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应用面板数据模型,分析苏北地区的人均产出、城镇居民人均消费、农村居民人均消费和人均固定资产投资四个指标对苏北经济增长的影响。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城镇居民人均消费、农村居民人均消费和人均固定资产投资对人均产出弹性依次减弱。根据经济发展理论,提出苏北经济增长方式应由投资驱动转向消费驱动、加快城镇化,提高城镇消费所占比重、调整政府支出结构,提高居民的社会保障水平等三条建议。  相似文献   

2.
龚胜生  陈云  张涛  张正杰 《经济地理》2020,40(2):23-30,51
预期寿命是反映人口寿命水平的重要指标,人均GDP是反映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采用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对中国1990—2010年市域、县域两个尺度的预期寿命与人均GDP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人均GDP对预期寿命具有显著正向影响,但累积影响强于即时影响;人均GDP超过3000~5000元后,其对预期寿命的影响开始出现边际递减效应;人均GDP对预期寿命的影响强度在空间分布上自东向西增强。由于经济相对发达的东部地区人均GDP对预期寿命的贡献率要小于经济相对落后的西部地区,因此,今后东部地区应通过完善社会保障、优化卫生资源配置、倡导健康生活方式等途径进一步提高预期寿命,西部地区则应大力发展区域经济,努力提高生活水平,以尽快缩小与东部地区预期寿命的差距。  相似文献   

3.
李春霞  宁满秀 《技术经济》2013,(2):104-111,131
采用双向分量回归法探讨1985—2009年中国CO2排放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并且在模型中引入共同边界技术效率比,以解决一般固定效应模型无法捕捉不随时间变动的因素对两者间内在关系的影响这一问题。结果显示:经济发展水平越低的地区,人均GDP对人均CO2排放量的弹性系数越大;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人均CO2排放量与人均GDP的关系曲线逐渐平缓,低、中收入地区的EKC不呈倒U型,高收入地区的EKC呈不明显的倒U型。  相似文献   

4.
江苏省是个经济大省、经济强省,2007年地区生产总值突破2.5万亿元,比2002年翻了一番,年均增长14.5%左右,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378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6480元。而苏北地区的经济发展基础相对薄弱,尤其是苏北的“三农”问题突出,发展步伐明显滞后于苏南地区,是全省实现“两个率先”的“瓶颈”所在。江苏实现全面小康社会,重点在农村,难点在苏北。因此,探讨苏北的“三农”问题现状,寻找解决“三农”问题的对策,  相似文献   

5.
《经济研究》2016,(8):129-143
本文首先在一个同时包含教育人力资本和健康人力资本的扩展Ramsay模型中,研究了健康和教育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并从理论上推导出物质资本投资、健康人力资本投资和教育人力资本投资对一国产出的短期影响公式;然后基于这一理论分析结果,运用两个面板数据实证研究了健康投资和教育投资对一国人均产出的影响效应。本文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无论是用全球138个国家(地区)的面板数据还是用东亚10国和地区的面板数据(1),健康支出GDP占比、公共教育支出GDP占比和生师比都对人均GDP有显著影响,其中前两个变量对人均GDP的影响显著为正,生师比对人均GDP的影响显著为负。因此,各国健康投资的差异能显著影响各国产出差距。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2002-2014年江苏省的县域人均GDP为指标,采用探索性空间分析方法对江苏省经济空间结构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江苏省各县人均GDP存在着显著的空间正相关,但Moran,sI指数呈现总体下降的趋势,反映了区域经济均衡增长的趋势.全省经济空间结构从整体上呈现明显的苏南-苏北二元结构,苏南地区呈现沿江、沿沪宁线东西向递变的特征;苏北在淮河和东陇海线之间存在着一个明显的经济洼地,经济空间结构呈现南北向递变的特征.经济发展的热点主要分布在苏南接近上海的地区,冷点主要分布在苏北的中部,核心的热点和冷点区域基本保持稳定,变动不大.  相似文献   

