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46 毫秒
1.
科学与哲学:旅游研究中的两种不同路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学与哲学,是人类知识史当中两个涉及本体论、认识论的重要问题.从历史上看,人类知识的积累过程经历了哲学与科学的同源分流过程,最终在当今的知识界形成了知识来源的两种不同路径:哲学路径和科学路径.旅游研究作为社会科学的一部分,也同样面临着其知识获得途径的选择和利用问题.对此,文章讨论了旅游研究中的“哲学路径”和“科学路径”,梳理了这两个路径对旅游知识贡献的意义和价值.文章的观点建立在东西方哲学传统有所不同这一基点上,进而指出由此带来的东西方现代科学发展的不同趋向及其在旅游研究中的意义.文章认为,西方哲学主流中的理性主义思想为现代科学带来了客观化的知识形态,促进了包括旅游研究在内的社会科学的发展,但与此同时,固化的知识形式和知识成果也具有侵蚀人类谋变、应变智慧的风险.这一问题直接引发了旅游研究中现代与后现代的两次转向,并预示着进一步走向综合的可能性.旅游学研究应该是哲学与科学两个路径的贯通与融合.  相似文献   

2.
基于伦理维度的旅游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文社会科学存在科学叙事和人文叙事两种知识创造模式,旅游研究应该改变片面追求"科学化"、"客观性"的现状,而对人文关怀取向的旅游研究加以重视。由于旅游不仅具有经济价值与审美价值,还有伦理价值,旅游伦理研究理应是人文叙事知识创造模式的表现形式之一。文章从旅游伦理研究的时代背景、现实问题、国内外相关领域研究进展等方面对相关文献进行了综述,并认为这一新研究范式将改变以往只注重旅游的"事实"方面而忽视"价值"方面的片面性,为旅游研究注入了人性的因素,有助于旅游研究进一步走向成熟。  相似文献   

3.
行动者网络理论(ANT)与旅游研究范式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首先提出从范式概念对旅游研究进行梳理的必要性,然后对国外有关旅游研究范式的文献进行回顾,以说明实证主义和后实证主义的范式在当前旅游研究中占主导,旅游研究整体上处于社会研究中的前两个阶段,即传统阶段和现代主义阶段.在此基础上,文章对一种新的理论——行动者网络理论加以引介,对其所坚持的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加以概括,并从行动者网络理论的视角对旅游知识生产及研究对象加以审视,将这一理论在当前旅游研究中的应用情况进行了介绍与评述,并与其他范式的不同之处进行比较.文章指出,行动者网络理论对于研究对象由各种异质性事物组成,旨在发现那些异质性事物之间的联结和过程的研究具有理论优势.这一理论优势与旅游现象快速变化的特点及复杂性等相适应,行动者网络理论对于旅游研究的范式创新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李军 《旅游学刊》2016,(4):51-61
信息大爆炸时代,甄别出真正意义上的知识尤为紧迫和重要.然而,由于旅游管理的研究具有多学科介入的特性,旅游研究所生产的知识很难以单一学科标准进行评判,因此从知识论视角对旅游研究的审视是一种比较可靠和可行的标准.文章首先详细阐述柏拉图《泰阿泰德篇》关于知识的定义,以及现当代对柏拉图这个对话录中的知识定义所进行的全新而深入的解读.之后再对现当代哲学家们对包括知识定义在内的知识论的主要发展进行阐述和回顾.然后选择一个很具有代表性的、著名的旅游管理研究命题作为案例,按照知识论的四个重要方面(知识的定义、知识的分类、知识的可靠性和知识的真理性)来分析和评判其研究,以展示和呈现这一类实证主义范式的旅游管理研究所具有的知识论意义及其缺失之处.最后作了总结并阐述了对未来旅游研究所具有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5.
组织"旅游与哲学"这一专栏的初衷在于:一方面,中国当下旅游研究在走向"科学"的同时也开始走向固化和枯燥,无法凸显旅游学术研究的张力,无法创造深度探讨的空间,因而担心中国旅游研究的学术思想日趋细碎和枯竭;另一方面,如果能为国内一部分执着于思考旅游研究中的哲学问题的学者提供一个平台,将对打破上述隐隐出现的困局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管婧婧 《旅游学刊》2012,27(10):85-92
饮食作为旅游体验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受到不少学者的关注,已积累了丰富的研究成果.21世纪初更是提出了以美食为核心的旅游,成为特殊兴趣旅游中的重要分支.文章对于国外美食与旅游的相关文献从“旅游中的饮食”和“美食旅游”两个方面进行了归纳和梳理.文献研究发现,作为旅游产品组成的饮食和美食旅游,这两个概念在研究过程中存在着相互替代、界限模糊的现象.而美食旅游概念泛化现象将导致研究过程中美食旅游者数量被人为放大,美食旅游对旅游目的地贡献被高估,真正的美食旅游者需求被忽视.文章提出要从美食在旅游过程中的中心性出发讨论美食旅游、美食旅游者和美食旅游者的体验.  相似文献   

