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一、2013年中国经济增长与企业经营回顾2013年是"十二五"规划的第三年,也是我国经济结构调整承先启后的重要之年。我国经济发展面临近年来少有的复杂严峻局面。宏观经济基本延续了"十二五"以来增速缓慢回落的态势。2013年上半年与前三季度GDP增长率分别为7.6%、7.7%。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上半年与前三季度分别增长9.3%、9.6%。1—10月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46263.2亿元,比2012年同期增长13.7%,增速比1—9月份提高0.2个百分点。物价水平稳定温和。2013年上半年与前三季度CPI分别上涨2.4%、2.5%,涨幅比2012年同期回落0.9、0.3个百分点。与此同时,经济结构调整与产业升级的步  相似文献   

2.
新形势下的经济形势及应对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3年,我国经济形势仍然存在典型的“两面性”的特点。在比较短的时间里经济的增长尽管会表现出很小的浮动,但是,整年的经济运作将会保持平稳的状况,经济的增长幅度预计可以保持在9.5%左右,但是经济增长还是趋于平稳的。然而,宏观经济运作的过程中仍然出现了很多的矛盾及问题。所以,需要适时的完善宏观经济政策。  相似文献   

3.
央行近日发布的《2013年第2季度银行家调查报告》和《2013年第2季度企业家调查报告》显示,银行家和企业家对未来信心下降,该调查报告或折射出目前实体经济"偏冷"。根据《2013第2季度银行家调查报告》,银行家宏观经济信心指数为64.1%,较上季下降8.1个百分点。银行家宏观经济热度指数为35.1%,较上  相似文献   

4.
当前,我国经济运行中表现出"金融热、实体冷"的现象,预期的政府换届投资冲动并未出现,制造业产能过剩、劳动生产率提高缓慢和经济活力不足等结构性问题比较突出。展望未来,稳增长政策继续发挥积极作用,企业库存适度回补,我国宏观经济将保持平稳增长态势。经测算,预计2013年上半年及全年我国GDP将分别增长7.6%和7.7%  相似文献   

5.
银行家和企业家对未来信心下降,调查报告或折射出目前实体经济"偏冷"央行近日发布的《2013年第2季度银行家调查报告》和《2013年第2季度企业家调查报告》显示,银行家和企业家对未来信心下降,该调查报告或折射出目前实体经济"偏冷"。根据《2013第2季度银行家调查报告》,银行家宏观经济信心指数为64.1%,较上季下降8.1个百分点。银  相似文献   

6.
"从紧货币政策"在我国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提出不到一年,国内外宏观经济形势发生了较大变化,"从紧货币政策"的前景如何成为目前宏观调控的一个疑问。本文将从我国宏观经济形势的最新进展入手,尝试对从紧货币政策进行更深入的分析,对未来一段时间我国的货币政策的走向做出合理的预测。  相似文献   

7.
2011年加强宏观经济调控成效显著,宏观政策的调整与宏观经济走势有着密切的关系,我们应认真把握宏观经济走势出现的新变化;把握我国宏观调控政策出现的三个"微调";并抓住国家宏观政策出现新变化的契机,认真谋划黑龙江省经济工作。  相似文献   

8.
2013年是巴西加快经济增长的关键一年。巴西经济学家普遍认为,巴西政府将对宏观经济政策进行适当调整。央行将适时出台政策刺激经济。巴西《经济价值报》专栏记者克劳迪亚认为,巴西将继续调整汇率和利率,为加快经济发展提供更好的融资条件。除减税降息,巴西政府还出台新措施,鼓励私人企业参与港口和机场建设等。这些措施将在2013年逐步发挥效应,拉动经济增长。巴西财政部部长曼特加说:"巴西  相似文献   

9.
2013年,世界经济环境复杂多变,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中央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统筹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保持宏观经济平稳增长,主要指标完成预期目标。展望2014年,在经济体制改革方面将迈出新步伐,宏观经济将保持平稳较快增长态势。应继续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着力通过改革释放经济增长的动力和活力,增强信心,稳定预期,保持宏观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0.
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给全球经济带来了重大损,我国经济展也明显放缓。本文针对目前我国宏观经济状况,分析了宏观经济出现的问题,并结合当前的国内经济形势,提出了宏观调控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一、对当前宏观经济形势的总体认识2013年,我国经济将延续2012年四季度以来企稳回升的总体态势。首先从短期需求面看。第一,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外部需求低迷的大环境没有改变,但是在美国制造业和金融市场的恢复、积极应对欧债危机的一系列措施效果有所显现、日本大量的刺激政策以及主要经济体普遍的宽松货币政策的背景下,世界经济将好于去年,我国进出口贸易尽管仍然难以恢复往日风采,但  相似文献   

