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乡村土地旅游化利用逐渐成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发展阶段过程中的一种普遍现象,但国内外学者目前对于“旅游化与乡村土地利用”关系的系统理论研究还较为欠缺。本研究基于我国乡村旅游发展中土地利用旅游转型的现象观察和文献梳理,提出“乡村土地旅游化利用”的概念,并对其内涵与外延进行系统解读,从局部与整体、结构与功能、保护与发展3个视角,以及发展阶段性、主体多元性和系统复杂性3个方面归纳阐述了乡村土地旅游化利用的效应特征,通过引入“情境—结构—行为—结果”框架对乡村土地旅游化利用的形成机制进行了深入剖析。研究结论如下:乡村土地旅游化利用受到地方性、价值观和制度安排的情境条件约束,内部结构主要由土地资源结构、利益主体结构、治理力量结构、共同利益和集体行动组成,行为过程主要由政府、社会和农户三大主体根据各自利益诉求和共同利益协同进行决策,呈现出土地利用多功能化、旅游高质量发展和乡村振兴3个方面的效果。本研究旨在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阶段过程中的乡村旅游发展与土地利用深度融合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2.
国外乡村旅游研究述评   总被引:125,自引:4,他引:125  
何景明 《旅游学刊》2003,18(1):76-80
国外乡村旅游研究已经积累了不少成果,其研究焦点主要集中在乡村旅游概念研究,乡村旅游与乡村可持续发展的相互关系研究,基于供给和需求的乡村旅游发展的动力机制研究,社区居民对发展旅游的态度研究,乡村旅游发展的管理研究,乡村旅游发展的策略研究,乡村旅游发展中的女性问题研究等7个方面。研究方法以社会学和旅游学的研究方法为主。  相似文献   

3.
旅游地聚居空间演化过程、驱动机制和社会效应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新兴的重要发展力量,旅游正在不可逆转地改变着聚居空间演变进程.随着不同主体对稀缺聚居空间资源的竞争,引起土地资源利用、人居环境变化与社会公平发展等问题.旅游地聚居现象构成人居环境科学研究的重要命题.文章综览国内外旅游地聚居空间研究的相关文献,从旅游地聚居空间演化过程、理论解释、驱动机制、社会效应4个方面展开综述.旅游地聚居空间演化经历外部扩展和内部重组双重过程,呈现从非旅游功能向旅游功能转型、利用主体聚居面临着分化重组的分布格局、社会空间分异等特征.国内外关于逆城市化、旅游城市化和流动性转型等理论为旅游地聚居系统重构提供了理论线索.旅游地聚居空间演化的驱动机制取决于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旅游影响许多旅游地聚居系统的社会、经济和空间特征,是聚居空间增长和扩展的主要驱动力.不同利用主体在聚居中扮演重要角色,对聚居空间重构起到重要作用.旅游者、环境移民、房地产开发商、旅游投资商等是住房设计、住房质量、聚居规模和形态变化的主要驱动力.聚居空间变迁是透视旅游地社会转型的重要维度之一.研究内容涉及社会关系网络变迁、居住满意度和居住环境影响等社会效应.  相似文献   

4.
保继刚  杨兵 《旅游学刊》2022,37(1):18-31
国内有关"旅游吸引物权"的研究大多止步于理论探讨,而旅游地却存在大量旅游吸引物权益缺失的发展困境。文章尝试将"旅游吸引物权"学术概念进行落地运用,通过一场持续3年的旅游减贫试验,探索出旅游吸引物权在中国制度情境下的制度化路径,解析其实践效应。研究发现:(1)旅游吸引物权的产权建构需要首先从结构层面建立兼顾分配和资源保护意义的制度规则体系,制度规则背后的核心运行逻辑是经济利益调节。(2)制度结构建立后,再从能力与文化层面建构多方主体对旅游吸引物权表达与实践的理解和认知,重点是在认知范畴上建立产权共识。(3)旅游吸引物权建构所需的制度、能力与文化培育可由多方外部主体援助完成,但援助的目的是催发原住民的主体性。发展乡村旅游不一定需要大资本进驻,地方政府的政策支持、适量的资金投入、产权建构的技术援助,足以带动原住民参与旅游发展。其中,地方政府作为土地产权的决定性主体,对旅游吸引物权的理解、授权与支持是开展产权建构的根基性条件。需要指出的是,文章的旅游吸引物权建构是对各个构成物要素凝结的共有性、整体性旅游吸引价值的产权关系进行系统表达,本质上是不改变现有构成物的"名义产权"制度,利用制度多元逻辑引导多方主体改变产权认知观念与结构,在认知范畴上建立关于新增的旅游吸引价值的"事实产权"。  相似文献   

