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应对全球气候变暖问题,我国提出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的目标。为探究该目标实现的可达性,以浙江省为例,充分考虑人口、人均GDP、碳排放强度、能源消耗强度、能源结构、产业结构等因素对碳排放的影响,建立了修正的STIRPAT模型,经过实证分析发现该模型精确度良好,R^(2)值达到0.982,能够很好地预测未来浙江省的碳排放。设定三种情景对浙江省二氧化碳排放峰值时间进行预测,结果表明:基准情景、低碳情景和强化低碳情景下浙江省均能在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目标。通过分析模型系数发现人口、能源结构、人均GDP是影响浙江省碳减排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2.
城镇化是人类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和必然趋势,碳排放是伴随城镇化发展不可忽视的副产物。在城镇化进程中,人口和经济等要素的集聚,对碳排放量有一定的贡献,主要表现为推动作用和抑制作用,其共同塑造了城镇化和碳排放的动态关系。伴随工业化实现城镇化的发达国家,都经历了与化石能源消耗相关联的碳排放达峰过程。论文通过回顾经合组织(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OECD)31个已实现碳达峰的高收入国家发展历程,分析典型城镇化模式下的碳排放特征差异,梳理国家层面碳排放水平与城镇化进程存在的相关规律,对比分析国际经验对我国的经验启示,以城镇化视角提出对我国碳达峰工作的对策建议,发挥城镇化促进低碳发展的重要作用,对于我国各地科学制订2030年前碳达峰的实现路径,具有重要实践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随着气候变暖问题成为世界瞩目的焦点,国内外低碳发展需求均愈加强烈。在此背景下,中国政府积极推动低碳转型,控制碳排放,出台相应减排措施。2021年,党中央经过深思熟虑作出重大部署,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其中,推行碳排放权交易成为影响最大、最具市场调节作用的方式。建设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制度创新,对中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意义重大。因此,研究我国碳交易市场发展现状,并对碳市场在全国进一步推广做出展望。  相似文献   

4.
以中国人口生育政策调整为研究背景,基于STIRPAT模型和Leslie模型综合考察中国人口生育政策调整可能对实现“我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2030年前达到峰值”目标所带来的影响。结果表明,除了经济发展水平、能源技术水平、能源消费结构等因素外,人口年龄结构对人均碳排放也具有显著影响。在论文设置的四种生育率情景下,人口总量峰值分别出现在2025年、2027年、2031年和2027年。若生育政策调整能够有效提高社会总和生育率,人口规模和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会使碳排放总量峰值推后出现。因此,中国逐步放宽的人口生育政策可能会给实现碳达峰目标带来一定压力。  相似文献   

5.
碳达峰目标和碳中和愿景通过改变劳动力、资本等要素投入和技术创新、资源要素配置等全要素生产率等两大机制、三条途径影响中长期经济增长。碳达峰时间过早对经济增长带来较大约束,碳达峰节奏和方式也会影响经济增长速度和结果。应统筹好碳减排和稳增长之间的关系,把握好减碳降碳节奏和力度,先立后破,加快优化能源结构,降低能源消费强度和碳排放强度,加快绿色低碳技术创新应用和产业绿色低碳转型,充分挖掘经济增长潜力,推动技术结构、产业结构、经济结构、能源结构深层次系统性变革,在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和高质量发展中实现碳达峰碳中和。  相似文献   

6.
在2030年前碳达峰2060年前碳中和背景下,构建了包含经济、环境、能源三个子系统的碳排放动力学模型。验证模型有效性之后,进行系统模拟情景仿真,结果显示:既定情景下,单因素产业结构、科技投入与能源结构调整都能够有效促进碳减排,其中单因素能源结构调整减排效果最好;调控产业结构和科技投入的减排效果弱于同时调控能源结构和科技投入;综合调控下,符合设置模拟情景条件时可以完成2030年碳强度目标。最后为晋陕蒙宁地区提出了三个碳减排建议:一是提高传统能源效率,倡导低排放能源;二是第二产业转型提质,加大低碳科技投入;三是区域协作综合统筹,优势互补要素畅通。  相似文献   

