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人口流动、财政支出结构与城乡收入差距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系统分析,尝试将人口流动因素和财政因素综合纳入城乡收入差距的研究之中。在理论分析框架的基础上,本文基于1996~2006年的省级宏观面板数据和1995年、2002年的中国家庭收入调查(CHIP)微观数据,运用宏观计量分析和微观统计比较分析相结合的实证研究方法,验证了相关假说。研究发现,城市化和更多的农村劳动力进入城镇单位工作对城乡收入差距影响不显著;政府在科教文卫和转移性支出方面具有明显的城市倾向;政府对经济参与程度的提高和国有单位就业比重的增加均会拉大城乡收入差距。这些发现对解决日益严重的城乡收入差距问题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2.
本文基于苏皖两省4市713名新生代农业转移人口调查数据,从代际传承视角切入,运用层次分析法(AHP)、多元线性回归(OLS)和分位数回归(QS)等方法分析了农业转移人口经济、社会和文化资本传承对金融市民化程度的影响作用。研究发现,新生代农业转移人口认知的父代城市融入程度与老一代农民工的自我认知非常接近,但认知结构具有一定差异;经济资本、社会资本和文化资本代际传承对农业转移人口金融市民化程度均有显著影响;随着农业转移人口金融市民化程度的提升,资本积累对金融市民化程度的影响作用会发生相应变化。  相似文献   

3.
新型城镇化下,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实质在于其从农村中彻底退出并融入城市社会,城市住房是实现农业转移人口"退村进城"的必要条件。然而,在政策层面,农村土地产权不完整以及城市住房保障政策部分失灵,致使农业转移人口既无法获得土地财产性收入以满足进城租房购房的资金需求,又难以得到住房保障支持;在市场层面,房价收入比过高;在社会层面,社会资本匮乏;政策、市场、社会的选择性排斥加剧了农业转移人口住房解决难度和市民化漂浮困境。基于此,应允许承包地、宅基地、集体资产可抵押以及市场交易,建立和完善产权市场交易体系,以增加土地的财产性收入,形成对农业转移人口"退村"的推力;实施差异性住房保障政策、建构各级政府公共服务成本分担机制、市场主体市民化支持机制以及增加资本建设,形成对农业转移人口"进城"的拉力。在综合运用政府力量、市场力量以及社会力量解决住房问题基础上,探索新的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机制。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问题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农业转移人口在市民化过程中遇到的阻碍,严重制约了市民化进程,也延缓了新型城镇化的步伐。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不但关系到"三农"问题,而且还会影响到我国经济发展的质量。包容性发展理念的提出为解决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问题提供了新思路。本文基于包容性发展的视角,提出了农业转移人口在市民化的过程中面临的种种排斥,包括就业市场的排斥、制度排斥、社会心理的排斥、政治以及经济排斥,并结合包容性发展理念从政府、社会和个人三个层面提出了对策。  相似文献   

5.
本文基于2014年、2016年和2018年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数据与相关宏观经济数据,运用Logit模型,考察了城市规模视角下数字经济规模对农民工相对贫困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在城市规模集聚效应下,城市数字经济规模扩大会显著减缓农民工相对贫困。一方面,借助城市规模集聚效应,城市数字经济规模扩大能有效提升农民工工资收入水平,发挥减贫效应;另一方面,数字经济规模扩大在通过促进农民工非工资收入增长,发挥减贫效应的同时,也带来了区域数字鸿沟。异质性分析表明,数字经济红利更有助于缓解大城市拥有初中及以上学历农民工和高数字素养农民工的相对贫困,并表现出明显的群体数字鸿沟。基于上述结论,本文认为,各地区应在完善数字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应充分发挥数字经济就业创业“孵化器”作用,健全灵活就业劳动用工和社会保障政策;还应积极引导并鼓励农民工通过学习不断提高互联网技能和数字经济素养。  相似文献   

6.
农业转移人口能否完全融入城市生活,不仅影响着经济的发展,也影响着社会的稳定。新时代作为全面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阶段,科学探究农业转移人口融入城市的困境与对策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因此,针对目前农业转移人口融入城市面临的制度保障不足、融入基础较差、参与能力较弱、参与渠道狭窄、共享机制缺失、融入水平较低等困境,本文从包容性发展视角出发,提出了健全农业转移人口的制度保障、夯实农业转移人口的融入基础、拓宽农业转移人口的参与渠道、提高农业转移人口的参与能力、完善农业转移人口的共享机制、提高农业转移人口的融入水平等路径。  相似文献   

