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现在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都不断地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了,但是对"工匠精神"的实际培养和灌输还比较欠缺的。"工匠"的意义就在于人们具有工匠之心、工匠之行,即在自己从事的职业上所具备的专注、细心,从而达到高超技术去从事特殊职业和一般职业的能工巧匠。他们在工作中呈现出的敬业精神被称为"工匠精神"。在物流行业中只有具备这种"工匠"精神,才能成为合格的工匠型技术人才,才能被企业接纳、认可。因此,高职院校要注重对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以使成为工匠型人才,在"工匠文化"的培养体系中,贯穿"传导、形成、固化",并在高职院校物流职业教育中贯彻始终。  相似文献   

2.
经济越发展,能工巧匠的需要量越大,高职院校应该在培养能工巧匠方面发挥更重大的作用,学校通过培养"工匠精神",为大学生成长为能工巧匠奠定坚实基础。高职院校培养"工匠精神",应该让学生学习技术与技能、完整的产业链知识、聘请名师进行"工匠精神"熏陶及传承精工技艺,引导学生养成执着追求与淡泊名利的信念,且在追求中感受到无限快乐。  相似文献   

3.
2016年3月5日,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了要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在全社会范围内掀起了重拾、践行"工匠精神"的热潮。"工匠精神"以其特殊的内涵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注入了人文精神和伦理意蕴,深刻影响着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方向。鉴于此,通过对沈阳职业技术学院等四所高职院校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与分析,报告客观地描述了高职学生对于"工匠精神"的掌握情况,以期有的放矢地对培育高职学生的"工匠精神"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4.
工匠精神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新时代我们要大力培育和弘扬工匠精神。作为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培养主力军的高职院校,加强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既是时代所需也是使命所在。本文拟从工匠精神的内涵、工匠精神培养实践及思考3个方面探析新时代高职学生工匠精神培养策略,希望能对高职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路径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和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改革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高职院校已经意识到在校企合作中,校企协同共同培养人才是适应社会发展及高职院校自身发展的必由之路。职业教育培养精益求精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恰巧和目前职业教育提倡的工匠精神的人才培养目标相一致。在高等职业教育中融入工匠精神顺应国际制造业的发展趋势,不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而且有利于学生未来职业发展,更符合当前产业转型升级的需要。文章以高博软件技术职业学院为例,探索校企协同育人教学模式的创新,主要体现在培养实践平台建设、服务社会推进、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等方面的创新和探索,为高职院校在财会类专业人才培养方面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6.
伴随着国家顶层设计的优化与企业的快速发展,高职院校经过完善师资队伍将"工匠精神"教育列入课程体系中,开始重视教育教学方面的引导与培养。会计成为近几年热门专业,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怎样培养学生工匠精神,成为教师教育教学重要的研究内容,对人才的培养、企业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基于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工匠精神培育的内涵及意义,结合高职院校工匠精神培育现状,提出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工匠精神的培育建议。  相似文献   

7.
工匠精神是一种职业能力、职业素养和职业精神。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目标的实现需要大批具有工匠精神的高技能人才。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中,要以立德树人为引领,创新工匠精神培养的策略,为中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提供大批具有工匠精神的时代"匠人"。  相似文献   

8.
《中国制造2025》,是我国实现制造强国的指导性文件,同时也为职业教育指明了方向,而高职院校作为培养高技术技能人的基地和蓄水池,要培养出满足《中国制造2025》中所指出的工匠人才,工匠精神必先渗透与学生的学习、生活和实践中。工匠精神的培养是高职教育环节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高职院校应结合学生、学校、教师和校企合作企业的实际情况扬长避短,影响和培养学生养成工匠精神,让学生形成工匠素质,推进"工匠精神"的传播。  相似文献   

9.
文章从工匠精神的视角出发,提出当前高职院校旅游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分析"工匠精神"融入高职旅游专业职业素质教育的必要性,提出"工匠精神"视角下高职旅游职业素质教育的培育途径,从培育旅游专业教师、校园文化及旅游专业人才三方面构建旅游专业职业素质教育。  相似文献   

