至2011年7月,进行了五次加息;2012年6至7月进行了两次降息,并调整了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浮动区间。加息使理财产品的预期收益率上涨,理财期限缩短。降息则使收益下降,中长期产品投资的价值增加。调整利率浮动区间会推动银行盈利的重心从传统存贷业务转向理财业务等中间业务,推动利率市场化。实证分析上次加息周期对银行理财产品产生的影响对降息周期产生的效应有借鉴意义;理论分析降息的影响则为如何在降息通道中把握好银行理财产品的投资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19.
个人理财的理论基础是F.莫迪利亚尼创建生命周期理论和哈里.马科维兹提出投资组合理论.从上个世纪60年代开始,个人理财在西方国家已经发展了50多年.而我国从2004年光大银行推出第一支固定收益理财产品还不到十年时间.在这十年间,人民币理财市场呈现出“井喷式发展——突然紧缩——回归理性”这一过程,显示了广大投资者对理财认识的一个渐进式回归.2012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今年的人民币理财市场随着宏观经济,存贷利率和供需变化出现了许多新的特点.本文就目前人民币理财市场现状做一个阶段性总结  相似文献   

20.
基于中国2014年开始央行利率多次下调,理财成为平民百姓储蓄个人财产的另外一种重要方式.利用财务报表分析的指标说明对理财产品选择进行基本分析.研究表明:确实能从使理财产品保持利润的各个公司的财务报表中找到一些勾稽关系.财务报表中的各个财务指标就是对整个公司的经营综合情况的反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