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杨勇 《经济师》2012,(5):238+240
文章立足于区域经济发展的视角,将区域物流企业的整合归纳为三个方面:一是基于供应链理念的整合;二是基于规模经济的优化重组;三是基于信息平台的虚拟整合。介绍了现代物流对于区域经济发展的意义,基于优势理论、规模经济探讨了物流企业如何整合优势资源,合理分工协作,提高流通效率,降低流通成本,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相似文献   

2.
卞元超  白俊红 《财经研究》2021,47(11):64-77
立足国内大循环、推动区域市场整合对于优化企业投资决策、提升产能利用率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市场需求效应和资源配置效应的分析视角,文章考察了区域市场整合对企业产能利用率的影响及其内在的传导机制,并采用中国工业企业的微观数据实证分析了其中的影响效应.研究发现,区域市场整合有助于促进企业产能利用率的提升.区域市场整合能够扩大企业产品的市场需求,促进要素的有效供给和资源优化配置,进而对企业的产能利用率提升产生积极作用,即存在市场需求效应和资源配置效应.进一步地,那些高税收基础、高就业贡献企业和国有企业的产能利用率提升对区域市场整合的敏感性更高;区域市场整合对重工业部门企业产能利用率的提升效应也要高于轻工业部门;且区域市场整合显著提升了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企业的产能利用率,对东部地区的影响效应是不显著的.文章的研究结论为中国畅通国内大循环、提升企业投资效率和经济发展质量提供了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3.
区域旅游优势整合是当前区域旅游开发研究的热点和焦点问题,也是区域旅游品牌创建和核心竞争力提升的关键问题。文章针对区域旅游整合的现实需要提出了区域文化产业优势整合开发模式概念,并结合永康中国科技五金城实施"商旅大市"战略进行了实证研究。该模式的构建对于解决类似旅游区域的优势整合与品牌创建问题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区域旅游整合是发挥区域旅游整体效应的重要途径.文章剖析了区域旅游整合的构成要素,建立了区域旅游向区域大旅游转化的整合路径.以皖江一线旅游区为例,重点探讨了区域旅游整合背景下的旅游线路设计问题,总结出优势组合、主题组合、季节组合、游览时间组合四种旅游线路组合模式,并列出具体设计方案.  相似文献   

5.
袁尧清  文红 《生产力研究》2012,(2):153-154,160
区域旅游共生均衡是区域旅游发展的最理想状态。区域旅游要达成共生均衡必须具备区域旅游共单元质参量兼容、能产生一定的共生能量、具有适当的共生界面等三个基本条件。区域旅游实现共生均衡的措施与途径主要有:强化区域旅游共生单元合理分工;整合区域旅游共生单元品牌与形象,共拓市场,提高整体吸引力;加强共同基础设施建设,建立资源共享机制;激发区域旅游发展创新,强化区域旅游整合机制;完善区域旅游产业集群网络,完善旅游发展调控机制。  相似文献   

6.
哈大齐工业走廊区域分工与合作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合理的区域分工是哈大齐工业走廊区域经济整合的动力源,每个区域应找准自己的位置,进行合理的区域分工,因地制宜地选择最为合适的主导产业;密切的区域合作是哈大齐工业走廊区域经济整合的内在要求,目前。“走廊”各区域在经济上具有很强的互补性,但经济合作的水平不高,这已成为“走廊”进行区域经济整合的最大制约因素,因此,必须提高区域内各行为主体对区域合作前景的前瞻性认识,采取积极有效措施,加强区域合作。  相似文献   

7.
河南省旅游产业集群构建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通过对河南省旅游产业集群的现状研究,发现其旅游产业集群的实力较弱,空间发展不平衡,效应低,旅游核心吸引物缺乏竞争力,旅游产业链条上还存在瓶颈和薄弱环节,各行业间尚未形成有机的产业联系,地区间尚未建立良性产业互动关系.河南省旅游产业集群的构建需要在地域空间上进行旅游各要素层的整合并进行区域关系网络和区域市场网络的构建得以实现.  相似文献   

8.
区域产业整合中的政府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产业整合是目前经济学界和地理学界研究的热点,以产业整合作为区域产业结构升级和空间优化,以实现区域竞争力提升的手段是众多学者探讨的新课题。区域产业整合的出发点在于区域之间存在产业结构雷同、资源分散、关联度差等问题。而通过企业重组、企业联合、企业集群等企业整合的方式,可以促成资源集中优化配置,最终实现区域效益最大化。企业整合无疑是市场运作的结果,  相似文献   

9.
非均衡的区域发展是区域发展的一种常态结构。如何在此种结构下,实现发达地区与不发达地区的整合发展,是一项挑战性的课题。通过珠江三角洲与省内邻区区域整合的案例分析,本文认为,在非均衡发展战略下,要实现区域整合发展,除了有效的政府干预外,建立有效的区域整合机制是实现区域整合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兰州-西宁城市整合与协调发展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1990年代以来,整合与协同成为城市相互关系的主流。兰州和西宁作为我国西部地区相距最近的省会城市,相对完整的地域经济单元,一脉相承的历史文化积淀和日益密切的社会经济联系,为其整合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城市群发展的客观要求,区域经济中的相互依赖及城市空间拓展的相向延伸,为其整合发展提供了必要动力;而建立跨区协调机构、建设高效基础设施、营造良好生态环境、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和完善区域城镇体系,是其实现整合发展的有效途经。  相似文献   

