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发展过程 顺义县是首都东北郊的一个平原县,总面积1016平方公里。总人口54.8万,其中农业人口45.1万。农村劳动力22万。全县总耕地86万亩,其中粮田面积64.2万亩。 顺义县粮田适度规模经营是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基础上,生产力有了提高,尤其是乡镇企业崛起后,农业商品经济迅速发展,劳动力大量转移到非农产  相似文献   

2.
吉水是江西省中部一个典型的农业县。1987年县委、县政府决定在全县范围内大搞农业开发,加速农业发展。经过三年的努力,开发荒山造林32.8万亩,荒地4万亩、荒水1.5万亩;改造中低产田37万亩、低产果园1.4万亩、低产水面2.1万亩;新上水利工程561座,其中新建电力排灌站32座,增加有效灌溉面积6.5万亩,旱涝保收面积5.7万亩;新上以农副产品为主要原料的加工企业72个,增加产值1800多万元,转移农村劳动力2100多个,从而有效地促进了全县农业生产与农村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随着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我省根据中央的部署,及时调整发展思路,把产业化经营与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与实施农村城镇化、经济国际化和农业现代化相结合,取得了明显成效。产业化经营拉动了农业结构调整,促进了高效农业发展,全省亩收入 2000元以上高效农田达到 3500万亩,其中 3000元以上的 1200万亩,分别占耕地总面积的 35%和 12%;提高了农副产品出口创汇能力, 1999年创汇 27亿美元,占全省出口总值的 23.3%;加快了农村劳动力转移,非农劳动力占农村劳动力比例达到 32%;促进了农民增收…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分析河南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农业产业结构发展的影响,为促进河南省农村劳动力的合理转移和农业产业结构的协调发展提供参考。[方法]文章采用统计数据分析法和文献分析法。搜集分析河南省农村劳动力转移相关的数据和河南省与农业产业结构的数据,探究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农业产业结构之间的关系,最终详细说明河南省劳动力转移对河南省农业产业结构发展产生的具体影响。[结果]2006~2013年,河南省劳动力转移的年增长速率6.93%,在此影响下农民收入年增长率达19.98%;农作物总产量年增长率达26.69%;粮食作物和油料作物种植面积年增长率达4.76%和4.11%;棉花种植面积年减少速率达80.18%;农业播种面积年增长速率3.42‰;此外,农用机械使用率和农村人力思想素质均提升。[结论]河南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对河南省农业产业结构带来了深远的影响,农村劳动力的转移致使农民收入和农业种植效益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增高、农业种植结构趋于单一化、农业经营规模扩大及农村人力资本趋优。  相似文献   

5.
农村城市化必然伴随农村劳动力的非农化转移和农村人口城市化集聚。世纪之交的上海农村劳动力转移和人口城市化发展正在出现一些值得注意的新变化。 一、90年代发展态势 1.农村劳动力非农化转移趋于滞缓。 与80年代上海农村劳动力非农化转移迅速发展状况形成鲜明对比,进入90年代以来转移速度明显减缓。据统计资料,从1978年到1990年,上海农村的农业劳动力由201.4万人减  相似文献   

6.
一、关于广西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情况 所谓农村剩余劳动力,就是农村实有劳动力总数减去农业劳动力的需要量和已转移到第二、三产业劳动力后的剩余量。若按群众经验以3亩耕地(0.2公顷)框算安置1个农业劳动力。则1993年广西第一产业安置劳动力1303.3万人,有588.38万人需转移到非农产业去。而当年从事非农产业的农村劳动力仅318.85万人,还有近300万人,占  相似文献   

