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世界遗产是全人类公认的具有突出意义和普遍价值的文物古迹及自然景观.其代表了人及其生存环境对世界的三大贡献:人类的创造(世界文化遗产、人类口头与非物质遗产)、大自然的创造(世界自然遗产)、人类与大自然的共同创造(文化与自然双遗产、文化景观).因此,对它们的保护不仅仅是某一个国家的责任,更是整个国际社会的使命.可以说,世界遗产概念的提出是人类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标志,体现了对自然的尊重,对人类以往价值观缺憾的反思.  相似文献   

2.
"改进中国自然文化遗产资源管理"国际会议述评   总被引:15,自引:3,他引:12  
李双杰 《旅游学刊》2002,17(1):77-79
国家自然文化遗产 ,是指分布在国家内的自然遗产、文化遗产和自然文化双重遗产。 1972年 11月16日在巴黎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 17届会议通过了《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 ,公约的独特性在于它强调了自然文化遗产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 ,其第 4条重申 :自然文化遗产的  相似文献   

3.
对世界遗产的旅游价值分析与开发模式研究   总被引:29,自引:3,他引:26  
梁学成 《旅游学刊》2006,21(6):16-22
本文结合我国世界遗产旅游价值的开发实际,通过对世界遗产旅游及其价值的分析,指出世界遗产有形价值与无形价值的内在联系以及相互的依存关系,并通过提出假设及其理论论证与检验,指出开发世界遗产的无形价值将有助于提高遗产的旅游价值和旅游者的满意度.并在此基础上,根据世界遗产资源的类型与特点,对我国世界遗产的旅游价值开发模式以及相应的实施对策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4.
王瑞  王鑫 《西部旅游》2023,(9):70-72
<正>文章基于全域旅游大背景,从水文化遗产的角度出发,梳理山西省境内黄河流域各地市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提出山西省黄河流域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策略。首先,要深刻认识文化遗产的核心价值;其次,要兼顾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文化效益;最后,采用政府主导、社会参与、产业引领的遗产活化策略,更好地发挥文化遗产的教育功能以及休闲服务功能。  相似文献   

5.
宋立中  谭申 《旅游学刊》2012,27(10):93-101
文化遗产作为文化旅游发展的重要载体,在国内外引起了业界和学界的广泛关注,而复合型文化遗产是一种具备多元价值和内涵的遗产类型,其旅游产品开发应根据复合型文化遗产资源禀赋及其特征而定.文章以福建马尾船政文化遗产为例,运用文化景观理论和文化再生产理论,并结合问卷调查、因子分析和参与观察等方法,从定性和定量两个方面分析作为复合型文化遗产的船政文化旅游产品开发的路径选择,以此丰富文化遗产旅游研究案例,具有一定的理论建构价值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6.
社会表象是某一社会群体围绕着特定社会客体而建构起来的价值观、概念及实践系统,在一定条件下可能发生修订或重构。本文通过对开平碉楼世界遗产申报过程中的社区居民进行跟踪调查访谈发现,遗产申报为当地社会表象变化创造了社会互动、直接体验和媒介3种新异信息源,进而推动当地社区对碉楼的遗产价值重新认识。在申遗过程中,社区居民对碉楼的价值认知从"外观与功能"不断向"间接经济价值"、"直接经济价值"、"文化遗产价值"转向,重构了当地社区的社会表象。  相似文献   

7.
世界遗产保护若干问题思辨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刘振礼 《旅游学刊》2005,20(6):26-29
对世界遗产必须加强保护,但同时应注重利用。保护方法必须科学,必须保持其文化传承,把握好修缮、重建与维持原貌的“度”。“禁止入内”其实不利于保护。  相似文献   

8.
中国“世界遗产”的可持续旅游发展研究   总被引:18,自引:2,他引:16  
世界遗产是“人类智慧和人类杰作的突出样品” ,在新世纪的今天 ,“遗产旅游”作为一种世界现象 ,已成为人类求取与外部世界高度和谐的最有效形式之一 ,成为一种高质量回归自然、回归历史的必须性的社会生活组成部分 ,研究“遗产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当今的重大论题。本文首次对中国“世界遗产”的现状进行了全面综合的把握 ,揭示了遗产地采取可持续旅游发展战略的必然性以及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和矛盾 ,分析了发展“遗产旅游”中应正确处理的三大关系 ,提出遗产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并寻求我国世界遗产地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建议与对策。  相似文献   

