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构建高标准的文化遗产保护体系成为中国实行文化强国战略的必要选择,国家文化公园的诞生为优化遗产保护体系提供了契机。本研究以文化遗产保护体系的发展现状为背景,通过文献回顾分析其作用失调的关键成因和作用机制,并基于国内外经验探寻文化遗产保护体系的改革路径。研究发现:(1)中国文化遗产保护体系发展历程可划分为以文物本体保护为中心、多类型保护体系形成、升级改革3个阶段;(2)由于缺乏统一的顶层设计,中国文化遗产保护体系在保护观念、类型体系、管理体制和保障机制等4个方面存在一定局限性,严重影响了保护成效;(3)为提高中国文化遗产保护体系的治理效能,提出4条改革路径,以整体性保护和相容性利用为原则,重塑保护理念;以国家文化公园为统领,重构分类体系;以统一机构为前提,优化管理体制;以“人、财、法”护航,升级保障体系。本研究为完善中国文化遗产保护体系的顶层设计提供了方向与建议。  相似文献   

2.
3.
程遂营  张野 《旅游学刊》2022,37(2):8-10
国家文化公园是我国文化领域新提出的战略性文化工程,是我国高质量发展进程中的重要文化空间。国家文化公园"为我国首创,国际上并无先例可循,是对国家公园体系的创新"(2),"是中国遗产话语在国际化交往和本土化实践过程中的创新性成果,也是中国在遗产保护领域对国际社会做出的重要贡献"(3)。我国的"国家文化公园"突破了国外的"国家公园体系",是我国国家公园体系中的新类型。当前,黄河、长城、大运河、长征国家文化公园正迎来建设高潮,亟须寻找和破解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4.
王迎 《西部旅游》2022,(20):1-3
文章以携程网的游客评论为研究样本,运用ROST CM6软件和网络文本分析法,基于“认知—情感”模型,从游客感知视角研究郑州黄河文化公园旅游形象。结果表明:郑州黄河文化公园认知形象包括旅游吸引物、旅游区位与环境、旅游设施与服务、旅游体验4个主类目及9个次类目;情感形象以积极情感为主,消极情感集中在旅游服务与管理方面。最后,文章从打造黄河文旅品牌、丰富旅游场景、完善配套设施、加强景区管理4个方面对郑州黄河文化公园旅游形象提升提出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5.
中国红色旅游蕴含丰富的民族精神和文化内涵,但在对西班牙语国家的宣传中存在尚需解决的问题。本文以吉林省的红色旅游为例,研究中国红色旅游在西班牙语国家的宣传现状和面临的困难,调查红色旅游景点的外宣情况,提升中国红色旅游尤其吉林省红色旅游景点在西语国家的知名度,吸引更多西班牙语国家游客前来参观,加强双方文化交流,促进中国优秀文化传播。  相似文献   

6.
吴东平  刘莉 《当代旅游》2022,(10):70-72
党中央、国务院加强“文旅融合”顶层设计,让文化更加富有活力,让旅游更加富有魅力。当前,渝东南地区旅游演艺人才供需矛盾突出,人才已成为制约旅游演艺行业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职业院校应在扩大招生规模、优化课程体系、强化就业引导、传承民间文化等方面加大专业人才供给,有效化解旅游演艺人才供需矛盾,促进地方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7.
国家风景名胜资源上市的国家利益权衡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2  
本刊曾在1991 年开办了《论坛撷英》专栏,以期及时将有关旅游研究的真知灼见择其要点向读者作一反映。随着我国旅游事业的蓬勃发展,有关旅游理论研究和实践总结的成果不断涌现,我们感到《论坛撷英》每期只各自独立地反映十余篇论文的观点的形式已远远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有鉴于此,我们从本期开始推出一个新的栏目———《旅游研究动态》,以把我们所掌握的有关旅游研究的动态实时地用读者更感兴趣的形式推介给广大读者朋友。欢迎读者朋友就此栏目的改进给我们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8.
尚敏 《当代旅游》2022,(8):84-86
本文以文旅融合为背景,以宁波地方文化为案例,从高职教育的角度,指出现阶段高职旅游专业人才培养问题,从课程建设、师资建设和实践实训等方面提出地方文化与高职旅游专业人才培养的融合路径,以期为高职院校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提供思路,为地方文化融入旅游专业教学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长征红色非物质文化遗产见证了中国革命由挫折迈向胜利的历史进程,蕴含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动力,构成了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关键一环。文章以概念范畴探析为研究起点,廓清长征红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外延、生成逻辑、共性特质与传承困境,试图构建长征红色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化利用长效推进机制。研究发现:(1)长征红色非物质文化遗产指广布于红军长征沿线,其孕育、生成、积淀、发展、传播、创新和嬗变均与红军长征存在内在关联,深受长征文化及长征精神直接或间接影响的各类非物质形态文化或口述历史;(2)长征红色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着跨区保护难度较大、长征文化根基不深、非遗传承人才断层、利用方式同质单一与旅游开发利用无序等现实挑战;(3)明确研究发掘、人格活化、教育活化、数字活化、空间活化和产业活化六大实践进路,构建长征红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体系。此外,研究还对长征红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范畴及其活化利用实践进路展开延展性讨论,尝试性勾勒长征红色非物质文化遗产逻辑关系图谱,以期为建好用好长征国家文化公园提供有效参考。  相似文献   