7.
四川省蓬溪县属川中丘陵区农业县,是全国农村包产到户的发源地之_.该县辖31个乡镇,495个村,农业人口66万人,耕地面积50.3万亩,人均耕地0.76亩.该县从2006年开始探索农村土地流转合作制试点工作,经过近3年实践,到2009年2月,全县已建立土地流转合作社35个,入社农户0.53万户,成员总数1.4万人,集中农户土地面积1.3万亩,有力地促进了农业结构调整,实现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农民增收双赢,产生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8.
实现中国农业现代化,必须从我国的国情出发。我国国情的一个主要特点是人多地少,全国按人平均只有耕地1.6亩,而且随着工业交通和城市建设的发展,耕地还将减少。当然,随着农村调整产业结构,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农工商综合经营,劳动力向非耕地经营转移,相对农业劳动力会减少,占有耕地会增加。但是,即使到本世纪末农村劳动力转移70%,从事耕地经营的劳动力占30%,每个劳动力占有耕地也只有20亩上下,与美、澳  相似文献   

9.
1992年以来,我们宝山区罗店镇人民,在党的十四大确定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目标指导下,积极探索农业从计划型向市场型、传统型向现代型转换的三年。三年来,在集体耕地面积减少8.37%,农业劳动力转移51.6%,粮食总产基本保持稳定的情况下,新发展了蔬菜面积1874亩,上市量为14.28万吨;新增水果面积1541亩,上市量为400吨,与此同时,又上市生猪18101头,增长3.45%;水产品上市315吨,增长9.76%;农业总产值达到4346万元,增长  相似文献   

10.
江苏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保持良好势头.新增高效农业面积300万亩、高效渔业面积75万亩,农产品出口增长32 6%,全年粮食总产超过600亿斤,改造中低产田229万亩;规模以上项目"三资"投入总额331亿元,增长27.2%;大力推进绿色江苏建设,总造林面积154.8万亩;目前,全省转移总量达到1609万人,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比例超过60%;乡镇企业主要经济指标保持30%左右的增幅;农民人均纯收入预计达5800元,增长10%,继续保持两位数增长.  相似文献   

11.
江苏省武进县三井乡塘岸村、奔牛镇南观村、卜戈乡新桥村和溧阳县社渚镇宜巷村共有54个生产队,1,705户,6,790人,3,922个劳动力,耕地面积7,800亩,人均耕地1.15亩,劳均耕地2亩。由于人多地少,劳动力相对充裕,出现了农业劳动力向非耕地经营转移的趋势。一、农业劳动力转移己成为振兴农村经济的重要途径。1980年,四个村共有劳动力3,538个,其中从事农业的劳动力2,856个,占总有劳动力的80.7%,工业劳动力400个,占11.3%;商运建服劳动力282个,占8%。到1985年,农业劳动力已减少到1,747个,占总劳动力的144.5%;工业劳动力增加到1,106个,占28.2%;商运建服劳动力1,069个,占27.3%。5年中,农业劳动力减少了38.8%,工业劳动力增加了177%,商  相似文献   

12.
《上海农村经济》1996,(3):6-9,29
当前,不失时机地引导农民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是上海农业实现“两个转变”的重要举措。 松江县自1983年全面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业转移,以及农业服务体系的建立。农业的经营体制不断发生变化。十多年来总的发展趋势是,以分为主的家庭承包经营向以统为主的适度规模经营转化。特别是近几年,这种转化发展更快。据统计,1995年全县土地规模经营面积为10.25万亩,占商品粮田的68.3%。其  相似文献   