7.
张斌 《旅游学刊》2012,27(9):106-112
《旅游哲学引论》以其创新性填补了国内旅游哲学的学术空白.该书本着反思和批判的研究态度,以旅游概念作为逻辑起点,试图由此建立旅游哲学的体系.文章认为,由于作者未能坚持反思的批判的研究思路,在构建旅游哲学时出现很多问题.文章对该书的逻辑起点、论证思路的逻辑走向以及旅游哲学体系的构建进行了分析和评论,指出以旅游概念为逻辑起点,要坚持对其进行前提追问、反思和清理,才能在此上逐步构建起以本体论、认识论和价值论为主体的旅游哲学体系.这种建立在哲学逻辑之上的研究体系,才是我们真正需要的旅游哲学体系.  相似文献   

8.
中国旅游研究的多维视野--对国内与国外相关文献的评述   总被引:8,自引:8,他引:8  
本文通过对大量英文和中文文献的检索和分析,以几个重要的主题作为阐述的基本框架。比较全面地分析了中国本土学者、外国学者以及旅居国外的中国学者对中国旅游问题的研究成果和基本观点,并对旅游研究过程中所呈现的基本趋势进行了讨论。通过这个分析,使国内同行得以一窥中国旅游问题在世界旅游论坛上被关注的程度,以及了解中国旅游研究与国外旅游研究的差别。本文提供的大量英文文献,也是相关研究领域的重要学术线索。  相似文献   

9.
时空思维之旅游研究应用与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时空思维对于多学科、综合性的旅游研究具有普适意义,且具有横断特征的学术探讨价值。文章在进行时空思维概念与内涵理论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国内外的旅游实践研究,经归纳提炼,提出了几种时空思维的旅游研究应用模式。认为从时空角度研究旅游是旅游研究的关键思维路径;时空思维方法可望解决旅游研究的一些重大问题;旅游研究中的“时空思维自觉”将会提高研究的深度与科学性;时空思维分析的技术手段越来越成熟。  相似文献   

10.
国外葡萄酒旅游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作为新兴的利基旅游或特殊兴趣旅游的重要分支,葡萄酒旅游在国外相关领域的研究中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日益受到关注并积累了丰富文献.本文对国外葡萄酒旅游研究文献从葡萄酒旅游的概念、葡萄酒游客、区域葡萄酒旅游开发与管理3个方面进行了归纳和综述.文献研究表明,国外有关葡萄酒旅游的已有研究呈现出多学科参与的应用研究的特点.其未来的研究仍将保持这一趋势,并有可能在大众旅游和替代旅游这一对范畴下有其理论贡献.  相似文献   