9.
中国“世界遗产”的可持续旅游发展研讨   总被引:12,自引:4,他引:8  
陶伟 《旅游学刊》2000,15(5):35-41
世界遗产是“人类智慧和人类杰作的突出样品”,在新世纪的今天,“遗产旅游”作为一种世界现象,已成为人类求取与外部世界高度和谐的最有效形式之一,成为一种高质量回归自然、回归历史的必须性的社会生活组成部分,研究“遗产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当今的重大论题。本文首次对中国“世界遗产”的现状进行了全面综合的把握,揭示了遗产地采取可持续旅游发展战略的必然性以及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和矛盾,分析了发展“遗产旅游”中应正确处理的三大关系,提出遗产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并寻求我国世界遗产地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建议与对策。  相似文献   

10.
世界遗产的保护与利用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一、世界遗产,保护第一根据我们对《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的理解,保护、保存是介绍利用遗产的前提,也是世界传承、永续利用的基础.所谓利用,主要是利用遗产的价值,如利用其科学价值进行科研、科教活动;利用其美学价值进行游览、观赏;利用其历史文化价值进行考察和传播历史文化知识.遗产利用的性质主要是精神文化与科教功能,而不是经济开发功能.用经济开发区的概念、政策去开发利用保护性的社会公益性的遗产地,必然导致风景区遗产地的错位开发和超载开发,造成自然文化遗产地的人工化、商业化和城市化,使风景区遗产地遭到严重破坏.  相似文献   

11.
关于风景区自然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一、世界遗产 ,保护第一根据我们对《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的理解 ,保护、保存是介绍利用遗产的前提 ,也是世界传承、永续利用的基础。所谓利用 ,主要是利用遗产的价值 ,如利用其科学价值进行科研、科教活动 ;利用其美学价值进行游览、观赏 ;利用其历史文化价值进行考察和传播历史文化知识。遗产利用的性质主要是精神文化与科教功能 ,而不是经济开发功能。用经济开发区的概念、政策去开发利用保护性的社会公益性的遗产地 ,必然导致风景区遗产地的错位开发和超载开发 ,造成自然文化遗产地的人工化、商业化和城市化 ,使风景区遗产地遭…  相似文献   

12.
为使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遗产“活起来”,赋予文化遗产新的生命力,更好地诠释和弘扬甘肃武威长城文化,文章对数字化在长城文化传承保护中的运用进行分析,将武威长城文化资源进行系统归纳与梳理,运用数字化手段赋能武威长城文化资源,充分发挥武威汉明长城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交流融合作用,加快对武威长城文化资源的数字化撰写,为进一步认识长城价值、保护长城文化资源、讲好长城故事、促进文旅深度融合奠定良好基础。  相似文献   

13.
中国旅游发展笔谈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敦煌莫高窟世界遗产的保护与发展谈起敦煌莫高窟是现今世界上以规模宏大、历史悠久、内容丰富、艺术精美、保存良好著称的佛教遗址。196 1年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87年作为中国第一批文物单位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了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1979年开始 ,莫高窟正式对外开放 ,以其独特的魅力 ,吸引着世界各地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参观。自开放以来 ,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与欣赏莫高窟丰富的文化艺术内涵及其珍贵的价值 ,敦煌研究院培训了一支业务熟练、素质较高的讲解员队伍 ,并不断提高他们的业务水平 ,为游客提供良好的服务…  相似文献   

14.
长征红色非物质文化遗产见证了中国革命由挫折迈向胜利的历史进程,蕴含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动力,构成了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关键一环。文章以概念范畴探析为研究起点,廓清长征红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外延、生成逻辑、共性特质与传承困境,试图构建长征红色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化利用长效推进机制。研究发现:(1)长征红色非物质文化遗产指广布于红军长征沿线,其孕育、生成、积淀、发展、传播、创新和嬗变均与红军长征存在内在关联,深受长征文化及长征精神直接或间接影响的各类非物质形态文化或口述历史;(2)长征红色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着跨区保护难度较大、长征文化根基不深、非遗传承人才断层、利用方式同质单一与旅游开发利用无序等现实挑战;(3)明确研究发掘、人格活化、教育活化、数字活化、空间活化和产业活化六大实践进路,构建长征红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体系。此外,研究还对长征红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范畴及其活化利用实践进路展开延展性讨论,尝试性勾勒长征红色非物质文化遗产逻辑关系图谱,以期为建好用好长征国家文化公园提供有效参考。  相似文献   

