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旅游开发对语言文化景观的影响效应研究--以西安为例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潘秋玲 《旅游学刊》2005,20(6):19-25
语言变化是衡量社会文化变迁与旅游开发之间关系的一个重要指标。本文在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综述的基础上,以西安为例,从文化地理学的角度,就旅游开发对目的地语言文化景观的影响效应进行了综合分析,并探讨了产生这些效应的原因和空间特征。研究发现。旅游开发导致了目的地当地方言的淡化,外来方言的渗入以及外语产生的影响,具体表现在:①土语景观萎缩,普通话景观扩张,形成新语言占据土语空间和两者并存的现象;②目的地语言景观曼趋多元化,空间上形成了以旅游区为主体的粤方言渗透区;③外语作为一种异质文化,与方言相互交融。形成中外语言景观并存,交互并用的格局。文章最后指出,经济上的巨大落差。构成了文化能量的累积差异。从而产生西方文化、粤文化等经济发达地区文化向旅游目的地的传播和影响。同时,旅游开发对目的地语言文化景观的影响表现出其独特的影响方向和空间特征。  相似文献   

2.
乡土工艺中蕴含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位育特性,在当前及未来社会发展中具有多重价值。本研究从生物形态学的环境位育理论出发,以黄河上游典型传统农耕器具为例,对其形态演化做历时性和共时性分析,以探讨乡土工艺地域位育特征及其设计传承和未来转型方向。研究认为:(1)乡土工艺形态是位育的产物,黄河上游的水车形态历经西南筒车-兰州水车-黄河上游水车的演变与定型过程,水车轮辐、制作材料、外形结构等均发生较大变化;(2)黄河上游甘青宁段的黄土高原地形地貌、干旱半干旱气候等自然环境以及黄土文化、干旱半干旱农耕文化等文化环境是黄河水车形态位育性演变的主要动因,自然环境是直接因素,文化环境是间接因素;(3)乡土工艺的位育系统由人地因素共同组成,其天人合一特质不仅具有生态理论价值,也具有旅游应用价值;(4)乡土工艺位育性可通过保留符号特征、转换功能角色、提升材料及工艺等方法实现其多重价值传承。  相似文献   

3.
任唤麟 《旅游学刊》2012,27(7):35-40
“八景”曾是重要的地域文化景观与地方旅游资源,深受传统文化影响,具有非功利性、山水人文化与人文景观化、审美意境典型性及景观的多元融合等文化特征,并因相沿袭久而起到文化承传的作用.八景又是一种景观(景点)塑造与资源利用文化模式,具有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旅游宣传与指南等功能.在当今的旅游开发与建设中,八景文化不仅具有资源的意义,而且具有方法论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正>西藏作为国内重要的旅游目的地,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前去体验自然与文化,在这个过程中,游客通过自我感知形成独特的旅游意象。文章基于网络文本分析游客对西藏旅游意象的感知情况,研究表明,游客感知到的西藏旅游意象集中于景观与高原特色,同时景观意象、文化意象、地域意象、功能意象、审美意象共同构成了西藏旅游意象;总体来看,游客对于西藏旅游意象的感知较为积极,但在旅游功能意象感知方面存在不足。基于此,文章从拓宽区内交通选择、改善旅游产品供给两个方面提出优化西藏旅游意象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在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战略双轮驱动背景下,城郊乡镇成为重要的发展转型和空间重构地带。本研究以成都市郊区安仁古镇为例,采用行动者网络理论,探讨了安仁“世界文博小镇”的空间重构过程与机制。结果表明:(1)安仁古镇的行动者包括当地政府、旅游开发公司、艺术建筑设计师和居民等人类行动者,以及文物藏品、博物馆群落、乡村景观等非人类行动者。安仁古镇行动者网络发展经历了权力资本主导、文化资本主导、经济资本主导3个发展阶段。(2)在长期异质性行动者网络的建构中,安仁古镇不断采用文化征召、教育征召、品牌联动、艺术征召等多样化的征召(被征召)与动员的方式,推动安仁古镇动态化行动者网络结构的形成。(3)安仁古镇空间重构主要表现出消费空间品质化、生态空间人文美学化以及生产空间多功能化等特征。古镇在保育乡土空间的同时重构乡村景观,与古镇建成区形成密不可分的“城镇-乡村”美学生态圈。  相似文献   

6.
<正>“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为河北省文化旅游业的发展带来了重大机遇。河北省文化旅游业要抓住契机,充分利用自身区位优势,积极拓展国际市场,加强文化交流,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同时,要重视河北省文化旅游品牌建设,以打造国际精品为目标,以树立国际品牌为重点,以提升服务质量为手段以提高管理水平为保障,促进河北省文化旅游事业发展。文章首先分析了河北省发展文化旅游的优势,然后对“一带一路”背景下河北省文化旅游发展现状进行了研究,最后提出了河北文化旅游形象短视频平台对外传播的策略。  相似文献   