12.
本文分析了2012年中国宏观经济走势的特点,对2013年和未来五年中国经济走势进行了分析。2013年中国经济增长可以呈现略高于8%的适度回升的良好态势;未来五年,经过努力,有望使中国经济在8%~9%的适度增长区间内,走出一种较为平稳的、锯齿形缓升缓降的良好新轨迹,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更为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3.
随着社会科技与经济的不断发展,信息对于各个领域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分析经济信息对于加强我国的宏观经济管理十分重要。本文作者阐述了宏观经济管理与经济信息的概念,进一步深入研究经济信息在我国宏观经济管理中的主要作用,分析经济信息在我国宏观经济管理应用中的不足,并提出经济信息在实现我国宏观经济管理中的应用策略,从而促进我国国民的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4.
<正> 一引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宏观经济基本特点"供不应求",高经济增长与高通货膨胀并存。如何在维持高增长同时,抑制通货膨胀,一直是中国经济决策者所关注中心问题。自1997年下半年,我国总供求关系发生历史性变化,宏观经济运行第一次出现了真正意义的"有效需求不足"。并在随后20多个月中逐步显现,通货紧缩成为中国经济主要特征。为此,中国政府也采取了积极的宏观政策来适应经济形态变化,1999年,政府实行扩张性的宏观经济政策,虽然中国经济去年仍保持了7.1%的较高增长速  相似文献   

15.
2000年是中国宏观经济发生重大转折的一年,经济开始出现了稳步增长的势头,主要原因是国际经济形势大好转和政府实施积极的宏观调控政策。但是制约我国经济发展中的深层次问题依然存在,经济增长的基础还不稳固。因此,2001年我国的宏观经济政策将继续以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为主。同时,在2001年我国极可能加入WTO,将面临崭新的对外经济环境和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因此产生政策和对外经济政策的适时调整将不可避免。  相似文献   

16.
去冬今春我国经济工作的重点是"两防",一是防止宏观经济下滑,二是防止换届后的泡沫。去年前三季度我国GDP增速分别为8.1%、7.6%和7.4%,已连续七个季度放缓,为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最低,并为近20年来第四次连续两个季度的"低八"(低于8%)。单纯从GDP增速来看,我国经济正在经历金融危机以来的"二次回落",也就是曾说过的又一个大"W"型。  相似文献   

17.
陈丽茵 《中国市场》2014,(16):17-19
据统计我国经济增长的速度波动起伏,随着2000年逐步上升至2007年的最高值14.2%,随后在2008年又出现了迅速的下降,而经济增长率下降至9.6%。从其增长趋势可见在随后的几年内我国的经济增长为振荡波动徘徊的发展态势,而在2013年的第三季度经济增速迅速降至7.4%,也对我国的经济全面发展产生了一定阻碍因素,对我国未来的宏观经济政策取向和未来经济发展都存在一定的影响。因此,必须认真而全面的探讨当前我国经济增长率的增减情况、现状及发生变化的一系列原因,努力从多角度对我国经济存在的潜在增长率变化进行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8.
蒙海娥 《现代商业》2011,(14):170+169
在宏观经济管理的研究中,我国的研究人员已经得出了很多研究成果,在研究宏观经济管理中的应用时,我们分析了经济信息在宏观经济管理中的应用问题,在研究中我们可以得出经济信息的作用,并在宏观经济管理中有效运用经济信息。  相似文献   

19.
经济调查     
《中国对外贸易》2013,(7):20-21
央行问卷调查:2季度36.4%企业家认为经济偏冷中国人民银行近日公布了2013年第2季度企业家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有超过1/3的企业家认为目前中国的宏观经济"偏冷"。——宏观经济热度指数和企业家信心指数均有所下降。本次调查企业家宏观经济热度指数为33.2%,较上季和去年同期  相似文献   

20.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世界已经成为一个联系密切的整体,内部的经济运行情况牵一发而动全身。而从我国目前的宏观经济发展情况来看,经济下行的风险是显著的,而导致我国宏观经济下行风险的因素中,外部经济以及金融不确定性是不可忽视的两方面因素,把握外部经济以及金融不确定性对于我国宏观经济下行风险的影响,才能有效探索我国新时期进行宏观经济发展战略调整的对策,促进我国更好地应对宏观经济下行风险,加速国内经济的复苏。本文对于我国宏观经济下行的趋势进行分析,说明外部经济对于宏观经济下行带来的风险,并对金融不确定性进行分析,探究金融不确定性和宏观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最后围绕外部经济以及金融不确定性,探索我国宏观经济下行风险应对的有效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