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现代高职教育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高职会计专业人才的培养必须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及社会形势的变化。 深化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开展以“课岗证赛训”为一体化的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是可行且必要的,从会计专业岗位需求出发,对接行业标准,以岗定课、课证融合、证赛互补、赛训互促,五位一体共同培养高职会计专业人才。 文章通过阐述“课岗证赛训”一体化的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内容与构建问题,以期探索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
1+X证书制度是我国职业教育重大改革举措和制度设计。本文以《网络营销》课程为例,探讨1+X证书制度下课证融合中的证书选择以及具体实施方案,并以“创意设计”子任务为例进行教学活动设计,以期对其他课程的课证融合实施带来一定的启发。  相似文献   

3.
培养具有良好职业能力、符合企业需求的高素质复合型会计人才是"互联网+"时代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创课证赛"人才培养模式,是将创业就业、职业资格证书、专业课程和职业技能竞赛有机结合在一起的一种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课证赛"四维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应以培养专业岗位能力为主线,以获取初级会计师资格证书为目标,...  相似文献   

4.
贺妍 《商业会计》2021,(18):127-129
自会计从业资格证书退出历史舞台,初级会计职称证书成为众多会计专业毕业生进入财会行业的“敲门砖”。为使更多的高职在校学生获得初级会计职称证书,适应行业需求,文章结合会计专业办学实际,构建了在人才培养目标与行业需求融合的基础上,学历课程教学与证书融合,学习环境建设与证书融合的“三方融合,课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5.
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课证融合”课程体系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回晓敏  丛莉 《商业会计》2012,(7):113-114
本文在分析会计电算化岗位实行行业准入制度,从业人员必须持证上岗的基础上,提出有必要在教学改革中推行"课证融合"机制,围绕职业能力要求构建课程体系,将证书课程大纲与专业教学大纲相结合,实现学生学习与就业无缝对接。  相似文献   

6.
"1+X"证书制度作为新时代职业教育改革的一项重大战略举措,试点领域和规模不断扩大,社会关注度持续提高.当前课证融通还面临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与教育教学标准不衔接、教师教材教法与证书不适应、配套制度体系与平台建设不完善等问题.院校应从促进职业技能等级标准与人才培养方案的有机融合,创新教师培养模式,改革教材教法,出台配套政策...  相似文献   

7.
基于高职学生的学习现状和中级会计实务课程标准,多年以来,高职中级会计实务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始终存在着"教"与"学"之间的诸多矛盾。依托当前发达的网络教学技术,建立岗位、课程、职业资格证书、学科技能竞赛相融合的"岗课证赛"教学设计思路,对把握岗位需求、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实现高职人才培养目标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高职电算化专业的课证融合教学现状出发,阐述了构建"理实一体、课证融合"课程体系建设的必要性及原则,并对其开发路径及具体内容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9.
通过调研,地方应用型高校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普遍存在对专业的岗位认识模糊、课程建设落后、专业竞赛积极性不高、专业证书获得率低等问题,因此要补足高校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短板,克服内卷现象,打造专业特色,实现特色专业、质量专业。本文聚焦于应用型本科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短板问题和卡脖子难题,结合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特点,构建基于岗课赛证融合的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实现财务管理岗位-财务管理专业课程-财务管理竞赛-财务管理证书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立足于财务岗位需求,改革财务管理课程体系,引入大数据、人工智能财务机器人,打造财务管理专业精品课程,将专业技能竞赛项目写入人培,将证书考核内容融入课程,实现岗-课-赛-证相互融合,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增强学生的就业能力,从而提高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水平,以便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0.
"岗课证赛对接、德能识业共育"是职业院校会计专业依据国家职业教育标准,对接行业企业需求开发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其特点是在原有的"岗课证对接、德能识共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上融入技能大赛,体现技能大赛对学生创新创业水平的提升和综合素质的培养。通过参赛,实现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创、以赛促改的目的,为学校培养"双师"+"引导师",为企业培养创新创业人才,实现校企双赢。  相似文献   