10.
现有传播研究缺少对大型事件本身作为媒介的关注。该研究聚焦于作为新型媒介的大型事件,在议程设置理论指导下,以国家形象为切入点,通过对2010年上海世博会法国馆、日本馆游客展开认知形象研究,试图探讨事件作为新媒介的传播效果。针对156名游客进行的事前、事中现场调研,文章主研究结论如下:第一,世博会作为事件媒介载体在国家形象构建和传播过程中具有明显的议程设置特点。“议题”主通过位置强调、面积和数量、规模濒次)重视、加框以及媒介语言的使用等途径进行凸显。第二,事前一事中对比显示游客的国家形象认知变化是强化、弱化和建构并行;变化的发生与事件媒介议程设置有关。变化主表现为:目标型游客事前认知中的部分积极成分被强化,部分消极成分被弱化;事前认知模糊或者缺乏认知的大众型游客在事中会迅速建构某些方面的形象认知。第三,认知变化与事件媒介议程设置有关,体验型媒介语言和实用性信息易获得高关注,事件加框效果不及常识加框。  相似文献   

11.
入境旅游在旅游发展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而我国入境旅游发展相对滞后,甚至影响到我国服务贸易的高质量发展。旅游具有异地性特征,现有研究往往从文化距离、行政距离、地理距离或经济距离等单一距离开展研究。然而,多种距离同时影响游客决策,单一距离模型降低了距离因素的解释力,同时纳入模型又会造成共线性问题,导致现有研究结论间存在矛盾,阻碍理论发展与应用。Ghemawat提出的国家距离框架基于多种距离形成评价总体国家距离的综合国家距离,得到普遍认可。文章基于国家距离框架,整合来自世界银行数据库、霍夫斯泰德文化维度官方数据、双边地理距离数据库、世界经济论坛等相关数据,形成2006—2018年我国55个客源国入境旅游的平衡面板数据,系统分析了综合国家距离对入境游客量的主效应、非线性影响,以及客源国互联网使用率的调节作用,得到如下结论:(1)综合国家距离是影响我国入境游客量的显著变量,距离对入境游的影响是文化距离、行政距离、地理距离和经济距离的复合效应;(2)综合国家距离与入境游客量之间呈正U形关系,综合国家距离可以是入境旅游的阻碍因素,也可以是促进因素,入境游客量随着综合国家距离增加而先减少后增加;(3)客源国互联网使用率没有弱化综合国家距离的影响,反而产生极化作用,极化了综合国家距离在拐点左侧的负影响和在拐点右侧的正影响。以上发现的主要价值为:(1)增进了对距离因素在国际旅游中作用的理解,提出影响入境游客量的综合国家距离变量;(2)识别出综合国家距离与入境游客量呈现正U形关系,证实综合国家距离是细分客源国市场的新变量;(3)揭示出客源国互联网使用率对综合国家距离产生的极化效应,突出了我国采用互联网传播目的地形象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相似文献   

12.
德语国家休闲与旅游地理研究的回顾与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冯革群 《旅游学刊》2006,21(11):24-30
德语国家的旅游地理学研究发端于汉斯·波塞尔(Hans Poser)1939年对利森山区(Riesengebirge)旅游景区的分析研究.他将景观看作旅游的背景,认为地理学研究旅游要从分析景观和度假之间的关系入手.二战后形成的以休闲行为研究为主的慕尼黑学派,更重视游客及其休闲行为.目前的旅游地理学研究主要以应用为主,如可持续旅游发展、空间承载力以及社会变迁对旅游供求市场的影响等.另一个趋势是地理多元空间(如物理空间、行为空间、虚拟空间等)对休闲和旅游的影响研究.另外,休闲旅游发展的整体性研究方法又重新复活.  相似文献   

