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本文以2008—2020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考察中小股东网络监督对企业金融资产配置的影响。研究发现,中小股东网络监督显著抑制了企业金融资产配置,发挥了治理效应,并且这一治理效应通过提高媒体关注度、增加监管问询以及提高信息披露质量实现。进一步研究发现,当公司负面网络舆论较多、散户投资者较多、管理层持股比例较低以及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较低时,中小股东网络监督对企业金融资产配置的抑制作用更为明显。本研究丰富了中小股东网络监督的经济后果研究,并为完善中小投资者的保护机制,实现上市公司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持与经验证据。  相似文献   

2.
机构投资者通过社会网络连接形成的机构投资者团体能否提高企业信息披露透明度、抑制控股股东的私利行为,是一个值得深究的话题。以2016—2020年A股上市企业为研究样本,基于社会网络算法从机构投资者网络中识别出机构投资者团体持股,研究机构投资者团体持股对关键审计事项信息质量的影响后发现,机构投资者团体持股显著提高了关键审计事项信息质量,具体表现为机构投资者团体持股比例越高的企业关键审计事项披露形式越多元、披露内容越充分、文本相似度越低、文本可读性越高。作用机制表明,机构投资者团体持股主要通过信息监督效应实现关键审计事项信息质量的提升。横截面分析发现,在无机构投资者调研以及长期机构投资者团体持股的组别中,关键审计事项信息质量更高。上述结论意味着,为提升关键审计事项信息质量,审计师应具有审计全局、宏观视角;机构投资者团体应当树立长期价值投资意识,建立核心投资理念;监管机构应加快长期机构投资者参与市场的机制建设。  相似文献   

3.
王垒  沙一凡  康旺霖 《金融评论》2022,(6):37-57+122-123
从网络视角探讨机构投资者的治理角色已成为学术界的热点话题,但相关文献普遍关注个体网络位置,忽视了个体交互关系对机构投资者的影响。借助2013~2020年沪深A股主板上市公司数据,本文运用Louvain算法从机构大量持股的网络中近似识别机构投资者团体,并探究其对大股东掏空行为的影响。研究发现:机构投资者抱团会合谋大股东,加剧其掏空行为;考虑团体特征的影响,发现单个机构团体内部各成员合作程度的下降和企业内机构团体之间竞争程度的减弱,均有助于抑制机构投资者抱团的负面影响。拓展性分析表明,机构投资者抱团后会选择操纵管理层业绩预告以高位减持获得收益,并会通过委派董事削弱董事会独立性为大股东掏空提供便利;而外部流动性环境会影响机构投资者抱团持股的治理效应,当资本市场放松卖空管制和处于熊市时,机构投资者抱团的消极治理效应能够得到缓解。研究结论丰富了机构投资者网络结构特征对其治理角色影响的相关研究,为监管机构投资者的非理性行为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中国产业链企业存在专利创新“量质错配”陷阱,这阻碍了创新要素的沿链扩散与技术整合,导致重点领域的关键核心技术难以实现有效突破。文章从产业链治理的视角出发,实证检验了机构纵向持股能否提升产业链企业的专利创新质量。研究发现,嵌入产业链的机构纵向持股与企业专利创新质量之间呈现出“U”形非线性关系。在U-test非线性测试、控制样本选择偏差和反向因果等内生性与稳健性检验后,上述结论依然成立。异质性分析表明,机构纵向持股的投资组合权重以及产业链上下游非对称持股影响其治理行为。其中,监督型机构纵向持股在企业专利创新治理中发挥主要作用;随着产业链非对称持股程度加大,来自联结供应商或者分销商的机构纵向持股的治理策略逐渐由“策略均衡”向“主动干预”演化,从而提升企业专利创新质量。在作用机制方面,当持股比例小于26.27%时,机构纵向持股通过纵向关联交易和垄断竞争强化垄断效应,降低企业专利创新质量;当持股比例大于26.27%时,机构纵向持股通过企业供需优化和委派董事加强协同治理效应,以此促进专利再配置和专利引用,进而加强创新扩散效应,提升企业专利创新质量。文章的研究结论可以深化对机构纵向持股这一新兴持股模...  相似文献   

