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美国页岩油勘探开发前景展望及其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国内外页岩油的概念进行了系统分析,梳理了美国页岩油勘探开发历程,将其划分为发现阶段、认识突破阶段和快速发展阶段三个阶段。之后从剩余资源量、证实储量以及产量三个层次分析了美国页岩油产业发展的资源基础,认为美国页岩油产业具有良好的发展潜力。对美国页岩油产业的发展环境进行了分析,认为美国政府的扶持以及页岩油气潜力对国内外大量资金的吸引是美国页岩油产业在新时期发展的根本保障。最后,对美国页岩油产业的发展路径以及全球影响进行了分析和展望。  相似文献   

2.
美国页岩油革命改变了美国原油贸易格局,使得美国进口原油品质趋于重质化,且地域来源趋于集中化。本文通过挖掘页岩油革命后美国原油进口策略转变的内在原因,提出美国国内页岩油需求与对加拿大原油进口之间存在互补效应,而与对欧佩克原油进口之间存在替代效应,并通过协整检验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分析了美国页岩油需求和对各国原油进口的互动关系。本文的研究结果对中国的页岩油战略和中美原油贸易关系均有重要的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3.
低油价背景下,页岩油的生产面临困境,政府应该如何看待页岩油产业的发展成为一个重要的问题。文章从净能源角度,采用能源投入回报(EROI)方法,以抚顺页岩油为例,分析了我国页岩油生产的能源效率,计算了页岩油生产的标准EROI(EROI_(stnd)),以及考虑生命周期温室气体排放治理的环境投入的EROI(EROI_(ENI))。计算结果显示,页岩油的EROIstnd约为3.2~4,EROI_(ENI)约为2.2~2.7。通过EROI结果可以看出,页岩油生产能源效率较低,目前不宜大规模发展,同时考虑其EROI大于1,仍有净能源产出,以及国家保障石油供给安全的需要,国家可以把页岩油技术视为一种战略技术储备,侧重于支持页岩油生产技术以及相关温室排放控制技术的研发。  相似文献   

4.
2014年下半年国际油价暴跌,暴跌幅度超过40%。从市场因素来看,主要是原油供给方欧佩克不减产及美国页岩油气的产量持续增加从而导致原油供应充足,以及欧洲、日本和新兴国家经济普遍低迷,原油消费不旺,市场上原油供大于求,导致油价下降。非市场因素方面,原油价格还受地缘政治因素、美元流动性及美元走势、金融投机及人为炒作等的影响。市场因素和非市场因素共同作用于油价并影响油价的走势。油价暴跌的原因是金融投机力量在原油供大于求和美国默许并配合的情况下人为操纵油价的结果。我们应采取积极的应对策略,确保我国的能源安全。  相似文献   

5.
油页岩属于非常规油气资源,以资源丰富和开发利用的可行性而被列为21世纪非常重要的接替能源,它与石油、天然气、煤一样都是不可再生的化石能源.页岩油类似天然石油,富含烷烃和芳烃,但含有较多的烯烃组分,并且还含有含氧、氮、硫等的非烃类组分.页岩油的性质,因各地油页岩组成和热加工条件的差异而有所不同.本文重点分析开发油页岩的意义和美国开发的现状.  相似文献   

6.
沙特阿拉伯是世界第三大产油国,也是中东最大的产油国和最大的承包劳务市场。1988年11月11日,中、沙决定在两国首都互设商务代表处,将为双方的经济贸易活动带来便利。一、经济状况沙特经济实力较强,1986年国內生产总值(GDP)达784.8亿美元,人均国民生产总值(GNP)为6950美元。1987年进出口贸易总额约430亿美元。  相似文献   

7.
中石化集团目前宣布,部署在河南油田泌阳凹陷深凹区的泌页HF—1井正式开钻,这是中石化第一口开钻的页岩油水平井,意味着这家大型国有石油巨头在页岩油领域的开拓进入一个新阶段。  相似文献   

8.
外国直接投资(FDI)往往被学者和投资者视为发达国家发展经济的重要力量.而作为发达国家的沙特阿拉伯在经济产业结构上存在单一化问题,在过去的经济发展过程中单一的经济体系暴露出诸多弊端.随着沙特政府提出转变经济产业结构,引入外部资本,FDI在沙特的产业调整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推动沙特由单一石油产业向能源产业、制造业、通信服务业、金融及交通运输业和农业的多元化产业体系发展,推动沙特经济持续、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9.
电力产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能源产业,对促进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起重要的作用。传统产业组织理论的SCP分析范式(即结构一行为一绩效分析)的根本要义是强调市场结构决定企业行为,进而在给定的市场结构中企业行为又决定市场绩效。我国的电力产业具有国有企业为主、较强的各级政府垄断和行政管制等特点,所以产权结构变化和规制体制的有效性也是影响市场绩效的重要结构性因素。本文基于传统SCP分析范式,结合对电力产业产权结构和规制体制的分析,解读我国电力产业的现状。  相似文献   