7.
沈正平  翟仁祥 《经济地理》2003,23(6):742-746,755
作为我国沿海地带的一个发达省份,江苏历史上就存在着十分显著的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并由此产生了一系列突出的区域问题。文章以统计资料分析为基础,对江苏境内南北两大板块的经济发展差距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动态比较,并将苏北与鲁南、江苏南北与我国东西经济发展状况作了对照,得出一些重要结论:①20多年来江苏南北经济发展差距呈现出迅速扩大趋势;②苏北经济发展水平略高于鲁南,但增长速度相对滞缓;③江苏南北经济发展差距比我国东西还要大。同时,文中还就有关现象和问题形成的主要原因,从自然、人文和历史等视角进行了剖析;对促进苏南与苏北经济协调发展提出了一些有针对性的建议,认为积极推进苏北大发展,不仅是缩小江苏南北经济发展差距的关键所在,也是实施江苏省区域共同发展战略的重大举措,更是实现“两个率先”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8.
大力发展普惠金融,是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有利于促进金融业可持续均衡发展,增进社会公平和社会和谐。基于对普惠金融发展与传统金融发展的概念辨析,本文提出了一个包含广泛的包容性、特定化配比程度与商业可持续性三个维度的普惠金融指标体系。采用2009—2016年的省级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了普惠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和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研究表明,普惠金融发展水平每提高1个标准差,东部地区的人均实际GDP增长率平均将提高5.1个百分点,西部地区的城乡收入差距平均将下降10%。进一步的分析表明,普惠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在通信基础设施更差、民营经济更多的地区更显著,对城乡收入差距的缓解作用在通信基础设施更差或农业GDP占比更高的地区更强。本文的政策建议是,推进普惠金融发展要考虑地区的条件差异而因地施策,从而更好地兼顾公平与效率。  相似文献   

9.
江苏省区域经济差异测度分析——基于基尼系数分解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蔡安宁  庄立  梁进社 《经济地理》2011,31(12):1995-2000
系统地计算了1978--2009年江苏省县域人均GDP的基尼系数,并将其分解为三个部分:区域内经济差异、区域间经济净差异和区域间经济逆差异。结果表明:江苏省区域经济差异总体上呈波动性的扩大趋势。在小尺度县域单元上,江苏省区域经济差异主要受一般县市经济差异的影响,市辖区的差异变化不大。在大尺度区域单元上,苏南、苏中、苏北三大区域间的经济净差异决定着江苏省区域经济差异,随着区域间经济逆差异越来越小,苏北、苏中人均GDP高的县市逐步被苏南入均GDP的低的县市赶上和超过。要积极壮大苏中和苏北县域经济,实施有利于缩小经济差异的区域政策和措施。  相似文献   

10.
省内区域经济差异研究——以山西省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山西省虽然资源丰厚,经济却相对落后,人均收入水平低,地区差异明显.运用人均GDP、三次产业产值等指标定量地分析山西省11个地级市区域经济差异现状,借助绝对差异、相对差异和综合差异等分析工具进行区域收入差距比较、分析,得出自1992年以来山西区域经济差异的实证结论.通过对区域差异原因的进一步分析,提出了缩小地区差距的若干对策.  相似文献   

11.
江苏省区域经济差异演变的空间分析   总被引:31,自引:3,他引:28  
文章以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为测度区域经济差异的变量指标,定量分析改革开放以来江苏省区域经济差异演变的总体水平与空间变化特征;并引用国外的区域分离系数等方法,分析了江苏省经济增长与区域差异空间格局变化的相互关系,即随着江苏省的经济增长,苏南、苏中与苏北三大区域逐渐发散趋异,城乡两大区域逐渐收敛趋同。通过各市县经济增长对区域差异收敛与发散贡献的空间分析,得出江苏省城市、农村、苏南、苏中与苏北地区分别表现为向下收敛、向上收敛、向上发散和向下发散的结论。  相似文献   

12.
徐州——连云港地区是中国沿海发达地区的经济洼地,实现该地区经济的快速崛起,对于促进苏北鲁南乃至陇海兰新经济带等中西部地区的发展,都具有深远的意义。程培旻的文章,结合徐连地区的实际情况,从旅游一体化的角度,提出了徐连旅游一体化的设想,为进一步促进区域经济协同发展提供了一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3.
牛品一  陆玉麒  彭倩 《经济地理》2012,32(11):27-33
选用超越对数函数的随机前沿模型,估算1993—2009年江苏省各县市的生产效率,并分解其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结果表明:①苏南地区生产效率最高,苏北地区生产效率最低;各地区平均生产效率均出现不同程度下降,苏南下降幅度最小,苏北下降幅度最大;苏南地区生产效率较为均衡,苏中、苏北地区内部差距逐渐增大。②城市化率、GDP中第二产业比重、出口与GDP之比对生产效率具有正面作用,而政府干预程度与生产效率呈负相关关系。③各地区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是逐步增加的,增长主要是由技术进步率贡献的。④通过对TFP增长率和产出增长率联合对比把各县市分为四种类型。全要素生产率从另一个侧面揭示区域经济增长及差异的形成过程。  相似文献   

