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商》2013,(11)
傅雷的翻译理论,讲的不是具体的方法,而是一种对翻译应该持有的观念,对文学翻译持有的一种态度。他的翻译思想,来源于其身体力行的翻译实践,所以多是经验性的,偏主观;与此同时,其翻译思想又在他的翻译实践中得到检验。  相似文献   

2.
董铖 《商》2013,(11):233-233
傅雷的翻译理论,讲的不是具体的方法,而是一种对翻译应该持有的观念,对文学翻译持有的一种态度。他的翻译思想,来源于其身体力行的翻译实践,所以多是经验性的,偏主观;与此同时,其翻译思想又在他的翻译实践中得到检验。  相似文献   

3.
商贸英语属所指性优势符号,不允许任意根据主观对事物的体验而产生的直觉性解释。钱钟书的"化境"与傅雷的"神似"主要是针对文学翻译而言,对商贸英语翻译并无多大实用价值。在商贸英语翻译中,译者应掌握语言的"共核",同时亦熟悉商贸英语的"变异",做到语义、行文、文化等风格上的高度保真,才能使译文形神兼备,更具"商味"。  相似文献   

4.
《商》2015,(50):253-254
翻译兴趣是指学生对"翻译"这一教学活动实践所持有的认识倾向和情绪状态。翻译兴趣给予翻译教学的影响呈现出递进的特点。因此,本文拟在界定"翻译兴趣"的基础上,结合翻译教学实践,把这种递进式的影响详细解析为:翻译兴趣影响学生对于翻译问题的关注;而对翻译问题的关注又影响学生对于翻译理论的学习和翻译实践的关注;学生对翻译理论和实践的关注又影响其翻译能力的形成和翻译技巧的把握。  相似文献   

5.
在浩瀚的译论中,对于翻译标准百家争鸣,什么是好的译本,个人的观点不一。古有多雷提出的“五条原则”来强调译文要做到自然优美。有泰特勒的“三条通用法则”来界定好的翻译。要求译文要做到流畅和优美。也有严复的“信达雅”三标准,傅雷的“神似”论,钱钟书的“人于化境”,奈达的“动态对等.功能对等”,他们都把译文与原文的和谐统一视为...  相似文献   

6.
论归化与异化及其文化延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文化派翻译理论的观点审视以《道德经》为例的中国传统经典著作中归化和异化的翻译问题。在中国文化强势的前提下,对《道德经》英译的趋势提出了这样的观点。今后对其中一些如"道"这样的文化术语的英译中需要归化与异化相结合更多的使用异化的翻译方法,尤其是进行采取音译。  相似文献   

7.
从目的论的角度看商标翻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商标翻译越来越重要.商标翻译显著的商业目的决定了其特殊性,传统"忠实"、"等值"的翻译标准已无法适应商标翻译的灵活性.无法解释商标翻译中必要的增删或改写等现象.翻译目的论提出将翻译视作有目的的跨文化交际行为,将译文的预期目的置于翻译的首要位置,为商标的灵活翻译提供了理论依据,对商标翻译实践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聂睿  赵轶 《华商》2008,(10):70-71
本文是在许渊冲的"三美"翻译理论框架下对苏轼诗词的翻译评论,以许氏译本为例,从词语,意象和思想方面特定分析其意美,以期对中国古诗词的翻译理论进行探索研究。  相似文献   

9.
美学是研究美和品位所构成哲学的一个分支,而翻译理论与美学的联姻构成具有中国特色翻译理论这一独特亮丽的风景线。诗歌英译要在严格的中文古诗词平仄和韵律的要求下,将诗歌所蕴含的意境和美感传达出来。因此,许渊冲先生提出"三美"原则,即"音美"、"意美"、"形美"。唐诗因其整齐精练的形式、规则和谐的韵律、丰富深刻的意境而享有"美的艺术"的盛誉。李白是代表盛唐文化的浪漫主义诗人,他的诗歌语言清新飘逸,音韵和谐自然,豪迈奔放中又不失浪漫色彩。文章以许渊冲英译诗《行路难》为研究对象,从翻译美学的角度对李白诗歌《行路难》的翻译方法进行研究,探究"三美"原则在翻译实践中是如何体现和运用的,从而证明"三美"原则对中国古诗英译的翻译实践活动具有实用价值,得出中国古代诗歌翻译的艺术是中外文化交流的纽带的结论,为共享中国古诗之美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广告翻译的互文性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旨在从互文性的角度来探讨广告翻译。自20世纪60年代法国后结构主义文艺批评家朱丽娅·克里斯蒂娃最先提出"互文性"这个概念以来,人们开始强调特定文本与其他相关文本之间的相互交融,以及译者的主体地位,这无疑对传统的翻译策略以及译者的作用提出了新的挑战。将互文性理论运用于广告翻译实践,为广告的翻译理论与实践提供了新的策略和途径。  相似文献   

