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我国的农地制度与改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中国成立以来,农地制度变革经历了土地改革、农业合作化、"人民公社化"、农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四个阶段.实践证明,现阶段的农地制度基本上是适合生产力发展的,但在土地所有制度、土地产权制度、对农地征收税赋制度、国家征收和征用农地制度、村级自治组织制度等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亟待解决.为此必须实行农地所有权国有化;农地产权家庭化,同时,国家应及时调整对农村的财政、征用农地和税收政策;制止村民自治组织政权化,大力精简县、乡(镇)、村的机构与人员;逐步取消城乡隔离的各种制度.  相似文献   

2.
论恢复土地农民所有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土地的农民所有制是我国1949年至1956年实行的一种农村土地制度,是一种新型的土地私有制,实行效果颇佳且受农民欢迎.实行农地私有化是由社会分工和农业生产的特点决定的,与社会制度、社会形态和意识形态没有必然联系,与公有制以及社会主义制度也是能够相容的.从农地私有化的产生条件.农业生产的特点,新中国土地制度变革史,中国现有土地制度的缺陷以及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等方面分析说明,在中国推行农地私有化是可行的.应在国家的控制下,积极稳妥地推动农地私有化,恢复土地的农民所有制,还地权于农民,实现土地的农民所有,以解决"三农问题"和推动我国的工业化、城市化.  相似文献   

3.
"农地保障功能"是近几年学术界讨论的焦点之一。文章在简要回顾主要观点及对其进行评析的基础上,就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地制度功能"异化"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变革措施。本文认为:在当代中国农村,农地沦为农民社会保障的"事实",不仅严重阻碍了农地制度的进一步变革,而且直接和间接地弱化了农地经济功能的正常发挥。因而,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就是加快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步伐,同时在当前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取得初步成效的条件下,应不失时机地推进农地产权制度改革,提高农地生产要素功能,充分发挥市场对土地资源的基础配置作用,提高农地利用及配置效率。  相似文献   

4.
何谓农地物权制度、何谓农地产权制度,分别应当作何界定及其分别所具有的特点、内容、局限性是什么,彼此间有何关系,是研究农地产权制度时不可回避的问题。本文分别探讨两种农地制度的演进,认为内地法系的土地物权制度过分强调了所有权的优位,影响了农地的社会化利用,普通法系土地产权制度不过度追求物的归属与全面支配,但重视农地的实际占有与利用,当前,农地物权制度与农地产权制度呈现出交融互鉴的趋势。  相似文献   

5.
我国农地产权的残缺以及征地制度对农地所有权的强行征收,直接破坏了以土地承包经营权为核心的农地产权制度,致使市场机制不能正常发挥配置土地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清晰且有保障的农地产权制度是运用价格机制配置土地资源的基础和关键.现阶段,应当明晰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培育和完善土地交易市场,建立有效的约束机制、规范政府征地行为,提高土地征用补偿标准、完善土地征用补偿机制.  相似文献   

6.
土地问题是"三农"问题的核心。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状况,在相当程度上取决于能否满足农民的土地要求及合理界定和保障农民的土地权益。当前中国农村产权制度的不完善直接导致了农村广泛而持久的土地之争。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和发展的着眼点应当是在不断扩大、强化和稳定农民的土地产权,进一步推进和深化农地制度改革,完善现有的土地制度,逐渐改变"两权分离"的制度模式,赋予农民完整的土地产权。  相似文献   

7.
刘荣材 《全国商情》2009,(6):72-74,78
农地产权制度因其内在的缺陷而面临的一系列深层次矛盾性困境,越来越难以适应现代市场经济运行的要求.从当前农地产权制度运行状况来看,农地产权制度创新的思路是.建立具有自我保护和自我调节能力的土地产权制度.确立以农民家庭为单位的独立的人格化的产权主体,并从制度设计上确保土地产权制度的平等和效率原则.  相似文献   

8.
洪芳 《全国商情》2009,(4):86-88,93
农地产权制度改革是实现农地集中,建立现代农业,改善农民生活条件的关键.农业生产的特点决定了其适合以家庭为单位组织生产经营.农地私有化能保证农民对土地拥有排他性的产权及由此产生的一切权利,能够造就农民对农业进行长期投资的内在动力机制.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批驳“农地产权制度改革的根本在于土地国有或私有”这一误区着手,详细分析产权制度与所有权制度对土地资源配置效率的影响程度的差异,进而指出提高产权运行效率的关键在于建立合理且有保障的农地产权制度,即在不改变土地集体所有制下,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以此来提高土地配置效率。  相似文献   

10.
随着我国城市的扩张和城市建设的加快,农村土地征用面积越来越大,“城中村”越来越多,失地农民也越来越多,由于农地产权制度、土地征用制度、农地流转制度的不完善,农民失地权益在一定程度上无法得到保障,已成为一个严峻的社会问题,对我国经济、社会、政治等方面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当前必须创新与完善农地机制,使失地农民权益得到根本保障。一、创新农地产权制度完整的产权能保证主体的利益独享性,避免外部性,对利益主体具有更大的激励效应,从而带来较高的经济效率。因此,重新确立农村土地的真实所有权,运用现代产权理论合理界定和安排农用土地产权具有重要现实意义。重点是明确农民的土地所有权主体地位,使政治法律上集体土地所有权与农户经济上拥有的所有权相统一;使农村土地的占有权、使用权、收益权、处置权都逐步做到有法可依、有规可循,减少土地产权运行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和随意性,防止对被征土地所有权的严重侵害和公有利益的私有化。完整的产权将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率,为此,应不断完善农民拥有的各种土地权利。农民拥有的土地权利主要有占有、使用、收益和部分处置权。对于改变土地的用途只能局限在农业用途范围内,这就剥夺了农民获得城市化、工业化带来的土地增值收益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1.
探索土地问题的解决途径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从历史上看,农民的增收问题从来都是同土地产权制度的安排以及如何使用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新中国成立以来,农地制度经历了四次重大变革。从变革中可以看出,土地问题确实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核心。土地问题的解决不可能是一劳永逸的,现实中的问题只能通过改革来解决。  相似文献   