11.
农民旅游:概念、基本问题与研究框架——一个文献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农村经济发展带来农民财富积累及农民生活质量的提升,农民旅游迅速发展。文章基于中国转型期的社会背景,在回顾近30年来国内农民旅游研究文献的基础上,对农民旅游的概念内涵、研究历程、研究视角和研究特征进行了概括,并提出一些尚待研究的基本问题,包括旅游学科研究框架下如何界定农民、农村非均衡性导致的农民旅游差异化问题、如何划定农民旅游市场的界限以及如何对农民旅游市场进行统计等,最后构建出农民旅游研究框架。  相似文献   

12.
旅游商品的概念辨析与研究框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旅游商品的概念一直是旅游研究中较为模糊的概念.此前的研究往往通过列举总结的方式对其概念性定义进行界定,但在概念应用上产生诸多的歧义.文章通过研究综述的方式总结了旅游商品概念在旅游研究中的应用,归纳出旅游商品在需求者、供给者与商品流通三种不同维度的概念性定义.在需求者维度下,旅游商品指旅游者在旅游活动中所购买的有形商品;在供给者维度下,旅游商品指由旅游生产系统供应的,具有“旅游”内涵的有形商品;在商品流通维度下,旅游商品指在面向旅游者开放的市场上流通的有形商品.不同维度下的定义由于商品所联接的“角色”与“关系”不同而存在差异.最后,构建出旅游商品的研究框架,以便于旅游商品概念在不同研究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3.
旅游商品概念性定义与旅游纪念品的地方特色   总被引:56,自引:1,他引:55  
苗学玲 《旅游学刊》2004,19(1):27-31
目前国内学术界对旅游商品的概念还未达成共识。各种概念之间界限模糊,名称混用现象常见于各种文献。这一现状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术交流和实践活动的开展。文章在对以往定义回顾和分析的基础上,重新界定了旅游商品的概念性定义。继而,对其外延进行了规范,其中包括旅游纪念品、日常用品(旅游前和途中购买)和免税商品三个部分。由此,旅游商品呈现出“集合性”和“角色性”的特点。文章认为地方特色是旅游纪念品的本质特征。最后指出地方特色研究将是旅游纪念品未来研究的重要领域。  相似文献   

14.
易柳夙  吴茂英 《旅游学刊》2020,35(4):133-144
家庭旅游是全球旅游业最重要的细分市场。近年来,我国家庭旅游市场的规模和发展潜力受到业界的广泛关注,但相对于我国家庭旅游市场的发展实践,国内学术界对这一细分市场的研究明显不足。文章对2000-2019年发表在英文期刊的136篇家庭旅游文献进行了系统梳理,研究发现国际学术界日益关注家庭旅游,文献数量不断增长,但研究地域主要集中在北美和欧洲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研究方法以定量研究为主,研究主题、数据获取方法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研究对象聚焦儿童参与的核心家庭旅游活动。研究主要以家庭消费的计量模型、家庭角色和家庭资源/权力理论、体验理论和家庭功能理论等为基础,可归纳为消费、决策、体验和功能等4个研究视角。基于英文研究的局限,并结合中国的文化、家庭、市场和社会特征,文章提出了中国家庭旅游研究应该重点关注的4个方向:(1)中国文化价值观及其影响;(2)中国家庭角色和结构特征;(3)家庭旅游市场的供给研究;(4)积极老龄化(active aging)和社会功能。  相似文献   

