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人才是每个企业发展、运行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能促进企业良性发展,但目前我国国有企业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下,人力资源的管理中仍然存在部分问题。文章就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行总结概括,归纳出目前国有企业在人力资源供给侧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对策,为企业进行人力资源改革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2.
随着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以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化,金融供给侧的总量结构、融资结构、市场结构、机构结构等诸多方面均与经济发展的金融需求不能完全匹配,需从控制货币发行量、提高直接融资占比、发展证券与保险市场等方面对金融供给结构进行调整与优化.  相似文献   

3.
中国经济在改革开放后经历了一个很长时期的高速发展阶段,但近年来,中国经济增速放缓,经济以新常态的形式出现。2015年三季度中国GDP增速仅为6.9%,实体经济出现了较大困难,很多濒于崩溃的边缘,经济形势十分严峻。在这种情况下,我国改革领导小组提出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大政方针。即在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对供给侧结构性加强改革,不断提高供给体系的质量与效率,增强经济持续的增长动力。在这之前,中国经济政策偏向于需求侧管理,即通过刺激需求来提高经济增长,然而这种方式在我国经济新常态的形势下受到了严重的挑战,因此最高决策层适时推出供给侧改革,笔者则通过对供给学派及其理论的认识和对其政策实施的分析,以客观的态度来解读我国的供给侧改革。  相似文献   

4.
十三五以来,我国在总需求调控和管理等方面取得巨大成绩,总供给调控变成了工作重点。虽然我国现有的技术水平、生产力、产品数量及质量等总量上满足发展的需要,但在供给结构上存在一定缺陷。需求结构的一系列显著变化是供求间的最大难题,从供给层面入手,这个难题难以解决。推进结构性改革是当前解决这一难题的最佳选择,主要任务是将供给产出、组织形态匹配到需求结构、发展形态。因此,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变成了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5.
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指导下,我国从2016年起大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扩大中高端供给,提高供给结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努力向中高速发展目标迈进。"三去一降一补"是十三五期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短期目标,也是供给侧改革起步阶段的重要抓手。对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统计监测指标和制度,国家统计局、河南省统计局2016年年报和2017年定报及管理体制已经相当严密、完整,但与大数据及国家"发改环资[2016]2635号"等文件要求相比,仍存在一些不足,需要进一步完善。本文结合实际做了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6.
中共中央九天连续四提"供给侧改革",这表明我国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势在必行。文章首先从国际和国内两个维度探讨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时代背景,继而展开对我国供给端和需求端的理论政策探讨,指出必须在适度扩大总需求和调整需求结构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由此揭示了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实质和关键性因素。最后文章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行了展望,我国在改革过程中处理得当就可以有效避免"中等收入陷阱"的桎梏。  相似文献   

7.
伴随全球贸易发展,发达国家设置绿色壁垒渐成新常态.它以过高的技术标准、繁杂的检验检疫程序和各种环境标志、认证体系阻碍产品进口,影响贸易自由化进程.作为发展中国家和贸易大国,我国要在深入研究绿色壁垒负面影响的基础上,通过外贸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发展绿色产业,增加高端有效供给,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制定.  相似文献   

8.
本文在构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理论框架的基础上,分析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财政政策的新要求,提出了财政政策转型的基本方向和主要路径,并系统梳理了财政政策工具创新和作用机制,提出了完善财政政策的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9.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给国内企业发展带来一定的机遇和挑战。我国坚持可持续发展为目的,创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这就要求企业必须进行转型升级。业务反馈在企业财务管理上,对财务会计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我们将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财务会计工作进行探讨分析。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我国经济运行的新态势中供给和需求不相匹配的矛盾日益显著,面对当前情况,党中央战略性地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而西方供给理论因强调供给管理被一些学者视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论源流。基于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原因与内涵,结合西方供给理论的兴起与发展,从时代背景、供需平衡、政策国情、发展目标等方面分析并揭示了二者的本质差异。因此我国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将政治经济学理论与我国新时代的发展特点和发展现状相结合,从根本上解决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深层次问题,有助于我国顺利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相似文献   

