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 毫秒
1.
石油价格飞涨和环境污染的压力使生物质能源成为一个重要的选择.文章研究分析了中国生物质能源产业发展现状、优势和劣势、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得出中国发展生物质产业应立足资源优势,走技术创新的新型化道路,加快从生物质产业粗放型向集约型发展转变,加大技术和环保技术的创新力度的结论. 相似文献
2.
建造于化石能源基础之上的世界经济正面临资源枯竭和环境污染的双重挑战,新能源成为拯救人类工业文明社会的必然选择。阐述了我国发展生物质能源产业的战略意义,分析了目前我国发展生物质能源产业的相对优势和面临的挑战,提出了加快我国生物质能源产业发展的路径:构建分布式能源体系,推动能源产业体制机制改革,完善农村新能源市场建设。 相似文献
3.
生物质能源是在现今世界能源危机现状下发展起来的新型的绿色替代能源,具有缓解能源短缺和促进区域间经济发展的作用。作为物产丰富的农业大省黑龙江来说,有着极其丰富的生物质能源生产资料和基础设施建设,具有良好的发展基础和别人无法比拟的发展优势,一定要抓住这个契机,另辟蹊径,确立发展生物质能源的战略目标,大力发展生物质能源,以振兴黑龙江省经济,为我国减少对进口能源的依赖,降低国家能源安全风险作出贡献。 相似文献
4.
生物质能源是未来可持续能源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能源危机,环境安全问题逐渐凸显的现状之下,可持续能源产业的发展具有必然性。本文选取贵州省作为分析研究对象,对贵州省发展生物质能源产业进行SWOT态势分析,剖析发展优势(Streng出),劣势(Weakness),机会(Opportunity)和挑战(Thrcat)等,并根据分析的结果,提出贵州生物质能源产业的未来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5.
生物质能源是未来可持续能源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能源危机,环境安全问题逐渐凸显的现状之下,可持续能源产业的发展具有必然性.本文选取贵州省作为分析研究对象,对贵州省发展生物质能源产业进行SWOT态势分析,剖析发展优势(Strength),劣势(Weakness),机会(Opportunity)和挑战(Threat)等,并根据分析的结果,提出贵州生物质能潭产业的未来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6.
福建省生物质能源政策永续发展模型建构与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合生物质能源政策永续发展的目标,构建了一个由四个层次指标构成的生物质能源政策永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以此反映生物质能源政策永续发展的本质特征、内在规律和演变趋势。福建省生物质能源政策永续发展评价结果显示:福建省生物质能源政策的整体绩效水平尚处于永续发展的起步阶段,政府在生物质能产业有效规制与激励方面应加强能源市场机制建设,努力发展绿色能源消费,这也是最优先推动的永续能源策略之一。此外,推动生物质能的教育宣传与科技研发、加大政府公共研发、强化公众参与、提高人力资本素质是未来的努力方向。 相似文献
7.
发展生物质能源对能源安全和粮食安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碧芳 《生态经济(学术版)》2010,(3)
为了抑制不断攀升的石油价格及有效解决温室气体排放所带来的环境问题,生物质能源作为一种清洁的能源已经引起了世界范围的广泛关注。生物质能源可以缓解能源压力问题,但同时出现与粮争地的矛盾,对保障粮食安全不利。如何在同时保障能源安全和粮食安全的情况下发展生物质能源成为政策迫切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过去100多年,人类的能源利用经历了薪柴时代到煤炭时代,再到油气时代的演变,在能源利用总量不断增长的同时,能源结构也在不断变化。20世纪70年代,国际上第一次石油危机使发达国家和贫油国家重视石油替代,开始大规模发展生物质能源。 相似文献
9.
生物质能源的发展引发能源安全与粮食安全孰轻孰重的巨大争议,本文以燃料乙醇为例,探讨发展生物质能源对粮食、农地及粮食贸易安全的影响,并结合玉米市场的实际状况提出解决路径。 相似文献
10.
林木生物质能源发展研究综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开发和利用林木生物质能源是当前全球应对能源危机和气候变化的重要举措之一。我国现已基本具备开发林木生物质能源的条件和发展空间,亟需寻求一套科学的理论方法,用以指导其规范化发展。本文通过对国内外林木生物质能源发展专题的相关文献进行研究综述,以期归纳总结现有研究中存在的不足,同时借鉴欧美一些发达国家在该领域相对丰富的研究实践与经验,指出我国林木生物质能源产业发展的研究方向,为推进我国可再生能源产业理论的形成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12.