15.
消费转向下场景文化价值具备集聚创意人群、促进空间转型发展的功能。识别历史文化街区场景文化价值有利于促进街区空间活力提升、推动城市更新发展。本研究基于场景理论,利用扎根理论研究手段,在实证研究苏州平江历史文化街区的基础上,构建适用于历史文化街区场景文化价值识别方法,研究结果显示:(1)平江历史文化街区场景领袖魅力突出、传统要素凸显,形成迷人的本土化体验性空间;(2)历史文化街区场景文化价值可通过合法性、戏剧性、真实性等3大维度的25个指标进行识别;(3)历史文化街区场景舒适物涵盖自然景观、有形文化和消费娱乐设施等3类,其与环境氛围分别构成场景的“形”与“韵”,经由感知/认知、消费、个人信息加工处理转换为“感”,即个体情感记忆,进而识别场景文化价值。研究通过场景文化价值识别过程丰富场景理论在历史文化街区这一特定空间的应用,也为平江历史文化街区衡量其场景特征与规划定位之间的差异程度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在新冠疫情危机影响下,员工感知酒店应该承担的责任——即“心理契约”受条件限制往往难以履行,严重破坏了劳动关系的和谐稳定。文章运用多案例与扎根理论方法进行探索式理论建构,探讨危机时期酒店员工心理契约的关键内涵、心理契约破裂的发生机制及其对员工的影响。结果发现:与关系型契约相比,员工在危机时期更关注交易型契约;酒店无力履约、有意违约和双方对组织责任认知不一致是导致心理契约破裂的主要因素;员工的责任归因、个人特质影响他们对心理契约破裂的反应。文章提出,危机时期心理契约呈现“破裂-维护-调整”的基本演化过程,提供酒店在危机及日常经营情境下应采取的关键措施,帮助酒店与员工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心理契约纽带关系。  相似文献   

17.
基于三元交互视角,文章从人(居民行为逻辑)、事(旅游本质)、境(社会网络环境)视角系统探究我国民族村寨居民旅游支持行为意愿的内涵与产生机理,构建“关系嵌入-感知价值-居民旅游支持行为意愿”的概念模型,并基于贵州西江千户苗寨378份有效问卷进行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1)关系嵌入对居民旅游支持行为意愿有直接的正向影响作用;(2)感知价值对居民旅游支持行为意愿具有一定的正向影响作用;(3)关系嵌入与感知价值的交互作用对居民旅游支持行为意愿具有显著正向影响。文章为研究民族村寨居民旅游支持行为的影响机理提供了新的认知视角,同时为培育居民的旅游支持行为提供了有益的实践启示。  相似文献   

18.
保护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城市文化特色的重要依托,对城市文旅融合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在我国城市更新改造的进程中,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始终面临着保护传承和旅游开发利用的矛盾。文章以广州永庆坊作为案例地,通过实地调查采集永庆坊文化舒适物数据,基于场景理论中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戏剧性3个维度,梳理总结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旅游开发的路径,以期为其他城市打造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场景、实现文旅价值提升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9.
刘琰 《西部旅游》2023,(1):22-24
随着河西长城文旅产业的发展,政府及社会各界对河西走廊长城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日益重视,相关省份也出台了一系列保护政策,全社会掀起了一股保护研究和开发利用长城的新热潮。长城丰富的文化内涵使其具备广阔的开发利用空间,为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新的路径。推进河西长城文旅产业蓬勃发展,打造具有长城文化底蕴的民俗产业、文旅产业、特色农业、科技产业、文创产业,是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也是充分挖掘河西长城文化遗产价值的必经之路。  相似文献   

20.
游客价值感知是形塑其旅游实践过程中遗产认同的重要因素,研究游客价值感知对遗产认同的作用机理,有利于指导遗产意义的再生产,充分发挥遗产在当代的功能。文章以世界文化遗产地永顺老司城为案例,以访谈文本和网络评论游记为资料,应用内容分析法和扎根理论探讨游客价值感知对遗产认同的作用机理。研究发现:(1)游客价值感知多元表征由土司遗址价值感知、民族交往价值感知、整体形象价值感知、旅游符号价值感知、土司制度价值感知和土司事迹价值感知组成;(2)游客在文化遗产地价值感知过程中通过动机驱使、具身感知、情感湍流、认知升华等生成遗产认同;(3)遗产认同包含文化认同、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等,是文化遗产地主客互动建构的结果;(4)游客价值感知对遗产认同的作用实质就是表征与非表征统一的过程,由此完整刻画遗产认同的意义。该研究加强了旅游情境下价值感知和遗产认同的理论联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