11.
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解决当前农业结构性矛盾的客观要求。在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呈现新常态这一阶段性特征的大逻辑下,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须深入研判农业发展的新趋势新特点,认识发展中存在的新问题新矛盾,找到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着力点,以创新和融合的思维,通过体制机制上的突破,逐步实现供给与需求的新的动态平衡。  相似文献   

12.
高新技术的高速发展是一个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集中体现,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可以增加社会有效供给,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动力源泉。但是当前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面临一些困境,比如大量的关键装备、核心技术、高端产品还依赖进口,这样就导致我国大量购买力需求在国内得不到有效满足,而向国外进行转移。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角度出发,分析高新技术产业的现状以及在供给侧方面存在不足的地方,并提出一些有助于高新技术产业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方法建议。  相似文献   

13.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中央提出的适应和引领经济新常态重大创举,是"十三五"时期经济发展的主轴和工作重点.文章通过对广西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研究,提出合理的对策建议,以促进广西继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经济提质增效发展.  相似文献   

14.
我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是拥有近14亿人口的大国,农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处于基础地位,农业的健康发展是我国社会稳定的重要保障。我国农产品产量逐年递增的同时也出现了结构性矛盾,农业供给侧改革的提出,为我国未来农业发展找到了新的发展路径。本文从分析当前农业现状入手,在土地制度、农作物结构、财政投入、农产品安全标准等层面进行相应解分析,以期促进农业供给侧改结构性革进程。  相似文献   

15.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供给侧改革主线就是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20世纪,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为解决通货膨胀率持续高涨、失业率不断上升问题进行过供给革命。我国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美国的供给革命在时代背景、政策内容、取得的成效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通过在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视角下审视发达国家的供给革命,进一步论证了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成功性、价值性和重大理论创新性。  相似文献   

16.
2019年2月22日,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正式提出,本文通过对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我国宏观经济进行研究,表明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助于释放宏观经济的发展活力,提升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  相似文献   

17.
金融危机之后,我国社会经济生活中的结构性矛盾更为突出,"供需错位"已经成为阻挡我国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障碍,因此做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尤为重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要从生产、供给端入手调整供给结构,为真正启动内需,打造经济发展新动力提供路径。为了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有力实施,政府应当做好积极财政政策的实施,更好地化解产能过剩的现状,减轻企业负担,并培育社会创新能力,增加服务和公共产品的有效供给。基于此,本文针对支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积极财政政策方面内容进行了分析和探究,并根据实际情况提出一系列积极财政政策实施的策略。  相似文献   

18.
为适应经济进入新常态的变化,我国政府提出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旨在通过供给层面的改革和制度安排,协调供需错位的经济结构性矛盾.国有企业作为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在促进现代化、保障民生、维护公共利益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在体制机制和历史负担等因素的影响下,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和转变发展方式的任务尤其艰巨,成为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领域.要实现预期目标,需要进一步简政放权,以新的制度供给促进要素流动,国有企业应当主动作为,以理念创新引领实践创新,通过深化改革增强国有企业的活力和竞争力,以创新推动国企提质增效,不断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相似文献   

19.
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相关理论出发,分析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对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所具有的指导意义,并通过分析我国当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提出只有处理好供给和需求、政府与市场的关系问题才能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相似文献   

20.
经济的发展进一步催生了国内居民的新生需求,个性化、差异化的需求快速涌现,但作为供应者的企业却重视数量、种类甚于质量和契合,未能高效地对接这些新生需求。面对这种情况,国家提出了供给侧改革的思路,同时企业更应当将经营思维回归到顾客需求的基点,以质量、创新为基础,以顾客需求为导向,实施经营创新,开发有效供给,实现企业自身和国家经济的共同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