我国生物质发电产业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生物质发电是一种环境友好的可再生能源利用模式,在我国拥有广阔的发展前景。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的颁布,近年来生物质发电产业发展迅速,总装机容量实现翻番,但企业经营状况并不好,由于成本、技术、政策等多方面原因出现了大面积亏损局面,致使其发展陷入瓶颈。首先对当前生物质发电相关的法律政策体系进行系统介绍,然后结合生物质产业现状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促进我国农村生物质能源发展的财税政策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马昊 《生态经济(学术版)》2010,(5)
发展农村生物质能源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举措,有助于缓解能源危机、改善环境,有利于扩大农村就业、增加农民收入,但目前我国农村生物质能源的发展受制于信息与认知不足、经济效益不高、技术水平有限等因素。由于农村生物质能源产业的发展具有的外部性、不确定性等因素,财税政策应该发挥主要的作用。文章总结了国外发展能源产业的经验与启示,提出了促进我国农村生物质能源发展的财税政策。这些政策包括发挥政府采购的作用、加大各级政府预算投入的力度、具体的税收优惠政策及财政与政策性金融的配合。 相似文献
14.
我国能源生物质供应物流面临的运营、战略与体制问题剖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能源生物质资源开发具有极为重要的战略意义。但是,其产业效率的实现无法忽略供应物流的制约和影响。研究认为,当前我国的能源生物质供应体系及物流管理存在着三大层面的现实问题:(1)物流运作与竞争层面:企业实际运作中缺乏对生物质物流的战略性考虑;生物质原料替代用途广泛,供应稳定性差;物流成本失控,严重侵蚀利润;生物质收购和供应管理整体上较为粗放。(2)战略与决策层面:企业目标扭曲,动机不纯;在一些重大问题上静态机械的预测;前期调研中忽视人均指标;过于乐观的估计;对黑色化涉农(食品)供应链的威胁性认识不足。(3)物流环境与体制方面:国家生物质物流政策的缺失;生物质物流装备问题;社会物流不发达,生物质供应物流运筹的空间有限;政府审批不合理导致的设施布置失控及风险。当然,上述这些问题在生物质能产业的各个分支(如秸秆发电,沼气、燃料乙醇,生物柴油等)中的表现,则存在严重程度和内在机制上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15.
生物质产业:实现"绿色现代化"的有效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人类正面临着能源危机和生态危机,而这种双重危机在我国表现得尤为突出。因此,走“绿色现代化”道路是我们的必然选择。生物质产业的特点决定了它在实现“绿色现代化”过程中必然发挥重要作用。本文在论述我国发展生物质产业的现实条件的基础上,提出了生物质产业发展的相关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6.
以位于京津冀腹地的河北省无极县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抽样方法对其农村居民的生活能源消费现状进行了问卷调查。采用相关分析、方差分析等统计分析方法对调查数据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分析发现:生物质能源利用不充分、利用方式不科学导致目前农村居民家庭能源消费向化石能源转变;农村居民对生物质能源的认知程度有显著提升,对生物质能源也有较大需求,这为生物质能源产业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市场需求基础;生物质能源产品与化石能源产品的能质差异、两类能源利用便捷度的差异、生物质燃料供应的持续性以及政府宣传和政策支持力度,是制约农户以生物质能源替代化石能源的主要因素。最后,有针对性地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我国生物质直燃发电的现状、问题及政策建议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我国生物质发电产业正处于起步阶段,产业化和商业化程度较低,有关政策及激励措施的支持力度不够。当前,可从以下方面加大政策扶持力度:规定对所有清洁能源一律确保其发电量全额上网,允许不同所有制的企业进入生物质发电领域;调整上网电价;做好资源调查和评价,编制发展规划;加大财政投入和税收优惠力度;支持技术研究开发和设备制造;建立设备检测认证体系,制定技术标准和规范规程;推行绿色电力配额制度和认购制度。 相似文献
18.
介绍了中国生物质发电产业的市场环境和政策环境。基于此,识别生物质发电产业发展的内生动力因子和外源动力因子,并利用计量经济学理论对动力因子的相关性进行分析。建立解释结构模型研究动力因子之间的关系,分析经济要素之间的作用机理。结果表明:所有的动力因子通过不同的途径和方式最终指向政策和资源禀赋因子;能源安全因子、环境保护因子、农村发展因子影响电力需求,投资影响电力供给;合理的要素成本价格需要科学的政策组合进行有效支持。 相似文献
19.
The transition to an implicitly solar-basedenergy system can make use of various specificbiomass energy systems. This paper
provideseconomic and environmental indicators forevaluating alternative options.The paper proceeds in three empirical steps.First,
an expert survey supplies the primarybiomass potentials available for non-food usein Austria and their respective costs. Second,an
inquiry into investment, operating andfinancing costs of 30 different biomass energyuse systems allows a standardized comparisonamong
them and their relationship to fossilreference technologies. Third, a computablegeneral equilibrium model of the Austrianeconomy
is employed to quantify the impacts offostering the use of distinct biomass energytechnologies.The results allow us to distinguish
betweenthose technologies that tend to lead to anincrease in both GDP and employment (e.g.,combined heat and power production
from sewagesludge biogas), to an increase only inemployment, while GDP tends to diminish (e.g.,district heating based on agricultural
pellets)or to a decline in both (e.g., co-firing basedon wood-chips, bark or industrial pellets).Individual technologies could
account for up toone third of Austrias Kyoto obligation, whilecombinations of technologies, triggered by acombined CO2 tax and biomass energysubsidy for example, could almost fully lead toAustrian Kyoto-compliance.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