11.
装备制造业是资源型城市转型升级的关键,能够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工业化水平高低。文章结合钻石模型和装备制造业的特点,构建装备制造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生态位模型对装备制造业的竞争力进行评价。结果表明:行业生态位的竞争力差异大,其中,金属制品业和专用设备制造业的综合生态位明显高于其他行业,在区域发展中的竞争力最强;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和通用设备制造业生态位竞争力居中;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和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的生态位竞争力较弱。建议分别实施优势定位,突出特色;借鉴学习,培育新的增长点;联动整合以实现区域效益最大化,以提高装备制造业的整体实力,促进资源型城市特色产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在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一份特殊的提案引起了记者们的广泛关注。这份提案的全称是《关于“将淮海经济区作为全国区域综合试点区、促进淮海经济区快速崛起”的议案》。代表们在提案中联合呼吁:国家应采取必要措施加快淮海经济区的低谷隆起。淮海经济区的加快崛起是事关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建设的整体推进和东、中、西部互动协调发展的要事,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鉴于淮海经济区各市地域相连、文化相通、经济基础相近,建议国家把淮海经济区作为全国综合改革及区域经济整体开发试点区,列入国家发展规划,予以优先扶持,确保重点推进;建立跨省际区域经济联络协调机制,进一步指导全国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对淮海经济区的各类资源进行集中整合,使其发挥出更好的效益,促进区域经济快速、健康、可持续发展,实现与“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三大经济区域的共同繁荣。《议案》中还提到“八个整合”:整合工业经济的基础性资源,大力发展工业经济;整合农业经济资源,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整合市场资源,构建大市场、大流通的新格局;整合旅游资源,大力发展旅游经济;整合交通资源,为加速经济发展创造先决条件;整合金融资源,为加快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资金支持...  相似文献   

13.
跨区域开展协同创新的前提是区域间实施开放式创新。基于开放式创新的思想,在阐释其内涵的基础上,分析了跨区域协同创新整合过程中,弱整合阶段、中度整合阶段、强整合阶段3个阶段的特点及动态演进过程,进而构建了跨区域间协同创新的三重交互模式,最后提出了促进跨区域交互协同创新的对策。  相似文献   

14.
将支农效率划分为支农贷款投放效率和运用效率,并以省内区域差异具有代表性的江苏省为例,选取40家县域农商行2008-2017年的数据,运用DEA效率评价方法中的BCC模型进行测度;在此基础上,以地级市为单位进行区域差异分析,丰富了现有研究。结论如下:农商行支农贷款投放综合技术效率相对运用综合技术效率较高,两者关联性较弱,且各市之间差异化明显;支农贷款投放纯技术效率相对运用纯技术效率较高,两者关联性较弱;支农贷款运用规模效率相对投放规模效率偏低,两者关联性较强;规模效率是影响综合技术效率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5.
基于地理标志的黑龙江省大米区域品牌整合对黑龙江省大米产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在对黑龙江省大米区域品牌整合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探究了大米区域品牌整合的经济效益,提出了基于地理标志的黑龙江省大米区域品牌整合的思路.  相似文献   

16.
环渤海区域目前的旅游合作亟待加强,区域中的五省市旅游资源优势明显,旅游合作却有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历史原因形成的隔阂问题;区域旅游合作的积极性问题;环渤海旅游资源的整合问题。针对这些问题,环渤海区域旅游合作必须采取相关对策:建立合作机制,搭建合作平台;整合资源,差别化开发;统一规划,打造环渤海大旅游。  相似文献   

17.
文章对长株潭区域旅游合作进行了SWOT分析,并就该区域旅游合作方式的选择提出了如下建议:政府推动,旅游企业积极参与;整合旅游资源优势,形成产品体系;联合营销,共同开拓客源市场;统一规划,协调区域旅游发展;大区域联合,打造旅游新格局。  相似文献   

18.
整合区域差异、空间极化和空间自相关等方法,深入分析了1995—2012年徐州都市圈服务业空间差异及极化特征。结果表明:1徐州都市圈服务业空间极化程度和发展差异均呈现波动性减弱态势,而空间集聚呈增强之势;空间上形成相对稳定的以徐州、济宁以及连云港为增长核心的"三足鼎立"空间格局,而南部和西部区域边缘化现象明显。2徐州都市圈服务业空间极化格局呈现中心高外围高的核心边缘型格局,且在极化方向上从外围向核心区域的极化程度较弱,服务业发展中心尚未形成。3发展水平、工业化程度、交通通达性、对外开放、市场等因素对徐州都市圈服务业空间极化有促进作用,其中工业化程度影响最为显著。  相似文献   

19.
区域整合进程中缺乏协同,导致城市群及区域经济发展从产业生态到功能定位的高度重叠,推高了整合预期中集群效用的边际递减风险。从区域整合视角,考察和解析了“中三角”城市群发展路径,运用区域整合理论中的新功能主义和新制度主义判断了其发展阶段,基于协同理论提出了“中三角”城市群发展的优化路径。  相似文献   

20.
牛惠  吴一平 《经济经纬》2023,(6):97-108
基于河南省104个县2012—2019年县域面板数据,运用双重差分法(DID)研究财政涉农资金整合政策对试点县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发现:财政涉农资金整合政策显著促进了试点县的经济增长,且影响效果逐年增强;作用路径是通过提高试点县涉农资金使用效率、加强涉农资金整合监管、助推试点县全方位发展来发挥促进经济增长的效应。为进一步区分此政策对不同试点县经济增长的影响,把53个试点县以地形和地理区域作为划分标准,得出结论:以地形区域划分,此政策影响作用平原地区>山区;以地理区域划分,此政策影响作用西部地区>东部地区>中部地区。因此,可以将此政策在其他非试点县进行深入推广,在实施过程中要因地制宜调整政策结构,并逐步形成财政涉农资金整合长效机制,优化财政资源配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