12.
随着我国城市的扩张和城市建设的加快,农村土地征用面积越来越大,“城中村”越来越多,失地农民也越来越多,由于农地产权制度、土地征用制度、农地流转制度的不完善,农民失地权益在一定程度上无法得到保障,已成为一个严峻的社会问题,对我国经济、社会、政治等方面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当前必须创新与完善农地机制,使失地农民权益得到根本保障。一、创新农地产权制度完整的产权能保证主体的利益独享性,避免外部性,对利益主体具有更大的激励效应,从而带来较高的经济效率。因此,重新确立农村土地的真实所有权,运用现代产权理论合理界定和安排农用土地产权具有重要现实意义。重点是明确农民的土地所有权主体地位,使政治法律上集体土地所有权与农户经济上拥有的所有权相统一;使农村土地的占有权、使用权、收益权、处置权都逐步做到有法可依、有规可循,减少土地产权运行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和随意性,防止对被征土地所有权的严重侵害和公有利益的私有化。完整的产权将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率,为此,应不断完善农民拥有的各种土地权利。农民拥有的土地权利主要有占有、使用、收益和部分处置权。对于改变土地的用途只能局限在农业用途范围内,这就剥夺了农民获得城市化、工业化带来的土地增值收益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3.
中国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制运行中产生的一个问题是土地经营细碎化,无法取得规模经济.目前理论界有观点认为使农地产权私有化,可以促进土地流转和集中,从而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和获得规模经济.通过对日本和中国台湾的农地制度变迁与土地经营规模变化的研究,表明农地产权私有并不必然产生农户土地经营规模的显著上升,土地产权的私有化既不是土地经营规模扩大的充分条件,甚至也不是必要条件.可以考虑在维护我国现行农地制度及其产权安排的基础上,通过进一步的产权改革,完善农地承包经营权功能,克服农地承包经营权的产权残缺,在不损害农民土地承包权益的前提下,鼓励以多种形式流转农地承包经营权和发展多种规模经营主体、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推进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  相似文献   

14.
农业可持续发展是中原经济区建设的重要目标之一,是"三化"协调的基础和保障,是中原经济区建设持久的推动力。中原经济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正式制度制约在于:二元户籍制度弱化了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外部化境,不完善的农地产权制度弱化了农地等农业生产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不完善的农村公共物品供给制度弱化了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不完善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弱化了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要实现中原经济区农业可持续发展,就要对户籍管理制度、农地产权制度、农村公共物品供给制度及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加以创新和完善。  相似文献   

15.
本文首先考察了我国建国后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历程 ,认为这一历程经过土地农民个体所有、社队集体所有 ,到集体所有、两权分离几个阶段 ,接着重点分析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一经营形式下的农地产权制度安排存在的主要问题。最后 ,明确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地制度改革的思路和方向 ,并提出了明确产权主体及各项功能、稳定农地承包期、建立农地市场流转机制和推进适度规模经营 ,以及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等各项政策制度  相似文献   

16.
随着工业的不断发展和城镇化改革的不断推进,农民在土地被进行重新配置的过程中,被迫失去原来赖以生存的物质条件和就业机会。当前的法律法规对于农地产权制度的规定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失地农民权益受损的社会状况,因此,有必要对农地产权制度的规定及其缺陷进行分析,从深化农地产权制度入手,改善农地承包关系,更妥善地解决当前中国的失地农民权益保障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目前,我国农业生产经营呈现农场化经营趋势,家庭农场适应规模经济要求,代表现代农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服务于农业经营制度创新,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必然要求土地产权制度的变革。根据山东省潍坊及德州地区家庭农场的调研情况,土地流转是家庭农场发展面临的难题,农民土地产权效力弱的状况急需改善。"三权分置"政策在农村土地承包制度的基础上完善和发展,依照产权细分和促进土地产权交易的路径进行制度完善,为农业经营制度创新提供必要的前提和基础。  相似文献   

18.
西部发展缓慢的根本原因在于产权制度的落后。西部大开发的本质是以产权制度建设为核心的制度大变革。在这场变革中 ,应建立以现代农地产权制度为基础 ,现代工业产权制度为中心 ,现代知识产权制度为先导 ,现代教育产权制度为龙头的产权制度体系 ,从而推动西部实现跳跃式发展。  相似文献   

19.
从历史上看,农民的增收问题从来都是同土地产权制度的安排以及如何使用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新中国成立以来,农地制度经历了四次重大变革。从变革中可以看出,土地问题确实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核心。土地问题的解决不可能是一劳永逸的,现实中的问题只能通过改革来解决。  相似文献   

20.
农地产权制度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核心和基础,是稳定农村经济发展和国家社会经济秩序的关键因素.本文透视了我国农地产权制度历史变革的轨迹,对我国农地产权制度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和评价,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我国农地产权制度进一步改革的取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