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产业集聚效应与区域经济增长关系实证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陈迅  陈军   《华东经济管理》2011,25(2):33-35
制造业是集聚特征最为明显的产业。文章采用区位熵对重庆市制造业的集聚情况进行分析,从而得到具有代表性的产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然后以此产业为例,对产业集聚与经济增长间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对重庆市经济增长具有推动作用,提升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的集聚程度可以提升区域经济增长水平。  相似文献   

2.
制造业产业集聚与区域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产业集群依托其内在机制,有力地推动了区域经济的迅速发展。地方政府通过培育地方产业集群,使本地生产系统的内力和国际资源的外力有效结合,提高了区域竞争力。然而,产业集聚在促进经济增长方面表现出其正面效应,同时也存在产业集聚会扩大区域差距的负面影响。本文通过《中国工业经济统计年鉴》提供的企业单位数和全部从业人员平均人数两个指标对赫芬达尔指数进行大致的测算,虽然没有艾利森和格莱赛那样精确,但对产业空间集聚度测度没有较大的影响。实证分析表明,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的集聚度与工业总产值存在高度的正相关性。其他的相关制造业行业的集聚度大多与其工业总产值存在较强的正相关性。这也正说明了产业集聚与经济增长的正相关性。通过本文的研究,提出了要增强中央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并为产业集群的萌芽和成长提供良好环境,进一步对产业集群加以扶持以促进产业集群的升级,加快西部企业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其重点要增加中西部教育和培训投入等产业集聚促进区域经济增长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金融已经成为现代经济的核心,特别是在市场经济中,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耦合关系成为不少学者关注的重点。利用福建省1980——2017年的相关统计资料进行了实证研究,发现福建省的金融产业集聚对区域经济增长有促进作用。为推动福建省实现机制活、产业优、百姓富、生态美的新蓝图,金融业的发展必须提供有力支撑和保障。  相似文献   

4.
王柏生 《科技和产业》2019,19(11):61-67
以一带一路国内沿线18省(市)作为研究对象,基于2009—2018年的省际面板数据,首先利用区位熵测度了物流产业集聚水平,然后利用全局Moran’s I对一带一路国内沿线地区的GDP进行空间依赖特征分析。在此基础上,构建空间计量模型实证检验了物流产业集聚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结果表明: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促进了国内沿线地区物流产业的集聚化发展;物流产业集聚与区域经济发展有较强的相关性,并在空间上具有显著的经济溢出效应。  相似文献   

5.
为了解产业集聚与地区经济增长的关系,文章采用文献资料法对其进行了研究,了解到产业集聚对地区经济增长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即产业集聚对地区经济增长的影响表现为产业内影响、区域内影响和地区空间溢出影响3个方面.基于这种现状,文章从加快产业结构升级、增加技术创新投入和加强地区综合建设3个方面论述了产业集聚对地区经济增长发挥正面...  相似文献   

6.
7.
本文采用Brulhart & Sbergami(2009)的分析方法,利用Theil指数和城市化水平作为集聚指标分析在长三角地区产业集聚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线性或非线性关系,并检验Williamson hypotheses。研究结果表明:(1)产业集聚与经济增长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是随经济发展阶段的不同而变化的;(2)产业集聚与产业增长之间是非线性关系;(3)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对经济增长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8.
9.
FDI集聚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玉倩 《北方经济》2007,(12):22-23
区域聚集度是对外商直接投资(FDI)的区域分布情况的一种测度指标.不同FDI的区域聚集度对区域经济的发展有何影响?这是笔者关注和研究的问题.文章通过对全国31个省份的外商直接投资(FDI)聚集度的相关指标进行具体计算,进而发现FDI的区域集聚与区域经济发展状况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中的产业集聚与扩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区域经济一体化是当今经济发展的一大趋势.随着,各种区域经济集团的成立,成员国企业间的交易成本逐渐降低,这必然引起产业在成员国之间的重新集聚和扩散,从而导致将产业在成员国之间的转移.而在区域经济一体化从初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中,由交易成本降低原因,产业经历了一个从集聚到扩散的过程.  相似文献   