14.
陈清 《发展研究》2005,(8):17-19
一、忽视流动人口造成地区人均GDP统计误差 人均GDP体现一个地区平均每个人的收入和支出水平,是衡量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也是国家统计局每年都要公布的重要数据。但近年来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各地人均GDP,与按照公布的各地GDP总量和人口测算的实际人均GDP相比,存在较大的误差。2001年,全国31个省区市中,  相似文献   

15.
采用中国30个省(市、区)2000~2010年的相关数据,运用面板数据模型对中国碳排放量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研究。面板协整检验表明:区域碳排放量与人均GDP、产业结构、人口数量、能源价格、能源效率和人均可支配收入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内生经济关系。运用面板模型估计各因素的影响系数分析,认为对中国东部、中部、西部地区碳排放量影响最大的三大因素为人均GDP、人口数量和能源效率。  相似文献   

16.
甘肃民族地区县域经济差异与产业结构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樊元  惠树鹏 《经济师》2007,(1):275-276
文章以人均GDP数据从时间序列和空间分布两方面分析了甘肃民族地区县域经济差异的现状,运用偏离—份额法和回归分析法对县域经济差异与产业结构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提出了优化产业结构,实现民族地区经济整体协调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17.
本文基于1992—2010年我国省际面板数据,构建单一或双重门限模型,对进出口贸易影响生产率、收入和环境的基于人均GDP门限特征进行检验。模型结果显示了主要贸易变量对主要宏观变量的影响效应存在基于人均GDP的门限特征。研究建议,1东部地区应拓展贸易空间以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西部地区应引进关键设备和先进技术以促进当地产出效率;2应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贸易发展同步;3应在不违反环境规制的条件下推动进出口贸易。  相似文献   

18.
中国各省经济增长是否收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使用空间动态面板数据模型和1952—2008年省级GDP数据分析中国经济增长的收敛性,发现中国各省人均GDP总体上不存在收敛性;落后省份的增长速度并不比富裕省份的增长速度高。此外,中国各省人均GDP有一定的空间相关性,但总体上不是很强。我们进一步对东部、中部、西部三个地区分别进行回归,发现东部地区经济不收敛,空间效应明显;而中西部地区经济收敛,空间效应不明显。这说明中国地区发展不平衡是各省经济增长总体上缺乏收敛性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9.
我国陆地国土空间划分为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四大板块。根据1985~2009年共25个年度的数据,四大板块GDP总量分布划分为三个阶段:1985~1990年四大板块GDP格局基本没有发生变化;1991~2007年东部地区GDP占比提高10个百分点;2008~2009东部地区比重逐步下降。四大板块GDP增速划分为四个阶段:1985~1990年经济增速大幅波动,西部地区增速最快;1990~2000年是经济起伏最大的10年,东部地区发展出现高振幅、高增长;2000~2007年,各板块经济增速大致相当,增速波动幅度显著缩小;2008~2009年,四大板块增速均下降,东部地区增速最低。就全国平均增速来看,四大板块GDP相对增速分布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1986~1990年,东部、东北和中部GDP相对增速放缓,西部地区GDP相对增速提高;1991~2006年,东部地区GDP相对增速高位整理,其他地区GDP相对增速地位徘徊阶段;2007~2009年,东部地区GDP增速下滑,其他地区增速超过全国平均增速。在25个年头里,东部地区有18个年头的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中部地区有6个年头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西部地区有6个年头高于全国平...  相似文献   

20.
资本投入、经济增长与地区差距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一个同时包含物质资本、教育资本、健康资本和R&D资本的拓展的MRW模型,根据我国31个省份1998—2007年的数据,本文通过面板数据模型考察了资本投入对我国不同地区人均实际产出水平以及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发现,资本投入对我国人均实际产出水平与经济增长的影响存在地区差异。在东部地区和中部地区,教育投资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最大;而在西部地区,物质资本投资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更显著。本文认为,各地区资本投入力度以及资本投入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差异可能是导致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