7.
基于ARIMA-BP神经网络模型并在碳达峰目标下预测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的碳强度;同时,运用非径向方向距离函数、共同前沿理论及共同前沿非径向曼奎斯特二氧化碳排放效率指数(MNMCPI)对减排潜力进行深入探讨。研究发现:(1)由ARIMA-BP神经网络模型所得碳强度预测序列均方误差(MSE)为0.005,平均绝对百分比误差(MAPE)为1.95%,显示了较高的精度;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碳强度2028年相较于2005年下降67.5%,提前实现国家2030年碳强度比2005年下降65%以上的目标,其中:贵州碳强度下降幅度最大,2030年相较2005年下降77.5%,福建、江西、海南下降幅度均在65%以上。(2)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减排潜力呈波动下滑趋势,2016—2030年均减排空间达26.59%,约21649.33万吨CO2。到2030减排潜力达21.9%,为2016—2030年最低值,由于减排潜力与碳排放效率负相关,碳排放效率越高则减排潜力越小,这意味着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碳排放效率得到优化。(3)通过探究CO2排放效率变化,间接分析区域内减排潜力变化...  相似文献   

8.
文章基于STIRPAT模型研究山西省碳达峰碳中和可行性路径,在碳达峰碳中和的大背景下,紧紧围绕国家战略目标深层次开展能源改革综合试点。结合2011—2022年山西省的经济社会发展概况、能源消耗情况以及碳排放情况进行了解与分析,并结合相关学者的研究内容和成果,确定了山西省碳排放的主要影响因素及模型指标。在此基础上,得出山西省碳排放的函数方程,结合情景分析法对山西省2023—2040年的碳排放量进行预测,从而得到山西省碳排放达峰的峰值范围及峰值出现时间。最后将分析结果与实际情况相结合,提出了山西省碳减排的路径及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中国不同省级的碳排放量呈现明显差异。文章采用STIRPAT模型分析得到碳排放影响因素,运用遗传算法优化的极限学习机模型和中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 1997—2020年的面板数据,对不同发展情景下中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未来20年的碳排放量进行了预测分析,并将预测结果和误差指标与ELM、BP、GWO-SVM模型进行对比。同时,文章以行政区域为单位划分东北、华北等7个区域进行碳达峰、碳减排能力分析。研究结果显示:使用遗传算法改进的极限学习机模型可以克服ELM模型容易陷入局部最优解的缺点,获得更高的预测精度;在绿色发展情景下中国7个区域均能在2030前实现碳达峰。  相似文献   

10.
李姝晓  童昀  何彪 《经济地理》2023,(6):230-240
旅游业碳达峰、碳中和对于国家“双碳”目标实现和旅游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测算2000—2020年海南省旅游碳源、生态系统碳汇的基础上,利用GDIM、蒙特卡洛模拟、情景分析法分解并预测海南省国内和入境旅游碳达峰路径,同时利用灰色模型、马尔可夫链预测旅游可分配碳汇,探索不同情景、不同客源市场下的旅游碳中和实现。结果显示:(1)2000—2020年海南省旅游碳排放和生态系统碳汇均呈增长态势,国内旅游碳排放和可分配碳汇比重逐渐上升,入境旅游碳排放比重下降且受疫情影响明显。(2)海南省国内和入境旅游碳排放的最大促增因素分别是旅游经济规模、投资规模,以绝对因素为主,促减因素分别是旅游经济碳强度、投资碳强度,以相对因素为主。(3)海南省国内旅游碳达峰时间分别为基准发展情景2035年、可持续发展情景2030年、低碳发展情景2026年,峰值分别为3 470.74万t、359.02万t、326.84万t;入境旅游碳达峰时间为基准发展情景2035年,峰值7.38万t,其他情景已经达峰。(4)旅游可分配碳汇逐年增加,国内旅游可分配碳汇提高,入境旅游的降低;海南省国内旅游将在2044年全面实现碳中和,而入...  相似文献   