13.
一、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要原因(一)人多地少的矛盾越来越突出。我国农村人口基数大,增长速度快。目前农村劳动力有4.5亿多人,从2000年起,农村劳动力每年增加600万左右。我国目前有农村剩余劳动力1.2亿左右,而人均耕地不足1.2亩,占世界人均耕地5.5亩的22%。随着人口的增长,人多地少的矛盾将越来越突出。这就使得部分农村劳动力从农业和农村中转移出来。(二)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建国以来推行的农业机械化和改革开放以来在农村实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及科技兴农的广泛开展,使得农业劳动生产率有了很大提高,原来需要很多人干的事…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由于农业比较效益低下,农民生产积极性受影响;农村劳动力转移,从事种植业劳力短缺;农业基础设施薄弱,抗灾能力较差;土地流转机制不健全,土地承包管理不力等原因,安徽省巢湖市农村承包土地抛荒现象日趋加剧。据初步调查统计,全市目前农村常年抛荒土地面积为 24.5万亩,占承包土地总面积的 6.1%,其中,抛荒两年以上为 19.2万亩,零星抛荒 17.1万亩,连片抛荒 7.4万亩,且土地抛荒仍呈增长趋势。抛荒土地的分布特征为:   一是自然条件差、易旱易涝地方抛荒多。全市抛荒土地中,低洼地和丘岗地分别为 10.7、 7.3万亩,占…  相似文献   

15.
近几年农民人均收入增长速度减缓,原因很多,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农民就业不充分。贵州观有农村劳动力约1500万个,占全省农业人口的51%。有关专家指出,按全省现有2700多万亩耕地计算,我省农村只能容纳(?)00万个务农的劳动力,这些年在省内务工经商和外出“打工”的劳动力约200万个,还剩余约600万个,今后每年将新增劳动力60多万个,到本世纪末,共新增劳动力420万个。按现在年均农村劳动力非农转移的速度,即使当年新增的农村劳动力也难以转移出去。如何化解这支农村剩余劳动力大军的就业压力,充分利用和开发我省丰富的农村劳动力资源,这是我省九十年代农村改革和发展面临的一  相似文献   

16.
海虞,位于长江下游、享有悠久人文历史“江南鱼米之乡”美誉的江苏省常熟市北部。既是常熟经济重镇又是产粮大镇,全镇区域面积109.97平方公里,拥有耕地面积5.39万亩。据统计,农村劳动力从事农业生产的比重不足5%,且年龄偏大,历来依靠土地为生的农民已经成为了从事二、三产业的工人和商人。产业升级、劳动力转移,推进农村承包土地流转,探索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成为农村乡镇工作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7.
本文首先分析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减贫的作用机理,即农村劳动力转移通过增加非农收入、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和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减少贫困。然后选取了中国18个省份2000年~2014年的数据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表明,农村劳动力转移有利于贫困的减少。最后,基于本文的研究提出了完善农业转移人口就业的信息渠道、完善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相关制度以及提高农业转移人口的素质技能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一、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步入新阶段 1985年以来,三河市农村经济的迅速发展,使农业劳动力向非农转移进入了一个新阶段。1975年,全市劳动力总数为11.46万人,目前达到15.24万人,劳动力增长32.98%,而转移到非农产业的劳动力则由2.97万人增加到9.45万人,增长218.2%;离村劳动力由1975年的0.85万人增加到6.65万人,增长682.4%。与1985年相比,劳动力增长了6.28%,转移到非农产业的劳动力却增长97%,离村劳动力增长257.5%。  相似文献   

19.
大量的闲置劳动力滞留在农村,是制约南通市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推进农业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对于统筹南通市城乡整体联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农业富余劳动力转移的特征 南通市农村劳动力资源极为丰富,据调查,2001年,全市共有农村劳动力303.89万人。其中,从事农林牧渔达122.41万人,占农村劳动力总数  相似文献   

20.
一、山西农村劳动力发展变化特点 1.农村劳动力就业经历了一个转移与复归并存的发展过程。1978年以前,山西农村劳动力配置主要滞留在农业领域,农业劳动力占农村总劳动力的比重高达86.10%。随着山西农业超常规增长时期的结束,1984年乡镇企业的蓬勃崛起,我省出现了农村工业化高潮,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的速度加快,到1985年,农业劳动力份额下降到70.6%,与1978年相比,下降了15.5个百分点。农村劳动力在各业间的配置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善,到1988年末我省农业劳动力占农村劳动力总量的比重下降为69.2%,为改革开放以来的最低点。“七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