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企业资本结构的契约属性,决定了新制度主义经济学与财务学进行理论融合的可能性.本文基于不完全契约理论,从财权配置引发的契约关系出发,深入企业财务治理结构的本质,对建立和完善现代公司财务治理结构和运行机制进行研究和探讨.  相似文献   

2.
《商》2015,(49):242-243
近年来,风景名胜区经营权转让之风盛行,但景区经营权转让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也得到广泛关注和研究。就产品性质而言,旅游景区是准公共产品,旅游景区经营权转让可说是一种PPP模式,或者是一种委托——代理。景区经营权转让中政府或景区管理机构和旅游投资商之间实质是一种契约关系。本文从不完全契约理论和产权理论两个视角出发,对我国风景名胜区经营权转让进行分析,并对就存在的问题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员工与雇主之间的劳动关系具有平等与隶属的双重性,劳动争议的发生本质上是"平等"与"隶属"的争议,表现为劳动过程中对劳动剩余控制权的谈判与争夺。在不完全契约条件下,对剩余控制权分配的机制安排取决于劳资双方的谈判实力,应当设计有利于提升劳动者相对谈判实力的机制来实现社会和谐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4.
传统国际贸易理论通常把贸易协定视为完全的,或作为规定所有相关的政策工具和覆盖所有可能偶发事件的契约。但是,在现实中,大多数契约相当简单和倾向于不完全。当契约没有规定全部当事方在所有未来可能的状态下权利和义务时,它们被认为是不完全的。交易成本、有限理性和战略模糊是契约具有不完全性之成因。WTO协定通常被描述为成员方之间为互惠交换利益的契约。近来,该契约在很多重要方面不完全已被WTO学者所广泛接受。WTO起草者意识到契约漏洞存在的严重性和经济环境中不可避免的不确定性。为给成员方留下一些必要的呼吸空间,WTO协定规定某些可证明暂时或永久、部分或全部不履行为正当的贸易政策灵活性工具。  相似文献   

5.
不完全金融契约理论是研究当契约不完全时,内部经营者/企业家与外部投资者之间如何进行契约安排以实现有效融资的理论.该理论虽然自上个世纪90年代才开始出现,但在解释各种金融契约的特征、资本结构的内生性以及风险投资融资安排等方面已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它提出了控制权相机转移和"胡萝卜加大棒"的控制权配置的基本思想,并将融资活动与企业理论和公司治理紧密联系起来,极大地提高了人们时公司融资活动的认识.但这一理论仍存在着局限性,主要表现在:理论基础尚存在争议;研究范围较窄等.推进该理论发展的关键在于强化其理论基础,建立起逻辑一致的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6.
李晶  刘剑 《现代商业》2015,(2):189-190
随着高校体制和制度的不断变革和发展,高校的财务结构也形成了众多利益相关者的契约联结模式。然而,由于高校的非盈利性质,使得这种联结存在不完全形式,进而使得当前高校财务问题频发,资金管理混乱。构建合理的高校财务治理结构,对于高校财务实施工作和高校的长远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利益相关者理论为基础,考虑政府、出资方、管理者、教职工、学生、银行等相关者利益,并在不完全契约角度下,从决策组织结构、执行实施规范、监督组织机构和外部财务通用契约优化来设计高校财务治理结构,以此对我国高校财务治理模式进行优化设计研究,并提出旨在提高高校财务治理效率,促进高校合理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7.
市场经济就是一种契约经济,消费者和生产经营者者之间的交易关系本质上就是一种契约关系,消费者权益也都是通过消费契约来界定的.但消费契约又是不完全的,通过消费契约对消费者权利的界定也就不可能是完全的。对于契约(明确的和默认的契约)已经界定的权利来说,消费者权益保护的中心就是契约的有效履行问题;对于契约没有界定的权利来说,消费者权益保护问题的关键就是剩余权利公正合理地配置问题。  相似文献   

8.
现代企业契约理论对企业所有权分配的研究令人关注,并引起越来越多的争论。以前人的研究为基础,将剩余控制权进行了分割,提出企业所有权是剩余索取权与终极剩余控制权的融合体,并对所有权最优安排进行了讨论,认为股东拥有企业所有权是现实与理论逻辑的统一,利益相关者财富最大化目标理论基础并不可靠,实际操作更不现实。  相似文献   

9.
不完全契约、不对称信息与银企金融交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不完全契约理论和不对称信息理论的分析表明,我国银企金融交易中存在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行为,主要源自于银企之间的契约不完全和信息不对称,而且这种不完全和不对称程度越大,企业发生违约和道德风险的可能性就越大。在WTO背景下,积极探索改善我国银企之间信用关系,营造互相信任、共同合作的经营氛围,已成为当前我国金融体制改革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性工作。  相似文献   

