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广义技术创新与区域产业结构升级的机制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区域创新能力形成过程,阐述技术是区域创新能力提升的基础和技术创新是区域创新能力提升的动力的观点,指出区域产业结构升级实质上是区域技术结构从一种均衡向另一种均衡的过渡,并论述技术带动区域创新能力实现产业结构升级的机制.  相似文献   

2.
基于重大科技专项的区域创新能力提升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区域创新能力对提高区域经济竞争力至关重要.如今促进区域创新能力发展的路径多元化,其中依靠重大科技专项提升创新能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从重大科技专项的特征入手,分析了基于重大科技专项的区域创新能力提升过程的显性过程和逻辑机理,研究了重大科技专项模式下的区域技术发展轨迹,论证了重大科技专项促进区域创新能力提升的观点.  相似文献   

3.
经济全球化促使经济发展的区域化特征越来越明显,区域创新能力是地区经济获取国际竞争优势的决定性因素,是区域内产业结构升级的根本技术支撑,提高区域创新能力是增强区域竞争力的根本途径.本文在研究区域创新理论的基础上,分析了区域创新能力的构成因素,构建了一个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并对我国区域创新能力分布的基本特点和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最后重点探讨了提升我国区域创新能力的构想.  相似文献   

4.
转型发展是资源型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出路,经济转型归根结底是从资源依赖到创新驱动的转型,即核心是提升区域创新能力。作为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微观推动者,企业家对于提升区域创新能力、促进资源型城市的经济转型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就企业家人力资本对于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机理进行了理论分析,以煤炭资源大省山西为例,应用面板数据模型对理论进行了验证。本文的理论与实证分析表明,企业家人力资本的提升是资源型地区转型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本文在深入总结区域科技创新相关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构建了区域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确定区域科技创新指标权重,结合TOPSIS法,对我国东部、中部、西部、东北部四大地区的10个典型区域进行实证分析,并对实证结果展开分析与讨论,指明各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存在的问题,提出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的对策。  相似文献   

6.
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技术创新能力影响及地区差异分析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本文利用我国2002—2006年29个省市自治区的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了FDI对我国区域技术创新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FDI对区域一般技术创新能力提升的促进作用明显存在,且东部较高、中部次之、西部不明显;但对区域核心技术创新能力提升仍然存在着某种替代甚至是挤出的负面影响。本文详细分析了FDI对我国创新能力提升作用存在地区差异的影响因素和产生挤出效应的原因,并揭示了FDI的梯度转移是激活中部地区的技术创新潜力的重要途径之一,但跨国公司通过其内部化及关键技术黑匣子化等对核心技术实现控制值得关注。论文最后还就进一步扩大FDI对区域创新能力提升的促进作用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文化基因差异是各区域创新能力存在差异的最根本、最深层的原因.区域文化基因的形成受多种因素的制约.研究表明,区域创新文化基因主要受区位、区域关键人物、区域历史、区域对异质文化的兼容度等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是区域创新文化基因形成的主要根源.区域创新主体改造不利于区域创新能力形成的传统文化基因,塑造有利于区域创新能力形成的新文化基因,从而从根本上提升区域创新能力,应从这几个关键因素做起.  相似文献   

8.
基于知识生产函数模型和创新地理学理论,本文利用我国30个省(区、市)2008~2020年的面板数据,通过空间计量模型实证分析R&D投入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及空间溢出效应,并从政策目标与政策工具的耦合协调性视角理解科技政策组合,分析科技政策组合的调节效应。研究发现,我国省域创新能力呈现由东向西逐渐减弱的“梯形”分布特征;R&D资金和R&D人员对于本地区域创新能力提升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但空间溢出效应均不显著;科技政策组合正向调节R&D投入对区域创新能力的促进作用。对此,国家应制定适宜的区域创新战略,地方政府应探索差异化创新驱动发展路径并提升科技政策组合的耦合协调性。  相似文献   

