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近几年,随着我国脱贫攻坚战的不断完善,我国逐渐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但这并不是终点,是我国奋斗发展的起点.因此,为了能够顺利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强国,实现我国中华民族伟大的复兴,因此,我们需要从社会主义的基础矛盾出发,逐渐将城乡发展所出现的矛盾进行解决,巩固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进行有效地...  相似文献   

2.
潘浩  李婷 《山西农经》2022,(3):120-122
2020年是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收官之年,新疆贫困县全部实现了脱贫摘帽。脱贫任务完成后,新疆依然面临着相对贫困问题和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重视乡村的发展与振兴。进入过渡期,新疆要做好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工作。文章从实践逻辑的角度,提出从工作方法、工作内容、工作主体方面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并从产业振兴、生态振兴、文化振兴、组织振兴、人才振兴的角度,详细分析有效衔接的具体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3.
范锦颐  于磊 《山西农经》2024,(1):27-29+39
我国脱贫攻坚工作已经取得决定性胜利,但农村发展仍存在不平衡、基础差等问题,促进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衔接是未来的核心工作之一,在此基础上进行产业化建设是巩固脱贫成果的关键,发展旅游业是产业发展的有效方式之一。乡村旅游业具有的独特产业优势,能够推动乡村经济实现多方位的综合发展,实现以点带面的综合效益。立足我国乡村发展基本情况,从就业、行业预期发展、产业结构方面分析了乡村旅游业发展的必要性,基于乡村发展现状提出了劳动力、专业人才缺乏、基础设施不完备、开发成本高、经营风险高等问题,并提出了着力发展人文景观、人才培训、政府引导、关注旅游资源特殊性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在正确认识周口市脱贫攻坚成就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内在关联,深入把握衔接工作的重点,从巩固成果、强化机制、推动产业发展、激发内生动力、优化考核评估5个方面提出衔接工作的有效路径,促使两大战略实现平稳过渡。  相似文献   

5.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是今后一段时间乡村发展的重点环节,也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基础环节.本文主要分析现阶段衔接期内关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问题及其重点、难点,进而提出包括党、政、市场其他社会力量的多元参与主体;规划、政策、体制机制;产业、人才在内的多维有效衔接路径,力求脱贫攻坚成果得到...  相似文献   

6.
李娜 《山西农经》2022,(21):51-53
2020年我国已如期实现脱贫攻坚目标,进入相对贫困治理阶段,如何从集中资源脱贫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转变,是“十四五”期间“三农”工作的重点,也成为了一个重大的时代课题。新发展阶段主动将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衔接,不仅是巩固扩大脱贫攻坚成果之需,也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之要。基于此,文章从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基本逻辑出发,分析了二者衔接的主要内容,研究了目前衔接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对策建议,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8.
2020年我国脱贫攻坚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全面完成脱贫任务,并如期履行了对农村贫困人口"两不愁,三保障"的承诺。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是解决"三农"问题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脱贫攻坚为乡村振兴打下坚实的基础,乡村振兴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拓宽了道路。梳理和总结了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区别与联系,探究了二者衔接存在的风险,提出了准确把握有效衔接关键点、精准施策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农村经济》2021,(4):18-24
实现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与转型,是党和国家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当前"三农"工作的重点,也是学术界关注的重点问题。建立与转型背景相适应的政策体系与治理机制,逐步从脱贫攻坚的"多予"转变到乡村振兴的"放活",是激发农村内生活力的关键。因此,要推动从脱贫攻坚"压力"下的任务型治理向乡村振兴"放活"下的发展型治理转变,促进有利于激活内生活力的治理转型,推动治理理念与目标的转变、多元治理主体的协同治理、治理体制机制的创新,构建相适应的责任体系、动员体系与考核体系,实现治理有效,激活农村发展的内生活力。  相似文献   