11.
《环境经济研究》2021,(1):F0003-F0003
习近平主席在第75届联合国大会-般性辩论上提出中国2030年前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碳达峰目标和碳中和愿景,既是我们对国际社会做出的庄严承诺,更是我国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的目标和方向。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将“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列入我国2035年远景目标,要求制定2030年前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2021年全国统一碳市场正式进入第一个履约周期。由于美欧在气候变化领域动作频频,中国参与和引领气候变化国际合作进入新的历史时期。如何为构建公平合理、合作共贏的全球气候治理体系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是历史机遇也是历史考验。  相似文献   

12.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生态环境保护成为全世界所关注的共同话题,在此背景下中国承诺在2030年实现碳达峰、2060年实现碳中和.本文梳理了碳达峰、碳中和的历史动因与实施背景,表明"3060"目标与双循环战略的互融互通是实现经济绿色低碳升级的重要环节,也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点.接着分别从国内大循环的供给端和需求端以及国际大循环的角度阐释碳达峰、碳中和对高质量发展赋能的内在逻辑.最后,从完善碳排放交易价格机制以显示高质量发展经济信号,重构能源体系以发挥高质量发展改革潜力,扩大绿色需求以牢固高质量发展外部支撑,加强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以激发高质量发展内在动力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深入推进,人工智能技术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扮演重要角色,并赋能“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实现。利用2006—2019年中国内地省级面板数据,考察人工智能技术对碳排放的影响。研究发现:人工智能技术与碳排放之间呈倒U型关系,即当人工智能技术达到一定阈值后,其碳减排效应逐渐凸显;人工智能技术主要通过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实现碳减排;在东部和西部地区,人工智能技术与碳排放之间存在显著倒U型关系,而在中部地区,人工智能技术对碳排放发挥持续促进作用。因此,在推进“双碳”目标过程中,需要以绿色低碳发展为目标开发人工智能技术,正确引导人工智能在碳减排领域的研发应用,针对不同区域实际制定差异化发展政策。  相似文献   

14.
第75届联合国大会上中国提出了2030年前碳达峰、2060年前碳中和的目标,引领了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进程,引起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和热评。因此,对强化的提前碳达峰目标的实现路径及其宏观经济影响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学术价值。本文采用动态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TECGE定量分析了强化碳达峰承诺对我国未来宏观经济的影响。设定了四个情景包括2030、2027、2025和2023年碳达峰,峰值分别为108亿吨、107亿吨、105.8亿吨和103.6亿吨,考察提前碳达峰情景与2030年碳达峰情景相比对宏观经济的影响。研究表明,提前碳达峰情景相比2030年基准情景,越早碳达峰,要求碳税价格越高,GDP和其他宏观经济变量如总消费、总进出口等都有所下降,但是第三产业占比有所上升。越早碳达峰,宏观经济变量下降越多,第三产业占比上升得越多。根据CGE模型对宏观经济影响的定量分析,本文为提前实现碳达峰目标、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高耗能行业碳达峰是实现全社会碳达峰的前提。论文通过构建国家—陕西两区域CGE模型,设计基准情景和三个减排情景,评估碳达峰目标的倒逼机制作用对宏观经济及产业部门的影响。研究表明:碳控制政策能有效控制碳排放增速,三个减排情景于2029年实现碳达峰,能源消费总量达峰时间滞后于碳达峰。相比基准情景,全行业实施碳控制政策导致GDP损失1.20%;只限制高耗能行业实现碳达峰目标,投资结构优化弥补产能的缩小,GDP损失仅为1.06%。高耗能行业实施碳交易政策能优化配置碳减排空间,进一步缓解0.23%的GDP损失。通过集中管控高耗能行业碳排放,促进高耗能行业提前实现碳达峰,可有效降低全社会碳减排成本,支撑能源大省完成碳达峰目标和保障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6.
中国提出了2030年前碳达峰、2060年前碳中和的“双碳”目标,对全社会经济发展、能源消费、环境保护都是一场深刻的变革。论文通过构建广东省ICEEH(integrated assessment model of climate, economic, and environment and health)模型,设置不同的达峰时间情景,综合考虑广东省“双碳”目标对宏观经济的影响。结果表明,2025年提前达峰情景和2030年如期达峰情景相比2035年推迟达峰情景,碳排放峰值分别低2 000万~4 000万吨。对于部门来说,农业和工业部门的碳达峰时间基本与广东全省的碳达峰时间保持一致,而建筑和交通领域的碳达峰分别在2040年和2025年前后出现。从社会影响来看,提前达峰可以促进第三产业的就业人数增加。推迟达峰情景到2045年后减排难度更大,减排成本更高,提前达峰情景和如期达峰情景到2060年GDP总量比推迟达峰情景高1 220亿~4 386亿元。  相似文献   