5.
李翔  邓可斌 《经济前沿》2014,(2):132-147
提升上市公司治理水平、抑制隧道效应是我国证券市场实施引入外资股东改革的重要目的之一。研究采用动态面板系统GMM估计方法,从现金股利隧道效应角度实证检验引入外资股东是否能有效控制控股股东掏空行为,保护中小股东利益。实证结果证明:(1)外资直接持股能够对现金股利隧道效应发挥一定的抑制作用,而间接持股则没有明显作用;(2)直接持股外资大股东对现金股利隧道效应的抑制作用与其持股比例密切相关,当持股比例适度时,外资股东能够抑制第一大股东的掏空行为,降低第一大股东隧道效应。但当外资持股比例达到一定程度,成为第一大股东或与第一大股东接近时,外资大股东的监督作用和隧道效应抑制作用会消失。无论是改变现金股利隧道效应的度量因子,还是使用更为保守的样本,这一结论都是稳健的。  相似文献   

6.
随着经济不断发展,机构投资者已成为我国资本市场的重要力量。从机构投资者出发,以2011—2020年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探究机构投资者交叉持股与企业财务违规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一是交叉持股的机构投资者为保证其参与的投资组合价值最大,具有较强的参与企业决策的动机,有效降低企业财务违规行为的发生;二是机构投资者交叉持股能够约束管理者行为,促使企业披露有效的会计信息,提升企业间的会计信息可比性;三是交叉持股的机构投资者能够营造良好的会计信息可比性环境,提升企业间的会计信息可比性,进而降低企业财务违规行为的发生;四是较低的公司治理能力和较高的融资约束程度下,交叉持股的机构投资者更能发挥有效的监督作用,机构投资者交叉持股对公司财务违规行为的预防效果相比公司治理能力较强和融资约束程度较低时更显著。最后分别从企业视角和机构投资者视角提出针对性建议。  相似文献   

7.
机构投资者作为我国资本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公司治理外部监管等方面发挥着不可小觑的作用。将公司治理传导效应纳入机构持股与企业创新关系及作用机理分析框架,基于2007—2018年A股上市公司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结果发现,机构投资者持股显著促进企业创新,内部控制有效性、核心技术人员股权激励和管理费用控制是机构投资者促进企业创新的3个重要传导路径。另外,战略型机构投资者对企业创新的影响相较于财务型机构投资者更为突出;同时,机构投资者对非国有企业创新存在显著促进作用,但对国有企业整体创新的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8.
《发展研究》2020,(7):26-33
为探究机构投资者参与上市公司治理和对公司绩效的影响,以我国机构投资者的持股比例为阈值,利用2007年—2015年沪市A股上市公司季度数据构建动态面板数据门限模型,并使用差分—广义矩(FD-GMM)方法进行实证分析。检验结果表明:机构投资者在参与我国上市公司治理过程中存在明显的阈值效应:只有当机构投资者的持股比例超过特定阈值后,机构投资者通过积极参与公司治理,对上市公司的价值才具有显著的正面影响;而当机构投资者的投资比例在阈值以下时,由于更关注于短期业绩,其对上市公司的治理效果体现出明显的负面监督效应。据此,提出大力发展机构投资者、鼓励其发挥内部监督人角色并进行长期价值投资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数字经济背景下,互联网对企业创新的作用日益凸显。数字化企业作为国家“互联网+”战略实施的“排头兵”,过度持有金融资产会对创新投资产生挤出效应,从而不利于国家创新能力提升和经济发展。互联网时代,能否通过“互联网+”战略促使数字化企业降低金融资产配置水平,从而促进创新投资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以2010—2020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实证检验“互联网+”战略实施、数字化企业金融资产配置与创新投资三者间的互动关系。结果发现,“互联网+”战略能够通过降低数字化企业金融资产配置水平促进创新投资,即金融资产配置在“互联网+”战略与数字化企业创新投资间发挥部分中介效应。进一步将创新投资细分为探索式和利用式创新投资发现,“互联网+”战略能够促进数字化企业探索式创新投资,抑制利用式创新投资,同时金融资产配置在“互联网+”战略与探索式创新投资间难以发挥中介效应,但在“互联网+”战略与利用式创新投资间发挥遮掩效应;对企业金融资产配置的蓄水池动机和替代动机进行检验发现,“互联网+”战略能够削弱数字化企业的蓄水池动机,对替代动机无显著影响。结论能够为国家更好地发展互联网经济,合理配置数字化企业金融资产,优化创新投资提供经验借鉴和实证支持。  相似文献   