7.
梯田与旅游——探索梯田可持续旅游发展路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经过世代演化,稻作梯田已成为代表人类与环境关系的文化景观。作为一种生产性景观,其存在的永久性取决于其农业利用(农业生产活动)的可持续性。然而,梯田景观也会因其本身的特征成为基本的旅游吸引物,一些特殊案例已引起联合国注意。文章对比分析巴厘南部中心地区(Parawisata Budaya)对文化旅游的重视和红河丰富的梯田景观与文化,从资源与可进入性、市场和营销、规划等方面提出红河哈尼梯田旅游发展的措施建议,并且探讨了梯田旅游的可持续发展路径。此外,提出要增强当地居民的旅游参与度,不仅能确保他们从中获益,更重要的是体现其对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性,梯田旅游最终还需依赖他们的农事活动和其他文化表现。  相似文献   

8.
消费转向下场景文化价值具备集聚创意人群、促进空间转型发展的功能。识别历史文化街区场景文化价值有利于促进街区空间活力提升、推动城市更新发展。本研究基于场景理论,利用扎根理论研究手段,在实证研究苏州平江历史文化街区的基础上,构建适用于历史文化街区场景文化价值识别方法,研究结果显示:(1)平江历史文化街区场景领袖魅力突出、传统要素凸显,形成迷人的本土化体验性空间;(2)历史文化街区场景文化价值可通过合法性、戏剧性、真实性等3大维度的25个指标进行识别;(3)历史文化街区场景舒适物涵盖自然景观、有形文化和消费娱乐设施等3类,其与环境氛围分别构成场景的“形”与“韵”,经由感知/认知、消费、个人信息加工处理转换为“感”,即个体情感记忆,进而识别场景文化价值。研究通过场景文化价值识别过程丰富场景理论在历史文化街区这一特定空间的应用,也为平江历史文化街区衡量其场景特征与规划定位之间的差异程度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乡村旅游开发中农业景观特质性的保护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冯娴慧  戴光全 《旅游学刊》2012,27(8):104-111
农业景观的特质性是农耕活动千百年演变积累下来的人地关系,表现为所在地域自然环境特征与人文地理特征叠加的土地形态,是具有生产、生活、生态“三生”功能的景观系统.在乡村旅游开发过程中,若缺乏对农业景观特质性全面、深入的认识,盲目采用城市景观建设方法来指导农业景观的建设,将导致农业景观特质性核心价值的消失与乡土特色的丧失.农业景观资源的科学旅游开发利用已经成为亟待研究的重要问题.文章首先分析乡村旅游开发中的农业景观特质性保护和开发利用面临的主要问题,然后依据农业景观特质性的“三生”功能,提出整体性、资源可持续发展、地域分异与协调共生原则以及农业景观特质性的系统保护模式,并以广东南海西樵旅游开发中西樵山七星村的传统特色农业景观“桑基鱼塘”有机再生为例,分析如何在旅游开发中实现农业景观特质性的有效保护和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10.
周永博  沈敏  魏向东  梁峰 《旅游学刊》2012,27(10):102-109
旅游地意象既包括旅游者经实地体验形成的复合意象,也包括那些远离旅游地的潜在旅游者借助各类媒介信息所形成的引致意象.在新媒体时代,传媒在旅游地意象传播中所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分析和研究旅游地意象媒介传播机制现已成为该领域前沿课题.为探索遗产旅游地意象媒介传播模式,文章结合苏州园林和江南古镇案例,采用焦点组访谈、内容分析、问卷调查等方法获取9365例样本的旅游目的地意象媒介传播数据,在质性分析基础上,通过在遗产旅游地意象属性因素与传播媒介因素之间建立结构方程模型,并根据系列研究假设验证结果,揭示出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在遗产旅游地意象形成中的实际作用机制.结论认为,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在文化遗产旅游地意象传播中存在功能互补,前者的优势在于遗产形态与形象推广,而后者的优势则在于遗产文化与意义诠释;借助传统媒体扣新媒体传播不同类型的遗产旅游地意象信息,能够在激发遗产旅游需求的同时,帮助公众更完整地理解遗产文化价值和精神内涵,从而在潜在旅游者中塑造更优良的遗产旅游地意象.在文化遗产旅游地意象传播中,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整合使用,代表着文化遗产旅游地意象传播的必然.  相似文献   