10.
深入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是我国“十四五”时期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首要任务。针对当前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在实践、学术研究方面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本文提出并深入阐述了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是一个战略演进过程,脱贫攻坚的历史经验和伟大脱贫攻坚精神是这一战略演进的基础,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指引下持续提升的理论素养、战略思维能力及坚持系统观念是战略演进的支撑,而持续强化战略实施的动力机制和优化工作推进体系是战略演进的保障。  相似文献   

11.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是未来一段时期我国农业农村领域的核心任务。农业政策性金融作为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应在衔接期积极主动作为,发挥好引领带动作用。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相似文献   

12.
2020年脱贫攻坚全面胜利,实现脱贫攻坚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成为“三农”工作的重心,构建有效的农业产业发展治理模式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以多中心治理理论为视角,认为实现脱贫攻坚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应发挥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和农民等多元主体的作用,并可划分为政府决策引导型、企业市场化主导型、社会组织资源整合型三种农业产业多中心治理模式。通过对具体实践的分析,探讨了明晰多中心治理目标、构建有效沟通协商机制、灵活匹配适宜的多中心治理模式的农业产业治理路径。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选取贫困地区和红色旅游景点都相对密集的四川省为分析对象,发现四川省红色旅游有助于当地脱贫攻坚工作成果的巩固,但存在宣传推广工作需要加强,红色旅游专业性人才储备不足,红色旅游规范化水平不高和产业间融合程度有待提升的问题,应提升宣传的实际效果,加强红色旅游人才队伍建设,提升红色旅游景区规范化水平,促进产业间融合发展。  相似文献   

14.
王先位 《山西农经》2022,(24):55-57
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是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交汇和过渡时期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文章从基本前提、必然要求和根本保障等3个维度上理解和把握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内在逻辑,从体制机制、政策体系、发展规划、产业发展、人才队伍等5个方面进一步探索二者有效衔接的实现路径,对于做好新时代“三农”工作、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16.
路岳衡  杜雨 《山西农经》2022,(10):42-44
助推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提高贫困治理质量,防止规模性返贫,对于实现共同富裕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是“十四五”时期必须坚守的底线任务。因此文章依托此次调查研究成果,以青海玛多县为例,分析新发展阶段玛多县巩固拓展脱贫攻坚任务面临自然环境因素恶劣、医疗事业发展滞后、劳动力成员稀少、就业机会稀缺以及基层干部积极性不强等挑战,通过破解资源环境约束、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保障、激发脱贫人口劳动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提高基层干部积极性等发展策略,以助推和拓展产业扶贫成果,为实现产业扶贫到产业振兴的转变提供一定借鉴依据。  相似文献   

17.
薛倩 《山西农经》2022,(3):40-42
农村的发展是我国发展道路的重要组成部分,面临不同的发展机遇和挑战,需要了解其中的运行机理,从而为实现乡村振兴和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奠定基础。在脱贫攻坚伟大征程中,我国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伟大脱贫攻坚精神,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因此,乡村建设中,需要弘扬脱贫攻坚精神,以助推乡村建设行动,为乡村振兴的全面实现提供精神动力源泉。  相似文献   

18.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推进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是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必由之路。文章以金昌市金川区为例,在总结衔接工作成效的基础上,以全区农业农村发展中的诸多问题为重点,研究探索有效衔接着力点和实施路径,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有力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卢亚玲 《山西农经》2023,(11):39-41+116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在脱贫攻坚道路上取得了一系列成就,为乡村振兴奠定了基础,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是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导下,要想实现发展,必须要做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在政策、产业、人才方面相衔接,深入理解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内在联系。文章通过分析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关系及现存问题,为二者衔接发展提供更好的路径。  相似文献   

20.
作为脱贫攻坚时期乡村发展的重要产业之一,乡村旅游以其强大的关联作用成功带动众多贫困人口快速脱贫。而乡村振兴阶段,乡村旅游的这些误区将成为乡村振兴的阻碍。欲使乡村旅游赋能乡村振兴,乡村旅游必须通过发掘文化、融合产业、保护环境、增加主体、持续发展等方面进行调整,才能推动乡村振兴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