11.
12.
本文以金融产业空间集聚作为研究对象,构建了中部六省省会城市金融产业集聚与区域经济增长的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因子分析法对中部六省省会城市金融产业集聚指数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武汉金融产业集聚综合得分最高,南昌金融产业集聚综合得分最低,最后针对金融集聚与区域经济增长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13.
文章运用2000—2012年17个港口城市临港产业的面板数据,从空间、产业、时间三个维度,分析了三大经济圈之间及圈内临港产业集聚的动态差异,结果发现:环渤海地区唐山市的钢铁工业集聚明显,纺织服装业、石油化工业、能源产业集聚发展相对稳定;长三角地区各城市纺织服装业、装备制造业集聚度变化差异较大,产业布局处于剧烈的调整阶段,能源产业集聚发展潜力巨大;珠三角地区临港产业集聚程度普遍较高,各城市特色产业明显,广州的食品加工业和能源产业、汕头的木材加工业集聚效应突出。  相似文献   

14.
我国高技术产业集聚水平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利用区位熵Eij和行业集中度指数CRn指标,对中国31个省、市、区高技术产业2000—2009年的集聚水平进行测定。分析结果表明:我国高技术产业整体集聚程度不断提高,多数内部行业的空间集聚程度也呈逐年增强趋势,产业内不同行业的集聚程度在区域间具有显著差异。最后,针对全文的分析提出了我国各地区高技术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罗芳  刘泽文 《科技和产业》2021,21(8):170-174
中国高速铁路目前处于快速发展时期,高铁的建设加强了各地区之间的经济往来和产业联系.基于河南省2005—2018年17个地级市的数据,将高铁建设与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相结合,将高速铁路开通影响下的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与区域经济增长相结合.构建高铁建设对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影响的实证模型;并进一步探讨高速铁路影响下的生产性服务集聚对区域经济增长影响的作用及大小.运用PSM-DID的方法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高速铁路的发展对地区生产性服务业的集聚有正向影响、且高速铁路影响下的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区域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前,金融中心的建设已成为各地区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战略性选择。作为中原经济区建设的主力军,河南省也在不断加快金融中心建设的步伐。文章探讨了金融集聚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之后,以郑州市为例进行实证研究。  相似文献   

17.
产业集聚:区域经济发展的捷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育谋 《开放潮》2002,(11):33-34
产业集聚——区域经济发展的推动力 在近两年媒体的经济报道中,最受宠的大概就是浙江模式,或简言之温台模式了。连续数年GDP增长速度位居全国前列,2001年外贸顺差位居全国之首,年销售额超亿元的民营企业数目居全国首位,占全国最富的100个县中的1/3……在造就浙江辉煌的种种因素中,有两点是最为关键的:一是民营企业的活力,二是产业集聚所带来的效应。 浙江省目前已形成年产值超亿元的产业集聚区300多个,其中年产值100亿元以上的有4个,50~100亿元的有13个,10~50亿元的有91个。经济增长速度比全省平均水平快3~5个百分点,总产值占全省的60%,产业集聚己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  相似文献   

18.
文章以2011—2017年的江苏环保制造业细分行业为研究对象,利用就业人员数计算的区位熵作为产业集聚水平的测度指标,产业产值和利润值作为产业发展水平的衡量指标,通过回归分析,估计江苏环保制造业产业集聚与其环保制造业发展水平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江苏环保制造业集聚水平存在差异,产业集聚水平与江苏环保制造业发展水平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因此建议,江苏应进一步提升环保制造业集聚水平,从而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9.
黄涛 《特区经济》2005,(8):27-29
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模式对于当地经济发展甚至是城市化建设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产业集聚的出现为区域经济提供了新的发展模式.我国最早的一批产业集聚出现在浙江温州一代,以手工生产集聚为主.随着集聚产业的增多,集聚范围的扩大,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成为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两部强力引擎. 1991年,著名学者保罗·克鲁格曼在<收益递增与经济地理>中建立了产业集聚的"中心-外围模型",深入研究了集聚对地区经济产生的影响力. 1996~ 1998年间, Swann通过量化的模型,选用了区域、行业和公司的相关参数作为变量(区域的人口密度、基础建设条件;行业间的交易额、区域出口额;公司的历史、性质、员工数量、专利数等),进行大样本数据的回归分析,研究表明:公司所在行业内的集聚将促使公司以相对较快的速度发展,并且集聚可以通过其内部行业来吸引新的公司进入.  相似文献   

20.
县域经济增长集聚与差异:空间计量经济实证分析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本文运用中国2000年县域截面数据,采用空间计量经济学模型,基于新增长理论和新经济地理学理论假设检验,首次对2000年中国2030个县域的增长集聚与差异进行了空间计量分析。结果表明,2000年中国2030个县域之间存在着较强的空间集聚和空间依赖性,县域经济增长不仅与人力资本、城市化、工业化、信息化等因素密切相关,而且还与相邻县域的经济增长之间存在一定的空间依赖性;新增长理论和新经济地理学理论可以部分解释中国县域经济增长的形成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