11.
旅游地意象空间分析--以江南水乡古镇为例   总被引:23,自引:6,他引:23  
旅游地意象空间的研究对旅游地的规划与开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以江南水乡古镇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游客问卷调查及意象地图描绘等方法,初步探究了江南水乡古镇旅游地意象空间的结构特点。研究结果表明:江南水乡古镇旅游地意象空间是以“环状”为特征;而组成意象空间的要素主要有干道、桥梁、节点、标志和区域;其中干道和桥梁构建了“环状”意象空间框架。根据此项研究的成果,本文最后提出了对江南水乡古镇旅游规划与开发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
张宏磊  张捷 《旅游学刊》2012,27(7):28-34
书法景观作为中国传统文化景观体系中的文字景观组成是城镇社会文化空间中的特色景观和重要休闲体验对象.对书法景观的体验限制将导致书法景现实际功能的丧失,使书法景观不能显著提升旅游者场所感知、文化认同、参与及满意度.该研究通过文献梳理的方法,综合休闲和旅游研究中限制因素的概念框架,结合书法景观体验场景进行整合修正,形成了书法景现体验的限制因素量表,并采用该量表对具有典型书法景观的西安大雁塔北广场的游客进行调查和统计结果分析,以研究书法景观的体验限制问题.结果表明,书法景观体验的限制存在个人限制因素、人际限制因素与结构限制因素的三因子结构,证实了书法景观体验中存在限制阶层结构.元模型(Meta model)结果也表明书法景观体验中的限制协商过程的存在.另外,人口统计学特征对限制因素的影响结果也进一步证实了限制阶层结构.研究对于休闲限制阶层模型在旅游中的应用场景有所拓展,针对书法景观这一特殊的体验对象的限制因素探讨将有助于对不同活动场景下的旅游限制因素的研究.  相似文献   

13.
随着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快速发展,文化创意型旅游地成为我国一种新型的旅游目的地,测评其游客满意度指数有助于该类型旅游地的游客满意度提升和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文章从游客期望、游客体验、游客评价、后旅游4个旅游活动阶段构建文化创意型旅游地游客满意度指数测评模型,并对典型文化创意型旅游地——北京798艺术区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798艺术区的游客总体满意度指数为3.6581,游客满意度指数最大的旅游活动阶段为体验阶段(1.7272),而期望阶段和评价阶段的满意度较小,游客满意度指数最大的旅游因素和指标分别为旅游景观感知要素(0.9098)、文化创意景观(0.4448);(2)基于测评模型和案例分析结果,分析文化创意型旅游地游客满意度的形成机理,并提出形成游客满意度主要因素为内部驱动因素(独特的文化创意景观、文化创意体验环境、科学有效的开发与管理等)和外部驱动因素(区域社会文化和经济发展水平、旅游地文化创意形象、创意旅游口碑、外部交通等)。  相似文献   

14.
世界遗产地是文化传播的重要窗口,挖掘国外游客的世界遗产目的地形象认知,有助于实现旅游的跨文化交流功能和目的地的国际化发展。本文以世界文化遗产苏州园林为案例地,通过获取TripAdvisor网站的评论数据,从主题词、语义网络、句子情感等粒度角度,展开国外游客对世界文化遗产苏州园林的形象认知研究。结果表明:(1)国外游客对世界文化遗产的认知包括整体形象、语义网络形象和情感形象3个维度,遗产景区的跨文化交流得到实现,积极情感占据主导,表达了国外游客对苏州园林的喜爱和满意程度。(2)国外游客主要关注到世界文化遗产的景观、体验、空间符号和服务等方面,同时关注敏感度存在差异,呈现出体验>景观>服务>空间符号的特征。(3)核心吸引物差异会导致国外游客对世界文化遗产构建的认知网络差异。  相似文献   

15.
李晨  刘敏 《旅游研究》2023,(6):42-54
语言景观是观察旅游发展的重要窗口,能够揭示旅游背景下的文化多元化现状。旅游休闲街区作为城市重要的旅游休闲空间,是语言表现和碰撞的典型空间。文章选取北京五道营胡同为案例地,采用SPEAKING模型进行研究,分析语言景观在不同维度下的特征。研究发现,五道营胡同受旅游影响有限,语码不够丰富;官方语言景观和私人语言景观总体情况一致;主要语言群体对本土文化有强烈的文化认同。  相似文献   

16.
孙志远 《当代旅游》2013,(10):62-62
针对新课改对传统绘画的要求,本文阐述了在新课改的过程中自始至终都渗透着传统绘画.中国绘画艺术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传统,且经数千年不断丰富、革新和发展,创造了具有鲜明民族风格和丰富多采的形式手法,形成了独具中国意味的绘画语言体系,它独特的艺术精神和表现手法已成为东方艺术之代表,其艺术特征除了有“视觉艺术”的共性外,还浓缩了中国文化的许多特征,蕴藏着丰富的文化精神。  相似文献   