15.
旅游心理学:含义、对象与特点的再审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旅游心理学应用研究成果丰富,然而其基础理论研究却十分薄弱.旅游心理学不应是旅游的心理学研究,而应是关于旅游心理现象及其研究的科学;旅游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也不应局限于旅游活动中人的心理与行为,而应指向整个旅游心理现象及旅游心理研究;旅游心理学的特点不但体现在研究对象、研究方法上,还体现在研究意义和概念范畴上.逻辑起点选择有误是目前旅游心理学及许多旅游学分支学科定位欠准确、名实不相符、体系无特色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6.
琼达  赵宏杰 《旅游学刊》2016,(10):108-115
旅游目的地选择模型建构的研究多数以微观经济学、认知心理学与市场营销学等为基础理论,较少从个体与地方感情连结的视角探讨游客旅游目的地选择决策行为。文章以旅游目的地选择为研究主轴概念,结合地方情感概念中的旅游目的地意象和地方依恋,根据研究文献梳理结果、基础理论界定模型建构的路径变量与逻辑框架,进而提出基于地方情感的旅游目的地选择模型及模型过程步骤。文章建构模型表明,游客旅游目的地选择始于旅游目的地意象的形成,随着整体认知意象的深化,游客对旅游目的地将产生地方认同感,再通过选择决策行为选择意向的旅游目的地从事旅游活动,通过对旅游目的地旅游体验的功能满足产生依赖感,最终形成对旅游目的地的地方依恋感。研究成果对于旅游目的地选择具有交叉研究的创新价值,对于旅游目的地市场战略规划实践活动而言具有参照价值。  相似文献   

17.
张言庆  寇敏  马波 《旅游学刊》2012,27(2):94-100
邮轮旅游在我国属于一种新兴的旅游方式,近年来受到产业界和理论界的普遍关注.但目前国内对邮轮旅游市场的研究比较匮乏,所能提供的有关邮轮旅游市场需求特征的信息很少.文章全面检索了国外邮轮旅游市场研究的相关文献,并进行了文献统计分析、主题内容分析.研究发现:国外该领域研究文献的大量出现是在2000年之后,全部为实证研究,研究内容包括邮轮游客基本特征和市场细分、邮轮旅游动机、邮轮旅游决策及影响因素、邮轮旅游体验质量和满意度等方面.在此基础上,文章还就未来国内邮轮旅游市场研究和业界实践提出了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18.
奉雅琴 《西部旅游》2023,(4):106-108
跨地区学习、工作越来越普遍,人们容易产生思乡之情,旅游中的乡愁怀旧现象日益凸显。文章首先查找国内与乡愁旅游主题相关的文献,发现目前成果较为匮乏,随后对乡愁、怀旧进行了系统的文献梳理和评述,并在此基础上对该领域的未来研究方向提出展望。文章将已有文献主题划分为乡愁相关概念及乡愁量表的发展、乡愁与旅游的关系、乡愁旅游的产生以及乡愁影响下旅游行为的表现四个部分,由此进一步指出未来的研究需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完善和补充:研究乡愁旅游在不同情境下的差异、研究乡建适度背后的机制、扩大测量样本群体以及利用数字化技术宣传旅游目的地。  相似文献   

19.
国外中国旅游研究进展:学术贡献视角的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分析了国外中国旅游研究的总体情况,对其主要进展进行了基于学术贡献视角的阐述和评价。研究指出,国外中国旅游研究主要的学术贡献集中在引介、应用和理论检验方面,而扎根于中国旅游发展实践的理论建构尚不多见。研究认为,国内外旅游学界存在的信息不对称,国外学界和业界了解中国旅游发展迫切的刚性需求,以及研究可进入性和调研深度的缺失,是导致目前国外中国旅游研究领域理论贡献成果较为欠缺的主要原因。深入中国旅游发展实践进行理论提升,并实现同西方现有理论的对话乃至超越,将是中国本土的旅游研究走向世界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孙业红 《旅游学刊》2012,27(6):10-19
城市旅游研究有长期的历史.文章从新的角度较为系统地综述了城市旅游这个并不新颖、但却值得深入探索的问题,在西方文献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些关于城市旅游发展创新性的思想和理论构架,并指出了未来几个重要的研究方向,如城市中旅游集聚造成的拥挤问题、城市遗产类旅游资源空间格局研究(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空间分布对城市发展的影响)、城市旅游规划中广泛存在的“复制与粘贴”问题对城市旅游竞争力的损害以及城市舞台化旅游发展中存在的种种问题等.在此基础上,文章结合中国城市旅游发展的研究现状,提出中国城市旅游发展可以借鉴的一些国际先进经验,以及在借鉴这些经验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