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张颖  卓贤 《改革》2021,(1):146-155
我国城镇化动力已出现结构性变化,城乡人口迁移不再是城镇化第一动力。城城之间人口流动规模加大,城市之间日常人口流动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我国已进入以核心大城市边界扩张为主要形态的都市圈化阶段。本文利用百度地图慧眼大数据量化城市网络间的人口往来,识别出20个都市圈,并从四个新视角评估我国城镇化发展的新特征。为有效发挥都市圈化蕴含的结构性增长动力,国土空间规划要充分考虑大数据所反映出的城镇化新特征;在各都市圈内应设立跨行政区域协调委员会,实现公共服务资源均衡化;利用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TOD)模式开发都市圈。  相似文献   

2.
<正> 长三角与珠三角正在形成中国的两个最大的都市圈,但这两个都市圈类型很不一样。 一、长三角都市圈是城市功能互补的都市圈 长三角经济圈以上海为核心,囊括江苏、浙江的14个城市,是我国区位竞争力最高的经济圈,目前正处在向工业化中后期发展的阶段,未来10年内将可能成为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亚太地区经济发达的地区之一,成为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外向型经济区和新型制造业基地。长三角都市圈以  相似文献   

3.
日本都市圈模式研究综述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都市圈是日本城市化进程和城市发展的主要模式.近年来日本和其他国家学者从都市圈内部的产业关联与分工合作关系、产业结构变动与人口流动比率、产业集聚与城市扩张等方面对日本都市圈的规模、结构等演进过程进行了多方面研究,都市圈的扩展与产业结构演进、企业集聚、人口流动等存在互动关系.同时都市圈的发展也导致日本区域经济发展的极度不均衡。  相似文献   

4.
本文分析了沈阳都市圈的形成、发展与规划历程。从经济、人口、空间三个角度研究沈阳都市圈面临的发展困境和存在的主要问题:在经济发展方面,面临产业转型困难,发展动力不足等困境;在人口发展方面,面临老龄化、少子化和高层次人才外流等问题;在城市空间方面,面临公共空间品质不高,城市吸引力不足等问题。论述了“十四五”沈阳都市圈面临的时代机遇、区域发展机遇和市场机遇,结合本底特征,提出产业、功能和建设模式三个方面转型路径。  相似文献   

5.
进入新时代,我国区域发展动力极化态势愈发突出,现代化都市圈成为承载经济和人口的重要发展高地。都市圈作为介于中心城市和城市群之间的一种空间形态,已被国际经验证明是促进区域一体化均衡发展的重要抓手。正处在快速成长期的郑州都市圈是中西部都市圈的典型代表,已经成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核心一级,但仍有诸如存在行政边际效应、交通发展不均衡、核心圈层动能不强、内外联动不足等问题。扩容后的郑州都市圈,应立足区域一体化,通过加强统一领导和顶层设计消除行政边际效应;通过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打造互联互通的都市圈交通网;通过“郑汴许”率先一体化,增强“圈心”动能;通过内外联动,打造开放创新高地。  相似文献   

6.
城市是一个区域的生产和消费中心,同时也是产业发展的集中地,作为城镇化的重要载体,城市的发展对于持续推进城镇化具有重要意义.我国幅员辽阔,城市群和都市圈的范围有限,多数地区仍处于城市群和都市圈以外,推动我国区域协调发展,除了要重视城市群、都市圈的发展,更要重视城市,尤其是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发展.把握城市人口空间分布的一般规律,构建合理的城市规模分布体系;加强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建设,要从基础设施、产业布局、城市布局、政府管理等方面着手,提升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功能,发挥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形成能够带动周边地区尤其是农村地区发展的核心功能区.  相似文献   

7.
推进都市圈的发展是加快工业化和城市化步伐的战略性举措,外围城市的快速发展对整个都市圈的建设成效显著。文章界定了都市圈及其外围城市的定义和特征,分析了都市圈发展对外围城市的影响,并阐述了都市圈外围城市的形成机制,同时对都市圈外围城市的发展提出了一系列策略。  相似文献   