10.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在新时代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对于推动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实现中国梦具有重要意义。高职院校作为应用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重要窗口,是新时期培育大国工匠、能工巧匠的启航地,将工匠精神融入职业化教育全程,对于职业院校学生职业素质养成及职业发展起着导向性作用。校企合作育人模式下,企业的实践性优势能与高校人才资源优势有效融合,实现高职学生到企业职工的无缝衔接,缩短技能型人才到工匠型人才的培养周期,促进学校课程建设顺应企业、社会发展需求,为实现中国从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转变提供内生动力。因此,探索校企合作育人与工匠精神培育的创新路径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医学生中倡导的工匠精神,其实就是我们说的职业态度和精神理念,体现了对工作的精益求精、对职业的奉献、对社会有责任感、对患者负责的价值取向。医学院校应该重视学生的工匠精神培养。2016年两会期间《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以及《大国工匠》纪录片在央视热播后,“工匠精神”成为了热门话题。我国职业教育已经发展了很多年,但普遍情况还是各医学院校都比较重视对医学生的医学技能知识培养,而对在校生未来岗位的职业精神,让每个学生在工作岗位上具有工匠精神的重视程度不够。各行各业都需要具备工匠精神,工匠精神是各行各业包括医学领域从事者对待工作的一种责任心态。  相似文献   

12.
崔燕妍 《品牌》2014,(11):252-252
当今中职生就业前景不理想的原因,除了社会各企业阶层对中职生职业能力的偏见和怀疑,还有中职生自身职业精神的缺失。培养学生的种业精神,成为中职院校越来越重要的课题。中职院校培养学生的职业精神应把握主要的方向,并根据社会需求和中职院校的特点,主要应从职业态度、职业责任、职业作风三方面培养学生的职业精神。  相似文献   

13.
勤工助学已成为高校大学生资助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在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和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文章深入分析了当前勤工助学工作现状,基于"工学结合"视角,积极探索高职院校勤工助学育人的新模式,实现资助与育人相结合,通过校园、企业和社会等工匠精神文化来积极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促进工匠精神与资助育人相结合,实现学生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4.
邓禄 《现代商贸工业》2023,(23):106-108
工匠精神是新时代职业教育的灵魂,也是高职院校思政课的重要育人资源,在思政课中发挥好工匠精神的积极作用,既有利于为国家培育更多的技能型人才,又有利于优化思政课教学体系,还有利于帮助高职院校大学生找到人生新航向。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为例,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该做到依托工匠精神,挖掘工匠精神的育人价值,将工匠精神贯穿于思政课育人的全过程之中,切实提高高职院校大学生的职业精神和职业素养。  相似文献   

15.
"工匠精神"是职业教育的灵魂,是一种职业态度和精神理念。对高职院校大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是中国经济转型升级发展的需要,是实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战略、"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重要路径,是推动高职教育中学生职业素养培育的重要手段。文章通过对湖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在校大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现状进行调查分析,了解高职大学生对"工匠精神"的掌握情况,致力于为高职大学生"工匠精神"培育提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16.
随着校企合作与产教融合的深入,现代学徒制已成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重要方式和途径。人才的培养需要工匠精神,现代学徒制的工匠精神的载体。对现代学徒制与工匠精神的辩证关系进行梳理分析,从课程体系的构建、师资队伍的打造、教学环境的创设及制度规范等方面探讨了高职院校现代学徒制下工匠精神的培养及推进路径,提出一定的看法和建议。  相似文献   

17.
"双创"与工匠精神并行不悖,既相互联系、相互统一,又相互平衡、互为补充。因此,工匠精神理应贯穿"双创"的始终。本文就高职院校在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同时,如何培育学生的工匠精神作简单思考和探讨。  相似文献   

18.
高职院校是培养技能型人才的阵地,也是工匠精神的继承者和传播者。在高职市场营销人才培养过程中融入工匠精神,通过对工匠精神的内涵进行挖掘,使工匠精神为市场营销人才的培养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9.
工匠精神是产品质量的保证,是工人职业素养的体现。基于国内外相关文献回顾与不足,以江苏省职业院校职业素养为研究切入点,对工匠精神的评价体系进行了深入分析,构建了以知识结构、技术能力和职业素养为主要指标的工匠精神评价体系理想模型,并立足该三个指标提出工匠精神评价的假设,从加强行业知识体系精准建设力度、提升职业技术能力精准培训水平、建立职业素养精准培育框架三方面提出了基于职业素养工匠精神培育的建议和对策。有助于优化人力资源结构,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和教育供给侧改革。  相似文献   

20.
为了培养园林技术专业的学生具备优秀的工匠品质,对该专业学生的工匠精神维度及内涵进行了界定。利用Delphi调查法概括出园林技术专业工匠精神的12个维度,采用SPSS软件统计出该专业学生的工匠精神素养现状,然后利用logsitic回归分析,得出学生工匠精神素养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