9.
本文运用2001~2010年我国东、中、西部地区大中型工业企业的相关数据,建立固定效应面板数据模型,实证分析了自主研发、技术获取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由于经济基础、技术发展水平和创新能力积累的不同,我国大中型工业企业自主研发、技术获取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存在着地区效应,大中型工业企业自主研发吸收技术获取的能力也存在着区域差异性.同时,大中型工业企业自主研发和技术改造对全国创新能力有显著影响,但国外技术引进和购买国内技术对全国创新能力的提升作用不明显.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本文最后提出了若干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和科技革命的不断发展,产业集群创新能力成为保持区域竞争优势的关键,而通过知识流动促进产业集群创新要素集成和网络结构优化、提升区域创新能力尤其重要.本文运用模糊数学原理,构建了知识流动促进产业集群创新的评价指标体系,剖析了区域内外知识流动影响产业集群创新的重要因子,并针对性地提出扩散、集成、提升和转化产业集群显性和隐性知识,实现集群创新的突破性发展的战略思路.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通过对湖北省1995—2006年的区域智力资本水平和区域创新能力的测度来定量研究二者的关系,研究方法包括定性的理论分析和定量的实证研究方法(因子分析方法、相关性分析方法和回归分析方法)。文章运用因子分析探寻了湖北省区域智力资本各要素的构成对各要素的贡献度,以及区域创新能力各要素对区域创新能力的贡献度。并在因子分析的基础上评估了湖北省12年来的区域智力资本水平和区域创新能力。运用相关性分析,定量地探索了湖北省区域智力资本与区域创新能力的相关性强弱。运用回归分析,探索了湖北省区域智力资本各要素的构成与区域创新能力的定量关系。根据研究发现,本文最后提出了一些富有现实指导意义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在文献梳理的基础上,本文分析了数字经济背景下科技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复合系统协同创新的机制,构建了协同视角下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基于我国2011~2020年相关数据,利用复合系统协同度模型测度了我国区域创新能力水平,并对我国不同区域的协同创新水平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数字经济背景下我国区域创新能力水平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上升,但总体水平相对较低,各区域协同创新发展水平存在一定的差异,东部地区水平最高,中部和西部地区次之,东北地区最差。基于研究结果提出了提升我国数字经济背景下区域协同创新协同发展水平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为增强区域的创新能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我国生物医药产业集聚区相继建立了各种形式的生物医药公共平台.经过几年的运作与发展后,这些平台在推动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提升生物医药企业创新能力方面的作用正逐步释放.研究国内的生物医药公共服务平台主要特征、主要功能、运行方式以及服务模式,对于更好的发挥平台在提升产业集群的创新能力方面的作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互联网基础设施、信息资源、商务应用与发展环境4个维度构建互联网发展综合指标评价体系,利用主成分分析法估算区域的互联网水平;基于2006~2020年中国30个省(区、市)的面板数据,运用面板门限模型,分析互联网与区域创新的非线性关系。实证结果表明:互联网发展对区域创新有边际效应递增的促进作用,以知识积累、金融发展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为门限变量时,互联网发展与区域创新能力均存在明显的单门限效应;中国各区域的知识积累、金融发展和经济发展水平具有显著的时空异质性。因此,应加强中、西部的联动效应,促进东、西部地区的协调发展,加强中国区域创新能力的提升。  相似文献   

15.
世界科技日新月异,创新能力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日趋显现,重视和提高区域自主创新能力已成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主要突破口。本文通过因子分析法,将广州与北京、香港、新加坡、东京等亚洲大都市的创新能力进行比较,从知识创造和创新绩效、知识流动和创新环境、企业创新能力3个方面进行排序和分析,以揭示广州在区域创新领域的差距和优势,进而提出若干提高区域创新能力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6.
R&D资源投入结构包括财力投入结构、人力投入结构、政策投入结构等内容,是反映区域创新能力的重要指标。本文依托对R&D财力投入结构、人力投入结构两个核心指标的考察、从R&D资源投入的部门结构、研发阶段结构、行业结构和区域结构等4个方面入手,基于R&D资源投入结构的视角,对老工业基地区域创新能力提升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并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开展创新效率演变趋势研究对提高区域创新效率和缩小区域间创新能力差距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研发和转化视角构建了区域创新效率的评价指标体系,采用DEA和TOPSIS集成方法对2015~2020年中国区域的创新效率进行了测度,分析了创新效率动态演变趋势。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区域创新投入存在着一定程度的投入冗余和浪费,东部地区的创新效率较高,中、西部创新效率偏低,中、西部创新效率提升速度高于东部地区。最后基于研究结果从增加创新投入、改进创新策略和优化创新环境等方面提出提升中国区域创新效率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本文基于理论分析和文献回顾, 对影响区域制造业绿色创新能力的影响因素进行归纳分析, 构建区域制造业绿色创新能力评价体系, 针对评价体系建立以评价体系指标为节点的复杂网络模型。在此基础上, 运用复杂网络节点重要性评价及理想点法的思想确定各指标权重。结合实证数据, 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全国30 个区域的制造业绿色创新能力进行评价。结果表明相较中部、西部地区, 东部地区的12个区域制造业绿色创新水平较好。合理的人力资源投入、创新的企业组织形态及较高的成果转化能力是区域制造业绿色创新能力的重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9.
本文基于2001~2015年我国30省市的面板数据,建立以人力资本为门限变量,以自主研发、技术引进为门限依赖变量的面板门限模型,从人力资本视角实证分析了自主研发、技术引进对区域创新能力的非线性影响效应。结果表明:自主研发、技术引进与区域创新能力之间存在着显著的以人力资本为门限变量的单门限效应。当人力资本水平低于门限值时,自主研发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不显著,而技术引进能显著地促进区域创新能力的提高;当人力资本水平高于门限值时,自主研发、技术引进均能显著地提高区域创新能力,且自主研发比技术引进更能促进区域创新能力的提高。从目前人力资本水平来看,我国大部分省份已具备从技术引进向自主研发模式转变的人力资本基础。  相似文献   

20.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现代经济的发展呈现出显著的区域化特征,区域创新能力正日益成为区域经济参与者竞争优势的重要标志.沈阳市作为东北地区区域经济的中心城市,其城区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存在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对沈阳市城区技术创新能力进行了评价,并提出了提升沈阳市城区技术创新能力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