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以中债资信的成立为研究背景,分析了中立评级机构的进入对发行人付费评级质量及债券市场的影响.研究基于中债资信给出更低评级的现象展开,主要发现:在发行市场上,中债资信给出较低主体评级的发行人所发行的债券,发行成本较高;在交易市场上,中债资信做出评级后债券收益率升高,且具有长期性.更为重要的是,在中债资信市场份额较大、影响力较强的行业中的公司,其发行人付费评级水平较低,评级虚高的问题得到抑制;而且,抑制效果产生的原因是发行人付费评级机构的声誉机制,而非学习机制.  相似文献   

2.
邓超男 《商》2014,(31):159-160
本文分析了我国地方政府自主发行债券的现实背景及其必要性,通过比较学习国外地方政府债券一般特性、发行权限、风险监管及危机处理等机制中值得借鉴的地方,探索和完善我国地方政府发债制度和规则。研究表明,关键在于健全发行体制、推动信用评级、建立风险预警和完善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3.
丁昕 《现代商业》2012,(29):110-111
2011年末我国试点地方政府自行发债,社会各界对此褒贬不一。地方政府自行发债虽具备一定的可行性,但也不可避免会存在一些的风险。笔者探讨了地方政府自行发债可能引发的风险问题,对如何防范和控制地方债券发行和管理中的风险从资格界定、规模控制、债务偿还、信用评级、信息披露等方面提出了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4.
我国公司债券市场信用评级制度的完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仝乃礼 《商场现代化》2006,(28):363-364
随着我国商业银行、证券公司等各类金融机构债券的发行和公司债券发行主体的进一步放开,如何建立和完善信用评级制度也日益受到市场和有关管理部门的关注。本文从我国公司债券市场信用评级制度的现状出发,讨论了完善我国公司债券市场信用评级制度的必要性,提出完善我国公司债券市场信用评级制度的对策。  相似文献   

5.
信用评级制度旨在为投资者提供真实有效的信息,改善市场"信息不对称"问题,从而提升市场的交易效率,但评级的真实性在"发行人"付费模式下有待商榷。基于2010-2017年的信用债券交易数据,本文对信用评级机构的评级结果进行检验,发现信用评级机构在对发行人评定评级时存在"顺周期"行为,即经济繁荣时期评级机构具有高估主体评级的正向"冲动",这一行为在对国有企业、处于高速增长时期的主体以及高偿债能力企业中更为明显;评级市场寡头竞争以及低评级主体的"评级购买"行为,或是推动评级机构高估评级的重要因素。因此,保证信用评级的真实性的关键在于消除评级机构的激励扭曲机制,提升综合信誉机制对评级机构行为的约束,增加评级透明度。  相似文献   

6.
从2009年重启地方政府债券以来,我国已发行94只地方政府债券,总融资金额达8500亿元.本文通过对我国地方政府债券发行历程的简要回顾,着重分析了我国现阶段地方政府债券发债主体、发债模式、定价机制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促进地方政府债券市场健康发展的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7.
李嘉 《中国物价》2022,(8):103-105
房企美元债是指中资房企(或其海外上市分支机构)在离岸市场发行的以美元计价的债券。2021年以来,随着国内房地产市场调整,房企经营状况不佳,房企美元债违约消息频现,国际和国内评级机构不断下调美元债评级和发债主体评级,舆论反应强烈,既加剧了债券二级市场波动,也不利于稳定房地产市场短期预期和保持房地产市场中长期平稳运行。溯源房企美元债,探求其发债的原因,对于重新审视我国房企自身运营特征,防范未来房企债务违约风险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随着我国债券市场规模的不断扩大,信用评级成为当前复杂经济形势下的热点话题.作为改善信息环境、缓解代理问题的重要机制,分析师跟踪能否影响发债企业的主体信用评级,引发学术界和实务界的密切关注.选取2011-2018年我国拥有主体信用评级的A股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实证考察分析师跟踪与发债企业主体信用评级的关系.研究发现,分析师跟踪人数越多,企业主体信用评级也越高,在控制内生性问题后该结论依然成立.作用机制分析表明,分析师跟踪主要通过降低企业的会计信息风险以及债务代理风险两条途径对企业主体信用评级产生影响.进一步研究显示,分析师跟踪提高企业主体信用评级的积极效应在国有性质、非四大审计以及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高的企业中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9.
21世纪以来,我国债券市场得到了较为充足和迅速的发展,信用评级也随之迅速发展并不断完善。公正有效的信用评级能够通过对债券风险进行评价,辅助投资者对债券市场的投资方向做出决策,是资本市场中重要的监管方角色。不过,相比于国外成熟的信用评级行业,我国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评级方式也或多或少存在着生搬硬套的问题。文章通过回顾国内学者对信用评级行业的研究,基于定量分析对我国信用评级市场的现状进行了总结,并利用2018年上半年发行的企业债数据,采用"真实利息成本(TIC)"回归模型,通过实证研究分析近几年信用评级对企业债券发行成本的影响,并与前人的数据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债券评级对发行成本具有解释力,并且与前人的研究相比,这种解释力是不断上升的。  相似文献   