11.
2011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为69.1%,中国毕业生网使用了"就业寒流"一词来形容近年来大学生就业形势,为了提高毕业生就业竞争力并顺利上岗,国家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国家职业资格认证考试。国际贸易专业是一种涉外性专业,通过"课证融合"可培养出大批高素质实用型人才,从而提高就业率,因此,研究国贸专业"课证融合"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基于阐述课证融合的含义和条件,以沈阳航空航天大学国贸专业为样本,深入分析其在课证融合方面存在的问题,总结国外在课证融合方面的经验,以此提出着力对专业教师进行培训;建立适应辽宁省外贸发展要求的课程群;加强外贸模拟实验室建设及校外实习基地建设;把考证纳入到日常的教学中等切实可行的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12.
胡传迅 《对外经贸》2023,(2):120-123
自教育部“1+X”证书制度推行以来,全国各级各类院校纷纷开展了试点工作,目的是探究学历证书与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结合成效,提升学生职业技能。五年制高职电子商务专业融入“1+X”证书制度的意义深远。深入分析了“1+X”证书的选择,从课程设置、师资队伍、岗课赛证融通、校企融合以及考核评价等维度,探讨了五年制高职电子商务专业“1+X”证书制度的实践情况。  相似文献   

13.
凌伟 《商场现代化》2023,(17):23-26
随着电商和直播行业的快速发展,农村地区也逐渐出现了许多电商直播人才。然而,这些人才大多没有接受过专业的培训,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岗课赛证”融通培养模式应运而生。该模式通过“岗位、课程、证书、比赛”以融合立体的方式培养农村电商直播人才,使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直接面向社会需求,服务新农村建设和乡村振兴,注重实践和技能的培养与岗位证书相连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基于此,本文开展对“岗课赛证”融通培养农村电商直播人才的实践探索。  相似文献   

14.
文章以"1+X"证书制度为背景,借教育部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工作的契机,针对目前高职物流管理"1+X"证书试点工作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结合各高职院校推进混合式课改的经验,以"1+X"证书制度为抓手,提出高职物流管理课证融合混合式教改创新方案,深化"三教"改革,提升专业教学效果,学生实现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5.
"双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是通过学历证书与职业或岗位证书内涵的融合与衔接,实现学历教育和职业培训的融通。本文结合南京正德职业技术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建设前期工作,阐述"双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下课程建设的启示与实践,并进一步分析了在"双证融通"下我院仍需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1+X”证书制度作为我国职业教育制度建设的一项重大制度创新,融合课程思政教育理念创新,对职业教育的课堂教学模式提出了挑战。以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电子商务专业群教学实践为例,探讨以《网店推广实务》课程为代表的高职院校专业核心课程“1+X”证书和课程思政融合的建设经验。针对课程思政融入专业核心课的难点和痛点,深入挖掘隐性思政教育资源,构建思维式、精神式和意识式课程思政元素,将“X”证书的培训内容、过程和考核融入课程,推进课证融通,针对性设计双融入式教学方法“七步育人法”,构建可复制的育人新范式,贯通育人与育才路径。  相似文献   

17.
文章在分析了国内专业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融通"的研究依据、意义及现状,提出高职电气类专业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融通"的实施方案。  相似文献   

18.
本文针对高职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课程整合的研究,进一步对汽车检修行业涉及的岗位所需技能做了整合分析,以岗位技能为课程目标,以职业技能为专业课程群目标,以职业综合素质为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最终以技能鉴定为评价手段,以技能证书考核为评价要求,形成课岗对接的具有针对性的课程学习,形成课证融合的具有权威性评价的课程体系。  相似文献   

19.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步入"大智云物移"时代,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发展潮流驱动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建设改革.与行业龙头企业合作,推进"1+X"智能财税证书试点,实现书证融通、岗课证融通,培养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提升学生就业质量.  相似文献   

20.
王津 《对外经贸》2023,(3):131-134
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要对应工作岗位、技能大赛和职业技能证书的取得,实行“岗课赛证”融通育人模式充分体现高职教育的社会适应性和社会实践性。当前高职金融类专业的“岗课赛证”融通育人模式在实践中应关注课程建设教学改革等问题。应从人才培养方案改革与评价、学生广泛参与大赛及技能证书考取促进技能素质提升及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等方面,全面发挥“岗课赛证”融通育人模式的作用,推动课堂革命,真正实现在高职金融类专业的教育中,提升学生业务技能水平,通过取证、大赛锻炼等方式,进一步拓展就业创业本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