10.
宗刚  余乙兵 《商业时代》2012,(13):142-143
生态工业园区作为循环经济的重要载体,通过使园区内企业形成相互利用副产品和废物的共生关系,达到节约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目的。稳定的企业共生关系对于生态工业园区的建构和运转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不完全契约理论的GHM模型框架来分析园区企业的事前专用性投资扭曲和由此对企业共生关系的影响,从经济学的角度解释生态工业园区稳定共生的关键因素。研究表明,园区构建早期政府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而在后期信誉和稳定的信任机制则会形成有效率的博弈结果。  相似文献   

11.
随着上市公司所有权和控制权的分离,代理问题由此而生.在不完全契约关系下,由于掌握控制权的所有者与中小股东和管理者的目标函数存在不一致性,进而引发争夺代理权以获取目标公司最终控制权的行为.本文以不完全契约理论为视角,从内外部公司治理机制和双向角度入手,深入分析代理权竞争、控股股东资金占用与公司绩效的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12.
"调结构"与"稳增长"是财政政策的重要目标.金融危机后,随着内外部环境的发展和变化,我国经济发展中存在的各种深层次、结构性的矛盾和问题日益突出,已经成为制约经济长期稳定发展的主要难题.为此,我国应充分发挥财政政策的特殊功能和作用,通过制定和实行一系列有效的财政政策和措施,加快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经济实现长期稳定持续增长.  相似文献   

13.
浅析金融创新理论与金融体系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融创新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提高金融机构竞争能力,提高金融效率、优化资源配置等。我国的金融创新应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同时进行,重点在于强化产权制度创新、经营体制创新、组织体系创新、金融监管创新,为金融业务和金融市场营造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14.
有效的质量管理是确保供应链稳定运行重要前提,论文对供应链中企业所面临的质量风险进行了探讨,并基于委托—代理理论建立了供应链质量契约决策模型,在该模型中通过对不同情形下采购者所面临质量风险进行分析,确定了与之相适应的供应链质量契约类型。利用该决策模型,供应链管理者可根据自身的运营环境识别并分析供应链中的质量风险,并建立有效的供应链质量契约。  相似文献   

15.
组织与员工之间从一开始就产生相互期望的心理契约,而且在双方合作过程中不断依据对方行为调整自身的心理契约目标值.因此,本文利用进化博弈理论,分析了有限理性和有限信息情况下双方之间的信任关系和稳定策略.并通过分析得出了通过改变组织与员工之间的预期收益目标,采取加大不信任行为的机会成本等方式是影响双方信任关系向良性发展的关键性因素.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国际市场占有率、贸易竞争优势指数、显示性竞争比较优势指数和产业内贸易指数分析了我国目前金融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水平.同时分析了有利于我国金融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提升的优势因素以及制约我国金融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相关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改善建议.  相似文献   

17.
《商业时代》2011,(5):29-30
后金融危机时代消费者的心理行为特征表现为危机意识加剧、消费理性增强、消费需求紧缩、消费决策周期延长。企业营销策略应该根据消费者行为变化进行相应的调整和创新。  相似文献   

18.
新公司法的出台对于有限责任公司股东退出问题提供了新的依据,使投资者不仅可“得门而入”,而且可以在一定条件下“全身而退”。有限责任公司的股东,可以通过股权的内部转让、股权的外部转让等约定退出,还可以通过维权之诉等法定退出。  相似文献   

19.
本文选取国际储备对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国际储备与进口的比率以及国际储备对短期外债的比率三项指标,论证了主要新兴市场都采取了大量囤积国际储备的模式.但是当金融危机发生时,他们对国际储备的使用呈现了两种不同的方式:一种是大量减持国际储备;另一种是保持国际储备规模基本稳定.国际储备变动方式的不同反映了囤积国际储备的不同动机.大量减持的国家是为了发挥储备的自我保险作用,而保持储备基本稳定的主要动机包括提升国家信用和经济实力、综合考虑下的谨慎使用以及重商主义动机.  相似文献   

20.
This paper examines the relative importance of the global and regional markets for financial markets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particularly during the US financial crisis and the European sovereign debt crisis. Specifically, we examine the way in which the degree of regional (seven African markets combined), global (China, France, Germany, Japan, the UK and the US), commodity (gold and petroleum), and nominal effective exchange rate (Euro and US dollar) spillovers to individual African countries evolved during the two crises through the econometric method introduced by Diebold and Yilmaz (2012). We find that African markets are most severely affected by spillovers from global markets and only modestly from commodity and currency markets. Conversely, regional spillovers within Africa are smaller than global ones, and hence, African markets are insulated from global crises. We also find that the aggregated spillover effects of European countries to the African markets exceeded the corresponding effects of the US, even in the wake of the US financial crisi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