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邹新  马素红 《城市金融论坛》2005,10(1):34-39,63
全面理解各国对外资银行的准入监管法规是中资银行构建海外网络、拓展境外业务的重要前提。本文在分析中资银行开展跨国经营的内在动因和外部条件的基础上,以WTO框架下与各国银行业开放相关的服务贸易谈判为背景,着重对中资银行境外分支机构申请设立和开业登记遇到的准入限制、业务监管限制两大方面进行了分析,并就中资银行如何应对东道国的监管限制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中资银行海外发展战略成为我国金融业改革发展的新焦点。这些海外扩张行为对国内商业银行的经营模式和竞争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为了更好的了解中资银行海外发展这一金融现象,本文就其动因、市场准入限制和应对策略展开研究。  相似文献   

3.
略论中资银行的海外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中资银行海外发展战略成为我国金融业改革发展的新焦点。这些海外扩张行为对国内商业银行的经营模式和竞争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4.
陈天 《时代金融》2009,(1X):36-38
国际银行业的发展经验表明,跨国并购是拓展海外业务的重要途径。近年来,以往更多采用海外新建形式从事跨国经营的中资银行,开始开展并购业务,以拓展国际市场、延伸发展空间。但是,中资银行的并购实践并不都是成功的案例,仅仅基于银行拥有过剩的资金或西方银行的汇率贬值而进行的并购,无疑具有太多的投机成分。  相似文献   

5.
有资料显示,中国目前有10家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和90家城市商业银行与外资银行有过参股的意向接触。如此规模,实际上几乎涵盖了除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外的中国银行业。可以预见,相关法律、法规的缺位状况不会持续很久。  相似文献   

6.
从中资银行来看,在国际化迅速发展的今天,有必要实施国际化经营,这就需要努力将银行办成有个性、有特色,有核心竞争力的跨国银行。  相似文献   

7.
外资企业客户流失对中资银行的影响及其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海峰 《中国金融》2003,(21):38-39
  相似文献   

8.
《金融论坛》今年第1期刊发了邹新、马素红的《中资银行海外拓展及市场准入研究》和许南的《从并购路径看商业银行跨国经营》——这两篇论文堪称姊妹之作。这两篇文章都从“入世”之后中国跨国银行业参与国际竞争的外在压力和实现全球化的内在要求的角度,分析我国商业银行跨国经营的动因及“走出去”可能面临的监管和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全球洗钱和恐怖融资形势日趋复杂,反洗钱国际标准和欧美国家监管要求更加严格,中资银行在海外受到反洗钱调查的案例逐渐增多,且农业银行纽约分行被处以巨额罚款,这不断提醒着反洗钱工作对中资银行海外发展的重要性。提升全员反洗钱意识,构建符合当地监管要求和期望的反洗钱工作机制,加强客户尽职调查,提高可疑交易报告质量,对中资银行提高海外反洗钱工作有效性,实现合规稳健经营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外资银行进入对中资银行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理论综述 最近几十年来,为了促进商品和金融服务的国际化.各国银行通过在国外设立分支机构和收购实现跨国经营。同时,金融自由化进一步促进了银行的国际化。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逐步允许外资银行增加数量,并给予其国民待遇。中国加入WTO已三年.按照对银行部门自由化所做的承诺,正逐步取消地域、客户和业务方面的限制,  相似文献   

11.
商业银行市场细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商业银行只有进行良好的市场细分之后,才能确定自己的目标市场,并由此相应地采取特定的营销战略来满足客户的要求,从而达到借助市场细分,寻找市场机会,不断调整经营方向和结构,采取多种经营策略,确立有利的竞争地位的目的。  相似文献   