5.
乡村旅游是一种新兴的旅游地域分类,其区别于城市旅游,是在原有的观光旅游中衍生出来的一种以乡土气息为标志的旅游种类,其活动可以是多种多样的,旅游地以乡村地区为主。研究乡村旅游的现状条件与所存在的问题,推断其发展的可能性,以及发展当中存在的阻力,同时借鉴国外发展经验,进行乡村资源整合与新方向的探索,从而有利于乡村旅游的科学发展,带动乡村旅游不断发展。[编者按]  相似文献   

6.
乡村旅游是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重要路径选择。乡村旅游经营者的从众行为能够促进旅游地的规范化与规模化发展,但一味地盲从也必然会给旅游地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理性对待乡村旅游经营者的从众行为对旅游地的可持续发展意义深远。本文基于扩展的计划行为理论基本框架,引入精英影响感知和模糊情境感知两个变量,对乡村旅游经营者从众行为意向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研究,并构建乡村旅游经营者从众行为形成机制的理论模型。研究发现,行为态度、指令性规范、知觉行为控制、精英影响感知和模糊情境感知与从众行为意向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另外,乡村旅游经营者的受教育水平对从众行为意向存在显著影响,且呈现受教育水平越高从众行为意向越低的趋势。为了进一步发展乡村旅游,助推乡村振兴,建议提升乡村旅游经营者的经营能力;发挥乡村旅游精英的信息传递与示范带动作用;落实政府的引导与监管职能;防范政府决策层的盲从行为。  相似文献   

7.
乡村居民作为乡村旅游资源的重要载体和乡村旅游开发的核心利益主体,其参与旅游发展的态度、参与程度不仅关系到乡村居民自身利益,对于提高旅游者体验质量,开拓乡村旅游市场,促进乡村旅游地可持续发展等都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在文献研究和实地调研的基础上,从实证经济学角度出发,以贵州安顺天龙屯堡乡村旅游发展模式为个案,对乡村居民参与旅游发展的实践进行分析,进一步探索和揭示乡村社区居民参与旅游发展的意义,并对社区居民参与旅游发展中的潜在问题提出完善建议。  相似文献   

8.
编辑手记     
春天又一次来临,翻开新的封面,伴着油墨的清香,2009年第2期如期而至。本期刊载文章包含了节事与旅游、旅游市场、旅游产业、城市旅游、酒店与旅行社、旅游景区、乡村旅游等丰富的内容,值得细读。节会旅游的研究,有助于对节会的理性认识;旅游目的地节事与旅游业的融合、通过大型节事提升旅游地形象,以及节事对中国会展产业发展的影响,等等。从不同角度解析节事与旅游地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旅游地居民主观幸福感对当地旅游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涉及旅游发展对地方微观个体的影响,也是人地关系研究的重要科学问题。文章以民族旅游地西江苗寨景区为案例研究地,从旅游影响感知视角出发,基于SEM和fsQCA方法,综合分析民族旅游地妇女旅游影响感知对其主观幸福感的线性影响与非线性影响。研究发现,家庭生活幸福与人际关系和谐是妇女主观幸福感的主要影响维度;积极影响感知可显著提升妇女主观幸福感水平,消极影响感知对妇女主观幸福感的影响以直接影响为主;消极影响感知、物质需求满足、身心整体健康对妇女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存在非对称性和不确定性;主观幸福感的形成是多因素联动的结果,且存在多种路径可以实现民族旅游地妇女高主观幸福感的形成。研究结果为全面理解旅游发展与目的地居民主观幸福感的关系、有效提升民族旅游地妇女主观幸福感水平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0.
杨昀  保继刚 《旅游研究》2020,12(3):13-23
政府角色如何定位对旅游地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影响。文章以阳朔遇龙河景区为例,探讨其旅游地发展历程中政府角色定位的演变,解读不同阶段治理失灵的原因。研究发现:在旅游探查期,社区自主发展,政府基本缺位;在旅游参与期,政府以“规划者”角色介入,并主导运营管理,治理角色不中立,导致治理权威受损;在旅游大发展前期,政府治理目标部分错位加上在资源欠缺、政策准备不充分的情况下急于强制干预,最终导致治理失灵;在旅游大发展期,政府的治理能力和治理资源跟不上旅游规模的扩张,缺乏长效监管机制,难以实现有效治理。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以乡村旅游协同治理绩效为研究对象,基于协同治理以及网络治理绩效等相关研究,从网络特征、行动者属性、外部环境三个方面提出了融合性、关系强度、资源、意愿、社会资本、信息技术、政策这7个前因变量以及乡村旅游协同治理绩效这1个结果变量,同时采用定性比较分析法对7个前因变量和1个结果变量进行组态分析。结果表明:第一,7个变量不能单独影响高乡村旅游协同治理绩效的产生;第二,共发现9条导致高乡村旅游协同治理绩效结果产生的路径。  相似文献   