10.
本文在综述债券融资工具市场发展的基础上,从发行依据、财务指标、财务程序、信息披露和投资主体五个方面比较了中期票据、短期融资券、企业债和公司债券的特点。结合市场发展和财务特点,本文认为所有债券融资工具应实行市场化发行,围绕企业规模制定债券市场标准,统一各市场信息披露和信用评级标准,根据债券特点尽快修订证券法。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2005-2011年发行企业债、公司债、中期票据和短期融资券的上市公司为样本,从债券担保的角度,研究企业信用评级虚高的原因及效率影响。研究发现债券担保可以显著提高债项评级和主体评级,并且对债项评级的作用更加显著。债券担保能够降低企业的融资成本,却会引发投资者和企业的道德风险。一方面,投资者只在乎债券是否有担保,而缺乏对企业进行监督的激励;另一方面,信用担保减轻了企业对未来偿付能力的顾虑,促使企业采取更为激进的投资战略,引发企业的过度投资行为。  相似文献   

12.
胡凤鸣 《消费导刊》2009,(7):104-104
本文分析了我国允许地方政府发行债券的主要必要条件,分别是地方政府的信用评级体系、地方政府债券的保险机构建设、债券发行规模控制和政府破产善后处理问题等。本人认为,如果我国要修改《预算法》允许地方政府独立发行债券,必须从上述三个方面进行制度建设。  相似文献   

13.
影响我国债券评级的决定因素有以下几点:(1)企业资产规模越大,公司债券评级越高;(2)资产负债率对债券的评级有负的影响,即资产负债率越高,债券评级可能越低;(3)投资机会对债券评级有正向的影响,即投资机会越好,债券评级可能越高;(4)发债企业的销售增长率、总资产周转率和净资产利润率则对公司债券评级影响不显著的。  相似文献   

14.
本文采用2012年到2013年的数据,利用"事件分析法"根据信用评级调整前后相关债券的超额收益与信用评级的下调情况,实证研究"债券信用评级下调"对债券价格的影响,发现债券价格的变化与"债券信用评级下调"无关,并对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5.
随着《公司债券发行试点办法》的颁布和我国公司债券发行主体的进一步放开,如何建立和完善信用评级制度也日益受到市场和有关管理部门的关注。本文从我国公司债券市场和信用评级制度的现状出发,借鉴国外建立公司债券信用评级制度的经验,以期对我国建立健全公司债券信用评级制度能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16.
2016年以来国内债券市场已经发生多家发行主体债券违约事件,债券融资财务风险越来越受到关注。如何合理安排债券融资结构、合理选择债券融资市场和债券产品、降低债券融资利率和控制债券融资财务风险,已是摆在企业融资面前的重要问题。本文通过分析国有W公司债券融资的案例,将债券融资与公司财务风险相结合进行分析,并在如何降低企业债券融资成本、提升信用评级、合理拓展债券融资渠道、规避财务风险方面提出合理化建议。  相似文献   

17.
王燕萍 《现代商业》2013,(17):40-41
在2012年经济增速放缓和债券市场频发信用风险背景下,发债主体却出现了一边倒的信用等级上调。原本能有效地解决债券市场的信息不对成问题的信用评级制度受到了质疑。对此,本文将对我国信用评级制度进行系统的梳理,并找出其存在的问题,并与发达国家进行比较,提出相应的完善意见。  相似文献   

18.
造成我国商业银行次级债券需求结构性失衡的原因,主要体现在次级债券发行方式不灵活,次级债券收益性过低,次级债券流通渠道过窄,市场容纳能力有限等方面。应积极拓展次级债券发行方法;完善信用评级机制,全面提高次级债券市场流通性,限制银行互持次级债券比例,大力培育各种机构投资者,解决好我国次级债券需求结构性失衡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随着我国债券市场的不断发展和完善,我国债券市场进入了快速发展的轨道。近年来,我国债券的发行数量和种类有了明显的增加,交易也日趋活跃。但是由于我国债券市场起步较晚,相应的市场机制还不够完善,对于公司债券违约风险的识别和分摊能力还相对较弱。本文通过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公司债券违约进行研究,对债券发行主体的近年评级、评级调降以及债券发生实质性违约的影响原因进行探究。旨在帮助债券的发行主体对债券违约风险有预先的判断,及时调整企业运营策略,降低债券违约事件的概率,同时,也可以帮助市场参与者提高对于债券违约风险的关注和认识。  相似文献   

20.
陈宏桥 《商业时代》2012,(35):74-75
2008年,我国对地方政府债券发行解禁。本文对地方政府债券发行可能存在的法律问题、信用风险、道德风险和可能引起的地方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本文认为,为了有效控制地方政府债券,首先应建设和完善地方债券市场的市场制度环境,对地方政府债券规模及用途进行规范和限制,建立地方政府债券信用评级体制和地方财政控制制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