8.
谢守红  罗燕 《中国经贸》2009,(22):76-77
苏锡常地区是我国人口最密集、经济最发达和城市化水平最高的地区之一,也是江苏省规划建设的三大都市圈之一。文章从经济增长和产业演进、开发区建设、城市人口与用地增长、小城镇发展、基础设施网络建设、行政区划调整等方面探讨了苏锡常都市圈空间发展的动力机制。  相似文献   

9.
姜玲  杨开忠 《亚太经济》2007,(2):113-117
都市圈模式是日本主要的经济区划方式和区域政策实施的空间框架,因此本文提出日本都市圈经济区划的概念。都市圈模式是迄今为止城市区域化发展的最高形式,也是最为集约和有效的模式,日本一直致力于都市圈区划动态管理机制理论和实践的探索,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都市圈区划体系。中国城市化也在不断推进,以都市圈为基础的区域划分和研究已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日本都市圈经济区划过程完整、易于观察,开放的国际环境也与中国目前所处国际环境类似,因此可以成为中国进行都市圈区划和治理工作的借鉴。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南京都市圈8个市为研究单元,采用泰尔指数定量分析评价2002至2010年南京都市圈涉外旅游经济时间尺度上的地带内、地带间和市际差异变化的空间结构特征,研究表明南京都市圈涉外旅游经济市际间、地带间差异显著,地带内差异较小,市际间差异表现在旅游外汇收入集中在南京、镇江、扬州三个市,地带间江苏四城市的旅游外汇收入比重远高于安徽四城市。通过研究揭示了南京都市圈涉外旅游经济发展的时空差异和变化规律,分析了影响南京都市圈涉外旅游经济空间差异的主要因素是有旅游资源禀赋、基础设施、区位因素、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等,提出了南京都市圈涉外旅游经济区域协调和谐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苏州是江苏的东大门,是上海都市圈内发展基础好,发展速度快、发展质量高的中心城市,也是苏锡常都市圈的核心城市之一,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和令人瞩目的发展态势,在全省对外开放和经济国际化进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与已形成东园西区、一体两翼、古城居中的城市发展新格局,今后的发展方向是,在主动接受上海辐射、加强与上海联合协作的同时,进一步拓展对外开放的领域,提高对外开放的水平,重视与无锡、常州协调发展,整合苏锡常都市圈 的整体功能,形成强大合力,有铲增强苏南地区区域竞争力与抗争力,苏州应着力形成我国东部的一个高新技术产业密集带和长江三角洲地区重要的制作业基地。加快与国际经济接轴,发展国际贸易和文化交流,将苏州建成具有“东方威尼斯”美誉的国际著名旅游城市和日内瓦式的国际会展中心。到2005年,全市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市哉城市化水平达一以55%以下,到2010年,苏州市区实际居住人口可望达到180万人。  相似文献   

12.
都市圈是城市化进程到高级阶段的产物。城市能量的人口、物质、科学技术、信息和资本五大要素的聚散与都市圈的形成密切相关,它的运行促进都市圈的发展。因此利用好城市能量的聚散要素不仅可以实现都市圈资源的优化配置,也有利于其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3.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迅速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深化,城市的经济实力和辐射扩散能力大大增强,与周围地区的社会经济联系日益密切,出现了都市圈这种新的城市空间形态.其显示出的强大生命力使得政府把构建都市圈作为区域经济发展,加快城市化进程的一项重要战略.陕西已明确提出要建设以西安为中心,自西向东涵盖宝鸡、咸阳、铜川和渭南四市的关中都市圈,以加速城市化进程,促进全省社会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我国重要潜力增长地区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以来的二十几年,我国形成了社会经济发展的"高地",即以广州、深圳为核心的珠三角都市圈、以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都市圈以及以京津为核心的京津冀都市圈,这三大地区主导着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对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主要表现在:(1)三大都市圈经济资源和生产要素的高度集聚,在我国经济中占有主体地位,并对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龙头带动作用"。如2001年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三大都市圈国土面积32.17万平方公里,仅占全国3.35%,却集聚了13.82%的全国人口,创造丁35.26%的GDP,实现丁40.18%的地方财政收入,  相似文献   

