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宪政民主虽然根植于西方文化的土壤,但作为人类社会政治现代化的文明成果,经过人类在20世纪的不懈努力,已经成为当代世界政治的普遍现象。近代中国被强力纳入世界体系之后,“宪政民主”就循着“西体中用”的思路成为救亡图存、民族复兴的武器,并且逐渐上升为中国的“体”,成为中国政治发展的潮流和政治文化。由“用”而“体”,蕴含着由封建王朝体制到社会主义的人民宪政民主的“数千年未有之变局”。在这一历史巨变中,中国宪政民主政治发展的不成熟性和独创性相互交织。文章将近代中国宪政民主政治的发展历程概括为八个阶段,并总结出每个阶段的特点,进而阐述中国宪政民主政治发展逻辑的特殊性。  相似文献   

2.
宪政是用宪法和法律来规范公共权力,其目的是规范公共权力和保障公民权利。民主是古老而永恒的话题,也是宪政的追求目标。协商民主是20世纪80年代在西方兴起的一种民主理论,被认为是对自由民主理论和批判理论修正的一种民主形态。作为一种理论形态,其概念核心是公共协商,强调通过对话、讨论、辩论、审议与共识,达到保证公共理性和公共利益的实现,其完美性被认为是一种鸟托邦的政治理想。协商民主有良好的宪政基础,但是在我国的宪政实践中不能很好的运行,其主要原因是没有很好的界定协商民主的概念。我们从宪政的角度来探讨协商民主的概念,以及通过对协商民主概念的界定、制度价值分析以及运行现状反思,以期构建在宪政轨道上的协商民主运行机制。  相似文献   

3.
李光伟 《中国报道》2011,(10):24-27
辛亥革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抵制民主宪政的力量依然十分强大。残酷而客观的事实证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西方议会政治的道路走不通,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不能救中国。  相似文献   

4.
正一、研究缘起在当今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下,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并且有着坚实丰富的物质基础,此外与世界各国的政治文化的交流也在不断深化。然而,当今日新月异的"自媒体"时代以及各种暗流涌动的西方社会思潮(历史虚无主义、新自由主义、民主社会主义、"宪政民主"及所谓西方普世价值等)给中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诸多挑战。早在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大学校园中的思想早已混沌。当  相似文献   

5.
唐思思  钱子强 《魅力中国》2014,(16):302-302
近年来,一些新兴民主国家经历了深刺的宪政转型。在民主转型时期,转型宪政是政治民主化的基础,不仅能带来制度创新的可能性,也为下一步更深化的变革开辟道路。本文分析了转型宪政的内涵,以东中欧、南非和亚洲的新兴民主国家的特点为落脚点阐明转型宪政的三大特征,并提出了对制宪悖论的思考。  相似文献   

6.
宪政是以宪法为前提,以民主政治为核心,以法治为基石,以保障人权为目的的政治过程.宪政在国家的政治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物权法历时13年才通过,是我国宪政发展史上的里程碑.因此,从宪政的视角看待物权法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7.
徐帆 《改革与开放》2013,(23):59-60
围绕宪政民主的争论让我们把视角转向民主概念本身。现代意义上的民主的确发源于西方并形成较完备的形式,但这种烙印使得西方意义上的民主只是基于西方经验的民主,其背后往往充斥着形式逻辑的缺陷。其表现就在于所谓的民主往往只注重民主的表面形式而忽视民主的本质规定。从马克思主义辩证逻辑的角度来看,民主的有效性或效能是民主规定中的支配要素,体现了完整意义上的民主价值和民主诉求。  相似文献   

8.
徐帆 《改革与开放》2013,(12):59-60
围绕宪政民主的争论让我们把视角转向民主概念本身。现代意义上的民主的确发源于西方并形成较完备的形式,但这种烙印使得西方意义上的民主只是基于西方经验的民主,其背后往往充斥着形式逻辑的缺陷。其表现就在于所谓的民主往往只注重民主的表面形式而忽视民主的本质规定。从马克思主义辩证逻辑的角度来看,民主的有效性或效能是民主规定中的支配要素,体现了完整意义上的民主价值和民主诉求。  相似文献   

9.
法治与民主是宪政的两个内在要义,通过对法治化民主模式进行可行性和必要性分析,指出法治化民主模式是适合我国国情的民主模式,并对中国走向法治化民主政治提出构想,其最终目标是使中国在保持社会稳定的前提下逐步推进民主政治。  相似文献   

10.
覃东升  张强 《魅力中国》2011,(20):326-326
现代宪政国家是西方文明的产物,宪政理念起源古希腊,经历了西方不同国家,不同历史阶段的发展,宪政理念呈现出不同的形态,并且取得不断的完善和发展。1908年,中国清政府出台了第一部宪法性的文件——《钦定宪法大纲》。标志了中国宪政的起步。中国宪政的发展历程远远落后与西方国家,但是,在源远流长的华夏文明中,很多学派的政治思想都体现着宪政理念,儒家思想就是其中的一学派。  相似文献   