17.
在以符号和审美为表征的后现代消费时代,游客需求从简单的观光游览向深层次、多元化的沉浸体验转变。我国传统滨海旅游目的地业态单一、产品创新不足,难以满足游客多样化的消费需求,由此引发了新一轮旅游目的地产业结构调整。文章采用实地调研、深度访谈与网络文本分析相结合的综合方法,借助Harvey的时空修复理论对秦皇岛滨海旅游空间的迭代更新和演化机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阿那亚以“资本-空间”动态交互方式完成传统滨海旅游地时空修复,一方面资本通过对景观的嵌入式改造,催化了地理空间的价值延伸与再生产,另一方面空间以生产要素的形式进入生产体系参与资本的循环;(2)纵观时空修复过程可知,阿那亚通过空间赋能、社群运营与身份认同等实践方式重塑了人居环境,使传统滨海目的地转化为具有符号、秩序以及情感等多维价值面向的旅居共同体,共筑多元化社群的精神文化家园。随着旅居时代的到来,流于表面的观光游览也不再能满足游客的深层次需求,内容创新、服务联结与属地文化营造才是传统滨海旅游目的地转型升级的关键。该研究旨在从时空修复与价值重塑的视角出发,对传统滨海旅游地发展转型展开探索性案例研究,为滨海旅游产品迭代与目的地高质量...  相似文献   

18.
旅游者的美食体验与其他旅游体验类型相比显然具有更强的具身性。同时,旅游者在美食体验方面所体现出来的文化体验转向也表明,它也是旅游者借以探索旅游地传统人文特质的一把符号性的钥匙。旅游者美食体验的这种具身性和符号化特点,显示出针对旅游者美食体验的研究不仅可以从表征视角下的符号意义入手,也可以从非表征视角下的情境与具身观点出发予以展开。基于此,文章选取在旅游者眼中独具美食体验魅力的新疆为案例地,综合表征与非表征两个理论视角,利用访谈和网络游记得来的文本材料,采用扎根理论的编码方法进行分析,并得出以下结论:旅游者的美食体验认知一般会经历一个结构-解构-再结构的过程。在首个结构化过程中,旅游者借助于目的地美食景观的话语表征,构建其对目的地的美食符号意象。在其后的解构化过程中,旅游者通过其具身性美食体验行为,借助向目的地美食背后所存在的广泛的社会文化关系进行“索引式”的探求,将先期产生的符号化意象不断地消解在具体的旅游场景当中,使旅游者的美食体验不断突破单一的、刻板化的美食景观意象,凸显了旅游者美食具身体验的解构性,完成了其美食体验的具身性延展。在最后的再结构化过程中,尽管旅游者美食体验的刻板意象...  相似文献   

19.
公益旅游作为一种非大众化旅游,是旅游与公益相融合的一种旅游形式。摄影作为旅游活动的一部分,已经成为旅游界的重要研究领域,基于摄影分析的旅游研究逐渐深入。旅游摄影由旅游者主观凝视构建而成,每张摄影都是旅游者的思想、情感的表现,旅游者通过不同的摄影意象表达而呈现出不同类的旅游摄影。本文以"游客使用图片"(Volunteeremployed photography)技术为基础,对来源于中国公益旅游网等7个网站相关社区论坛的272张照片,从内容(人物、景观、场景、特写)和形式(近、中、远景;平、俯、仰视)两方面进行客观划分,从而进行摄影意象研究,分析出公益旅游者倾向于拍摄与分享特殊群体、特写、近景和平视图片特点,进而指出公益旅游者利他主义、探索猎奇、文化体验、社会关系培养、自我认同与提升在内的旅游倾向。  相似文献   

20.
长征红色非物质文化遗产见证了中国革命由挫折迈向胜利的历史进程,蕴含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动力,构成了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关键一环。文章以概念范畴探析为研究起点,廓清长征红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外延、生成逻辑、共性特质与传承困境,试图构建长征红色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化利用长效推进机制。研究发现:(1)长征红色非物质文化遗产指广布于红军长征沿线,其孕育、生成、积淀、发展、传播、创新和嬗变均与红军长征存在内在关联,深受长征文化及长征精神直接或间接影响的各类非物质形态文化或口述历史;(2)长征红色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着跨区保护难度较大、长征文化根基不深、非遗传承人才断层、利用方式同质单一与旅游开发利用无序等现实挑战;(3)明确研究发掘、人格活化、教育活化、数字活化、空间活化和产业活化六大实践进路,构建长征红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体系。此外,研究还对长征红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范畴及其活化利用实践进路展开延展性讨论,尝试性勾勒长征红色非物质文化遗产逻辑关系图谱,以期为建好用好长征国家文化公园提供有效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