15.
90年代下半期是浦东能否在21世纪崛起的关键时刻.这一关键时刻,需要调整浦东发展战略,抓住稍纵即逝的国际机遇,充分发挥浦东开发开放的后发性优势,实行跳跃式的城市化发展,提前实现浦东的战略目标. 一、浦东开发开放的阶段划分从经济发展史的角度来考察,浦东的开发开放本质上是一个我国工业化过程中的区域城市化问题.根据城市化的一般规律,浦东的开发开放将经历大规模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工业产业群形成的城市化能量积聚前期;城市人口急速集聚和城市功能多样化的城市化能量积聚后期:带动周近地区人口集聚和产业群形成的城市化能量释放期等三个阶段. 战后日本东海道地区的城市化过程,典型地表现了上述三个发展阶段.1955—1960年为东京都市圈城市化能量积聚的前期阶段,从统计上来看。  相似文献   

16.
郑州都市圈,又称大郑州。由郑州及其周边城市构成,其中主要包括开封、洛阳、新乡、许昌、焦作这五个城市。随着四条城际铁路的规划和修建,实现"半小时都市圈"近在眼前。想要实现都市圈城市之间的发展有效联动,就需要了解郑州都市圈的网络结构特征,同时分析都市圈中各个城市间的合作前景,以期做到都市圈的健康发展和城市间的合作共赢。  相似文献   

17.
都市圈是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形态.我国目前已形成了27个都市圈,空间格局呈现东南密、西北疏、沿海和沿江分布的特点,发展阶段由东向西逐步递减,与我国重大战略存在空间一致性.新时期,要以都市圈为支撑构建现代区域发展体系,着重在重大国家战略外培育一批都市圈,提升黄河流域和东北地区都市圈发展水平,促进成熟期都市圈向城市群转变,加快都市圈融入新发展格局,最终形成"两横三纵"的都市圈空间格局.  相似文献   

18.
城市本身并不适合生态系统的完善,需要依赖于其他生态系统的存在而存在.从系统控制论和城市生态学的角度看,城市作为一个开放性的区域系统,它和周边的农村集镇以及其他城镇构成了一个更大范围的,互动辐射都市圈层或城市地带.城市依赖性强的特征使每一地区城市发展,都必须处理好农村社会的关系,将城乡视为一个整体,才能使城市生态系统正常运作.对城市生态的管理必须从整个都市圈区域进行规划管理.同时.在城市生态系统循环中,生态发展的管理也不能仅限于对环境要素的单一管理,而必须将环境循环圈和人口、资源以及经济循环圈作协调统一的整合控制.本文首先较系统剖析了当前我国城市生态恶化的主要趋向.然后提出了建设可持续城市的新生态发展观,最后从"制度创新"、"行动创新"、"组织创新"等层面论述了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科技创新方案.  相似文献   

19.
东京都市圈演化与发展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京都市圈作为世界五大都市圈之一,其演化历程和发展机制一直是研究者关注和探讨的对象。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本文分析了东京都市圈演化与发展的3个主要阶段和"绿环带+新城"的效仿特征、"一极集中"的开发特征、"多心多核"的地域开发特征、"多心多核"的扩展特征等;并从地理、人口、交通、经济四个方面论述了东京都市圈演化过程的四个动力因素;总结了区域竞争机制、统筹规划机制、政府管理机制、市场协调机制等发展机制。  相似文献   

20.
王海德 《中国经贸》2008,(24):85-88
城市本身并不适合生态系统的完善,需要依赖于其他生态系统的存在而存在。从系统控制论和城市生态学的角度看,城市作为一个开放性的区域系统,它和周边的农村集镇以及其他城镇构成了一个更大范围的,互动辐射都市圈层或城市地带。城市依赖性强的特征使每一地区城市发展,都必须处理好农村社会的关系,将城乡视为一个整体,才能使城市生态系统正常运作。对城市生态的管理必须从整个都市圈区域进行规划管理。同时,在城市生态系统循环中,生态发展的管理也不能仅限于对环境要素的单一管理,而必须将环境循环圈和人口、资源以及经济循环圈作协调统一的整合控制。本文首先较系统剖析了当前我国城市生态恶化的主要趋向,然后提出了建设可持续城市的新生态发展观,最后从“制度创新”、“行动创新”、“组织创新”等层面论述了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科技创新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