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国有企业由于其历史地位和作用,国有企业改革具有特殊性。正确认识并把握国有企业改革的特殊性,有利于国有企业改革沿着正确方向前进。一、国有企业改革的特殊性(一)国有企业的改制是建立在公有制基础之上的。公有制为主体是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虽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公有制的具体表现形式与计划经济条件下有所不同,但坚持公有制为主体是不可动摇的一条准则。现代企业制度是先进的组织制度,迄今为止,世界各国的现代企业制度都是建立在私有制经济基础之上。如何在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基础上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项正在探索的艰巨工…  相似文献   

2.
公有制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要实现公有制实现形式的多样化,必须继续解放思想,努力寻找与市场经济更相适应的公有制实现形式,必须搞好国有企业的改组、改造,特别是要积极推行股份制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寻求公有制的有效实现形式,应当防止私有化。  相似文献   

3.
随着新自由主义思潮在全球兴起,苏联解体及东欧剧变,社会主义阵营力量削弱。在当前的社会舆论中,确实存在一些否定公有制、主张私有化的观点。只有从理论上澄清这些模糊认识和错误观点,才能正确把握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提高坚持基本经济制度、绝不搞私有化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相似文献   

4.
在国有企业的改革中,一些经济学家根据新自由主义思想,反对公有制,鼓吹私有化。新自由主义经济学是把"人的本性是自私的"作为既定的、无需论证的前提,由此来解释一切经济现象。这是历史唯心主义的命题,由此得出私有化的必要性的结论是站不住脚的。在对待国有企业改革的问题上,应该用马克思主义来理解中央的有关方针政策,不允许新自由主义者把这些方针政策朝私有化方向解释。  相似文献   

5.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经济基础不能是国家资本主义性质的公营企业,同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也不能以混合所有制企业为经济基础,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虽然基本经济制度规定允许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但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经济基础只能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包括社会主义农业集体经济和社会主义公有制企业。而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立经济基础的社会主义公有制企业必须是成功改革后的国有企业。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完成国有企业改革的历史使命,不仅需要精准的顶层设计,更需要有科学的理论指导。缺乏创新理论指导的实践,只能是盲目的实践或重复的实践,不可能是可取得重大改革成果的实践。制造飞机需要先有理论,进行国有企业改革同样需要先有理论。中国经济理论界必须认识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经济基础必须而且只能是改革成功后的社会主义性质的国有企业。没有国有企业的社会主义改革取得成功,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完善和发展。  相似文献   

6.
网络产业市场化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引入竞争机制,尽管公有制与竞争也是相容的,但竞争的实现首先要求自由进入。而网络产业,如电力产业的特殊性与行业租的存在,使得无论是公有制还是私有制,实际的进入可能根本就不会发生。当前,电力行业改革的重点是产业的结构重组和建立起恰当的规制体制,而暂且搁置私有化问题。  相似文献   

7.
我国国有企业产权改革中的几个理论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产权理论的角度看,任何真正意义上的有国有企业改革都会是产权改革。由于产权与竞争是市场经济理论中内在地联系在一起的两个范畴,因此就国有企业改革而言,其核心问题在于构建有效的产权制度安排,而创造竞争的环境是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成功的重要外部条件。国有企业产权改革所导致的部分国有企业的全部或部分私有化在我国现阶段有其必然和合理性,但要警惕可能出现的错误倾向。  相似文献   

8.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提出:“正确处理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和促进非公有制经济的关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使两者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坚持两个“毫不动摇”要关注两种倾向:一是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忽视发展集体经济的倾向;二是在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过程中,对国有企业实行所谓“民营化”,即实行私有化的倾向。对这两种倾向,应加以重视,认真对待和处理。  相似文献   