13.
边境旅游是一种极其特殊的旅游形式,其本身的政治敏感性使其在发展过程中具有一定的不安全性,同时这种不安全性对边境旅游的进一步发展产生影响。在对国家安全与边境旅游关系进行阐述的基础上,本研究以东北地区代表性的边境旅游城市为案例,分析东北地区边境旅游发展中的国家安全问题。研究认为:社会安全是影响东北地区边境旅游安全的共性问题,不同边境地区旅游安全问题存在差异,中朝边境、中蒙边境旅游的安全问题分别为旅游者安全和文化安全,而影响中俄边境旅游安全的问题包括经济安全、生态资源安全、国民安全。引发边境旅游安全问题的原因主要是地缘政治因素、社会经济因素和社会文化因素。建议从完善边境旅游安全管控机制,推动“旅游两区”深入发展,加强国内外民族文化交流,深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4个层面,加强东北地区边境旅游安全治理。  相似文献   

14.
国家旅游目的地性格是影响国家旅游形象和国际游客旅游决策的关键因素,对入境旅游市场营销具有指导意义。本文运用内容分析法、扎根理论研究法,对东南亚3个国家的中文主播网络视频、在华留学生及其亲属的访谈内容进行分析,以探究东南亚国家人们对中国旅游目的地性格维度感知强度和差异。研究表明:根据感知强度大小,东南亚国家对中国旅游目的地性格维度感知依次是能力、真诚、魅力、友善和侠义。东南亚国家对中国旅游目的地性格维度感知存在国别差异,其中,越南人和缅甸人的感知总体呈正面,感知维度分别是“友善”“魅力”和“侠义”“斯文”;老挝人感知相对负面,感知维度为“随性”“自我”。据此建议中国加强与东南亚国家的文化交流,区别不同国家人们的感知特点,进一步强化正面性格感知,调整和优化针对负面性格感知的宣传策略。  相似文献   

15.
于鹏  张宏梅 《旅游学刊》2016,(12):62-75
文章将旅游研究领域的国家形象界定为国际旅游者对目的地国家的总体认知和情感的心理表征,并将其划分为宏观国家形象和微观国家形象两个构成部分.以韩国作为旅游目的地国家,中国潜在旅游者作为调查对象,探讨潜在旅游者对韩国国家形象的感知,检验国家形象构成维度及其与旅游意向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宏观国家认知形象由国家特征、国家能力、国民特征、环境管理和国家关系5个维度构成,微观国家认知形象由旅游环境、旅游设施和文化氛围3个维度构成.国家情感形象对潜在旅游者的旅游意向有显著影响;微观国家认知形象显著影响国家情感形象,宏观国家认知形象中的国民特征因子显著影响国家情感形象;国家认知形象通过国家情感形象的中介作用对潜在旅游者的旅游意向产生影响.研究结论为韩国和中国旅游管理部门提升国家形象,应对旅游市场全球化的挑战以及参与国际旅游竞争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国外旅游地感知意象研究的地方观解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中华  文静  李瑾 《旅游学刊》2008,23(3):43-49
本文回顾了地方理论的基本内涵及旅游研究中地方理论研究的国外研究进展,分析了地方依附应用旅游观光意象研究的内涵,探讨游客观光意象与地方依附感之间的关系,地方依附感的旅游学认知架构,以及游客对旅游地意象感知的地方依附程度.最后从旅游规划管理和旅游业发展的角度,提出了地方理论应用旅游营销研究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正>随着人们文化素养的提升,人们对旅游的需求不再满足于物质层面,更注重对精神层面的追求。地质公园作为集科普教育、旅游开发、地质遗迹保护为一体的特殊类型景区,通过多感官体验设计,可以提高其知名度,促进其可持续发展。文章针对广西钦州市浦北县五皇山国家地质公园的发展现状,提出基于多感官体验的五皇山国家地质公园旅游发展对策,以期为国家地质公园的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开封市旅游收入呈现逐步增加的趋势,但发展效率一直处于较低水平。本文分析目前开封旅游业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优化升级方案,使之真正成为开封的重要支柱产业,为打造国际旅游文化名城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9.
20.
现有传播研究缺少对大型事件本身作为媒介的关注。该研究聚焦于作为新型媒介的大型事件,在议程设置理论指导下,以国家形象为切入点,通过对2010年上海世博会法国馆、日本馆游客展开认知形象研究,试图探讨事件作为新媒介的传播效果。针对156名游客进行的事前、事中现场调研,文章主要研究结论如下:第一,世博会作为事件媒介载体在国家形象构建和传播过程中具有明显的议程设置特点。"议题"主要通过位置强调、面积和数量、规模(频次)重视、加框以及媒介语言的使用等途径进行凸显。第二,事前-事中对比显示游客的国家形象认知变化是强化、弱化和建构并行;变化的发生与事件媒介议程设置有关。变化主要表现为:目标型游客事前认知中的部分积极成分被强化,部分消极成分被弱化;事前认知模糊或者缺乏认知的大众型游客在事中会迅速建构某些方面的形象认知。第三,认知变化与事件媒介议程设置有关,体验型媒介语言和实用性信息易获得高关注,事件加框效果不及常识加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