12.
朱华 《旅游学刊》2006,21(5):22-27
乡村旅游的兴起和发展,对我国改变农村二元结构,推动城乡一体化战略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是,我们应当注意到,乡村旅游的利益主体复杂,随着乡村旅游数量和规模的不断发展,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矛盾也日渐显现.因此,只有从战略的眼光审视、规划和管理乡村旅游,加强利益主体的协调与合作,寻求利益主体更多、更广泛的利益共同点,走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我国乡村旅游才可能深入持久发展,城乡一体化、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目标才能实现.  相似文献   

13.
乡村旅游投资主体关系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选择了国内经济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的一组乡村旅游开发案例进行对比研究,分析了国内乡村旅游开发中的投资主体关系.参与乡村旅游投资的主体包括政府、外来投资商、乡村集体组织和乡村居民个体.由于对乡村旅游开发要素的所有权不同,国内不同区域之间的市场化水准不同,投资回报不同,因而乡村旅游投资主体参与乡村旅游投资的方式也有所不同.但不管是发达还是欠发达地区,由于旅游资源的国有,土地资源的公有,在乡村旅游投资中,政府发挥着主导的作用;乡村地区资金的稀缺性,使得外来投资商可以获取乡村旅游投资的主要收益;而乡村地价较低,使得乡村居民的投资往往被边缘化.  相似文献   

14.
为解释一个特定的乡村为何会选择旅游发展道路,为何会长期延续旅游发展道路,并最终实现旅游主导的乡村变迁,笔者同时参考了旅游地生命周期假说这一旅游地演化研究领域的经典理论与来自新制度经济学的路径依赖理论,提出"起点-动力"假说.起点即由历史赋存和偶然事件所组成的发展初始状态,动力即自然环境、社会、经济、文化、政治等发展要素之间的复杂关联和相互作用.这一假说强调一种垮学科、多视角的研究方法,在追求普遍解释力的同时,也充分考虑到不同地区都在严格意义上具有独特的发展环境.  相似文献   

15.
杜宗斌  苏勤  姜辽 《旅游学刊》2013,28(6):65-74
社区归属感侧重研究居民对本地域社区和人群集合体的认同、喜爱和依恋等心理感觉,关注旅游地居民社区归属感是以人为本思想的具体体现,也是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目前旅游情景下的社区归属感研究较少。文章通过文献梳理社区归属感与其相关结果变量的关系,构建乡村旅游地居民社区归属感结构模型,以浙江安吉乡村旅游地为例,采用探索性因子分析和验证性因子分析方法,探讨旅游情景下社区归属感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地方依恋、旅游感知、社区参与、居民满意度及旅游获益是乡村旅游地居民社区归属感的5个主要维度,社区归属感对它们均存在显著正向影响,路径系数在0.130~0.728,t值介于5.936~9.215,显著性概率p均小于0.001,所建理论模型成立,拓宽了社区归属感理论框架。培育乡村旅游地居民社区归属感有助于提高居民社区参与程度,增加旅游地居民正面旅游感知,促进居民积极支持旅游发展,利于乡村旅游地社区实施科学的人本管理。  相似文献   