17.
碳中和进程中的中国经济高质量增长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林伯强 《经济研究》2022,57(1):56-71
目前中国拥有全球最庞大的能源系统,化石能源占比为84%,碳中和目标要求2030年实现碳达峰和2060年实现净零碳排放,届时能源结构中非化石能源占比将达80%以上。本文从中国现实国情出发,对2030年的碳达峰情景进行了分析。一般将碳中和简单理解为能源结构调整,分析结果表明:2030年碳达峰的峰值既取决于清洁能源发展,也取决于能源电力需求增长,需要通过平衡清洁能源发展速度与能源需求增长速度以控制碳排放峰值。碳中和背景下的经济高质量增长要求实现“双脱钩”:经济增长需要尽可能与化石能源消费和能源电力需求增长脱钩。为此,本文提出了一个涵盖供给侧和需求侧的碳中和系统性方案,并进一步讨论了可行的市场化手段以支持方案的实施。保障能源(电力)安全稳定供应是经济清洁低碳转型的基本原则,也是能源系统转型的主要挑战,因此需要先立后破,找到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煤电退役和低碳转型之路。  相似文献   

18.
正确厘清长三角城市群碳排放、能源消费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是制定长三角节能减排政策所面临的重要问题。文章利用2006~2013年长三角16个地级市面板数据,构建面板联立方程模型实证检验了碳排放、能源消费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长三角城市群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能源消费与碳排放之间、经济增长与碳排放之间均存在双向因果关系;(2)能源消费是经济增长的决定因素,但随着长三角城市群经济的增长,能源强度有降低的趋势;(3)能源结构中高碳能源消费比重的降低有助于碳减排,更多的碳排放亦会导致更高的能源消费需求;(4)适当的碳减排有助于促进经济增长,同时随着人均GDP的进一步增加,长三角城市群环境污染会由高趋低。  相似文献   

19.
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早日实现碳达峰、碳中和,被认为是国家健康发展的重要前提,因此,约束碳排放、实现碳达峰等议题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在已有碳排放影响指标的基础上,基于无量纲化的2002—2019年面板数据,运用Pearson相关分析与主成分分析,重新构建基于三次产业划分的碳排放核算指标体系,构建以重构指标为基础的碳排放占比核算模型,借助ARIMA时间序列模型对2020—2030年的指标量及碳排放量进行预测,最后进行结果分析并提出相关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20.
<正>在双碳背景下,电力行业的数字化转型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数字化技术能够助力电力行业进一步提升企业运营效率,一定程度上解决高比例新能源带来的供需平衡难题,挖掘灵活负荷、参与电网互动的潜力,增强与其他产业系统的协同发展,搭建数据开放共享的电力产业生态,从而为实现双碳目标增添强大动力。一、电力行业是“双碳”的主战场我国政府明确提出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与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双碳战略目标。双碳战略是我国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领域的庄严承诺,是实现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经之路,也是推动我国社会经济向绿色低碳和高质量发展转型的重要抓手。在双碳目标的驱动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