9.
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性质的国有企业的目的是为了消灭剥削制度,由于不存在剥削,因此国有企业能够比非公有制企业的效率更高。但国有企业在世界上不是普遍存在的,即只能在少数的实行社会主义制度的国家存在。现在,新加坡共和国还不是社会主义国家,所以不可能有任何社会主义性质的国有企业,事实上所有的新加坡政府办的企业都是公营企业,而且还都被西方国家认为是很不规范的公营企业。因而,中国改革国有企业不可能学习新加坡模式,中国建立公营企业也不应当学习新加坡政府办的企业。盲目地学习新加坡,会给中国的国有企业改革带来灾难,也会严重地制约和影响中国公营企业制度的建立与规范。如果中国只有国家资本主义性质的公营企业,缺少具有社会主义特性的国有企业,那改革之后中国就不会属于社会主义国家了。因此,坚持国有企业改革,就是坚持社会主义性质的改革,就是坚持中国已经建立的社会主义制度。  相似文献   

10.
现代企业制度本身就是创新的产物,至今仍在不断创新变化中。国际上,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取得成功的企业大多数是以私有制为基础的,而我国国有企业的改制,要在公有制主体上建立能与国际接轨的现代企业制度,既不能走私有化的道路,也不能在公有制的基础上照搬硬套国外的固定模式,必须经历一个中国企业制度现代化的改制和现代企业制度中国化的改造创新过程。我国所要建立的现代企业制度,应是社会主义制度条件下的企业制度,它除了具有现代企业制度自身的基本特征和一般共性外,还必须具有和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离…  相似文献   

11.
30年来,国有企业改革思想不断变迁。改革的第一阶段,要求是扩大国有企业自主经营权。改革的第二阶段,是学习农村承包制经验,推行企业承包制。在确定了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之后,改革的第三阶段是全面的股份制改革。目前,改革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混淆国有企业与公营企业的区别。国有企业是社会主义公有制企业,非社会主义国家不存在国有企业,只有公营企业。用公营企业充当国有企业,混淆公营与公有,以取消国有企业的存在,这对于中国坚持社会主义是最严峻的现实问题。明确区分国有企业与公营企业,并明确地将目前处于非竞争性领域的国有企业制度演化为规范的具有国家一般性质要求的公营企业,才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国有企业改革和建设现代规范的市场经济。  相似文献   

12.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必须坚持"以公有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而不能搞私有化和单一公有制。私有化并非适合于任何国家,我国一旦实行私有化将颠覆社会主义制度,且也不能使中国富强。在我国实行单一公有制也是无出路的,这是由历史经验证明了的和我国的国情决定了的,也是根据是否有利于发展生产力的标准所做出的客观结论。  相似文献   

13.
由于理论预期同实践结果的不一致,国有企业产权改革备受争议。在对产权与企业效率,MBO的私有化产权改革模式同企业家激励的理论回顾中,在当前监管缺位的情况下,不应当进行私有化式的产权改革,而应当以制度创新为方向进行国有企业改革。  相似文献   

14.
我国对国有企业实行的股份制和民营化的产权改革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监督激励和效率流失的问题,而劳动力资本化是一项可行的制度选择。劳动力资本化改革是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的一项制度补充,是对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发展和完善。  相似文献   

15.
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就必须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创新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目前关键要抓好国有资本的战略性退出。而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不仅是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的必然,而且也将大大推动国有资本的战略性退出。国企改革和发展与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是两面一体,两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统一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整体之中。  相似文献   

16.
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决定》指出:“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现代企业制度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础”,“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发展社会化大生产和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是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  相似文献   

17.
国有企业的改革主要应从探索多样化的公有制实现形式入手,推进国有企业所有制形式的改革与发展,这样国有企业改革才能取得突破性进展。  相似文献   

18.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是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20年来,中国改革的巨大成就为世人叹服,但是,在前进过程中所出现的国有企业发展严重滞后与社会经济中的腐败现象也引人瞩目。改革进入攻尖阶段,发展到了关键时刻。其中的核心问题仍然是:理论上正确认识、实践中正确处理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的矛盾统一关系。  相似文献   

19.
我国国有企业改革,要走自己的道路。从国有企业内部改革和管理着手,用公有制的机制来解决国有企业经济困难的问题,而不能用私有制的机制来搞国有企业改革。  相似文献   

20.
国有经济布局调整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决不是私有化;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基本原理以及社会主义的本质出发,阐述了在国有经济布局调整中坚持公有制为主体的必要性;从理论与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说明国有经济布局调整有利于加强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澄清了对国有经济布局调整方面存在的不正确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