16.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而乡村振兴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近年来,乡村旅游在促进农民增收致富、推动解决“三农”问题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围绕共同富裕视域下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的科学内涵、理论逻辑、影响机制、发展战略、实现路径等展开深入探讨,核心观点如下:(1)共同富裕视域下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的科学内涵应从产业升级与经济发展、文化振兴与文脉延续、生态保护与绿色发展等方面来理解和把握。(2)乡村旅游发展要聚焦需求和供给规模,重视乡村旅游的科学规划,实现乡村旅游发展红利惠及更多人民。(3)乡旅微企是乡村旅游发展的重要主体,需要通过激活亲缘网络、提升培育精度、打造产业集群等路径激发共同富裕的活力。(4)乡村旅游的高质量发展需要重视文化内涵,充分利用以非遗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乡村旅游迈入高质量供给的新阶段。(5)共同富裕与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是相互依托、相互支持的关系,要进一步明确乡村旅游的产业定位,提高供给水平,利用好文化成果,探索改革创新制度。  相似文献   

17.
姚宏  孙根年 《旅游学刊》2011,26(8):53-59
文章运用旅游地非线性成长模型(TANG模型)对50年来西安国际旅游成长进行实证分析。分析指出,西安国际旅游第一周期为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阶段,规模极小,受政府制度、资源与产品创新、大规模突发事件影响极大;从客流量与旅游收入两个指标体系入手,讨论1978年以来的第二、第三周期,通过模拟方程、成长曲线及相关特征值实现了不同周期、不同指标的横向与纵向比较,同时在与统计值进行对比的过程中,清晰地反映出异常波动情况,判断波动原因,对旅游地成长过程有了更为清晰的认识。  相似文献   

18.
乡村旅游产业进化对民族地区乡村振兴和实现共同富裕具有重要价值。文章借鉴经济进化论和现代资源观理论,通过自上而下的理论演绎构建乡村旅游产业进化过程模式;采用文本分析法与定性比较分析法,分析影响民族地区乡村旅游产业进化的资源要素,探索产业进化组态路径。基于广西龙脊梯田景区61家旅游企业研究发现:(1)在多种组织资源持续交互作用下,乡村旅游产业呈现“自由演化-市场选择-实现进化”的螺旋式进化趋势;(2)组织学习能力、人力资本、技术创新、知识联盟、正式制度、创业环境6要素构成5条组态路径,推动民族地区乡村旅游产业进化;(3)组织学习能力是所有组态路径的核心要素,知识联盟对初始资源劣势型乡村旅游小企业不可或缺,合理配置资源是进化的关键。研究结论揭示了民族地区乡村旅游产业进化的复杂因果本质,具有积极的实践借鉴和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19.
论度假旅游资源的分类与评价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杨振之 《旅游学刊》2005,20(6):30-34
本文认为,现行的国家标准《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只适用于观光旅游资源的分类与评价,对度假旅游资源的分类、评价则不适宜。文章对度假旅游资源的构成要素作了较为详细的研究与评价,认为度假旅游资源由观赏游憩资源、生态环境资源、服务设施及服务、餐饮及其环境、娱乐项目五大要素构成,生态环境粪旅游资源是度假旅游资源的基础要素,生态环境在度假旅游地可直接转化为度假旅游产品,与游客进行着能量交换。度假游客对度假旅游地的需求,对度假旅游吸引物的评价决定了度假旅游资源的分类、评价。奉文对度假旅游资源的分类、评价标准作了尝试性的研究。  相似文献   

20.
张靖萱 《西部旅游》2022,(24):61-63
乡村旅游在我国的发展从最初的资源特色主导、农业产业主导和政府扶持主导过渡到了如今的市场主导,从一定程度上来说顺应了当前游客诉求多元化的趋势,但同时存在游客感知服务质量较低、游客个性化需求难以满足等问题,形成了乡村旅游需求高级化与乡村旅游产品初级化并存的矛盾局面,严重制约了乡村旅游的进一步发展。文章通过问卷调查及面对面访谈相结合的方法获取数据,借助相关理论将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重点对乡村旅游游客感知服务质量及游客满意度进行定量研究,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乡村旅游发展策略,以期助力乡村旅游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