11.
商标翻译“不忠”的顺应性阐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翻译理论认为译文应"忠实"或"等值"于原文,但商标翻译实践表明许多成功的译名往往是"不忠"的。传统译论无法很好地解释这种翻译现象。语言顺应论认为,语言使用的过程就是语言选择动态顺应的过程。翻译是一种跨文化的交际活动,商标译名的成功严重依赖于译语地消费者的认可,成功的译名就必须顺应不同文化的读者、社会经济方式、民族文化、政治制度、历史渊源等文本以外的因素。这些均是产生商标翻译"不忠"的主要原因,因此商标翻译中的这种"不忠"有别于误译、错译,有其实际的语用价值,值得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2.
张宏  付珊珊 《中国市场》2014,(18):160-161
本文以生态翻译学为理论依据,以中医英译翻译实践为研究对象,采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在翻译生态、翻译策略和翻译方法方面对中医英译实践进行逐步解构和重新建构,以期建立中医英译实践的理想生态,实现其发展的生态平衡与繁荣。  相似文献   

13.
英汉两种法律语言在具有共性的基础上都有其自身的特点,翻译目的论突破传统的翻译理论关注语言层面的"等值"的束缚,强调目标文本的功能在翻译过程中的决定性作用,从而为经济法律的英译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以《公司法》为例说明在翻译目的论三原则指导下,在翻译经济类法律文献时应特别注意译文在准确严谨、简洁庄重上的要求。  相似文献   

14.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中外合作交流领域的扩大,翻译越来越受到求职者的瞩目,我国翻译人才的"专业化"转型也已是箭在弦上。但是由于传统的教师观、陈旧的教学观和"惟师是从"的师生观,翻译教学与市场脱节,培养的学生知行不一,难以满足市场对翻译人才的需求。本文旨在树立现代教育观念,改革传统翻译教学模式,建立起市场需求机制下的以网络为平台的翻译教学与市场实践相结合的互动式教学模式,注重课堂教学和市场实践均衡发展,以期培养"知行合一"的高素质专业翻译人才。  相似文献   

15.
周怡 《现代商贸工业》2022,(16):202-203
中医药文献英译是展示中国古文化的重要窗口,向海外宣传传统中医药知识的主要途径,将其翻译实践与文化翻译观视角结合,对提升文化传播效果大有裨益。本文在文化翻译观视域下考察中医药双语文献的翻译情况,分析研究《红楼梦》杨译本中中医药英译特点、翻译原则和翻译策略的选取及其文化翻译的整体倾向,为今后中医药翻译实践提供可借鉴的指导。  相似文献   

16.
覃思 《科技转让集锦》2008,(12):144-145
余光中的两首爱伦坡诗的汉译选段,有其"诗人译诗"的特殊性和其"以顿代步"的英诗翻译思想。这是两首非常优秀的译文,无论是在传达原文的格式韵律、还是原文的语言和风格方面,都做到面面俱到,达到了形似神似的境界。另外,这两首诗都是爱伦坡的名作,以其繁复而严格的用韵出名,同时在诗歌的意境和语言上也达到了登峰造极的美。这样的诗歌是最难翻译的,但从译例可以看到,虽难,却不是不可译。这些优秀译文都充分反驳了"诗歌不可译论"。同时也证实了余光中本人的"以顿代步"的诗歌翻译思想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7.
在“讲好中国故事,传递中国声音”的时代背景下,李子柒美食短视频成为跨文化传播的成功典范,其美食文化负载词在语言上意合特征明显,文化上本土特色鲜明,着重于传递美食的交际寓意,与生态翻译理论具有较强适切性。以李子柒短视频中美食文化负载词为对象,借助生态翻译理论进行“三维转换”翻译实践,提炼出以下翻译原则:语言维上外显美食制作的逻辑主线;文化维上凸显美食制作的本土文化;交际维上突出美食传达的交际寓意,旨在为美食文化译写提供参考,增进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  相似文献   

18.
李婷 《商场现代化》2012,(22):49-50
随着管理环境的变化和人性化管理的趋势,企业管理实践也获得了空前的发展,这为管理理论的发展创新提供了沃土,东方管理学派也顺势而出。东方管理理论是根植于东方管理文化、中国传统文化的新兴科学,以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为渊源。本文从人本思想出发对东方管理理论和文化管理以"人"为中心的特征进行了浅显的异同比较,从人性化管理、"主体人"假设、"观念人"假设三方面进行探究,以期对管理理论的丰富和发展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9.
在中国,新千年是继续以多语言厦更大规模和涉足前所未有更多领域为特征的翻译发展又一高峰的纪元;这一纪元出现了更科学的翻译策略及翻译的众多问题。应用翻译与严肃文学翻译之间的巨大差距似乎成了阻碍中国翻译平衡发展的重大问题。翻译事业在中国以多向度发展,两大主流是新时期的翻译实践和翻译研究。此外,在新时期之前的翻译研究初期。我国如果有翻译理论的话,也多半是资深译者翻译实践的总结。中国第四次翻译高峰中的热点锁定在翻译的单位、翻译的定义、翻译作为独立于语言学之外的独立学科分支和翻译研究走向等等。  相似文献   

20.
长时间以来,翻译界一直粑"归化"与"异化"这两种翻译方法看做对立体,对二者的争论一直伴随着翻译理论与实践的发展而持续着,本文从理论与翻译实例两方面来论证翻译中的归化与异化是相互补充的关系,并试图探索"归化"与"异化"使用中度的把握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