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商》2015,(44)
近些年来,我国互联网金融异军突起,发展迅速,为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困境发挥了突出的作用。与此同时,P2P等一些网贷公司频频爆出坏账、跑路风险,互联网金融的风险日益突出,信用体系的不健全是诱发风险暴露的重要因素之一,由此可见我国滞后的信用体系建设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本文分析了我国互联网金融及其征信体系发展现状,从互联网金融征信体系建设路径方面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2.
互联网金融作为一种全新的金融模式与金融制度,在其发展过程中会对社会的诚信基础产生影响,为确保互联网金融对社会经济的发展释放出最大的"正能量",应进一步健全与完善社会的诚信体系及其征信制度,建立与互联网金融相适应的征信体系;健全互联网金融的监管体系;健全相关法律制度。  相似文献   

3.
《商》2015,(21)
互联网金融发展的核心在于征信。然而大数据时代背景下的互联网征信在信息采集、信息共享和监管等方面存在着诸多问题,使得互联网金融消费者的隐私权保护面临着极大的风险。本文分析了互联网金融征信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侵犯消费者个人隐私的风险并针对性地提出了规制路径,以期促进我国互联网金融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4.
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为国民经济增长注入了新的血脉,是传统金融的有效补充,在供给侧改革背景下互联网金融的健康发展对提升整个金融系统服务质量和效率具有重要意义。研究发现完善的征信系统、互联网高科技信息技术、互联网相关法律法规健全程度、政府支持力度、金融机构潜在风险和系统风险成为影响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因素,目前金融企业风险防控能力弱、互联网金融法律法规不健全、互联网金融存在运营风险、互联网金融信誉受损、互联网金融信用风险难易管控成为互联网金融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通过完善互联网金融立法,健全监管体制、加强互联网金融企业规模控制、逐步完善我国的征信体系实现信息共享、互联网金融产品进行创新、健全互联网安全体系防范风险解决其存在的问题,为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5.
互联网金融服务于"长尾客户",增强了金融的普惠性,然而也存在互联网金融因科技发展和竞争加剧而放松金融消费者资格审查和通过拉低征信门槛获得用户流量的可能。互联网金融征信渠道广泛化,授信去实体化成为趋势。互联网金融依靠外部接入信息和人工智能风控代替传统审贷过程,无足值抵押和非充分预审带来的信用"泛化"和信用卡去实体化现象已经明显存在,"过度泛化"增加了金融运行的不稳定因素。因此,分析了我国互联网金融的信用泛化现象,从监管学角度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伴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构建完善的征信体系显得尤为重要。首先分析了我国个人征信现状;发现存在缺乏系统的个人征信评估标准、个人征信档案的隐私保护力不够、有关征信的法律法规不够健全等导致的社会大众的信用意识较低等问题;进而从个人信用意识的提升、法律法规的完善、信用机制的提升等层面提出了加强我国个人征信体系建设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随着大数据背景下的网络信贷业务的发展,如何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互联网金融征信体系,它的模式和架构如何,是亟待探讨和解决的问题。本文首先概述了金融征信的背景,继而从数据征信的重要性、数据资产的类型、综合评分体系等角度分析了金融征信的现状,并指出了各个方面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最终,对金融征信机制的建立和完善提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本文首先从第三方支付、P2P网络借贷、互联网银行三方面分析了我国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现状,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互联网金融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风险,最后提出防范我国互联网金融风险的对策,主要包括完善法律法规、建立征信体系和健全监管体制。  相似文献   

9.
联合国于2005年提出"普惠金融"新概念,即金融体系要为社会各阶层人群提供全方位的、高效率的、高品质的金融服务。当前,"普惠金融"已经成为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然而,在超过9亿人口的农村地区发展金融却困难重重,如金融机构基础设施少,农村居民文化水平低,现代化征信体系未建立等造成农村金融高门槛、高风险、低效率、低信用、借贷难等问题。因此,根据目前农村金融发展的现状与困境,提出通过扩大农村地区网络覆盖率,设计适合的金融产品与服务,建立互联网征信系统加强农户金融意识与互联网技能培训等建议,以互联网与金融的有效融合来推动农村普惠金融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10.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已经进入新常态。基于"互联网+"的时代背景,聚焦三农问题。本文分析了农村地区互联网金融在发展过程中普遍存在网络基础设施不完善、金融信用体系不健全、金融环境有待净化等问题。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推进我国农村互联网金融持续健康发展的解决措施。这对于发展现代化农业,建设和谐新农村,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普惠金融已经被纳入"十三五"规划,标志着其已经成为中国发展的重要目标。而农村普惠金融又是发展的重点,但是它却受限于农村金融市场的一贯特征而举步维艰。文章分析了我国农村普惠金融面临的难题主要是:农村征信系统尚不完善、农村普惠金融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全、农村金融基础条件差。伴随着互联网金融进入农村金融市场,为农村普惠金融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活力和契机。文章指出互联网金融契合农村普惠金融的发展,为了更好地发展农村普惠金融,主要从三个方面给出建议:优化农村普惠金融的征信系统;健全互联网金融的法制环境;强化互联网金融的风险监管。  相似文献   