7.
流动特征、政府服务与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意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2016年国家统计局全国动态人口监测数据,采用双变量Probit模型考察了流动特征和政府服务对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意愿的影响。研究发现,省内流动、流入本地时间越长、流入城市等级越高以及与家庭成员一起流动能显著增强其长期居住意愿与落户意愿,由政府提供住房、缴纳住房公积金、在公有制性质单位就业也均能显著增强农业转移人口长期居住意愿和落户意愿。由政府提供就业信息只能增强其长期居住意愿,却不能增强其落户意愿。社会保险还存在着缴纳和受益领取的异地接续困难,缴纳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会显著降低农业转移人口的长期居住意愿和落户意愿。由此,政府应根据农业转移人口流动特征和需求,提供精准性公共服务,加强对农业转移人口技能培训,并帮助其随迁子女以及其他家庭成员更快融入城市,消除城乡在住房、就业等公共服务和福利的户籍差异,建构全国统一、城乡一体的社会保险政策体系。政府还应大力打造省域中心、副中心城市,并以乡村振兴助力城市化发展,吸引并留住有较高人力资本的农业转移人口,使他们成为城市发展的"新人口红利"。  相似文献   

8.
基于对中西部地区15个省份农业转移人口就近城镇化意愿的问卷调查数据,以城市融入为切入点,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中西部地区农业转移人口就近城镇化意愿的影响因素及代际差异。研究结果表明,中西部地区农业转移人口的就近城镇化意愿较强烈,但存在明显的代际差异;个人特征因素中进城务工年限对第一代农业转移人口就近城镇化意愿影响显著;城市融入度对两代农业转移人口就近城镇化意愿的影响显著,两代农业转移人口均注重工资待遇水平、居住条件、物价水平、基本公共服务满意度及城市归属感的实现,但第一代农业转移人口受职业技能水平、社会关系网络及户籍状况满意度影响较大,新生代农业转移人口更强调职业升迁机会、工作环境和子女教育状况满意度的提升。据此,提出构建新型职业培训模式、提升农业转移人口就业能力,落实户籍制度改革、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完善社会参与机制、强化农业转移人口城市归属感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文章从生物学角度分析了共生的起源以及人类社会产生的共生,界定了共生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阐述了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过程体现了共生进化的价值理念,指出了解决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问题的核心要义是达成农业转移人口与城市市民和谐共生的良好局面,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即要树立“共生”价值观念,消除市民的误解和偏见;要制定“共生”政策机制,加强公共政策的制定功能;要完善“共生”多方主体,达到农业转移人口与市民互惠互利和谐共生;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扩大“共生”兼容界面。  相似文献   

10.
城乡区域均衡的实质是农村与城市两大区域市场的一般均衡,它除了在空间层面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之外,还是一个交易费用内部化与区域分工机制的型构过程。城乡二元结构与收入差距变化是随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进程而发生改变的。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是一个制度供求非均衡状态通过一系列制度变革之后最终实现制度供求均衡的动态过程。户籍制度、农地产权和公共福利体系是影响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关键因子。因此,通过在"户籍—地权—福利"三个维度上的变革,最终以最小的交易费用实现农业转移人口向市民的转变。  相似文献   

11.
本文在分析辽宁省城镇居民收入差距以及城市贫困人口现状基础上,提出城市中收入差距的拉大会产生加剧城市相对贫困率的发生、导致城市中基层人员收入过低等方面的影响。因此,应在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扩大就业渠道、提高城市劳动力资本等方面加大工作力度,适度缩小收入分配差距,促进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以缓解城市贫困。  相似文献   

12.
扩大居民消费需求依然是中国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内容,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是扩大居民消费需求的主要途径之一。本文采用中国家庭金融调查(CHFS)数据的实证研究发现,控制样本选择偏差后,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平均能够扩大17.05%的消费需求,主要路径是增加了其收入和财富,而不是提升了社会保障程度;随着农业转移人口消费水平的提高,市民化扩大消费需求的效应将降低;市民化主要通过增加高消费水平农业转移人口的收入和财富扩大其消费需求,然而,社会保障程度的提升、收入和财富的增加均对市民化扩大低消费水平农业转移人口的消费需求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研究目的:本文基于2006—2016年江西省11个地级市的统计数据及相关影像数据,揭示江西省农业人口转移与城市建设用地增加的总体耦合态势及空间协调特征。研究方法:重心模型法与离差系数法。研究结果:(1)2006—2016年,江西省农业人口转移与城市建设用地增加的总体耦合态势呈减弱—增强—减弱的阶段性变化,两者重心移动方向一致性增强,且围绕交通干线由东北往西南,从南昌逐步移向赣中、赣南,到达吉安、赣州市内。期间,农业人口转移重心的聚集程度小于城市建设用地增加的聚集程度,部分年份的城市建设用地增加重心滞后于农业人口转移重心并紧跟其后。(2)江西省农业人口转移与各类建设用地增加在数量与空间配置结构上并不一一匹配,农业人口转移与城市总建设用地增加发展比较协调,与工商用地增加失调最重,与交通绿地广场用地及公共设施用地增加次之,与居住用地增加最轻,且赣北、赣中、赣南失调等级依次递减。研究结论:政府应加快优化各地市产业结构,有序引导农业人口转移,合理增加不同类型城市建设用地。  相似文献   