10.
自沙特经济现代化肇始之初,石油利益就一直是沙特现代化进程和美国经济中东利益的主要关联点。在沙特现代化进程中,两国在工业、贸易、金融等领域的联系都打上了石油因素的烙印。不过随着近年来双方关系中负面因素的显化,沙特须在排他性的传统沙美合作和多元平衡发展之间做出抉择。  相似文献   

11.
国际油价波动对国内产业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剑雨 《经济导刊》2011,(12):50-51
近年来我国石油进口依存度大幅提高,2003年我国石油净进口量跃居世界第二。石油是一种不可再生资源,也是国民经济振兴和国家经济安全的重要战略物质之一,对国民经济的各行各业具有明显的波及效益。深入研究国际油价波动对国民经济以及相关产业的影响,并提出应对策略,对保证我国国民经济稳定快速高效持续增长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傅涛 《环境经济》2011,(10):21-27
酝酿多时的《关于环保系统进一步推动环保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日前发布。作为环保系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的措施,这份指导意见将环保产业放在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培育绿色增长点的宏观背景下,体现了时代性和先进性的要求。在《指导意见》中,推动环境服务业是亮点之一,就此,清华大学环保产业研究所所长傅涛博士进行了专门的解读。  相似文献   

13.
从能源的角度来看,"一带一路"所经之处不仅有石油、天然气等化石能源的产出国(如沙特阿拉伯、哈萨克斯坦等),也有着如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资源潜力巨大的国家与地区。从能源的角度来看,"一带一路"所经之处不仅有石油、天然气等化石能源的产出国(如沙特阿拉伯、哈萨克斯坦等),也有着如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资源潜力巨大的国家与地区。新疆丰富的太阳能资源,再次吸引了投资者目光,2015年2月4日,阳光动力能源互联网公司(SPI)和中国南车在乌鲁木齐签署协议,双方将共同投资300亿元开发新疆的太阳能资源,建设大型光伏电站及配套产业链延伸项目。SPI是一家致力于光伏电站投资、建设和运营管理的国际太阳能公司,前身是2005年成立于美国加州的美国太阳能股份有限公司,2007年在美国上  相似文献   

14.
与传统贸易理论相比,产业内贸易理论以不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和规模经济的存在为假设前提,更接近于贸易现实。在产业内贸易视角下分析美国电影产业的现状为如何解读电影产业国际贸易实践提供了新的维度。  相似文献   

15.
《大陆桥视野》2011,(21):80-80
沙特内阁近日批准实施大陆桥铁路项目,内容是建设一条铁路线连接沙特的东、西部,预计将给该区域的交通运输系统带来显著的变革。  相似文献   

16.
海湾地区储油量到底有多丰富?在回答这个问题前,让我们先听一个笑话吧。有人曾在沙特茫茫沙漠里打井找水,然而,每打一口井,井里冒出的不是水而是石油。也有人夸张地说:在海湾地区的沙地上,筷子插进去就会冒出油来。实际的情况如何呢?勘探结果表明,海湾地区石油蕴藏量确实极为丰富,那里犹如一个很大的油海,遍及海湾沿岸沙特阿拉伯、阿联酋、阿曼、科威特、巴林、卡塔尔、伊拉克、伊朗8个国家。2001年,海湾地区总探明储量为6990亿桶,约占全球探明总储量的65.7%。而盛产石油的海湾6国沙特阿拉伯、阿联酋、阿曼、科威特、巴林、卡塔尔已探明石油总储量约4575亿桶,约占世界总储量的46%。除石油外,海湾地区天然气储量也极为丰富。世界已探明天然气储量118亿立方米,其中近1/3在海湾。因此人们将海湾6国称之为“浮在油海上的国家”。然而,尽管中东石油资源十分丰富,但水资源却非常紧缺。  相似文献   

17.
如果说美国是20世纪世界经济发展的楷模,中国则最有可能在21世纪担当这一角色.美国将其经济成功的原因相当一部分归功于其丰富的石油资源.在20世纪上半叶,美国(而非沙特)是世界上最主要的产油国,继而成为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旗手.然而现在,随着全球经济的衰落,美国的领导地位受到了质疑.  相似文献   

18.
6月,北方各地加油站外又再排起了长长的车龙,加柴油要排上几个小的现象又再出现。每一轮国际油价上涨,都会带来国油荒和黑市泛滥,这次也不例外。  相似文献   

19.
市场正在评估两种对立的尾部风险:日本灾后需求下降,以及利比亚禁飞区和沙特阿拉伯军队进入巴林,这让各地的油市交易人员晕头转向。不过在未知事件发生前,供应相对充足的石油料将打压布伦特原油价格,最终跌至100美元下方。  相似文献   

20.
该文采用外文文献和西方研究机构的数据,以美国学术界的视角解读中国对美国高科技产业的投资,挖掘此类投资的内在动机,分析中国投资美国高科技产业对美国社会产生影响的正反两方面争议,探索出美国社会和学术界对于中国高科技投资的各种担忧的来源和依据,研究这些争议和担忧对于中国海外高科技投资的冲击,并从美国各界对于中国高科技投资的反馈上总结我国的经验教训,有助于推动中国采取相应的措施,改善双边投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