11.
封冠洪 《魅力中国》2011,(7):311-312
就宪法与宪政的关系而言,宪法是宪政的前提,究政则是宪法的实施。宪法的内容直接决定宪政的内容,没有宪法就谈不上宪政;而离开了宪政,宪法则成了一纸空文。同时,在实施宪政中,在建设民主政治过程中,又不断丰富和发展宪法的内容。本文简要阐述了宪法和宪政的定义,宪法与宪政的关系,望有益于我国宪法的发展和宪政的建设。  相似文献   

12.
随着资本主义经济基础的发展变迁,当代资本主义民主制度无疑发生了诸多变化,但它从一开始就带有很大的虚伪性,并且不可避免地产生许多内在矛盾,诸如金钱政治与国家权力的矛盾、法律公正与金钱特权的矛盾、资产阶级民主与人民"民主"的矛盾。  相似文献   

13.
文章论述了中国特色协商民主的基本内涵、主要特性和普遍价值:协商民主有助于推动我国宪政建设和人民民主;协商民主有助于民主政治和服务型政府的形成;协商民主有利于推动公民有序政治参与和公民社会进步。探讨了推进中国特色协商民主的实现路径。要完善协商民主体制机制,做好顶层设计;坚持和完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丰富民主协商形式,增强民主协商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4.
朱虎  陈瑞来 《新西部(上)》2010,(5):253-253,255
防止权力的高度集中,至少是防止缺乏监督的权力已成为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西方国家的权力制约理论也有我们值得借鉴和学习的地方.当前,我们要大力培养宪政精神;规范党政关系,加强党内民主建设;完善人大的监督职能;加快社会监督机制的建设.更好的促进科学发展、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5.
刘莎莎 《黑河学刊》2009,(6):112-114
法治被作为国家与社会发展的目标确立以后,得到了中国社会的普遍认同。实现法治或进行法治建设,成为了我们极为重要的现实任务。法治是一个整体,民主法治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首要特征。构建和谐社会的首要目标是建设一个民主法治的社会。一个依法行政的政府是社会改革发展的稳压器和助推器,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伟大工程中发挥着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统筹规划、积极推进的主导性作用。建设法治政府的根本保障是实行民主宪政。民主宪政追求的目标正是社会的和谐。实行民主宪政的基本要求是确立民主宪政观念,弘扬民主宪政精神,建立民主宪政制度。  相似文献   

16.
李丰辉 《魅力中国》2014,(13):25-26
公民政治参与的广度与深度是衡量现代民主政治发展水平的一项十分重要的指标,而现代民主政治的发展又始终离不开宪法和民主制度的进步。因此,在宪政理论的视域下探讨公民政治参与的扩大与深化,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7.
曹炳霞 《魅力中国》2010,(25):187-188
魏玛定法作为一部民主性法律,有其不可否定的历史进步性。但是魏玛宪法仅存了14年就快速的退出了德国的政治法律舞台,魏玛共和国的灭亡宣判了“完善”的民主宪法在德国的终结。这种“夭折”反映出导致魏玛宪法走向灭亡的自身体制性内因,也折射出魏玛共和国建设宪政国家所需的政治、经济、人民的宪政理念等宪政条件缺失的外因。  相似文献   

18.
刘称 《魅力中国》2009,(6):52-53
在我国既定的国情下,既要保持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又要推进政治民主化,“扩大基层民主”、“建构市民社会”、“完善宪政民主”都不足以成为中国政治民主化的突破口。一条现实可行的路径就是以中国共产党党内民主为先导,示范和带动人民民主,走体制内为主、自上而下为主,内外兼顾、上下结合的体制内民主化道路。  相似文献   

19.
与西方宪政建设相比,我国的宪政建设起步比较晚,并且命运多舛.82年宪法颁布,才使我国的宪政建设走上正轨,三十年间,我国的宪政的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就像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样,我国宪政国家的建设正处于社会主义宪政建设的初级阶段,在宪政建设的道路上需要有与宪政建设相配套的政治、经济、文化、法治等条件的支撑.宪政建设的道路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这需要我们几代人艰苦不懈的努力,并且这一过程需要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时间.  相似文献   

20.
张君劢综合中西,博采众说,提出完整意义上的现代民族国家观,主张宪政民主的立国之道,试图寻求自由与权力、自由与公道、民主政治与计划经济的中道,旨在实现自由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协调融合,他的中庸调和思想虽然在中国革命与战争的环境下无法实现,但却具有超时代的意义,对于当下中国民主政治建设及政治经济协调发展仍有极大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