14.
李国正 《中国土地科学》2020,34(10):117-124
研究目的:明晰农地权益对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影响,进而揭示当前全国各地对农业转移人口农地权益保护状况。研究方法:基于Probit模型的实证分析。研究结果:(1)从全国范围来看,农业转移人口的农地权益只得到部分保障;(2)农地权益保障状况存在较大的地区差异,区域经济越发达,农地权益保障越完善;(3)农地权益只得到部分保障对推动农业转移人口向城市迁移起着促进作用,但却对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有着显著负面影响。研究结论:农地权益保障是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重要影响因素,农地权益的不充分保障对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具有负面影响,而经济越不发达的地区这种影响越显著。  相似文献   

15.
针对二元化社区管理和农业转移人口社区融入难题,必须立足于提升农业转移人口融入城市社区的拉力、推力、动力和能力等,着力构建和完善均等化服务机制、交往互动机制、平等参与机制、社区组织机制,建设开放性、多功能的城市社区. 第一,完善均等化服务机制,提升农业转移人口融入城市社区的拉力.要切实改变管理理念,变治安管理为社区管理,变户籍管理为居民管理,摈弃以“户籍”为依据的二元管理模式,以公平普惠为原则,将农业转移人口纳入社区管理,向其提供均等可及的社区服务.  相似文献   

16.
过大的城乡收入差距和持续扩大的农村内部收入差距可能会阻碍共同富裕进程,因此提高农村低收入人口增收程度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路径。本文基于中国家庭收入调查(CHIP)、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和国家统计局公开数据,分析中国农村居民收入长期变动趋势,认为农村共同富裕的重点在于精准识别低收入群体,难点在于提高农村居民收入流动性。本文同时基于浙江省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相关经验,为全国层面通过促进农村低收入人口增收进而实现共同富裕提出政策建议。研究认为,推动农村低收入居民增收,需要从初次分配、再分配与第三次分配三个方面共同发力,多措并举、精准施策,关键在保障有劳动能力人口的就业机会,重点在增强无劳动能力人口的收入保障。  相似文献   

17.
随着智能制造装备在各行业的不断普及,其对劳动力就业的影响逐渐加深。基于2001~2016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与流动人口监测数据,本研究从劳动力的就业行为与收入视角,采用动态空间面板模型评估了工业智能化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结果表明,工业智能化显著扩大了城乡收入差距。在人口大规模跨区域流动背景下,这一效应具有明显的空间外溢性。进一步的检验与机制分析发现,工业智能化显著降低了农业转移人口的收入水平与工作稳定性,不利于农业转移人口稳定迁移,且这种影响存在明显的个体异质性。本研究的研究结论为政府持续加大农村教育投入与职业技能培训投入给予了实证支持,也为推进财政体制改革方向提供了启示。  相似文献   

18.
不同城市化指标下的城市化水平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存在差异性,以往的城市化对城乡收入差距影响研究主要集中于人口城市化而忽略经济城市化的效应,西北五省区人口城市化和经济城市化存在显著差异。运用省级面板数据协整检验方法,研究发现,西北五省区在1978年-2008年间人口城市化和经济城市化水平均在不同程度上导致城乡收入差距的拉大。因此,西北地区应该在协调城市空间布局的基础上,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推进农业产业化,加快非农产业的发展以提高农民收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  相似文献   

19.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关键是构建由中央和地方政府、企业、农民工个人三方共同参与承担的成本分担机制。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主要分为保障住房成本、教育培训成本、社会保障成本、基础设施建设增加成本、私人增加的生活成本等5个部分,对其进行分类加总测算的结果显示,成都市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人均总成本为285760.84元。其中,政府需要承担的部分超过总成本的一半,而企业和农民工个人分别需要承担的部分均少于成本总额的1/4。为进一步构建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成都市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担机制,应建立健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担机制中的各级政府分担机制、开拓和创新多样化的成都市财政筹资渠道及成都农业转移人口的收入渠道等。  相似文献   

20.
提升农业转移人口就业能力,分析满足就业能力与市民化现状,改善农业转移人口的职业综合素质,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通过大量问卷和访谈调查分析发现,浙江省农业转移人口就业能力与职业岗位技能需求存在明显的职业特性,其就业能力需求与社会化培养工作还存在一定的偏差,需对城乡二元结构体制、行业职业导向服务、培训管理与技能运用效果等制约因素作深入探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