10.
《现代财经》2015,(8):57-69
本文从独立性和稳定性交叉视角检验了异质机构投资者持股对企业绩效的影响。研究发现独立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越高,企业绩效越好;非独立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与企业绩效的相关性不显著。同时,独立机构投资者持股是否稳定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而非独立机构投资者持股是否稳定对企业绩效的影响不存在显著差异。这说明独立性机构投资者在公司治理中能发挥着更为积极的作用,且其投资的稳定性标志着企业绩效的提高。因此,监管部门应鼓励发展独立机构投资者,并引导其进行稳定投资。  相似文献   

11.
保险资金作为重要的机构投资者能否发挥促进公司绩效提升的作用在已有研究和监管政策制定上都存在较大争议。本文以2005-2017年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发现险资持股比例对上市公司绩效以及估值影响存在显著的倒U型曲线效应,相应机制研究表明险资持股通过显著影响两类代理成本的渠道发挥治理作用。在适度持股比例以下,险资增持能够降低被投资公司管理费用率和其他应收款占比,并提高资产周转率,从而降低两类代理成本;持股超过一定比例反而造成两类代理成本上升。险资持股比例变化对保险机构调研次数的影响则从公司治理参与角度印证了以上结论。对倒U型曲线效应的深入分析既有助于深化对机构投资者影响公司绩效的多重效应和机制的认识,同时为在金融机构层面落实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增强险资服务实体经济能力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奚宾  张威威 《技术经济》2022,41(5):85-96
经济高质量发展背景下,企业环境信息披露已经引起全社会的普遍重视。本文基于沪深A股上市公司2007—2019年样本企业面板数据,以投资者关注为中介变量,揭示环境信息披露对企业经营绩效的作用机制。结果显示,环境信息披露对企业经营绩效具有显著的正向激励作用,投资者关注发挥部分中介效用。进一步的研究表明,将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作为门槛变量时,存在显著的单一门槛效应,当企业引入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高于一定门槛值时,环境信息披露能显著提升企业经营绩效,否则激励效果不显著;同时异质性分析发现,重污染行业及2015年后环境信息披露对企业经营绩效激励效果更为显著。本文研究结论有助于企业更理性地认识环境信息披露的经济效益,为政府、企业和投资者共同构建高质量环境信息披露体系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3.
霍远  陶圆 《技术经济》2022,41(5):122-133
深化供给侧改革对促进供给侧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采用2007-2019年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探究异质机构投资者对商业信用融资的影响,本研究的结果表明:机构投资者持股企业通过提升信息披露质量而提升企业商业信用规模。专注型机构投资者持股对商业信用融资促进作用更显著。使用替换变量、倾向得分匹配法、更换变量衡量方式、滞后一期及工具变量法检验后,结果依然稳健。进一步分析,专注型机构投资者仅对研发强度大的企业商业信用融资的具有促进效用;机构投资者在市场化进程弱、融资约束高的企业发挥更好的治理作用。本文揭示了机构投资者影响企业商业信用融资的黑箱,同时建议资本市场发展持股稳定、持股比例高的专注型机构投资者,提高商业信用融资规模,促进供给侧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4.
面对经济“脱实向虚”的现实,实体企业的数字化转型将发生相应改变。选取2012-2019年A股非金融类上市公司数据,实证探讨了金融资产配置对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影响,并尝试从金融资产期限结构、门槛效应、异质性等方面进行拓展分析。研究发现,金融资产配置与数字化转型整体呈现“倒U型”关联,即适度金融投资能够发挥金融支撑实体经济作用,短期金融资产主要发挥“蓄水池”功能,长期金融资产则倾向“投资替代”动机。其中,非国有企业和高技术企业具有较低的最优金融资产配置水平,需要更为重视金融投资的负向作用。进一步研究表明,存在融资约束、金融收益门槛促使金融资产配置与数字化转型关联产生区间效应。研究结论对于引导企业树立正确金融投资动机,合理配置金融资产规模具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5.
大股东治理与管理者过度投资行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管理者的机会主义引发了企业的过度投资行为。本文以我国A股上市公司2005~2006年的横截面数据为基础,分析了大股东持股及其相关的股权结构特征对管理者过度投资行为的治理效应。结果表明:(1)大股东持股比例与企业的过度投资水平呈倒N型的曲线关系,即大股东对管理者过度投资行为的监督作用同时存在激励效应和防御效应;(2)非国有大股东对管理者过度投资行为的监督更有力;(3)次大股东的存在有利于发挥大股东的激励效应,抑制大股东的防御效应,特别是当大股东不处于控股地位时。  相似文献   