12.
王腾 《金融论坛》2005,(9):36-41
2004年5月欧盟再次东扩后,欧盟成为世界最大的经济体和中国的最大贸易伙伴,因此进入欧盟市场成为中国国有商业银行实施跨国经营战略中不可或缺的一环。目前,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主要通过建立分行或子银行的方式进入欧盟市场。本文通过对欧盟及其成员国相关银行法律的介绍,提出针对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在欧盟市场准入问题中的对策建议,即短期内整合现有机构,通过建立子银行的方式来利用欧盟单一银行执照和全能银行业务两个市场机会;中期目标是拓展北欧、南欧和东欧市场,并将丹麦和波兰作为重点选择国家;另外,还建议将兼并收购作为国有商业银行进入欧盟市场的一项长期战略。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14家上市银行的数据为样本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银行的公司治理与市场竞争对于提升银行经营绩效具有彼此加强的作用,银行的市场竞争与公司治理在影响经营绩效中具有显著的交互作用。因此,关注银行市场竞争与公司治理结构的作用,有助于进一步改善银行经营绩效、提升银行的竞争力。  相似文献   

14.
商业银行投资者关系管理是上市银行与资本市场沟通的桥梁。在全球金融格局正发生着深刻变革与重构的时期,中国上市银行投资者关系管理部门在某种程度上肩负着通过向全球资本市场介绍自身运营,提升全球投资者对中国金融和银行体系市场化运营理解的使命。上市银行投资者关系管理部门应在推进与境内外投资者全方位沟通的基础上,维护和拓宽上市银行融资渠道;在充分阐述财务业绩的同时,向全球投资者提供多方位信息;提高管理层及相关业务部门对投资者关系工作的参与;加强对资本市场的监测,有效管理投资者预期,妥善处理特殊和突发事件等。  相似文献   

15.
人民币离岸市场的发展是人民币国际化发展必然要走的一步。文章介绍了香港、台湾、新加坡和伦敦四个境外人民币离岸市场的发展现状,从人民币离岸市场业务供给能力、人民币离岸市场需求状况和外部政策性三个方面对境外人民币离岸市场的竞争力进行比较,对四个境外人民币离岸市场进行SWOT分析,并对市场的未来发展给予了展望。  相似文献   

16.
我国中小商业银行市场定位存在同质同构现象严重、缺乏战略规划等问题。加入WTO后,外资银行的涌入将从业务范围、经营管理机制等方面对我国中小商业银行形成冲击。因此,我国中小商业银行应实行混业经营、发展网络银行等,以应对外资银行的冲击。  相似文献   

17.
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化发展,多元化医疗服务竞争机制的形成需要民营医疗机构市场准入.在我国鼓励社会资本办医政策下,民营医疗机构有了一定发展,但却存在逐利性和市场退出制度缺失等问题.引发这些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医患信息不对称、医疗服务负外部性、供给诱导需求、医疗公共产品短缺等市场失灵现象.基于此,为确保医疗事业发展和医疗安全,政府应以从严规制与从宽规制相结合的方式,对民营医疗机构市场准入适度干预,建立民营医疗机构市场准入法律制度,明确其市场准入条件和准入范围,建立市场退出制度,以促进和引导民营医疗机构健康、快速和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18.
根据2021年我国银行间市场相关数据,构建复杂网络模型研究银行间风险传染路径,比较接管银行的两种现实选择,并运用仿真模拟考量风险管理效果。研究表明:选择与危机银行拥有较多连锁债务关系的银行进行接管,比选择市场上活跃度较高的银行进行接管,其效果更优,可显著降低银行间市场的风险溢出。  相似文献   

19.
We assess the extent to which stock market information can be used to estimate leading indicators of bank financial distress. We specify a logit early warning model, designed for European banks, which tests if market based indicators add predictive value to models relying on accounting data. We also study the robustness of the link between market information and financial downgrading in the light of the safety net and asymmetric information hypotheses. Some of our results support the use of market-related indicators. Other results show that the accuracy of the predictive power depends on the extent to which bank liabilities are market traded.   相似文献   

20.
We examine the impact of bond market access (measured by having a credit rating) on leverage for Canadian high credit quality (HQ) and low credit quality (LQ) firms, and find that the leverage impact is more pronounced for LQ firms. The results are similar for U.S. firms. Our results are confirmed when we control for the firm's credit quality, examine the change in leverage around rating initiation, and account for the issue size effect. A similar leverage impact for Canadian and U.S. LQ firms suggests that the Canada‐U.S. bond market integration has mitigated the financial constraints for Canadian LQ firm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