12.
信用经济是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而互联网金融平台的蓬勃兴起对传统的征信体制带来了不可忽视的影响。基于互联网金融平台的大数据征信凭借自身海量资源和数据深度挖掘等独特优势,正在成为发展信用经济的新标准。文章以蚂蚁金服为研究对象,分析其技术背景和征信体系、风险控制体系及创新。通过蚂蚁金服的大数据征信实践得出大数据征信对我国互联网金融和征信业的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中小企业发展飞速,对我国经济做出巨大贡献,但是融资难阻碍了其发展,为解决该困境,我国在1992年出台了相应的信用担保制度,但随着互联网时代的渗透,融资担保也应当与之共进步。所以,本文旨在分析当下融资担保体系的特征和缺陷,并结合互联网时代所产生的互联网金融以及互联网征信,对融资担保体系提出思考和建议。  相似文献   

14.
互联网金融潮流的兴起,推动了我国金融业的革新。第三方支付、P2P网络借贷以及众筹融资为主的这三种互联网金融新模式与人们的生活愈来愈息息相关,对我国经济的影响举足轻重。同时,快速发展的同时行业内也衍生出诸多问题,监管体系不健全、征信体系不完备、消费者权益得不到保障等问题亟待解决。本文对互联网金融发展模式、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等几方面做了简要分析,从行业立法、监管、自律等几个方面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5.
互联网金融模式在促进金融业态升级的同时,也加剧了金融风险。而信用风险,作为传统金融风险中的主要风险,在互联网金融模式被突显。因此,对互联网金融模式风险控制和征信体系的建设问题的研究变得很有必要和意义。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衍生了诸多以互联网为平台的新型金融服务模式,带来了巨大的商业机遇。但相对于金融业态的变化,我国征信系统的发展明显滞后,由此带来的风险不容忽视。频现的网络信贷公司"倒闭潮"暴露了征信业应对互联网金融发展的缺失。对此,本文结合生态学相关理论,从生态学视角分析征信业适应互联网金融发展所面临的困境以及应采取的对策。  相似文献   

17.
随着我国居民的消费水平和消费能力不断提高,消费金融已经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在消费金融不断发展的同时,互联网的发展使得消费金融出现了新的机遇,但同时也带来新的挑战。在这一背景下,如何发挥消费金融的作用、推动消费金融的转型发展,成为一个重大的议题。基于消费金融的概念界定,分析了发展消费金融的作用及意义,结合我国消费金融的发展现状,分析了我国消费金融的发展新趋势。当消费金融日益成为我国金融体系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时,需要加强金融监管及消费者的金融教育,鼓励金融创新,完善个人征信系统,加强信用体系建设,以进一步推动消费金融的转型,从而引导互联网消费金融向规范化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8.
互联网金融由于缺乏相关法律法规的约束,征信体系不健全,网络平台技术落后等原因,使互联网金融市场良莠不齐、信用风险问题层出不穷,无法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优势。因此对互联网金融信用风险的研究和应对措施的提出势在必行。对于完善互联网征信体系,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19.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类社会已经进入到了21世纪,互联网的高速发展使得社交网络、移动支付和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更是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基于互联网的视角也出现了各种新的金融服务模式,其出现不仅给目前我国现有的模式带来了巨大冲击,同时也使得金融市场产生了很多新课题。本文主要就我国互联网金融征信体系目前所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继而在此基础上引出对其完善的创新思考。  相似文献   

20.
大数据背景下建立互联网金融安全防范与监管体系势在必行。我国互联网金融风险包括技术风险、信用风险以及市场风险。当前,我国大数据背景下互联网金融风险防范与监管的难点主要集中在法律、技术以及信息安全方面。我国要通过完善大数据征信及互联网金融监管的法律机制、建立健全大数据征信的保护机制等措施促进互联网金融的稳健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