16.
推动企业真正履行环境责任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基于2010—2021年重污染行业A股上市公司数据,探究机构投资者退出威胁对企业“漂绿”行为的治理作用。研究发现,机构投资者退出威胁可以抑制企业“漂绿”行为;而且,机构投资者持股越集中,其退出威胁对企业“漂绿”行为的影响越显著。进一步的路径分析表明,机构投资者退出威胁能够直接抑制企业管理层与控股股东自利倾向,并引发其他利益相关者监督,从而强化共同治理力度。此外,在企业为非国有性质、审计质量较低、地区公众环境关注度较高的情况下,机构投资者退出威胁具有更强的绿色治理效应。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三农”问题受到极大关注。为了应对外部资源、环境、科学技术等多重压力对农业升级与发展的影响,政府出台了诸多政策支持农业企业的技术研发与创新。本文从政府干预视角分析政府补助和税费返还两种形式的政府创新支持政策对农业企业研发投入的影响,重点分析机构投资者与大股东参与公司内部治理以及社会审计事务机构参与公司外部治理这两者所发挥的不同监督作用。研究发现:第一,不同形式的政府创新支持(政府补助和税费返还)对农业企业研发投入的影响并不一致。政府补助产生替代效应,税费返还则产生互补效应。第二,持股监督(机构投资者和大股东的持股比例上升)能增强政府补助对农业企业研发投入的替代效应,也能增强税费返还对农业企业研发投入的互补效应。第三,审计监督(社会审计事务机构的审计意见)会减弱政府补助支持对农业企业研发投入的替代效应,也会减弱税费返还对农业企业研发投入的互补效应。本文的研究发现为政府制定适宜的创新支持政策,以及合理发挥持股监督与审计监督的内外部治理作用,提供一定的决策依据和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8.
以2010-2015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采用Tobit回归方法探讨不同类型机构投资者持股对企业创新投入的影响,并深入分析股权集中度与股权性质对机构投资者持股与创新投入关系的调节作用。研究发现,相比于交易型机构投资者,稳定型机构投资者更能提高企业创新投入;股权集中度在交易型机构投资者样本中削弱了机构投资者持股对创新投入的促进作用;机构投资者持股对国有企业提高创新投入的力度显著高于非国有企业。最后提出企业须正视机构投资者和使股东结构多元化,政府应加大证券市场监管力度与深化国企改革等建议。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以2004~2013年沪、深两市A股非国有企业为样本,研究机构投资者持股对非国有企业融资约束的影响,并分析持续经营审计意见在其中的调节作用,考察在机构投资者异质性与宏观金融环境下,该作用机制的效果与表现,研究结果表明:机构投资者持股能显著缓解非国有企业融资约束;持续经营审计意见显著削弱了机构投资者持股对非国有企业融资约束的缓解作用;在压力敏感型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较高的非国有企业或货币政策宽松阶段,持续经营审计意见在削弱机构投资者持股对非国有企业融资约束的缓解作用方面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20.
基于代理理论,检验了机构投资者能否作为一种公司治理机制,降低管理层的代理成本,激励上市公司管理层增加R&D投入、追求上市公司的长期价值。结论显示,机构持股与上市公司R&D支出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机构持股能够激励企业进行长期投资。以上发现表明,机构投资者已经能够作为一种公司治理的机制参与到公司治理中,并对公司的经营运作发挥监督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